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屯契约文书汇编上册》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4171
颗粒名称: 前言
页数: 17

内容

1992年,我到安顺师专工作,由于地理教学与野外实习的工作需要,利用地方自然人文资源不可或缺。“关注脚下的土地”,是地理专业的“文化自觉”,安顺屯堡文化遂成为我工作资料收集的重点。起初,我是在图书馆阅览室进行报刊资料剪辑、复印的传统模式“研究”。后来,屯堡村落考察和田野调查成为我节假日的“家常便饭”。屯堡乡土文献的发掘、收集,是我田野调查中始终关注之处,其常见形式为家谱、村志、地戏唱本以及科仪文本等。2009年,吉昌契约文书发掘、整理、出版后,以屯堡契约文书为主的屯堡乡土文书的搜集整理,便成为安顺学院屯堡文化研究团队的工作重点之一。从2014年开始,我在山京、雷屯等屯堡村落陆续发现了契约文书。而大屯村,我虽然关注多年,也曾组织数次专门考察,仍未有所获,直至2015年,大屯文书终于浮出“水面”。因此,大屯契约文书的发现,是长期田野调查工作使然,必然性与偶然性并存。
  一、发现缘起
  大屯文书在2015年的呈现,可谓“一波三折”:
  “一折”:3月到大屯的初步考察
  2015年农历正月十三,大屯邻村陶官屯正在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地戏的数据采录工作,我应邀参加并授予陶官屯村“屯堡田野研究基地”牌。几天后,普定县马官镇张官屯村在举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抬汪公”民俗活动期间,组织开展花灯、地戏比赛,我也应邀参加。安顺屯堡村落的民俗活动很多,彼此声息相通,各村地戏表演队的形成发展与之相关。大屯在安顺屯堡村落中素来有名,2000年后“屯堡热”兴起,屯堡文化的宣传推介形式多样,大屯似乎与之无关,始终默默无名。大屯村的热心村民自然于心不甘,想请些屯堡专家、学者来村里看看。由于我与大屯村有特殊的渊源,村民打电话给我,希望我能找时间到村里考察,发掘村落的历史文化。开学后的3月初,大屯村干部及村民四人专程到安顺学院屯堡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正式邀请我到大屯村进行考察。
  3月11日下午,我约吴羽、董绍伟、张定贵三位安顺学院同仁,到大屯村考察。在村民的带领下,我们考察了村内的民居建筑、村外的狮子山寺庙,并进行了小范围的座谈。
  半天的走马观花,尚无明显的发现。由于沪昆高铁将途经大屯古村落,大屯村成为面临前所未有变迁的“西门屯堡”村落,有必要对其及时开展专门调查工作,以收集保存该村的相关信息。经过考虑,我将大屯村作为安顺学院地理专业12级学生“贵州地理”实习考察的内容,在期中后用一天时间开展现场调查。遂后我开始相关准备工作,计划在6月中旬入村考察。
  “二折”:6月带学生入村考察
  6月18日(星期四)晨起,雨未驻,学生问及是否改期。凭经验,安顺一带夜雨较多,白天降雨较少。况且“下雨天留客”,雨天外出不便,村民多在家中,反而方便入户调查。于是我们冒雨前行。按照预定计划,先乘坐公交车上头铺,然后步行约1.5公里,到大屯村。在贵黄路边,我对学生进行了集中交代。按照调查计划,了解以下内容:(1)自然环境;(2)农业生产;(3)历史文化;(4)民俗文化;(5)经济发展;(6)社会意义。学生分为六组,由村民带队入户。安顺学院张定贵、何雪蕾、赵蓉燕、高彬等老师参加了上午考察。
