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精神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921
颗粒名称: 二、精神生活
分类号: C913.3
页数: 2
摘要: 轿子山镇农民精神生活发展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生活

内容

(一)宣传工具
  1.广播
  1958年以后,境内农村集镇地和较大村寨安装有线广播。主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农村人民公社的各项中心工作,20世纪60年代中期,境内白坟公社、跳蹬场公社、孙家庄公社建立广播站,设专职广播员1人,蔡官区公所,华严区公所建立区广播扩大站,区广播扩大站向公社广播站传送讯号和定时传播。1971~1975年境内70%的农户安装磁膜有线广播,1976年以后,村村寨寨安装15~45瓦高音喇叭。进入80年代后期原轿子山镇增设安装有线广播对讲机到村,宣传效果较为显著。
  2.电影
  20世纪60~80年代末,境内有3个电影队,其中跳蹬场、轿子山镇设有电影院,除巡回各村露天放映外,定点在电影院放映,公社电影队主要职责为公社巡回各村放映、宣传服务。通过放映既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社队的各项中心工作,又丰富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80年代后期,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境内电影放映逐渐减少。
  (二)文化娱乐
  境内民间传统娱乐节目有地戏、花灯、芦笙、歌舞、说书、唱山歌、球赛等。为丰富境内人民精神生活,多在每年春节期间(正月初三至正月十六),境内群众自发地开展大小不同形式的文体娱乐活动,节目自编、自演、自唱,或邀请周围较出名的山歌手、花灯队到本村表演,内容丰富、健康向上。除传统的歌词、戏目以外,随着新形势的发展,节目内容不断创新,将计划生育、家庭婚姻、旅游景观“三个代表”等内容汇编成歌词。表演中理论结合实际,富有地方特色。
  (三)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1968~1975年,境内各村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宣传队员由农村男、女青年组成。宣传队的任务是,白天参加集体劳动或组织青年民兵突击修沟修路,晚上组织队员排练节目。主要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当时的时事政治。如将《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的思想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汇编成歌词演凑以及演唱革命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好》,1972年湘黔铁路修通,歌唱《铁路修到苗家寨》、《阿瓦人民唱新歌》。此外,结合境内的人和事汇编成小品进行表演,根据各自的节目内容,充分展现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特色。
  (四)电视节目
  1973年贵州省微波总站在境内青山坡建卫星接收中转站(七九站),邻近村民可到站上观看电视节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民物质生活的改善,电视机逐步进入农民家庭。截至2002年底,境内电视覆盖率为80%以上,增设电视光缆网3个,增加电视节目28套,覆盖境内19个村2500户;建地面卫星接收站3个,覆盖11个村2000户。由于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境内农民从现实生活的质量、档次,在生活实践中作出总结,改变了过去“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尝到了“少生优生、幸福一生”的甜头,注重生活质量,向往文明、健康的精神生活标准。2000年以来,轿子山镇党委政府每年组织评选“文明单位”、“文明村寨”以及“十星级文明户”活动,激励在创建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村寨。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境内农村结婚嫁装越来越讲究质量和美观,20世纪70年代婚者嫁装一般来说以“三十二条腿”最为荣耀,即:一张四方桌,四条木凳,一张三抽桌,一个穿衣柜,一张木床。
  80年代婚者嫁装以“三转一响”为一般要求,即:“三转”单车、手表、缝纫机。“一响”即:收录机。90年代以后,境内婚者除一般嫁装外,住房、家具、电器以及个人装饰标准逐渐增高。“一房”、“二机”、“三金”成为一般标准,即一套新房、彩色电视机、洗衣机、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