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科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90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科技
分类号: F204
页数: 6
摘要: 轿子山镇科技机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科技宣传与培训、科技帮扶四方面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科技

内容

一、科技机构
  民国时期,科技工作由县建设科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没有专门的科技管理机构,科技工作由工会分管,农村则由农业生产合作社管理。
  1983年境内的跳蹬场公社管理委员会,孙家庄公社管理委员会,白坟公社管理委员会,分别成立科技协会,会长由管委会副主任兼任。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工作,由各公社管委会分管农业的副主任和农技人员施行,多重于科技宣传工作。1987年境内三个乡镇分别成立农业技术推广站,共有人员6人。1991年撤区并乡建镇后,1992年1月~1995年8月,轿子山镇农业科技由副镇长张忠分管,站长余承和为主负责,人员由4人发展到8人。1995年9月~1999年2月,由副镇长张忠、科技副镇长冯涛分管,站长张春红为主负责,人员发展到9人。1999年3月~2002年的12月,由副镇长张春红、科技副镇长吕昕分管,副站长张尔慧为主负责,人员8人,具有农业技术职称的6人。1996年,村委会换届选举,各村推选出一位科技副主任管理该村科技兴农工作。1997年6月,镇成立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党委书记兼任,副组长由副书记镇长兼任,委员有党委委员、人大副主席、副镇长、党政办公室主任共6人。成员有农推站、农经站、卫生院、企业办、教育办、文化站、计生站、兽医站等单位的负责人共10人。镇科技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1人,工作员7人。1996年,镇机关干部到37个行政村挂科技副主任职务。2000年市委组织部选派市建设局的吕昕到镇任科技副镇长。
  全镇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推进镇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在镇范围内开展“创科技先进镇”工作,1998年初,成立镇科技创先领导小组,组长由镇长兼任,副组长由一名副镇长和科教办主任兼任,成员由各部门负责人共9人组成。同年获上级政府授予“创科技先进镇”称号。
  为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协调发展,建立各种规章制度,明确职责,拟定科技分类分工分级分职的管理职责,制定对科技人员的管理、考核、奖惩办法,分期召开全镇科技工作总结讨论大会,聘请上级有关科研人员到会宣讲。
  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
  1986年,在境内推行小麦“百黔565”良种试种,推广面积达2000亩。“贵农10号”,推广500亩,指定木头寨村试种。
  1987年,在扁山袁金明茶场推广杂交玉米“中单2号”,试行地膜覆盖,面积15亩,亩产达840公斤,同时推广“中州1号”16亩,亦达高产。
  1987年,在木头寨、大硐口村推广两段育秧和旱地分带轮作,推广成功,此后广大村民自觉实施。
  1987年,在木头村袁金明、夏永才两户的五亩稻田推行最早杂稻种“Ⅴ优64”、“汕优64”、“Ⅴ优88”进行试种,试验成功。
  1988年,在木头村推广杂稻种“Ⅴ优77”,面积50亩,推广成功。
  1989年,在扁山茶场推广最早杂交油菜“3235-11X奥罗”,效果一般。
  1990年,境内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项目有:1.小麦宽幅套种高产示范,在木头、新寨、单家屯、青山、大硐口五个村实施。2.贵州玉米新品种在袁家屯至平桥河公路两旁实施。3.地膜覆盖玉米高产示范在大硐口村实施。4、杂交油菜育苗移栽在木头村实施。
  1991年,镇投资在跳蹬场建杂稻育苗温室一间,面积30平方米,用叠层木架,分盘育苗。
  1992年,在青山村推广地膜玉米栽培技术;在大硐口片区推广营养袋玉米移栽技术,实现高产,推广成功。
  1993年,在木头寨、单家屯、各什、大硐口四个村大田坝推行水稻宽窄行拉绳插秧,长势很好。
  1995年,推广水稻“4-8-5”打点定距拉绳插秧。地点:安轿公路沿线,各什大坝。此后,逐年增加面积推广,1998年后,全面实行“4-8-5”行距、窝距栽插。
