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屯堡人的由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522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屯堡人的由来
分类号: G127
页数: 3
摘要: 大西桥镇的屯堡人的由来的历史文化。
关键词: 地方 文化 历史

内容

大西桥镇各个屯堡村寨的形成,要追溯到明洪武十四年(1381)至洪武二十一年(1388)那一段从征南平乱到屯田制度的建立“就地宽乡”的历史。
  公元1368年正月,在动荡岁月中产生出来的乱世英雄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后,其势力并未完全控制整个西南诸省。作为元朝残余势力的云南梁王把匝瓦尔密仍然盘踞云南,控制着整个云南和贵州西北部大片疆土。为一统河山,铲除后患,明太祖朱元璋于1381年派已征南平定四川的大将傅友德、沐英、顾成等继续西征云南。征南将士历经艰辛,于次年二月就攻克了云南大理,平息了元朝至公元1367年灭亡以来最后一个盘踞云南的残余梁王把匝瓦尔密,调北征南平乱宣告结束。
  贵州自古称为“蛮夷”、“化外”之地,当地土司占地为王,加之山高路险,“至如蔼翠辈(贵州土司)不尽服之,虽有云南,亦难守也”(《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141卷)。朱元璋从战略和巩固一统国土考虑,认为要长久控制西南达到云南边陲的巩固,就必须稳定贵州。于是命令整修通往云南的各驿道。平息战乱之后,屯军下来的将士及家眷就成为了修通各条驿道的工程队伍(如从三铺至杨家关的99道石坎古驿道),驿道两旁沿线设立卫所,派兵驻扎。作为“滇之喉,黔之腹”的安顺,当年设立“普定卫”,平坝县设“平坝卫”。大西桥镇辖区在“两卫”之间,是明军进退和来往于安顺、平坝两地的必经之地。直至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统计镇属汉族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91.25%的大比例,可见在六百多年前,一个边远的原住民族自古以来完全控制占有的大西桥镇境内驻扎和安置了多少军队和移民。
  清朝道光年间《安平胰志》记载:“屯堡即:明洪武时,军之住所”。明代设屯,军民居住上有区别,如名为“屯、堡”都为军户住所,名“村、庄、寨、院”为商民户住所。在大西桥及其他乡镇的一些本来是真正意义上的“屯堡”住所,有的是原居住地名听之不悦而改为寨、庄、院的,如王家院(原名观音洞)、九溪村(原名“大堡、小堡”)、吉昌村(原名鸡场屯)等,都因历史朝代的变换和发展需要而改变原来的地名称谓。随着历史的发展,废除屯田制度,战乱桑田变换及各个朝代的斗转星移,使得屯堡社区居住的人再也不可能是单纯的“调北征南”军人的后裔。大西桥镇72.96平方公里的土地,当年屯军屯田的将士不足2000余人(根据镇属各村当年屯军、屯田将士姓氏户祖先计算),他们是大西桥镇各屯堡村寨的汉人主体。在调北征南平定战乱后期,“调北填南”的大批移民和能工巧匠商民等的进入,才使镇境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的汉人居住群体。2000年底,镇境内已经拥有汉族人口33807人(总人口37049人,其中:苗族人口1358人,其他民族人口1884人)。“屯堡者,屯军居住之地名也”《安平县志》,地处黔中腹地的大西桥镇,是安顺市西秀区的东大门,东与平坝县的天龙镇接壤,南与旧州镇的浪塘村接壤,西与七眼桥镇的雷屯村、竹林寨村接壤,北与平坝县的二官村接壤。全镇除当年的原住民族自然村如:小白岩村(苗族)、上、下摇车村(苗族)、娄家庄村(苗族)、河桥村(仡佬族)以外,40个自然村都属屯堡人。西陇村的谢姓虽是少数民族之一的“白族”人,但他们也属洪武初年屯堡之后裔。在这些屯堡村寨中,首数九溪大堡区域的“十大姓”;吉昌村的田、冯、汪、许、胡、罗、陈、马等姓;中所村的张、李、尚、吴、卢、罗、黄、陈等姓;鲍屯村的鲍、汪、江、吕、许等姓;大西桥村的张、桂、何、黄、陈、闵、赵、吴、孙、李等姓;狗场屯的汪、程、谢、黄等姓;三铺村的田、李、徐、吴、舒、芶等姓;白泥村的潘姓;西陇村的谢、吕、刘等姓,都属第一批屯军屯田的姓氏将士后裔。其余各村虽属屯堡人后裔,但大都是屯军屯田第二批从别的屯堡村寨分散出来立寨或后来的填南移民和纷至踏来的商人及能工巧匠之后裔。
  “明太祖当年从安徽凤阳起兵,凤阳从军者较多,此项屯军系为凤阳籍,又此种妇女头上束发作凤阳妆,绾一笄,又呼之为凤阳头笄,决非苗夷之类也”(《平坝县志》)。“生活在这一社会区域的,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殊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习俗民风,特有的艺术文化,他们所居住的村寨又以特有的带军事性质的屯、堡、官、哨、卫、所、关、卡、旗等命名。故此,迨制既废,不复再以军字呼此种人,唯其居住地名未改,于是遂以其住居名而命之屯堡人”(《安平县志·民生家》)。
  屯堡人不是当地原住民族(原住民族多为仡佬族),而是外来户,在大量的史料记载中和屯堡社区的口碑相传,家谱记载中是一致的,由此可以窥视出大西桥镇屯堡人的来龙去脉。在“屯堡人”“屯堡文化”这两个词汇尚未被国人认识之前,据有关研究屯堡文化专家、学者著书记载,最早研究屯堡的是日本一位名叫鸟居龙藏的人类学学者。在100年前(1902),他第一个就贵州安顺这一群束妆特别的群体进行了调查考证。这样才有了屯军屯堡后裔在近代史料中的说法。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大批的国内外,省内外学者、专家不断深入研究,通过他们的著书、新闻媒界的大量宣传,屯堡人、屯堡文化迹象才在国内国际广为流传,使得一贯不了解这个群体的人们知道了屯堡人身着长袍大袖、头上挽簪、脚穿绣花翘翘鞋的妇女们及他们的男人及家属,才是真正从江南征战过来的“老汉人”。这些学者、专家们用大量的史料更正了将屯堡人贯以“凤头鸡”、“凤头苗”的称呼。也是这些史学家、社会学家通过查询考证,结合散落在民间的众多氏姓家谱和口碑传说,为屯堡人怎样从江南一带征战入黔的历史、形成的文化现象找到了依据,从而体现了包括大西桥镇在内的屯堡人、屯堡文化具有的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
  随着第一批征南将士受命实行屯军屯田,就地宽乡,屯军转民,长期驻扎下来,到大批的移民迁徙。经过600多年来的历史磨炼,这些来至江南、中原、湖广一带的先民后裔们,在与当地原住民族的交往中,完成了从敌对到朋友的转变、从隔阂到和谐的相处过程,最终成为建设、改造大西桥镇的面貌和书写新的历史篇章的主体。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元璋
相关人物
傅友德
相关人物
沐英
相关人物
顾成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