  丁伯家算是临时指挥部,我在丁伯家约请村民进行村落地名访谈,然后协调各组工作,或到现场进行查看。村民们热情配合,纷纷拿出家里珍藏的祖宗牌位、神榜、家谱,给考察人员看。村民胡榜贵提供了2001年版《胡氏家谱》(安定郡);徐姓村民出示了“破四旧”时放在淘米水桶里保存下来的徐姓——“大明始祖徐梁正”牌位;李姓村民展示了“余庆堂大明陇西郡入黔安顺大屯关一支世系”图、李氏祖宗单。
  学生三组的任务是调查历史文化,周芝祥先生作向导,介绍了大屯村川剧表演历史、地戏表演情况。周芝祥先生还带领学生到五显庙旧址新建的文化活动中心二楼,查看旧时戏曲表演的用具。事后,学生们记录道:
  我们沿着礼堂后的通道走到放表演服装之处。本以为会是类似陈列馆之类的地方,衣物都是保存着的,妥善放置的,可眼前的景象却让我们惊愕不已:衣服杂乱堆放在地上,满地文书资料,灰尘覆盖,而且天气潮湿,房间里有种腐烂潮湿的味道。我们跟着老人走进房间,看他在衣物堆里扒拉着,老人给我们介绍了头饰是他自己做的,哪件衣服是唱什么角色穿的,脸上神采奕奕。说着他就把衣服给穿上了,说是这样看得更清楚。
  午饭后,在听取三组的汇报后,我便决定到现场去。大屯村川剧表演所需道具,弃用多年,所以杂乱地堆放于此。我遂将零散资料,带回学校整理。
  此次考察,通过对大屯村情和历史文化的筛查,算是完成多年来的设想,即初步掌握了屯堡村落概况。但能反映大屯村落历史文化的重要乡土文献尚无发现,不免遗憾!于是请丁伯帮忙,动员村民尽可能收集有文字载体的资料,如契约文书、科仪文本、说唱本之类。
  “三折”:7月率队现场整理
  7月初,得到消息:丁伯家所藏的契约文书,较为完好地保存在外地工作的子女手中,通过拍照,我初步了解一些相关信息。大屯契约文书的神秘面孔终于被揭开,可谓“众里寻她千百度,默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7月中旬,我在“云峰八寨”之一的云山村参加旅游发展大会,丁伯打来电话,在其族弟丁学正家找到了一盒契约文书,约定晚上拿到我家看看。当晚8点多,两位如约而至,带来一盒60多份保存完整、品相较好的契约文书。通过继续了解,大屯村保存有契约文书的农户尚有不少。
  于是,开展大屯契约文书的整理工作成为当务之急。因涉及农户较多,各户持有数量不一,借鉴吉昌契约文书整理的经验,利用暑期时间,组织人员入村开展现场整理,是较为合适、可行的做法。
  7月14日,由我指导毕业论文的5个学生和校外2个学生,吃住在丁伯家,进行了为期5天的集中整理。整理工作,包括现场拍摄、测量和录入,这有利于动员村民发掘出更多的文书。
  “盼望久矣”
  其实,对于大屯村一带的关注和考察,此前数年已在进行中。一是地理专业的教学实践需要、结合安顺人文地理的特点,“云峰八寨”是屯堡文化考察的首选之地。而大屯一带,又距离安顺学院仅六七公里。二是2000年以来,安顺学院屯堡研究团队的田野考察工作,主要精力和时间多在安顺以东的屯堡村落,即所谓“东门屯堡”,而对于安顺以西的“西门屯堡”村落考察较少。大屯一带,交通干线密集,除滇黔公路、贵昆铁路、贵黄公路、沪昆高铁经过外,新建的高铁车站——安顺西站,就选址在大屯古村落东南侧,交通改善必然加快经济建设发展,大屯村落面临的巨大变迁已不可避免,因此对之进行全面考察,发掘、收集、整理村落的乡土文献,刻不容缓。
