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初中及职业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828
颗粒名称: 四、初中及职业教育
分类号: G4
页数: 5
摘要: 轿子山镇初中及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教育

内容

(一)初中教育
  1970年根据“读初中不出公社”的要求,将1967~1969届小学毕业生就地合办成“七零届”、“戴帽初中班”。郭家屯小学办2个“戴帽初一班”,学生83人;单家屯小学办3个“戴帽初一班”,学生81人;孙家庄小学办1个“戴帽初一班”,学生43人。曾短期办过“五·七”中学,办到高中。3年后,这几个点均办有初一、初二、初三。其中发展规模较大,师资力量较强的是郭家屯小学的“戴帽初中班”,发展到6个班,学生375人。1972年,县增设跳蹬场中学于境内跳蹬场村,扩大初中招生,方便更多的小学毕业生能就地升入初中。1982年,县贯彻“八字”方针,各小学“脱帽穿鞋”,孙家庄小学、单家屯小学及1973年讨兑寨小学增办的初中班,全部撤掉,仅保留郭家屯小学的“戴帽初中”。后郭家屯小学“戴帽初中”移至扁山小学,届时发展到初三有3个班,初二2个班,初一2个班,学生525人,任教教师18人。1982~1986年间,扁山“戴帽初中”共考入中专、中师53人,考入高中学习的人数也不少。1995年,扁山“戴帽初中”迁至袁家屯,正式挂牌为“轿子山镇初级中学”。1996年接受地区“两基”检查团验收获基本合格。2000年转迁回扁山,2002年因境内两所西秀区直属中学扩建扩招,镇初级中学停办。
  镇初级中学、西秀区直属跳蹬场中学简介:
  轿子山镇初级中学
  轿子山镇初级中学位于镇的北面,离镇政府所在地约5公里,距城区15公里,其前身是林场“五·七”中学,时有初一、初二各2个班,初三3个班,学生525人。1990年转到郭家屯。1992~1995年转到镇茶场(白坟知青点)。1995年,茶场所有的中学生、教师迁到袁家屯村,正式挂牌为“轿子山镇初级中学”。历年共考入中专、中师53人,被录取的高中生数人。教师18人全都是大专以上学历。2000年转迁至扁山,2002年,境内区直属中学扩建扩招,镇初级中学停办。
  从扁山中学到初级中学停办历时20年之久,对照顾边远村寨学生就地读初中,发展边远地区初中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
  历任校长:陈劲松、孙廷秀、王玉学。
  跳蹬场中学
  跳蹬场中学是境内的一所西秀区直属的农村学校。位于镇政府所在地右侧,与跳蹬场集市相邻,始建于1972年,离城10公里。
  2002年学校有23个班,学生1500余人,教职工71人,其中高级教师2人,一级教师12人,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学校有标准的教学楼,有篮球场、排球场、实验室、微机室。2002年被省教育厅列为义教工程项目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12667平方米,建筑面积5878平方米,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40%。2002年,轿子山镇划拨25亩耕地支持学校扩建,增建教学大楼一幢,教育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高,连续多年的中考成绩在全区名列前茅。1999届毕业生中获国家级奖2人,获省级奖3人。
  历任校长:陈大有、娄毓祥、娄毓满、林汝敏、金开贤。
  (二)职业教育
  1958年,各公社响应了大办“农业中学”的号召,跳蹬场管理区的大山脚茶场办起了农业初中1个班,学生42人,教师2人。白坟管理区在屯脚村办农业初中1个班,学生66人。孙家庄办起了农业初中1个班,学生52人,教师2人。农中课程设置为: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农基等科目,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设有勤工俭学劳动基地,每天下午安排一定的劳动时间。屯脚农中发动学生种烤烟,捡茶籽打油,所创收入平均分给学生。进行过“烤烟快速育苗”实验,1967年农中与农科所派员易会霞配合搞“小麦杂交”,曾在科技报发表,实验项目受过地区表彰。结合测量学单元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帮助下坝湾生产大队测量水沟,减去该队的测量费负担。结合物理教学,帮助木头寨生产队修汽油机、柴油机。屯脚农中的吴启尧、黄和生、张文华三位教师是农中教育尽职尽责的教师。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变化,农中于1968年停办。
  1981年,国家对中等教育进行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开办孙家庄“建材预制初级中学”,学制四年,招生8个班,学生400人。教学以文化课为主,专业技术课为辅,1987年,孙家庄职中迁至青山村南面,更名为安顺县青山职业技术中学,现为西秀区直属中学。
