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4502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7.35
页数: 3
摘要: 从地理、气候、地貌、农业、等方面概述了大西桥镇的历史。
关键词: 大西桥镇 历史 概述

内容

大西桥镇位于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东部,是西秀区之东大门。地理位置在东经106° 03′~106°09′,北纬26°17′~26°23′之间,东邻平坝县,南接旧州镇,西连七眼桥镇,北壤蔡官镇、平坝县,总面积为72.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5234亩。
  2004年,大西桥镇有24个村民委员会,44个自然村,总人口36753人,居住着汉、苗、白、仡佬等民族,少数民族有3336人,占总人口的9.08%,屯堡人点总人口的90.92%。
  现镇境,春秋时属牂牁国辖地,战国为夜郎地,秦汉属象郡夜郎县。三国、两晋时隶牂牁郡,南朝隶属夜郎谈指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属彝族之播勒部(即普里部所属之罗甸国)。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云南行省设普定安顺州,属普定安顺州,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设贵州宣慰司普定土府安顺州。明洪武初年,安顺建普定卫城,分属普定卫与安顺州,州卫合为安顺军民府后属安顺军民府。民国3年(1914年),改安顺府为安顺县,隶属安顺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属安顺县永靖区永兴、尚武两乡,1950年7月属安顺县第七区永兴、尚武两乡。
  1951年至1990年,在安顺县、市三分三合历程中,均隶属安顺县管辖,1991年至1999年隶属安顺市,2000年后隶属安顺市西秀区。
  大西桥镇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地势东部低,中部平坦,西部偏北较高。东部海拔1300米,西部海拔1350米,相对高差50米。
  大西桥镇地貌主要为浅丘槽谷区,以溶浊地貌为主,次为浸浊地貌、岩溶地貌。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高钙碳岩、白云岩。
  境内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受东南季风影响,年平均气温14.1℃,四季晴天少于阴天,极端最高气温34.3℃,最低-4℃,无霜期218天/年,年均降雨量1356毫米。
  境内河流为长江水系,型江河源除七眼桥镇的新哨村源头流经本镇白泥、三铺、鲍屯、西陇、新寨注入大龙潭外,还有大西桥河、中所河、吉昌河、狗场屯河、农家河均为型江河源头。河流有鲍屯河、大西桥河、中所河、吉昌河、狗场屯河、九溪河,均为型江河重要源头。流域面积1464.8公顷。中小型水库有乐坝水库、底下坝水库、河桥水库。
  境内农业生产,汉代已有“耕田、邑聚”,明初,因“调北征南”传入江南先进的农垦技术,境内田畴平坦、水源充足的地理优势得以开发利用,种养业大为发展。清朝末期,鸦片种植泛滥成灾,民国时期境内农业生产滞留在清代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县人民政府立足于农业生产的自然优势,大力扶持农业发展。1958年建乐坝水库,同年建成底下坝水库,1978年建河桥水库,三库自流沟渠总长12.48公里,其中:乐坝水库8.08公里,河桥1.5公里,底下坝水库3.9公里。灌溉面积5040亩,其中:乐坝水库3800亩,河桥水库520亩,底下坝水库720亩。电力提灌站3座,灌溉面积950亩。人畜饮水工程已全面具备。
  1978年12月,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大西桥镇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1980年与1970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6%。1981年至1983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9.8%,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9.3%,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0%。1990年与1985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8.8%。
  1991年12月,建立新的大西桥镇,农业总产值为1606.18万元;工业总产值1363万元,人均吃粮289公斤,人均纯收入403.3元。2004年,大西桥镇农业总产值6984万元;工业总产值14806万元;粮食总产15201吨,人均吃粮414公斤;人均纯收入22360元。1991年至1998年,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4.3%;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32.7%;粮食平均增长8.1%;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18.4%。1998年与1991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345.6%;工业总产值增长48.6%;粮食总产值增长62.6%;人均纯收入增长250%。1999年至2004年,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10.6%;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6.4%,粮食总产年均增长7.1%;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6.3%。2004年与1999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49.9%;工业总产值增长16.5%;粮食总产增长12.6%人均纯收入增长37.1%。总之,自1978年12月以来,大西桥镇的工农业总产值量稳定上升趋势。
