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群众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884
颗粒名称: 二、群众文化
分类号: G127
页数: 3
摘要: 清、民国时期,没有普及的大众文化,只有属有钱人支配的文化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传统的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与新文化相结合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文化

内容

清、民国时期,没有普及的大众文化,只有属有钱人支配的文化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传统的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与新文化相结合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农村多利用春节、农闲、老人逝世,自发地开展大小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每年春节,有的村寨邀请地戏队“跳神”,跳个十天半月,邻村群众,游走观赏。有的村寨,晚上“跳花灯”,也是一种引聚群众观赏的活动。苗族正月初四至初六赶迎跳花坡,男女老幼身着独具民族特色新装,络绎不绝,热闹个2~3天。喜欢听书的人群,不约而同汇聚在一个地方,其中持有唱书的人,轮流念唱。常唱的书,多是民间较有文化知识的人,据《大传书》选编成用7字句或5字句表述的小段故事,有“马前泼水”、“柳荫记”、“蟒蛇记”、“寡妇哭五更”、“周瑜修书”等。念的书多为“三国演义”、“三下河东”、“仁贵征东”、“隋唐演义”等。春节期间,整个正月及二月上旬期内,路上行人比平时较多。走亲访友频繁,青年人来往联系物色对象。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成群地选一个地方或在人户,轮流“念福”,多是孝敬长辈和劝世人做善事的内容。大的村寨请电影队放2~3夜的电影,联系安顺地区花灯剧团到村表演新颖的花灯舞。有花灯队的村受到新式花灯舞剧的启发,把传统落后的花灯艺术筛选后再与新的舞剧相结合,改进花灯的表演形式,深受群众喜爱并称之为是“进步的花灯表演队伍”。安顺京剧团到讨兑村演出3天,上演的有“白蛇传”、“鹊桥会”、“嫦娥奔月”、“包公办案”等神话和历史传统剧目,深受群众喜爱。外省小杂技团不时也到各村演出,村集体出钱,村民观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时期,农民组织秧歌队跳秧歌舞,欢庆翻身解放。“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大队都组织“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大力宣传毛泽东思想、马列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狠抓阶级斗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传统的文化逐渐得到恢复。1982年,跳蹬场乡电影队建立,白天有设置的电影场次定时放映,晚间组成电影小分队到各村联系放映。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群众需要的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欣赏能力有所提高,对家乡现有文物增强了保护意识,保护境内天然的旅游资源。到2002年,除传统的文艺节目延续外, 200户以上的村都建立了老年娱乐室。在有市场的跳蹬场中心,在轿子山矿区,还设有娱乐室、歌厅、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影视剧场等娱乐场所。每年国庆节都有来自各单位的业余爱好者组成的合唱队,依次选唱革命歌曲,同时有个人独唱,有团体表演,大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1993年毛泽东诞辰100周年,镇机关职工、教师、辖区单位歌咏比赛,镇机关获第二名。1996年5月“地税杯”卡拉OK大赛,轿子山监狱女职工获一等奖。1997年,迎香港回归,镇组织在轿子山煤矿举行会演。1999年7月1日建党节,镇组织“爱国爱党、爱岗敬业”知识竞赛,很多干部受到表彰。2000年元旦节,镇里组织文艺会演,镇机关干部、教师学生参加。200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80周年诞辰大会上,由镇机关干部和教师组成的合唱队,获区级合唱比赛三等奖,获市级合唱比赛鼓励奖,是唯一进入市级比赛的乡镇。2001年“哈露冲杯”知识竞赛,境内一女教师熊菊英获一等奖。2001年,省委九三学社送文艺下乡,举行“科技宣传活动周”活动,表演了小品、歌舞等文艺节目。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