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5406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7.35
页数: 4
摘要: 双堡镇位于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东南部,境内为民族杂居地,民俗各异,汉语为各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关键词: 双堡镇 地理位置 历史

内容

双堡镇位于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东南部。地理位置在东经106°3′~106° 14′,北纬26°05′~26°11′之间,东邻东屯乡和长顺县,西接宁谷镇,北与旧州镇接壤,南连杨武乡、鸡场乡,总面积13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6569亩,非耕地面积5746亩。
  2002年,全镇有21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1591人,居住着汉、布依、苗、白、仡佬等民族,少数民族有8486人,占总人口的26.9%。
  境内,春秋时为牂牁国辖地,战国为夜郎属地,秦汉属象郡夜郎县。三国、两晋时隶牂牁郡,南朝隶属夜郎谈指县。武德元年(618),属彝族之播勒部即普里部所属之罗甸国,宋、齐、梁为宁州夜郎谈指县,至元十五年(1278)属云南省普定安顺州。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隶安顺府镇宁州。民国3年(1914)改安顺府为安顺县,隶属安顺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双堡区公所至1991年12月撤区并乡,塘山乡、双堡镇、江平乡组成现双堡镇。1951~1990年,在安顺县、市三分三合历程中,均属安顺县辖,1991~1999年,隶属安顺市,2000年后隶属西秀区。
  双堡镇地处云贵高原东部的洼地丘陵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处长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脊线上,海拔高度为:西北部在1259~1472米之间,中部在1240~1330米之间,东南部在1207~1310米之间,最高点在西北部黄土坎后山大坡,海拔高度为1472米,最低点在塘上村新屯下游河口,海拔为1207米,相对高差265米。
  双堡镇地貌以溶蚀地貌为主,次为浸蚀地貌,堆积地貌,岩溶地貌与非岩溶地貌相间发育的特征。境内矿产资源储量大,质量好,可开采度大的有煤、硅酸盐石,高钙石灰石等。近年来发现细微粒型金矿。
  境内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受东南季风影响,年平均气温14.5℃,极端气温最高32.2℃,最低-2℃,无霜期269.9天,年均降雨量1360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93.1天。
  境内河流分属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支流有大屯河、所坝河、花恰河、鹁鸽河、蒙档河,流域面积13平方公里。中小型水利设施有双海水库,黄土坎水库,落水岩水库、大鸣水库、龙堰水库、左关水库、鱼塘水库。境内农业生产,汉代已“耕田、有邑聚”,过着定居的农牧生活,明朝以后,由于传入江南较为先进的农垦生产技术,境内田畴平坦,水源充足的地理优势得以开发利用,种养业有所发展。清朝晚期,鸦片种植泛滥成灾,民国时期境内农业生产滞留在清代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政府立足于农业生产的自然优势,大力扶持农业发展。1955年建成双海水库,1974年建成黄土坎水库,1975年建成落水岩水库,1959年建成大鸣水库,1969年建成左关水库,1973年建成鱼塘水库,1976年建成龙堰水库,总蓄水量697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840亩,电力提灌站28个,灌溉面积4060亩。良好的农业水利设施和自然条件培育了双堡“双香米”品牌,形成了优质米、优质烤烟种植基地,素有安顺“粮仓”、“烤烟镇”的美誉。
  境内手工业历史悠久,明初就出现桑蚕种植业,清代时中等以上家庭妇女皆从事纺织业,纺织品为粗棉、麻纱布、中粗棉布,产品远近闻名。境内工业启萌于民国8年(1919),时有小型农具和铁锅制造业作坊出现,1958年,成立双堡农具厂,专门从事小型铁制农具生产,从业人员20多人,所产农具由双堡供销社代销,20世纪70年代以后,小型农具生产逐步转为个体生产。双堡砖厂建于1980年,到2002年所产红砖达850万块,拥有职工45人。双堡华新预制厂建于1985年,到2002年底,从业人员达62人。20世纪80年代,双堡境内的菜油加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到2002年,双堡镇菜油加工企业发展到36户,年产菜油4280吨,创产值2568万元,从业人员146人。其中,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就达7户,同时,境内的大米加工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从事大米加工的个体户达40户,到2002年,年加工大米1.25万吨,从业人员70余人,形成了双堡镇粮油加工一条街。
  随着清代中期纺织业的兴起,境内商业逐渐发展。民国时期,许多个体商人不仅在境内和安顺城区经商,而且到平坝、紫云、长顺等地贸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社会主义经贸市场,成立了农村供销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力发展市场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功能加强,形成国家、集体、个体私营多种流通经营体制。四川、江苏等地客商到境内经商办企业,商业日趋繁荣。