  轿子山煤矿曾办过技工学校,属厂内选招录用,1998年停办。
  青山职业技术中学
  青山职业技术中学是一所境内区直属的完全职业技术中学,位于安顺城北,离城6公里,创建于1981年,原名安顺县华严区孙家庄职业技术中学。1987年从孙家庄迁至青山,经安顺地区行署批准,更名为安顺县青山职业技术中学,1990年又更名为安顺市青山职业技术中学,现名为西秀区青山职业技术中学。
  学校根据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的决定》、《贵州省职业技术教育暂行条例》、《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教育法规,紧紧围绕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办学,在办好职业高中的同时,还承担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任务。开设了建筑、饲养、农经、烟茶、电子电器、计算机等专业,同时举办了家用电器维修、茶叶栽培及制作等短期技术培训班。与市武警支队联办军地两用人才学校,为部队培养2期电子电器专业技术人员58人。至2002年,各专业毕业职业高中生1387人,初中毕业生2957人,培训结业人员370人,1997年输送到上一级重点学校50人,现有19个班,学生840人。
  学校2002年有教职工53人,其中中级教师11人,初级教师40人。实验仪器2套,实习基地118亩。校园占地面积18676平方米,建筑面积3024平方米,是一所硬软件建设完善的学校。
  历任校长:任永富、骆光华、娄毓满、帅瑞全。
  (三)成人教育
  (1)扫盲
  民国时期称之为民众教育。民国二十五年、二十六年(1936、1937),县成立民众教育馆,开展扫盲,限于城区,选拔少量不识字的男女青年入班学习,学习期限每年为2个月,民国三十年(1941)停办。当时乡村未开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1953年,境内乡村办有农民夜校,由村找出有文化知识的青年人担任夜校教师,贯彻“以民教民”的方针,掀起扫盲高潮。以乡为单位所辖较大的村,郭家屯、大山、大硐口、单家屯、木头寨、孙家庄、青山、张官屯等村相继开办了扫盲班,组织600余人入夜校班学识字。1958年,受“浮夸风”的影响,各地盲目扩办扫盲班,大多流于形式,不久即停办。1963年,扫盲班逐渐恢复。1966年“文化大革命”,社会秩序被打乱,扫盲班停止。1972年,境内各村办政治夜校,由政治思想好又有文化知识的村领导担任教师,学员是全体成人村民,2年后停止。1982年,公社办有农民夜校,推广“日校办夜校,一长管两校,一师任两教,两教双肩挑”的农村扫盲工作经验,加快农村扫盲步伐。1992年12月,被评为安顺市高标准扫盲先进单位,并授予奖牌。1996年,接受地区检查团评估验收,达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合格乡镇。此后,继续做好复盲考查,巩固扫盲工作成果。
  (2)干部职工教育
  1956年,境内各乡的乡长及党支部书记参加安顺专署在法院原天主教堂内举办的干部培训班,结业15人。1957年后,境内干部、教师陆续参加县教育工会在工人俱乐部开办的业余学校学习。1961年干部、职工的教育工作,随教育整顿而停办。1984年成人教育考试招生,参加自学考试的2人。1985年有30人参加农业广播学校安顺分校学习。是年,有小学教师40人参加在宁谷开设的中师函授学习。短期培训15天之后,一年举行一次考试,三年学业成绩合格发给中函毕业证书。1989年毕业15人,结业25人。1997年有小学教师52人参加在教委大楼开办的中师函授学习,1999年毕业52人,中师函授当年停办。2000年,安顺师专在镇“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大楼开设师范专业函授大专班,学制三年,由师专定期派教师前往讲课,按规定期限举行考试,全镇有102名小学教师参加学习。
  (3)农技培训
  1993年,郭家屯、大山、大硐口、郭家庄、孙家庄5个村点成立了“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其余村的普通完小代设一个农技班,由学校高年级教师代上农技课,一周授2个课时,以杂稻栽培、杂交玉米移植、磨菇种植、家禽养殖、蔬菜栽培等为培训内容。全镇共办了33个农技班,学员1700余人。培训目标,使大部分青年农民能掌握1~2门农业技术。同年,在大硐口片区设“两杂”试验丰产坝,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经过农民文化技术的培训,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如单家屯村的仔猪饲养,木头村、洋坪茶场的制茶,大院村棕树组养鱼,云盘村果树栽培,大硐口的水果种植,洋坪村的种草,本寨村的养鸭,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