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4499
颗粒名称: 序六
页数: 2

内容

得知家乡大西桥镇编纂镇志的消息,非常高兴。镇志全面系统地记述了大西桥镇的自然地理、历史、风俗、文教、物产、杰出人物等情况,是一部赞美家乡的史诗,是大西桥镇党委和政府为人民办的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可喜可贺。
  大西桥镇是个山青水秀,美丽富饶,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被称为高原的“伊甸园”。全镇由24个行政村44个自然村组成,人口36753人。居住有汉、苗、白、仡佬等民族。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它位于黔之腹的中心地区,滇之喉的锁钥要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镇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盛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茶叶等农产品,是安顺市商贸集散地;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大理石、白棉石、煤炭;交通发达,滇黔公路、贵黄公路、申瑞公路、株六复线铁路东西横贯境区,好像一组巨大的“五线谱”,公路和铁路上奔跑的汽车和火车好象是跳动的音符,时时刻刻都在演奏着西部大开发优美的进行曲。境内最大的河流型江河,象一条大动脉,用源源不断的流水,灌溉着肥美的粮田,抚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各族儿女。
  史料介绍说,大西桥镇是古夜郎国的中心地区,屯堡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夜郎人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古老的夜郎文化。明朝初年,朱元章为消灭盘据在云贵地区的元朝残余势力,先后从北方和江淮地区调集了30万大军,发动“调北征南”战争,大军一部来到大西桥地区,先后建立了鲍家屯,九溪,吉昌屯,狗场屯,中所屯等数十个屯堡村寨,是当时安顺地区屯堡人最集中的地区。他们在完成消灭元军残余势力之后,转为军屯,田屯,商屯,担负起建设西南地区,保卫西南的双重任务,从此以后,将中原和江淮地区先进的汉文化与古老的夜郎文化相结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运用江淮地区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将贫穷、荒凉、落后的大西桥地区,建设成为云贵高原上的“鱼米之乡”。直到今天,他们当年建造的古村落、修建的水利工程、开垦的良田、传承的古地戏和古服饰以及独特的食品仍然在为人民造福。其中,鲍屯的古水利枢纽工程,专家称为“黔中小都江堰”。大西桥镇在历史上人才济济,英雄辈出,杰出人物不少。其中震威将军鲍福宝、贵州都司指挥使顾成、屯堡服饰专家鲍大千、明嘉靖年间位并三公权高六部的太傅鲍南葵〔国臣〕、江苏安察使宋儒灏等,是杰出人物的代表。然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天,大西桥镇这块土地上孕育出的教授、专家、工程师、企业家及能工巧匠数不胜数。他们奋斗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为人类创造大量财富。回顾过去无数先辈为大西桥镇的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辉煌的历史。我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总之,《大西桥镇志》是全镇人民用心血和汗水铸就的一部光辉历史,它是一面光彩夺目的镜子。子孙后代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创造美好的未来。为此,这本志书值得一读。
  鲍中行
  (作者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
  2005年12月18日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