  2010年,大屯村落考察已作为安顺学院2007级地理专业人文地理实习的内容。学生先是到大屯古村落旁的贵黄路集合,老师向学生做基本情况介绍,然后在王家录和其他几位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分散到大屯、小屯、付旗屯、颜旗屯等屯堡村落考察。
  2014年6月,在以往考察的基础上,我结合2011级地理专业“贵州地理”课开展实习调查,再一次组织考察大屯一带屯堡村落,以形成该区域的基本资料。学生分组对大屯、小屯、付旗屯、颜旗屯、陶官屯、上头铺、大屯新寨等七个村落进行了调查,内容包括:村落姓氏来历、人口迁徙,村落教育、文化、卫生;村名由来,村落历史人文(历史沿革、历史建制、文化遗产、文化名人、文化典故、古建筑等);特色文化和民间风俗,村落娱乐休闲,地方风味小吃,旅游景点,贸易市场等。每组完成村落调查报告后,须绘制一幅村落地图。
  鉴于2010级地理科学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特点,我指导一学生以《西门屯堡村落布局探析——以大屯、小屯为例》为题进行毕业论文写作,针对大屯村做专题研究。
  二、整理工作
  (一)初步整理
  在第三次入村集中整理(2015年7月15日)之前,先对丁学正家藏的50多份文书文字录入,以便了解大屯文书涉及的信息。
  (二)现场整理
  经过准备,7月15日至20日,组织专人入村集中整理大屯契约文书中整理,按照登记—拍照—测量—文字录入—核对—文书归还的流程夜以继日开展工作。特邀张定贵、潘玉陶、朱发猛等几位老师于7月15日对村民专题访谈,内容为五显信仰、地戏、花灯等。
  (三)学校整理
  7月下旬,将未完成整理的部分契约文书,带回安顺学院屯堡文化研究中心,继续整理,并做表格汇总。
  (四)补充整理
  8月,根据整理工作需要,我再次带学生来到大屯村补充调查相关信息,对新发现的少量文书继续整理。同时开展对环境、地名、市场的考察,如契约文书涉及的地名,村落周围的山川河流、寺庙祠堂、古墓古桥、旧道碑刻等,搜集大屯村的历史文化信息,形成对它的整体认知,并绘制地名图、古村落示意图。
  (五)社会关注
  7月到9月,在现场及后续整理工作中,《贵州都市报》《贵州商报》等媒体对大屯契约文书的发掘进行了数次报道。省内外专家和地方学者,也先后到大屯村实地考察。
  (六)课题申报
  2015年底,借助申报,我以《大屯屯堡文书整理》申报贵州省甲秀文化人才资助课题,该项目在2016年立项,以支持大屯文书整理的后续工作。
  三、历史背景
  安顺有300多个屯堡村落,是由明代普定卫(今西秀区)、平坝卫(今平坝区)、安庄卫(今镇宁县)所辖屯田发展而来,文化遗存保留较完整,集中在以安顺城区为中心的地区,尤以西秀区为最,即明代普定卫主要辖区。“普定卫,旧管五十军屯”,清康熙十一年(1672),改卫设县(普定县),民国初年改为安顺县,2000年设西秀区。安顺城区(普定卫城)以西的幺铺①一带为安顺通往云南的要道,设有场,后设镇。历史上,幺铺一带为安庄卫与普定卫交错之地,今幺铺镇西南、镇宁县大山镇之长脚寨东北尚遗留有“安庄卫界”山体石刻。大屯一带的屯堡村落与幺铺多有隶属关系,是安顺“西门屯堡”的代表性区域。大屯隶属于幺铺镇,位于安顺城西约五公里处,历史上地处要道,方志中有大屯关的记载,旧时安顺通往昆明的古道经过大屯一带。
  (一)大屯来源于普定卫右九屯、右十屯
