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初等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824
颗粒名称: 三、初等教育
分类号: G4
页数: 10
摘要: 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轿子山镇初等教育的发展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教育

内容

(一)民国时期的学校
  清末民初,县辖小乡设官立、公立、民立三类小学堂。官立小学堂10所,公立小学堂8所,民立小学堂10所,境内未设。民国三年(1914),小学堂改名为“安顺县立两级小学校”,全县20所,境内大山设民立第十二两级小学校。民国二十五年(1936),县国民政府教育实施纲领规定,大山为公立小学, 6个班,教师7人,学生210人。民国三十年(1941),实行“新县制”,根据国民教育法令的规定,设千峰乡中心国民学校,校址在单家屯,称单家屯初级小学。民国三十三年(1944),增设千峰乡第二中心国民学校,校址在大硐口,6个班,学生180人,教师7人。民国后期境内办有保国民学校8所,教师8人,学生250人。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学校设置
  1949年安顺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到1952年,境内设千峰小学,校址在单家屯。一年级3个班,初级复式班4个,高级复式班1个,共8个班,学生共计213人,其中初级班学生195人,高级班学生18人,苗族学生46人,教师11人,勤杂工1人。教师工资,最高227200元(旧人民币),最低142000元,平均184600元;勤杂人员一律163300元。第一任校长陈杰。是年,设千峰乡第二小学,校址在大硐口,6个班,教师7人,学生182人,学校负责人吴万贤。
  1955年,设木头寨乡民校,辖讨兑寨民校、绿塘民校、白坟民校共6个班,教师6人,学生173人,其中民族学生16人。1956年孙家庄乡、郭家庄乡的7所小学隶属武林小学,17个班,学生812人,教师17人,校长蔡麟。
  1956年,千峰小学辖公立初小24所,民办初小19所,中心小学1所(指千峰小学),计44所。公立初小44个班,高小7个班,民办初小20个班,计71班。公立初小学生2018人,高小356人,民办初小716人,计3090人。公立初小、高小教师51人,民办初小教师20人,计71人,其中女教师34人,民族教师1人。
  千峰中心小学,初小9个班,学生427人;高小3个班,学生153人。共580人。教师14人,校长、教导主任各1人,工人1人,共17人,校长杨国楷。
  1957年,反右扩大化,部分教师受到伤害,学校教育受到影响,教师教学产生消极情绪。初等教育面临瘫痪。1958年“大跃进”时期,境内各中心小学相应的继续办起了民办班,4个乡的教师共72人,其中民办教师32人。
  1960年,国家遇到经济困难,严重缺粮,1958年元月1日以后任教的教师被下放回乡,教师队伍缩小。1964年,“四清”运动开始,对政治历史不清的教师,要求在“四清运动”中进行交代。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少部分学校教师参加“串连”、“闹革命”,教材简编,课时减少,增加劳动课。以公社为单位设置小学管理体制,原乡中心学校改名为跳蹬场公社学校、白坟公社学校和孙家庄公社学校。1970年以公社中心小学为主的管理趋向正规,民办小学逐渐恢复教学活动,单家屯小学、郭家屯小学和青山小学增办初中一年级各一个班,由小学派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任教。
  1977年,开始恢复“文化大革命”前的学校管理制度,重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成绩考核,强调提高教育质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学校设置进行调整。1982年,贯彻“整顿、改革、充实、提高”,简称“八字”方针,原4所中心小学“脱帽穿鞋”,撤掉初中班。1984年,恢复乡(镇)建制后,公社中心小学改名为乡(镇)中心小学。1986年,境内小学基本实现普及初等教育。
  1989年县增设大硐口中心小学。
  1993年境内学校共32所,133个班,学生6020人。其中中学生176人。
  中心小学:孙家庄小学、大山小学、大硐口小学、郭家屯小学。
  普通完小:青山、郭家庄、下寨、单家屯、袁家屯、讨兑寨、新寨、本寨、水洞、平寨、厦耳、河安、屯脚、云盘、木头寨。
  村小:大寨、尖山、张官、水塘、大院、大洋、棕树、镜子塘、徐家庄、洋坪、各什、毛栗坡、邓家。
  1991年“撤、并、建”后,原跳蹬场乡、孙家庄乡和轿子山镇(原白坟乡)合并为新建制镇轿子山镇。1994年,全镇划为5个办事处管辖区,大院办事处增设郭家庄中心小学,增办5个教学点。全镇共设5个中心小学。1996年12月,经安顺地区“两基”检查团验收,全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001年,进行撤点并校。2002年,境内小学20所,139个班,教职工232人,学生6026人。
  2002年,省武警捐资12万元,后来又追加6万,镇集资40万元,区政府投入35万元,区教育附加20万元,共113万元,新建镇中心小学,年底竣工,占地面积11070平方米,第一期建筑面积1402平方米,计划办成一所全镇普通小学示范学校。
  各辖区中心小学简介:
  轿子山镇中心小学
  轿子山镇中心小学于2002年建成,离城10公里,与镇政府相邻。学校占地面积1107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2平方米。服务半径为12个行政村,新建教学楼、厕所、篮球场、图书室。一期工程已完成。
  2002年,学校有教学班11个,学生466人,教职工20人,全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其中小学高级教师4人。
  该校教学质量名列全镇首位,是全镇小学的示范点。
  在该校的建设过程中,得到武警贵州省总队的大力支持,捐资12万元用于初期工程建设,因此,该校又名“武警希望小学”。
  青山小学
  青山小学位于西秀区北面6公里的安轿公路旁,与青山职中相邻。1984年正式挂牌为孙家庄中心小学,2002年更名为青山小学。学校占地面积7450平方米,建筑面积1776平方米。辖普通完小2所,初小1所。学校班子健全,教学设备配套齐全,是一所硬软件建设完善的中心小学。
  2002年学校有教职工23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9人,小学一级教师10人,现有12个教学班,学生69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18%。
  1992年曾获高标准扫盲一等奖。
