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电视节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927
颗粒名称: (四)电视节目
分类号: C913.3
页数: 1
摘要: 1973-2002年轿子山镇农村电视覆盖率发展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生活

内容

1973年贵州省微波总站在境内青山坡建卫星接收中转站(七九站),邻近村民可到站上观看电视节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民物质生活的改善,电视机逐步进入农民家庭。截至2002年底,境内电视覆盖率为80%以上,增设电视光缆网3个,增加电视节目28套,覆盖境内19个村2500户;建地面卫星接收站3个,覆盖11个村2000户。由于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境内农民从现实生活的质量、档次,在生活实践中作出总结,改变了过去“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尝到了“少生优生、幸福一生”的甜头,注重生活质量,向往文明、健康的精神生活标准。2000年以来,轿子山镇党委政府每年组织评选“文明单位”、“文明村寨”以及“十星级文明户”活动,激励在创建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村寨。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境内农村结婚嫁装越来越讲究质量和美观,20世纪70年代婚者嫁装一般来说以“三十二条腿”最为荣耀,即:一张四方桌,四条木凳,一张三抽桌,一个穿衣柜,一张木床。
  80年代婚者嫁装以“三转一响”为一般要求,即:“三转”单车、手表、缝纫机。“一响”即:收录机。90年代以后,境内婚者除一般嫁装外,住房、家具、电器以及个人装饰标准逐渐增高。“一房”、“二机”、“三金”成为一般标准,即一套新房、彩色电视机、洗衣机、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