  关于大屯村落文献记录,清咸丰年间常恩所纂的《安顺府志·地理志三·疆里·府亲辖地村寨》载:
  大屯关,在治西南十七里。东界普定传旗屯,南接颜旗屯,西界普定上头铺,北界普定杨家塘,距杨家桥四里。即普定右九、右十屯。
  《安顺府志·地理志五·疆里三·普定疆域村寨》载:
  邵家山,在治西南十七里。东接龙爪树,南界颜旗屯,西接陶官屯,北接杨家桥,距大屯关五里。
  龙爪树,即南山小屯。又属南门。在治西南十五里。东接传旗屯,南界镇宁菖蒲苑,西接右九、右十屯,北接颜旗屯。
  右九屯,即府属大屯关。又属西门。在治西南十七里。东接传旗屯,南界颜旗屯,西接上头铺,北接杨家塘,距杨家桥四里。
  右十屯,与右九屯同寨。
  以上文献,与今大屯一带村落比照:邵家山位于大屯以西,小屯位于大屯以
  ①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2年设立,所辖地域幺铺镇、宋旗镇和西航办事处。南,付旗屯位于大屯以东,颜旗屯位于小屯以南,首先可明确今大屯村即清代之“大屯关”。根据大屯契约文书、串票,清代、民国时期大屯的土地买卖交易涉及“右九屯”“右十屯”的屯田、屯粮赋税,与安顺附近屯堡村落的相关信息分析推断,“右九屯”“右十屯”即明代普定卫右千户所第九、第十百户,大屯系由该两个百户发展而来,这在安顺的300多个屯堡村落中并不多见,其蕴含的历史文化、村落演变价值不可估量。
  (二)大屯与大屯关的关系
  《安顺府志·地理志十二·关路津梁》载:
  大屯关,《通志》云:“在城西十里。”《方舆纪要》云:“在普定卫西十五里,旧为戍守处。今在城西南十七里,古道所经。”
  大屯东约一公里的山体鞍部,当地人称“关关上”。20世纪90年代以前①,此处为幺铺、大小屯一带通往安顺城的近道,其下有村落名“关脚”。明代以前,安顺一带已成为云南通往湖广的要道,大屯附近,有“仡佬坟”的地名,说明那时大屯附近已有人居住。明朝“调北征南”屯兵驻扎之后,没有这样的地名。因此,大屯地名,是明军入驻屯田后才形成的。
  古驿道上的大屯关,与现在大屯古村落,是巧合,还是有着一定渊源?大屯一带土质肥沃,利于耕种,加之在古驿道旁,不仅宜于军事,也为军队屯田提供了条件。
  明初军屯制度,边地“七分屯田,三分戍守”。安顺一带多山,不乏翻山越岭的“关隘”,如杨家关、伍家关等,作为军事要塞,多驻兵把守。大屯关,位于两山之间的凹地,古驿道从此经过。离该关隘最近是大屯屯田军人,承担守关之责在情理之中。大屯的屯田军人把守的关隘,逐渐被称为“大屯关”。根据田野考察,大屯一带口耳相的传通往云南的古道也是从古村落中穿过,后因屯田军事需要,改道从寨边经过。
  ①其后,由于修建贵黄公路,该山体垭口被截开,石铺古道和关帝庙无存。
  四、村落概况
  (一)村落选址
  大屯一带为安顺城西典型的坝子,地势平坦。村落建在坝子中地势凸起之地,北高,东、南、西三面较低,东、西皆有溪自北向南流,此为建村立寨的理想之地,适宜作为屯田戍守的选址。
  大屯村落坐北朝南,背靠大炖山,后有打锣山、假角山、磨盘山、邋遢山,大坡上为依托,左有狮子山,右有五马山为屏障,当地传说:“大屯是贵人,狮子山和五马山为左右臂。”
  大屯村落北三四百米处是大坉山,山上建有古炖,称为“大坉”,其东西两个入口称为“大门楼”“小门楼”,与大屯村落东西入口对应。“咸同之乱”期间,安顺屯堡村落所建的避乱山炖,多遭兵燹之苦,而大屯山炖却罕见地得以保全。