  境内工商业历史悠久,明初就出现茶桑种植业,中年以上家庭妇女从事纺织业,纺织品为粗棉、麻纱布、中粗棉布。境内鲍屯村从事丝制品业,产品俗称丝头系腰,销往旧州、双堡、平坝、天龙、肖家庄、关岭的永宁等地。娄家庄等苗族村的蜡染作为旅游产品予以开发,在广州、深圳、上海等地有一定市场。木制品加工业主要以加工家具为主。制糖业以糯米、麦芽为原料,制作枣子糖、杆糖、莴丝糖等。企业有安顺市化肥厂、枫阳厂、安顺市水泥厂等,枫阳厂已于1991年迁至贵阳小河新址。
  大西桥镇历史悠久,商业发达,明代中期就有茶市产品“清明茶”。经商人员较多,沿古驿道建商铺居住为寨,如石板房、带子街、三铺、大西桥等。境内有农村集市大西桥、马场两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力发展市场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功能加强,形成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多种经济体制,福建、四川、浙江等地客商到境内办企业,商业日趋繁荣。
  境内交通条件良好,有良好的通讯设施。宋、元、明、清时期,就有驿道穿过境内。民国16年(1927)修滇黔公路,1958年修贵昆铁路,1973年修关州(关帝庙至旧州)公路, 1987年修贵黄公路,1999年修株六复线,2002年修清(清镇)黄(黄果树)(属沪瑞公路段)公路。境内村村通公路。镇境内邮递始于民国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3年成立邮政代办所,1996年升为邮电支局,60年代通电话,1997年至2004年,境内已有23个行政村开通了程控电话。
  教育方面,明清设有私塾。民国2年(1913)始开办小学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03年,境内建有初级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完全小学5所,在校学生人数4310人,教师30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文化卫生事业的进步。境内居民大多为屯军后裔,农村多以传统的“跳神(跳地戏)”、“玩花灯”、“舞龙”、“抬亭子”、“唱山歌”等为娱乐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化卫生事业得到很大发展。到2003年,建有镇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室24所,个体医疗室2所。建有镇卫星电视转播中心1座,已实现有线电视全镇联网,各村建有老年活动室,群众文化生活十分丰富。
  境内民族杂居,民族风情丰富。汉族多为明初调北征南来的屯军后裔屯堡人,语音为北方语系,24个行政村都有居住。苗族多居住在带子街、白泥、新寨、马场、白岩等地,操苗语,传统文化芦笙歌舞、跳花等。白族居住在西陇村,操汉语,屯堡口音。仡佬族居住在河桥村,操汉语,屯堡口音。近年来,屯堡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九溪村为屯堡第一村,每年都有海内外游客来参观旅游。
  汉语为各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端五(端阳)”、“七月半(中元)”、“中秋”“重阳”、十月初一、冬至日、腊八等节日。
  境内宗教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佛教源远流长,有回龙寺、普德寺、诚信寺、召觉寺、三教寺、香山寺、灵佛寺、迎龙寺、万德寺、龙泉寺、青龙寺、汪公庙、五显庙、观音阁、太平寺、圆照寺、扶风寺、青龙寺等。关帝庙、扶风寺、曾德寺、狮子山回龙寺、观音阁已毁。
  基督教是近期传入,建有狗场屯教堂。
  纵观大西桥镇历史,沧海桑田,曲折久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群众告别了以往的苦难生活,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各项事业欣欣向荣,人民生活稳步提高。1998年2月被省政府授予小康镇荣誉称号。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大西桥镇各族人民将继续辛勤耕耘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将在各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与时俱进,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建设更加美好和谐的大西桥镇。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机构

县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大西桥镇
相关地名
贵州省安顺市
相关地名
尚武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