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道德风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945
颗粒名称: 七、道德风尚
分类号: K890
页数: 1
摘要: 轿子山镇境内各民族勤劳节俭,忠厚朴实。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民俗

内容

境内各民族勤劳节俭,忠厚朴实。民国时期,农家以耕作为业,织户、商户本分从商,读书人以诗书为上。寒窗苦读,崇尚忠义仁勇,重义气,妇女重贞节,敬重老人,爱抚幼小,礼貌交往、和睦相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村民安居乐业,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先公后私,乐于助人,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形成“昼不关门,夜不闭户”的农村环境。“文化大革命”期间,人际关系一度为政治鸿沟隔离,群众互相争辩争斗。20世纪80年代后,政府组织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创建文明单位和文明村寨等社会活动,整顿社会治安,开展集资办学、救灾、扶贫。同时出现过份讲究礼仪,互赠礼品,红、白喜事铺张浪费的现象。社会继续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活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道德水平,为推进“小康镇”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1998年,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轿子山镇“文明乡镇”荣誉称号。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