  境内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春汉时期就有驿道穿过境内,明代为黔中地区重要的军屯、邮驿和货邮通道,清代有黔中地区重要的入桂驿道,民国35年(1946)修通过境安(顺)广(顺)公路,1952年建成双(堡)杨(武)公路,1953年修通双(堡)旧(州)公路,1994年修通双(堡)乐(安乐)公路,以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形成延伸到各村的公路交通网络,通公路的村达100%,镇内邮递始于20世纪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成立邮电所,1958年升为邮电支局,邮递路线31公里。20世纪60年代开通电话,1993年境内开通程控电话,境内电话机总数890门。
  教育方面,到民国初期,境内有私塾26堂,民国10年(1921),先后建有山京国民小学,杨武乡(花恰)第九保国民小学等5所初级小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2002年,境内有完全中学1所,小学14所,幼儿园1所,在校学生数4867人,教师22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04%。
  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事业的进步。境内农村多以传统的“跳地戏”、“玩花灯”、“唱山歌”为娱乐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卫生事业得到很大发展,建立公社卫生所、广播站、文化站,部分村寨建有卫生室、广播室。2002年镇政府所在地有卫生院1所,个体诊所8所,农村卫生室21所,3个村安装了闭路电视接收站,电视机和收录机普及各村寨。镇政府所在地建有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娱乐室等,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境内为民族杂居地,民俗各异,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汉族多居住在镇区及山京、许官、张溪、左官、张官、水塘等村,多数操屯堡口音,主要传统文化有跳地戏、玩花灯等。苗族多居住在大井、新苑、长田、雷打岩等村寨,传统文化有芦笙歌舞、跳花等。布依族多分布在上所坝、下所坝、斗蓬寨、花鱼井、大地头、鹁鸽、石浪、马鞍山、大冲、塘卓、下苑等村寨,操布依语,传统文化有对歌赶表。
  汉语为各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清明”、“端阳”、“春节”、“元宵”等节日为各民族共同的节日。
  境内自古人杰地灵,民国成立以来,名人联袂而出,有中共安紫长边区领导小组负责人刘英泰和革命先辈王权超,有全国劳动模范张仁美,可谓群英荟萃,交映生辉。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用电器等高档消费品进入镇区居民和农村大部分家庭,交通工具从步行、骑马转变为骑自行车、摩托车和乘坐客车。2002年境内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95元,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境内宗教有道教、佛教、天主教。佛教源远流长,有张官庙、姨妈寨庙。
  近年来,双堡镇党委、政府坚决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明星乡镇总揽工作全局(2000年双堡镇被西秀区定为全区首批建设的十个明星乡镇之一),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切实实施科技兴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加快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主题,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线,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坚决地把烤烟生产这一兴镇富民的短、平、快经济作物培植成振兴双堡镇经济的支柱产业。2002年种植烤烟1.4万亩,产值达1050万元,创税200多万元,全镇农民人均增收400多元。发展烤烟生产,为加快双堡镇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增加财政税收作出了巨大贡献。
  综观双堡镇历史,苍桑巨变。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群众摆脱贫困,告别衣食无着的艰苦岁月,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稳步提高。
  历史已经过去,展望未来,双堡镇各族人民将继续辛勤耕耘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依托区位优势,励精图治,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去创建更加美好的未来。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录了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志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人口与民族、党派与群团、军事、农业、经济、畜牧与水产、商贸、财政、税务、金融、文化教育、方言等的发展与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双堡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