  村落北边,曾有株数人才能环抱的古银杏树,高十丈(约33.33米),常有岸鹅栖息,筑有很多窝。因树龄长,村民视之为神树,颇为敬畏,后在20世纪50年代被砍掉,烧了几天。
  (二)村落布局
  村落东西长约200米,南北约150米,占地约3万平方米。主街道呈“丁”字型:“一”为东西向街道,长约200米,宽约3.5米,两侧小巷较多。主街两端曾建有门楼,东为“大门楼”,西为“小门楼”。“|”为街中心向南的“小街”,长约100米,尽头处为土地庙。
  村中心曾建有一座鼓楼,高约10米,共三层。底部由四根石柱支撑,二楼是戏台,三楼为安放大鼓之处。因时间久远,风雨侵蚀,鼓楼垮塌,柱础石尚存。每年表演所需戏台,用松木临时搭建。鼓楼毁于清朝末年,旧址留有相距约3米宽的正方形石凳圈,石凳曾为旧时儿童嬉戏场所,有“跑石凳”游戏。鼓楼前曾有操场,占地八亩(约5333.33平方米)。
  (三)水文
  小门楼水井的水质好,口感佳、甘甜,水量天旱不小、雨季不大,酷暑清凉、严寒温热,有“真龙水”之誉。村落东面的长流水,顺沟向下,途经大水井、小水井、缸钵井,穿池塘向南流去。村落西面的水由老龙打鼓流水穿塘,向南流去,转向东,在板桥湾处与东面水汇合,经大芦荡、小芦荡流入老摆洞。
  村落东西门楼之外约50米处,均有面积约一亩(约666.67平方米)的水塘。东塘右侧有约20多平方米的“半岛”,植有树木、竹林,塘里有一“石马”,西塘里则有一头“石牛”,传说此牛曾去幺铺吃麦子,被幺铺人追赶,跌入塘中,变成石牛,牛头也被幺铺人在晚上砍掉。幺铺人想把牛头砍走,恐大屯人不许,遂等到晚上再行动。后来,大屯村民找来块像牛头的石头安上。农耕之地,牛马必不可少,农人自然对牛马有“特有情感”,甚为看重,于是对塘中岩石发挥想象,灌注特殊情感。
  两塘都有长流水源,清洁透明,成为全村洗涤衣物、垂钓之所,也是小孩游泳的地方,有时种些荷花,美化村寨。此外,蓄水供水牛洗澡用,从传统风水角度来说,也可“聚财”。而防火功能更为重要,大屯传统房屋为木瓦房,火灾时有发生,房屋密集,易造成重大损失。大屯的两口水塘,就曾发挥过重要灭火功能,还形成了专人管理水塘的制度。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大屯发生过几次较大的火灾,最后均是村民取用水塘里的水来扑灭火灾的。“哪家房屋着火,全寨老幼全出动,从水塘至着火房屋处,站在街头呈‘一’字型,以快速传递水盆的方式,用水灭火。”
  (四)家族
  大屯有丁、周、李、左、徐、赵、王、胡、万、卢等“老姓”,据传前五姓民间相传为“征南”先来,“奉朱元璋明太祖之令授指挥之职跟随傅友德入黔。到达之后,把大屯建成一个亦兵亦农、能攻能守的屯堡村庄”,后五姓系“填南”所至。以上这些老姓氏,大多还在,左姓已无,遗留有“左家巷”地名。
  (五)文化
  作为“西门屯堡”的典型村落,大屯妇女所着的传统服饰“二码襟”与安顺“东门屯堡”妇女的“长袍大袖”略有区别,前者稍短,且花边纹线不同。
  在民居建筑方面,大屯的房屋以墩石为基础,木瓦结构,四合院居多。院内有排水系统,居住、休闲、饲养牲畜等功能区划分明确。
  大屯村民普遍重视家教传承,村民家中多设有祖宗牌位,世系记录详细。老姓家族强调耕读传家,尤为看重家谱的编修,以传承文化,光耀门楣。
