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想品德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839
颗粒名称: (一)思想品德教育
分类号: G4
页数: 2
摘要: 清光绪年间-2002年轿子山镇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教育

内容

清光绪年间,中小学教育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端为教育宗旨。节日必须对“万岁牌”和“至圣先师牌”三拜九叩。教育学生“上报君恩,下立人品”,不许学生干预国家政治及学堂的各项事务。设“品行”课以端品行。
  民国时期,废除“忠君”、“学孔”的教育宗旨,颁布以“培养公民道德”为主要的教育宗旨。民国十七年(1928),国民政府正式公布“三民主义”为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民国二十五年(1936),令各地学校把“三民主义”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民国三十一年(1942),规定小学施行国民基础教育,强化“三民主义”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用马列主义政治课取代。1950年教育部提出“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境内乡村小学以“五爱”教育为主,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革命事业的接班人。1957年毛泽东主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毛主席语录”、“老三篇”为主,强化政治教育,出现把语文课当成政治课上的倾向。1978年,从改变调整中进一步提出培养的主要目标: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逐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立志为人民服务,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1982年,对学生加强“五爱”教育,即: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同时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1983年,贯彻邓小平“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题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1989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德育工作的决定》,把学校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为主要目标。2002年中央颁发《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境内积极行动大力宣传,兴起学习之风。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