  历任校长:娄秀珍、陈大年、杨国凯、余德祥、王玉学、张文荣、程友国。
  大硐口小学
  大硐口小学距离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有安顺煤矿公路直达。学校建于1946年,乡绅捐资,群众投劳,民国时期属县立“千峰乡第二中心小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为乡中心小学,片区中心小学,1992年迁至本寨村。学校领导班子健全,辖普通完小5所,一个教学点。
  2002年学校有教职工18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4人,小学一级教师14人,7个教学班,学生380人。教学设备配套齐全,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5%, 1996年经地区“两基”检查验收合格,是一所办学条件基本完善的小学。
  民国时期历任校长:欧阳怀廷、汪良田、杨德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校长:吴万贤、杨朝忠、王德龙、梅士谦、杨崇凯、杨德忠、郭显俊。
  大院小学
  大院小学位于镇政府所在地西南面5公里,离城6公里。1994年镇政府分设管理片区,为片区中心小学。学校前身在郭家庄村,2002年新校舍移建大院村,改称为大院小学。辖普通完小2个,3个教学点。
  2002年学校有教职工33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4人,小学一级教师29人,18个教学班,学生830人。学校班子健全,是一所新型的初具规模的中心小学。
  学校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30平方米,新款式三层综合教学楼已竣工使用。
  历任校长:张文荣、余德祥、徐全才。
  林场小学
  林场小学位于安顺城北面,距离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是一所大面积绿树丛林中的小学,周围村寨回族、苗族居多,村民勤劳朴实,教育环境净化,是小学布局调整后的一个片区小学。
  林场小学曾在1971~1988年承办“戴帽初中班”,考入中专、中师53人。后初中班归并镇初级中学。2002年,该片区中心完小迁至云盘村,是辖片区6个校点的管理中心,是硬软件建设较完善的一所中心小学。
  2002年学校有7个教学班,学生311人,苗、回族学生较多。有教师18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8人。学校占地面积8040平方米,建筑面积1382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质量较高,深受群众好评。
  学校校长:吴尔茂。
  境内轿子山煤矿子弟学校
  轿子山煤矿子弟学校随矿厂发展需要而建办。位于轿子山镇北面,距离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是一所完全为全矿干部职工的子弟就读服务的学校。历年办齐小学班,曾一段时期增设初中一至三年级班,1984年办有高中。师资齐备,教学设备完善,教学质量较高。2002年9月,因矿区大部分干部职工到城区购房,子女转校学习,煤矿子校停办。
  三、学制、课程和教学计划
  1.学制
  清末,清政府公布“癸卯学制”,小学堂的学习年限为初等五年,高等四年。民国初年,又执行“壬子癸丑”学制,初等四年,高等三年。后实行六年制和四、二分段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仍沿用六年制和四、二分段制。1970年,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实行五年制,取消初小和高小的分段。1981年,贵州省教育厅公布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小学恢复六年制学制,农村普通小学逐渐从五年制过渡到六年制,两种学制并存。1988年,五年制初等教育全部过渡结束,实行六年制。
  2.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
  (1)课程设置
  民国时期课程设置为:国语、算术、常识、社会、自然、音乐、体育、图画、劳作、珠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境内设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体育、音乐、图画、珠算。一至三年级不设自然、历史、地理。1964年,课程设置为: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自然、体育、音乐、生产劳动。1984年,课程设置为:思想品德、语文、作文、数学、自然、地理、历史、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练习、课外活动。一至四年级不设作文、地理、历史、劳动。2002年,课程设置为:思想品德、语文、作文、数学、社会、自然、健康教育、体育、音乐、美术、劳动、课外活动。一、二年级不设作文、社会。
  (2)教学计划
  清末及民国时期的私塾,课程设置不多,一个班内的学生年龄差异很大,课堂教学灵活,分别教读写,教学时间由塾师灵活掌握。公立的乡村小学,每课时的教学时间为60分钟,有正常规定的做操、下课、放学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教育厅颁布小学教育计划,当时的教学课时为每周31课时,每课时教学时间45分钟,教学秩序正常。1958年,实行“五年一贯制”,实行“五年制”教学计划,境内较偏远的几个教学点出现两级复式班,教师在课时规定的时间内灵活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文化大革命”时期,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及课程安排。1981年,贵州省教育厅颁布《小学教学计划》,分五年制和六年制两套方案,境内小学选用五年制方案。1984年,恢复六年制,按省教育厅重新修改的《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执行,每课时上课时间为40分钟,每周上课28节。
  解放至今,根据不同时期的要求,实行不同的教学计划,分别是每周六个教学日、五日半教学、五日教学。由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每周的工作时间也随着减少,待遇明显提高,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教育质量,增强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