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图书馆
安顺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安顺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点校凡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984
颗粒名称:
点校凡例
页数:
7
内容
一、此次点校整理以贵州省图书馆藏民国《平坝县志》(贵阳文通书局1932年铅印本)为底本,此乃该书现存最早版本。
二、底本为繁体直排,今整理为简体横排。改动后,文中表格前后易出现的“左”、“右”等指示方位的字相应改为“上”、“下”,原有图表也作相应处理,少数特殊的图表(如《民生志》中的“九族图”等)则保持不变。
三、底本分装六册,首册中“卷首”之前以册为序集中放置目录,现对其进行整理,冠以“原书总目录”之标题;此总目录与正文中的标题在文字上差异颇大,现保存其原貌,差异处亦不一一出校说明。有鉴于此,点校整理本另据内文重新提拟目录,以备读者检索。此外,底本在及各分志前均另编该志目录,较总目录更细、更能反映该志内容,故点校整理本予以保留,并视其文字多寡以分栏形式排列于该部分隔页之后。
四、底本从每二册起每册封二均印有“平坝县志简明总目录表”,点校整理本将其置于“原书总目录”之前。
五、底本中各部分文字其颜色不同:序、跋为蓝色,卷首目录及各志目录为红色,“平坝县志简明总目录表”为绿色,“原书总目录”和正文为黑色。此次点校整理,各部分不再作颜色上之区分。《地理志》随文的八幅地图为当时少见的彩色图,为反映当时的印刷水平,点校本仍保持其原貌;但集中放置于该志正文前,移动处出校说明。
六、底本原文夹注为双行小字,点校整理本改为单行小字,并加上“【】”表示。底本中因行款需要而排为小字的非夹注文字,点校整理本对其中有必要改为正文字号部分作字号调整处理,其余则保持原貌。
七、底本原文使用“▲▲”、“☉☉”、“◎◎”、“()”等符号来区别标题层级,整理时均删除;底本行文分段有不甚合理者,点校本根据现代阅读习惯,视其叙事的完整性和文气的连贯性而酌情分段;《艺文志》部分,诗歌连排,不分行;词也连排,上下阕之间空二格表示。
八、底本原文中由于各种原因特意留空处,点校整理本加虚缺号“□”表示,并出注说明;底本因年代久远而漶漫不清、难以辨认处,以虚缺号“□”按字数一一补入。
九、底本印成后似有一次勘误,原文中的错字旁加盖了红色正字。凡此,点校整理时均从所改,不另出校注说明。
十、点校整理本所出之校注,以当页脚注形式置于页面下端。一般分作三种情况:一为校正、修改类注释,主要为对所发现的底本原文(含原刻本)讹误如错字、漏字、衍文、误植等进行说明;一为提示类注释,主要为对少量疑难字词和生僻用法,酌情予以注音和释义;一为辨析类注释,主要针对底本原文说法有误而又须保存其貌者进行说明。
十一、底本中以年号纪年的,括注公元纪年,圆括号内不加“年”字。如:光绪二十四年(1898)。
十二、底本数字均以汉字表示,为便于读者阅读和使用,点校整理本将表格中具有统计意义的数字一律改为阿拉伯数字;对于行文及表格中的说明文字部分所含数字,则不作改动。底本正文中的数字,部分记作“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部分记作“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等”,为全书统一计,后者均一律改为前者。
十三、底本表格较多,其中数据表格统计空白处,今按编辑规范增加一字线“一”表示;表格跨页后,按规范于次页表框上方增加“续表”,以标识前后二页表格之关系;部分表格的末尾处存在一些有待补充相应数据信息而留白的表格,点校整理时一仍其旧,不作删除处理。
十四、底本中货币基本单位为“圆”,按通行单位标准一律改为“元”。原文中所用计量单位,如“公尺”(米)、“公升”(升)等,今已废止;如“两”、“斤”、“钱”、“斗”、“升”等,均为旧制,整理时不作改动。
十五、底本中已开始尝试部分使用标点符号,但与现行标准相去甚远,今按规范径行校改;底本中有一特例(位于第65页):“……等”,由于有夹注对其意义进行说明,故保留原貌。
十六、底本多以“约……余”表示概数,虽不符合当前规范,但不作处理。
十七、按照古籍整理点校规范要求,除所有繁体字均循例改为规范简体字外,对底本中出现的少量特殊用字,则分情况进行处理:(一)俗体字(如“叫”作“呌”、“喊”作“〓”、“喇”作“〓”、“员”作“〓”、“帱”作“惆”、“慰”作“憾”)、异体字(如“伫”作“竚”、“升”作“陞”、“葱”作“葱”、“燮”作“爕”、“丘”作“坵”,等等),按古籍整理惯例,直接改为现行通用的规范字,一般不出校说明。(二)古今字(如今体“殓”,古作“敛”;今体“沉”,古作“沈”;今体“预”,古作“豫”;今体“赐”,古作“锡”,等等)、通假字(如“少”通“稍”、“见”通“现”、“材”通“财”、“耽”通“担”、“决”通“抉”、“曾”通“增”、“士”通“仕”、“革”通“亟”、“坏”通“坯”、“雕”通“调”、“穰”通“攘”、“那”通“挪”,等等),则多在保留原文的基础上出注说明;底本在引述一些旧史志内容时,仍沿用了过去惯用的部分避讳字(如“崇祯”作“崇正”、“玄黄”作“元黄”、“玄理”作“元理”、“太玄”作“太元”、“玄圃”作“元圃”、“弘光”作“宏光”、“弘治”作“宏治”、《玄中记》作《元中记》),对此则径改,不一一出校说明。(三)底本在转述某些涉及少数民族的史实时,仍难免有少量贬斥性用词。此类用语反映的是旧时代观念,按照古籍整理原则一般不作改动,但对少数带有明显歧视色彩的专用字一律按现今通用字要求修改。此类改动,例不出注。
十八、底本中的地名,一律按现行通用地名径改(如“峨嵋”改为“峨眉”、“婺川”改为“务川”、“章邱”改为“章丘”、“任邱”改为“任丘”),不一一出校说明。
十九、底本多以“民……”来表示民国纪年。如“民元”表示民国元年、“民三”表示民国三年。为保持底本原貌,不作处理。
二十、底本原文部分字词使用不符合现行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且有碍理解。兹归纳列表如下,以正文意,文中则保留原文。
知识出处
《平坝县志》
出版者:贵州民族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平坝县的志乘、地理、民生、官治、自治、教育、武备、交通等发面的发展和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平坝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