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文物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900
颗粒名称: (五)文物古迹
分类号: G127
页数: 2
摘要: 轿子山镇境内文物古迹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文化

内容

1.寺庙
  民国时期,境内的张官、大寨、水塘、镜子塘、各什、大硐口、平寨、讨兑寨、木头寨、郭家屯、单家屯、屯脚等村均建有寺庙。山顶寺庙有永峰山寺庙、千峰山寺庙、吊屯山寺庙,三山位呈三角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数村寺庙改办学堂,留下大硐口、郭家屯及永峰山、千峰山寺庙。大硐口寺庙名曰“天王寺”,有大房5间,厢房两边6间,建于清光绪年间,正中塑有“托塔天王”李靖神像,左塑关羽,右塑观音,毁于1966年。郭家屯“迎薰寺”,建于明末,民国末年改作仓库,后又恢复为庙。大房五间通称大殿,厢房、对面都设房,实为四合院,1966年寺内神像被毁,仅存庙房。1983年群众集资1.5万元维修庙房,重塑有释迦牟尼佛像在中,右塑关圣,左塑观音。每年均有近地信佛的老年妇女们聚集于寺庙烧香拜佛信仰。“迎薰寺”是境内迄今为止保存较完好的一座寺庙。千峰山、吊箩屯山顶寺庙因历史原因,后寺毁。残存屋基、墙疏、碑记等,常为邻近居民闲游之所。永峰山寺,建于明末清初,康熙丁卯年(1687)捐资修建臻于完善,一年四季游客络绎不绝,香火不断。2001年,镇政府投资12万元对该寺进行复修,建有停车场、跳花场、演艺场,新修宽5米的公路盘山而上,途中建有小型停车场、休息台,山顶寺内有全省最大的两尊玉佛,释迦牟尼像重5.2吨,弥勒像重3.4吨,观音像重350公斤。均用整块汉白玉雕凿而成。
  永峰山是境内的名山,现有公路盘旋而上,山脚有千峰河环流,山顶长形,平整宽阔。山顶上有古时留下的碑文,上有“积缘善庆”四个大字。字划呈凹形,显示了书法家的笔风,供人赏识,小字碑文不易辩认。站在山顶,东可观蔡官金银山,南可观轿子山镇集镇区数幢多层新楼之风貌,西看镇西部喀斯特地貌的奇山秀水,北饱览大面积森林覆盖的绿色全景,境内景观,奇趣无穷。
  清真寺:清真寺是回族信奉宗教的场所,也是回族节日回族人集聚举行庆祝仪式的地方。位于境内云盘村孙家大坡的清真寺,建于1956年,建筑面积120平方米,石木结构,1967年拆毁,1968年借公房活动,1992年公房出卖, 1993年集资重建“清真寺”。1997年建成的“清真寺”占地面积45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大殿内供奉有《古兰经》,每年第48个星期五,回族人到寺内礼拜。
  2.墓碑
  牟龙光,黄埔五期毕业,抗战时期一〇三师少将参谋长,起义将领,贵州省政协委员,1990年逝世。葬于境内大硐口村旁左上角,墓高1.6米,直径3米,石墓石碑,碑上刻有“牟公龙光之墓”,碑左边刻有上述简历。
  项荣还,境内小牛家庄人,有衣冠冢墓于小牛家庄村对面跳七公路旁,石墓高1.5米,直径2.3米。墓碑左边刻有“黄埔八期毕业,原八十九军副军长兼三四三师师长”短述。中刻“项公荣还之墓”。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