  民间信仰方面,大屯保留“五显”信仰。村中心鼓楼北,曾建有五显庙,为四合院布局,上、下殿两侧为厢房,天井中有字库一个,旁有三块功德碑。上殿中供玉皇,左为造字仓颉、助笔魁神,右为牛、马二王。下殿中供关圣帝君,右边供五显菩萨,左为旧时“讲理”(处理纠纷)的地方。案坎两头供龙神、土地。两殿前均雕刻有精湛的散壁门,扇门上为窗子,中雕“三英战吕布”“风波亭”“三娘教子”“单刀会”“古城会”等戏曲故事,下段雕刻花草、树木、虫鸟。关圣帝君殿前有描金雕刻对联:“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永无愧青天,赤石秉赤心乘赤兔追月时不忘赤帝”,横匾为“德配宣尼”。历史上,大屯“庆五显坛”在农历九月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举行,届时杀猪、宰羊敬供,神事做完,接着唱几天川戏。时值农闲,远近皆来,非常热闹,大屯成为当地文化活动中心。“庆坛”费用,来源于大屯五显庙的庙田收入,大屯契约文书中也有“庙田”“坛会田”等。1949年后,“庆坛”仅在1962年、1963年开展过,后来逐渐成为历史。文艺活动在大屯有较长的传统,春节时,白天跳地戏,晚上演花灯、唱川剧。1949年后,五显庙作学校、仓库用。2005年,五显庙被拆掉,建村级文化活动舞台。
  五、地理环境
  从自然环境看,大屯所在为喀斯特峰林谷地,土地平坦,水源充足,历史上为安顺著名产粮地,“大屯关”米在安顺享有盛誉——“在贵阳要吃中曹司的米,在安顺要吃大屯关的米”。米的品质通常与土壤有关。大屯一带属于“坝子”,当地俗称“田坝头”,其土壤类型,在民国《续修安顺府志辑稿·农业》第七卷有载:
  西部幺铺与大、小屯一带,平原广远,地多膏腴。壤质黏、砂错杂,厥色油黑,间有灰黄者,然亦不甚瘠薄。统计各乡田占十分之八,土占十分之二。
  而其耕地生产力,《续修安顺府志辑稿》载:
  府亲辖地素膏腴,然因土质与水利关系,各乡生产力至为不齐,就中以东、西、南附廓与西部之大小屯等处生产力最强。
  又云:
  西部幺铺一带,水泽充足,地多膏腴,其生产力与东部阿若塘①、石板房一带相媲美,每播种一斗可收谷十五六石,少亦十三四石。至若大屯、小屯一带,其生产力尤强,每播种一斗可收谷十七八石至二十石,与城南附近同为府属最肥沃之区。
  农产物方面,《续修安顺府志辑稿·安顺府亲辖地》记载:
  西部幺铺及大小屯一带,与郡治附近同为附属产谷极佳且多之地,常以有余运销境外。因其品质优良,故其价值每高于他乡。若玉蜀黍、麦、粱之属,则产出无多。
  六、土地资源
  大屯一带土质肥沃,水源丰富,除两条大沟外,还有烟龙井、菖蒲龙井等水井。在打锣山、邋遢山背后还有很宽广的土地,称为土坝头,与板凳山、宋旗屯、下云盘、马路河、苦荞屯接壤。
  大屯契约文书涉及最多的是土地买卖,根据村落档案文献,大屯的土地资源情况:
  解放前夕,大屯有180多户人家,700多人……
  ……当时,大屯所有的1500亩田地,就有60%(约900亩)被仅占大屯总人口数5%的地主、富农霸占;25%的土地(约375亩)又为占大屯总人口的25%的中农、富裕中农、小土地出租等所有;占大屯总人口的70%以上的贫下中农只占有15%(约225亩)的土地,而且这些土地又都是分布在山高路远的砂砂地和土瘦水差的高榜田。每年打下的50万斤粮食,就有60%(约30万斤)被地主、富农剥削去;中农、富裕中农、小土地出租等又占去了20%(约10万斤);但是,而一年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贫下中农仅得到20%(约10万斤)。
  ①今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二铺一带。
