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方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841
颗粒名称: (1)教学方法
分类号: G4
页数: 2
摘要: 清末及民国时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轿子山镇教学方法的发展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教育

内容

清末及民国时期的私塾教法,“先生讲,学生听;先生教,学生读”,注重朗读和死记。没有课时制,按上午、下午两段,先生灵活掌握教学时间。只是一个班,大龄小龄合在一起学,分三级教读。一级是启蒙教学,教认教读《三字经》、《四字经》;二级教学《四书》,即《大学》、《中庸》、《学而》、《述而》、《先进》、《卫灵》、《梁惠》、《天时》、《离楼》、《万章》、《告子》、《尽心》等12篇。三级教学《五经》,即《诗经》、《书经》、《义经》、《礼经》、《春秋》。三级的学生增加学写文章。学生背诵书文时间较多,由塾师分别考背诵到一字不漏为止,熟者评为“熟书”之生,生者评为“生书”之生。每生一天写大小字各一篇,塾师用红笔圈阅,接着考认少量生字。
  塾师有严重的体罚行为,对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施行“关学”、“罚跪”,用长条木板打“手心”几个或十几个等。
  民国前期的公立学堂,分课时制教学,承清末注入式教学方法。后期采用杜威的“五步教学法”,乡村小学亦基本袭用注入式教学法。到民国三十年(1941)后,曾提倡自学辅导,注意启发式和直观式教法,但乡村学校很少重视。
  民国时期的教师仍袭用私塾塾师的体罚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学方法首先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1952年,国家教育部颁发《小学教育课程规定》,境内小学教师开展备课讨论,组织观摩教学,互相促进。1954年,强调直观教学,用实物图片直观教学。1957年,县文教局组织全县小学教研组长在境内单家屯小学考查高年级语文教学,促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1958年,乡村小学不同程度地参加“大炼钢铁”运动,课时减少,教学受到一定影响。1959年,市文教局认为“大跃进”中教学有所混乱,要求集中备课,批改作业。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几个教师因“历史复杂”,被下放劳动改造。教师参加“串连”,教材删减,课时减少,教学受到影响。1972年,课堂教学初步得到重视,境内学校开展观摩教学活动,教师互相听课,教学质量有所提高。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文化大革命”前的教学方法、制度,加强教学研究,强调精讲多练,教学秩序正常,教学方法有所创新。
  教师严禁体罚学生,对不遵守学校纪律的学生以说服教育为主,进行家访,帮助转变差生。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