  1996年,在境内大地湾移栽试种杂交油菜“油研六号”、“黔油10号”, “黔油10号”试种效果好。
  1997~2002年,全镇37个村全面推广杂交水稻符合地区条件实用的优良品种,杂交玉米良种,100%的用“4-8-5”行距、窝距、双行距的水稻栽插,亩产高,农民公认。营养袋杂交玉米移栽,亩产高,普遍实施。
  2001年农推站在大地湾试种杂交玉米“776”号,试种成功。
  1985年,从广州军区后勤部引进“快速养猪法”,当年在境内木头村进行试验获得成功。示范18户,养猪253头,喂养3~6个月,出槽209头,收入36310元,获利8281元,户均获利460元,之后在境内大部分村推广。
  1981年,从省植物园引进“人工栽培天麻技术”,木头村袁金明、水井坎村帅国龙均获得可观收入。
  2002年,镇引进节能技术,全镇有112户修好了沼气池,用上沼气作燃料,代替用煤,省钱、省力又卫生。
  化工科技:1964年,境内普遍施用“氨水”给玉米追肥,开始出现传统施肥亩产低向施用化肥后亩产高的变化,三年后“氨水”停产,由“碳酸氢铵”、“尿素”高效化肥代替,至今仍续使用。
  气象方面: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准确的天气预报给农村农业生产的农作物提供预防和保护作用。20世纪70年代,白坟、大硐口利用购买的钢管长1.3米,直径为10厘米作炮管,装上撞针,领取上级管理部门定发的炮弹,建立了“防雹站”,小小的“土机构”,当时对周围村预防雹灾起了一些作用,2年后停止使用。80年代以后,每遇雷声大作的天气,西秀区北郊防雹站发出的军用炮弹,在境内西北面的天空隆隆声响,这部分地区从未遭受冰雹的破坏。
  三、科技宣传与培训
  20世纪60~70年代,科技宣传多是县科协组织宣传,对全体乡、村干部宣讲科技的作用及科技知识,宣传了土壤、植物光合作用,植物栽培技术等知识。80~90年代,科技宣传方式采取电视、广播、标语、科技书籍的订发、收集科技资料的翻印,科技人员定期到村寨,政府机关组织在赶场天,多种方式方法进行宣讲,使科技普及境内各地,家喻户晓。
  科技培训,镇里每年安排农闲召开会议集中培训,以村干部为主要培训对象,以实施每项农业科学技术现场实践培训为主。1987年4月,原轿子山镇在木头村培训“两段育秧栽培技术”,人员是各村支书、主任、会计,参训人员160人,9月又培训“旱地分带轮作栽培技术”,参训人员148人。1987年安顺县妇联、科委到孙家庄乡组织村级妇女主任、科技示范户培训人工栽培食用菌(磨菇)技术,并以青山村为重点支持2万元资金购置加工设备。1990年9月,在木头寨村培训“杂交油菜育苗移栽技术”,140人参加培训。1992年2月轿子山镇,在青山培训“地膜玉米栽培技术”,参训人员120人。1993年5月,在大硐口培训“水稻宽窄行拉绳插秧”,到各什大坝参观,参训人员180人。1995年5月,在跳蹬场集中培训“4-8-5”打点定距拉绳插秧栽插技术,参训人员180人。1995年3月,在青山培训“玉米育苗移栽技术”,参训人员182人。1996年后,组织干部深入各村在栽种期间进行检查,了解培训后的开展情况,对掌握栽培技术较差的村干部集中反复培训。1998年后,广大村民已普遍对“杂交水稻育秧及栽培技术”、“杂交玉米栽培技术”熟练掌握,培训内容,又转向产业结构调整后所需各方面科技知识的培训,增加培训人次,适应农村产业提高收入的需要。
  2000年镇党委、政府选派余承和等一行5人到福州大学学习菌草栽培技术,历时3个月,回来后,到洋坪村试种成功。2000年,全镇已获得“绿色证书”的145人。2001年6月境内农经网站和信息中心成立。2000年,镇创办《轿子山镇信息报》,半月刊,发到各个行政村、村民组,从农经网上下载农业科技信息,为全镇广大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
  企业方面,1993年5月,镇企业站组织境内煤厂的安检员、运煤驾驶员在讨兑村学校的空教室内进行“安全生产管理”、“驾驶规则”培训3天,由县煤管站派人主讲。2001年7月省煤安字56号文件颁发后,将原乱挖乱采改变为壁式开采。将原井下高为1.2米的运输巷、回风巷改为1.8×2米断面的运输巷和回风巷;增大了绞车功率和通风机功率,并安装了瓦斯监测监控系统。
  微机技术,2001~2002年,镇政府聘请师专的教师,对全镇的干部、教师进行轮流培训,参训人员达400余人。同时,各村的卫生员,也由镇卫生院组织请有名的医师进行培训,年均1~2次。
  四、科技帮扶
  2000年7月,九三学社主委吴若秋(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带领4位科技专家,在镇政府所在地的跳蹬场集市中心作现场宣传指导,使当天赶场的数千名群众增加了农业科技知识。2001年省委九三学社对轿子山镇进行科技帮扶。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