  还有苍翠的群山、茂密的220亩森林(成材约55000棵)……①
  大屯土肥水厚,粮食品质好、产量高。民国时期,大屯土地拥有者除本乡本土人外,安顺城区者也不少,见表1②:
  1949年以后,大屯村的土地资源经过集体化时期的发展变迁,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情况如表2、表3③所示:
  ①《贵州省安顺县小屯公社大屯大队社史》,1966年5月5日。
  ②吕燕平根据资料整理。
  ③由大屯村80多岁的老会计赵德忠提供。
  据上,可见大屯为理想的屯田之地。在明代安顺卫所制度下,由军屯屯田之地,发展形成今天的村落。
  七、文书概况
  现存大屯契约文书有近700份,涉及土地、房屋、庙田等买卖,数量为安顺发现同类文书之最,其中有屯田、屯粮记载,涉及普定卫千户所辖百户的屯田。较此前安顺屯堡村落发现的契约文书①数量有所增加,其他方面如下:
  (一)时间跨度
  大屯契约文书最早的订立于乾隆三年(1738),其他大多数订立于嘉庆、道光、咸丰、同治期间,民国时期也不少,1949年以后的也有,在近300年的时间内,各阶段有连续性反映。
  (二)文书类型
  大屯文书在类型上,除土地交易的地契之外,尚有房屋契约、山林契约、分家产契约、地基契约、休妻契约等常见类型,乃至粪坑买卖,都立了契约。地契为大屯契约文书中最多者,内容包含土地类型、坐落地、四至、粮赋、价钱等,部分盖有官印,1949年后文书的书写格式也与之前基本相同。
  ①2009年,孙兆霞等人在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吉昌屯村发现了430多份契约文书,经过整理,2010年出版了《吉昌契约文书汇编》,引起了国内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②梁坤根据资料整理。
  (三)屯田文书
  吉昌契约文书中买卖土地多是“科田”交易,而大屯契约中买卖涉及的土地明确有“屯田”。按明代制度,“屯田”农具、种子、耕牛由官府提供,“屯田”地势较平、水源方便、利于种植,所有权属官府,不能买卖。在大屯一带,最早立于康熙八年(1669)地契文书,已有涉及“屯田”。由此可见,明代“调北征南”军队在安顺实施屯田制度,不能买卖的“屯田”到了清初,已开始出现了“性质”的转变。非但如此,大屯契约文书除涉及科田、科粮外,还记载了屯田、屯粮信息,如“右九”“右十”粮赋:
  立出顶右十明粮田文契人丁刘氏、仝男丁贵星、老二,为因需用,今将祖父遗留之业,坐落阳毛坝,莫田一块。东抵沟,南、西、北抵王宅、□界,纳(腊)树一并在内,四至分明。令随粮一斗四升,丁银马草随粮辨(办)理。今请凭中上门,出顶与侯正癸名下耕种管业,是日三面议定,玖捌银伍两一钱整,丁姓亲手领明应用,并无货物准折。自顶之后,任随侯姓耕种管业,丁姓老幼人等不得异言争论,如有此情,此系二彼情愿,不得翻(反)复之义,至(自)任套哄之咎。恐口无凭,立出顶契为据。
  酒水画字清白
  同治九年四月初二日 立顶契人 丁贵星 老二
  永 远 管 业
  〔半书〕□□一百贰拾捌号
  代字人:邵邦国
  凭中人:丁陆星 丁佐星 □□□
  徐大兴 雷万先
  上述内容可与《安顺府志》记载“右九屯”“右十屯”相印证,说明大屯系该两屯所在,大屯村落由明代两百户驻地发展而来。
  (四)顶契
