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个体商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79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个体商业
分类号: F7
页数: 3
摘要: 轿子山镇民国时期个体商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个体商业发展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商贸

内容

一、民国时期个体商业
  民国时期,境内的个体商业户,一般都不脱离农业,农忙时搞生产,农闲时外出经商或在家从事小手工业,逢场时赶场,不是场期就搞生产。经商无固定店铺,用人挑马驮的运输方式将本地的物产运到外地,卖了以后再将所得资金购进异地特产运回销售,从中赚钱。郭家屯和下寨村的商户将盐巴运到贞丰、花江、兴义去卖,再购进安顺所需的桐油等运回出售。资金多一点的商户,收购本地产的鸦片驮往云南、四川交易,上路时多到两店马(12匹为一店)驮运,几十条枪上路护送,后因途中盗匪猖獗,多数商贩不敢再去。
  民国期间,境内的小手工业主要是织布和染布。主要分布在大院、镜子塘、竹林寨、郭家庄、徐家庄、尖山、下寨、小园、新院子、小寨、水井坎等11个村寨。共有纺纱车780多台,织布机840多台。用土纱织成小布,宽1.1尺,长4.8尺称为一个布,然后染成青色或蓝色,称为青蓝布。经营方式是自产自销,多数运往安顺县城和织金牛场、猫场、关岭、花江一带销售。此类小手工业持续了100多年,到1957年后慢慢减少,至1963年基本结束。
  其次是加工迷信钱纸。每逢清明、七月半(即农历的七月十四日)和春节前,郭家屯村的农户到六枝、岩脚购来草纸,裁为16开打上钱眼,人挑或马驮到安顺城、七眼桥、大西桥等地销售。轿子山一带的农户,常年挑煤到安顺去卖,当时绿塘的二层销量最好。第一天从煤厂挑来家,第二天挑到安顺去卖,两天一次。到1957年,安顺—轿子山公路修通后,木头寨、下坝湾、袁家屯、单家屯、毛栗坡几个村的部分农民逐渐用小手推车和马车运煤到安顺去卖,直到1972年,随着运输机械的发展,人力车、非机动车运煤被汽车、拖拉机所代替。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个体商业
  20世纪50年代,区、乡成立了供销社,食盐、煤油、棉布、铁、木制农具等由供销社经营,境内的个体商业和小手工业逐渐减少。1954~1957年,国家实行统购统销,对食盐、布匹、燃油等实行凭票、凭证定量供应,境内的供销社还组织物资交流会,农民可用自产的辣椒、葵花、烤烟等在交流会上换取某些凭证、凭票供应的物资。1958年商业系统开展“整风”、“双反”学习运动,境内“自由市场”全部关闭,区供销社在白坟、大硐口、讨兑寨、郭家屯、河安、单家屯、小园、各什、水洞、大硐口、青山、孙家庄、郭家庄、大院、徐家庄等村设立了分销点。这样,农村商业实际上已形成由供销社独家经营的局面。
  1960~1962年,境内农村进入困难时期,“低标准瓜菜代”,除机关职工和非农业人口的粮食每人每月减少3斤供应外,农民每人每天只能吃2~3两粮食,有的农民上山挖蕨根、采青冈籽,烘干磨成粉后充饥,许多群众由于缺乏营养而患浮肿病。1960年11月,农村恢复自留地和准许搞少量的家庭副业。集市上开始有少量的粮食和农副产品上市,但价格高,大米5元一斤,包谷3.5元一斤,黑市上一斤票面的粮票卖4元。上市商品逐渐增多,家禽、蛋、豆腐干、米粑等,就连稀少的猪肉和仔猪也有上市,境内集市贸易开始出现生机。
  1963~1965年,境内农村贯彻调整经济的工作方针,农村经济逐步出现好的景象,粮食产量有所增加。农户饲养的猪、鸡、鸭在数量上得到恢复。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较快,个体商业活跃起来,很多无照小商业户在周边县、乡集市进行粮油、禽蛋、生猪等小规模经营。1964年下半年,境内农村进行面上“四清”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些个体商业活动被列为“投机倒把”遭受打击,个体商业又再次落入低谷。
  1966年“文化大革命”在全国开展大刹资本主义歪风,1960年农民得到的自留地被当成“资本主义尾巴”割掉,面条、豆腐、糯米粑等家庭副业和个体商业被全面禁止,集市贸易衰落。1973年,农村批林整风,批判刘少奇的包产到户到组、任意扩大“三地”(饲料地、自留地、零星荒地),将农民限制在生产队出工,个体商业和家庭副业全部停止。1977年,开展斗敌批资,纠正副业,收回包产到户到组,收回多占“三地”和私人大牲畜。公社成立了市场治安管理组织,将一个月赶四场改为赶两场,民兵在赶场天凡见到上市的豆腐干、面条、菜油、粑粑等一律没收。村级组织治安保卫小组日夜巡逻,不准外出经商,有些赶附近集市的社员,只好半夜出门,天黑后才回家。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境内的个体商业迅速恢复和发展。各村都开起了个体小卖铺,经营日用小百货和糖烟酒、食盐等,据统计,2002年,境内37个行政村共有187个小卖铺。政策放宽后农村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形成了“一村一品一特”的格局,如:单家屯的仔猪、金钟院的育肥商品猪;下寨、镜子塘村的烤酒;青山村的食用菌;大寨村的蔬菜种植;郭家庄村的扫帚;郭家屯、本寨村的豆腐;讨兑寨、厦耳村的采煤。其中有6个煤厂业主,投资都近百万元。这些产业,有的已初具规模,同时涌现出了一批致富能人、农民企业家,采煤业主谢启明2002年2月被团省委、省经贸委、省乡镇企业局、省青年联合会授予“首届贵州省杰出优秀青年民营企业家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2002年4月被团中央授予“2001年度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境内一批批有胆识有能力的农民,纷纷离乡离土到香港、北京、浙江、广西、新疆、云南、贵阳等地经商办企业,经商户到云南各大中小城市的居多,占70%以上。为了长期在外谋发展,有的在自己经商的城市买了几十上百万的住房和店铺,有的将全家人的户口迁到经商地。现在全镇长期在外经商有20万元以上资金的有778户。37个村中外出经商的最少的有5户,最多的是水塘村,有91户,460多人。在外经商人员,经过辛勤努力,普遍成了富裕户,据统计,至2002年,拥有资金30~50万元者居多,百万元以上的有9户,3户住上了别墅,坐上了高档轿车。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