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驮马及马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759
颗粒名称: (一)驮马及马帮
分类号: F5
页数: 2
摘要: 民国以前,轿子山镇驮运输主要依靠人挑马驮。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交通

内容

民国以前,境内运输主要依靠人挑马驮,各村寨大部分农民都养马,一般农户养马1~3匹,部分大户养有店马及马帮(12匹称为一店,30匹以上称马帮)。据《安顺市志》记载和调查统计,民国时期到1951年间,境内黄、赵、谢、帅、俞、甘、邓等姓都有马帮30匹以上,甚至还聘专人赶马。马帮主要经营驮运食盐、大烟、布匹、桐油、猪棕及其他土特产品。远者运往省外:云南、四川、湖南、广西等地。近者运往贵阳、六枝、紫云、独山各地。长途马帮还配有猴子或毛驴一只,用于驮用炊具,配有铜锣一对,每马驮重约50~60公斤,带头马和跟帮马装饰华丽,头戴丝绸盔,驮上插着红旗上绣“一帆风顺”“人马平安”等字,项下挂铜铃,后跟驮马在铜铃响中赶路,马帮一般日行70里程,中午选一地坝放哨休息。据统计境内共有16户马帮400余匹,尤为孙家庄甘、邓二姓各有马帮50匹以上,聘有文人武将当后盾。零星马匹是境内部分村民饲养用于驮运燃料、粮食、粪草等生产生活物品的运输工具,闲时主要驮运煤炭到安顺出售,增加收入。驮马运输收入是当时农民家庭经济来源的重要途径,时境内共有零星马匹492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农民养马折价入社归集体所有,加之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驮马被马车、机械化运输所代替,驮马逐渐消失。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