  大屯契约文书中又有一新内容——“顶契”,吉昌契约文书中未有涉及。如:
  立顶明粮田文契人李贵、李芷,为□□银费用,将祖父所置之粮田壹块,坐落□□。□□□种八升,粮贰斗,丁银限(现)有官众上□,夫马门户照粮□纳。东底(抵)丁宅田,南底(抵)李宅田,西底(抵)周宅田,北底(抵)左宅田,四至分明。弟兄二人情愿请凭中上门,出顶与丁洪文、赵秀二人名下,子孙管业。当日三面议定,顶价纹银贰拾柒两整,弟兄二人亲手领明应用,并无货物准折,亦无逼迫等情。自顶之后,任随丁洪文、赵秀二人永远管业,李处房族子侄以及异姓不得争论,倘有争论,将纸赴公理论。恐口无凭,立顶明为据。
  酒水画字在外
  乾隆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立顶明粮田文契人 李贵、李芷
  永 远 管 业
  代笔人:王顺德 存照
  凭中人:左朝伦 赵永泰 周齐年 周定年
  周正年 左朝凤 丁庭栋 丁庭荣
  胞叔 李洪亮 李洪勋 李洪仁
  所谓“顶契”,即村民不愿或不能耕种,而让他人耕种,耕种者须向官府上缴规定收成,按“顶契”文书载“上粮至右九、右十”,显示该交易土地性质为“屯田”,而“庙田”“坛会田”等用特殊土地,也可采用“顶契”进行交易,如:
  立顶明庙田文人王阿首、仝子王忠祥,为因乏用,今将本己所治(置)之业,分授本己名下庙田壹玢,大小肆块,坐落哭井。东抵买主,西抵丁姓界,南抵本业,北抵岩脚,四至分明。随田五显庙租谷肆斗伍升,今请凭中上门,出顶与胡登星名下管业。即日三面议定,时价〓银壹拾捌两捌分整,顶主亲手领银应〔用〕,实银实契,二彼情愿,自顶之后任道,并无货物准折,亦非逼迫等情。自顶之后,任随顶主〔管业〕,房族人等不得异言争论。恐口无凭,立顶契为据。
  四至照明侯姓老契。
  中华民国壬子年拾月初叁日 立顶契 王阿首
  酒水画字清白
  代字:邵炳清
  原中:邵廷华
  凭中:王保姝
  永 远 管 业
  天 理 良 心
  八、总结
  大屯是安顺屯堡村落中“西门屯堡”的代表,其文书中的“屯田”“屯粮”信息,印证该村历史上属“军屯”性质,该村具有中国2000多年的屯田史上的“活标本”意义,是研究明清以来土地制度变迁的重要范本。
  安顺屯堡村落的由来,多数为明代卫所所辖的屯田百户,根据大屯契约文书可知,大屯系由明朝普定卫右九、右十两个“百户”形成。大屯保留了源于江南的五显信仰,对安顺屯堡文化和屯堡社区的建构有着特殊的作用,也呈现出该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大屯契约文书是屯堡村落档案的主要组成部分,现存最早为乾隆初年,其后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及至民国,时代连续,皆有遗存。这构成体现屯堡村落近300年发展变迁的屯堡村落档案,这在安顺300多个屯堡村落中难有匹敌,在全国的村落中亦属不多。这是历史对屯堡的书写,有待今人的爬梳解读。

知识出处

大屯契约文书汇编上册

《大屯契约文书汇编上册》

出版者:孔学堂书局

本书为贵州安顺地区屯堡村落的典型村落——大屯村的明清及近代契约文书的汇编合辑,全书以文书持有者为单位,根据契约文书订立时间,对文书编目,以体现文书的归户性,串票放在文书之后,文书分类索引置于书后,以便查询、利用。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