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村建房结构及住宅变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916
颗粒名称: (二)农村建房结构及住宅变化
分类号: C913.3
页数: 2
摘要: 1949-2002年轿子山镇农村建房结构及住宅变化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生活

内容

1949年以前,境内农村70%的农民经济极贫。农村住房多为低矮、潮湿的简易房和茅草房屋,人均住宅面积较窄,住瓦房、石板房的农民较为富裕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大农民群众的建房结构进一步改变,农民建房长、宽、高依据自身财力而定,一般建高“丈二八”、“丈四八”、“丈六八”,宽八尺至一丈,长一丈六尺至一丈八尺的石木结构,经济宽裕的建“丈八八”以上高的房屋。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党在农村经济政策的不断深入,农村开始兴建住房,一般建房多为石、木结构。80年代中期以后,广大农民群众经济收入有所增加,逐步积累资金,农民建房由原来的石木结构变为砖混结构的楼房。农村新建房除质量要求外,对内外装修新颖、美观大方,同时建造房屋高大、面积宽敞,人均住宅面积也不断增大,一批高档别致、造型优美的新型房屋在境内各村都可见到,大大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
  1980~1985年,境内农民新建房693户,占农户10%。1986~1990年新建房1210户,占农户的15%。1991~1995年新建房1616户,占农户的20%。1996~2002年新建房1920户,占农户的20%。境内大寨、青山、下寨、水塘、袁家屯、讨兑寨、大硐口、木头寨以及大山一带等村60%的农户住上了更新换代的楼房,跳蹬场商业街新建三层以上楼房15户。农村住宅正向城镇化迈进。截至2002年农民人均住宅面积15平方米以下2415户,占总户数的25%。人均住宅16平方米以上7245户,占总户数的75%。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