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835
颗粒名称: 五、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
分类号: G4
页数: 2
摘要: 轿子山镇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教育

内容

(一)民族教育
  明清以前,境内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雍正三年(1725),境内青山村办有“训苗义学”,官府派员教读,令苗民子弟入学“习礼教”,咸同年间(1851~1854)停办。民国时期,推行注音字母“语文”,吸收境内苗族青年杨文周、王超侯2人参加地方方言讲习所学习。后期没有推广,极少数苗族知识分子懂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非常关心苗族文字问题,专派工作组调查研究苗语,为苗语几种方言各制造了一种文字。
  境内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川滇黔方言(西部方言)。其中“蒙阿里”(小花苗), “蒙阿志”(水西苗)操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蒙乖”(白苗)操滇东北次方言。
  19520~1956年,境内的公立学校接收当地的民族子女参加学习,有民族学生350人。1957年,孙家庄乡开办苗文推行班8个,学生315人,推广试行苗文,推行效果好。“四清”、“文化大革命”时期,试行工作被迫长期停止。1981~1989年,跳蹬场中学办有初中民族补习班和高中民族补习班,每学年固定招收初中100名、高中100名民族学生入学。
  苗族通晓汉语,苗族子女统一接受汉语教育,普遍运用汉语作社会交际的工具。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小,都调配相应的民族教师,便于引导民族小学生正常步入和适应规范的教育环境,熟练地接受汉语教学。镇政府每学年都为困难的民族学生减免学费。2002年止,境内考入大学(含大专)252人,其中,民族大学生65人,小学民族教师65人,其中苗族32人,回族3人。民族干部51人,其中苗族23人,回族6人。
  (二)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是属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国家很重视特殊教育。城市设办专门的“聋哑学校”,境内乡村的残疾儿童插入村校学习,辅导教师受过培训,明确辅导对象。每个残疾生由家长配合填好登记表,表内贴上该生照片,测查鉴定,确定残疾类型,每年复查2次,建立档案,由中心完小“三教干部”集中管理。1996年,经安顺地区“两基”检查团验收,境内有23名残疾儿童,其中属重度的2名,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100%,有1名到城区聋哑学校学习。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