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725
颗粒名称: 第十五章 工业
分类号: F4
页数: 12
摘要: 轿子山镇工业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工业

内容

第一节 驻镇工业
  境内工业有国营贵州省轿子山煤矿、安顺煤矿、安顺水泥厂、西秀区青山砖厂、安顺双牌铝业有限公司。
  一、贵州省轿子山煤矿
  始建于1951年9月21日,位于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距安顺市城区15公里,距省城贵阳100公里。占地面积67.32万平方米,有建筑面积13.89万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面积2.045万平方米,行政隶属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担负着开采无烟煤的任务。
  该煤矿有3对生产矿井,有一条总长23.5公里的铁路专用线——安轿铁路直通矿区,并在安顺站与贵昆铁路接轨,1973年12月建成使用。矿属下设4个辅助生产车间,12个职能科室及矿医院。截至2002年,有干部职工718名,工人673人,离退休人员1100人,其中工程师49名,具有初级职称人员256名,技工673名。设计能力为年产60万吨原煤,是贵州省的无烟煤重要生产基地。2002年对所属新井进行技改,设计能力为年产75万吨。
  拥有机电设备1128台,其中主要设备126台,用电设计容量500千瓦,实际用电容量3100千瓦。建矿至今累计生产原煤1282.68万吨,累计为国家创利税9000.19万元。建矿51年来,连年保持盈利,历年来多次受到上级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表彰。
  1991年,获省政府授予“抓管理上等级省级企业”称号;
  1994年,获省环保局授予“工业污染单项治理先进单位”称号;
  1997年、1998年,获安顺行署授予“文明单位”称号;
  1996年,获司法部授予“司法行政系统第三次工业普查先进单位”称号。
  2000年,获司法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授予“先进单位”称号。获省政府授予“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2001年,获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授予“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称号;获省严打领导小组授予“先进单位”称号;获安顺市公民献血委员会授予“无偿献血先进单位”称号。
  二、贵州省安顺煤矿
  始建于1998年7月1日,占地面积5.24万平方米,2002年有建筑面积3.26万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面积0.90万平方米,有干部职工307人,其中工程师20名,助工61名,技术员11名,技工94名,矿属下设生产科、安全科、设备科、供销科、通风维护大队、动力大队、储运大队、矿综合大队、治安大队、建材大队等机构。
  该煤矿1997年新建跳蹬场至大硐口矿区公路,全长4.5公里,是年6月10日建成使用。建矿5年来,新开采零号煤矿井2对,现已投产,设计能力为年产原煤30万吨。计划用电报装容量4000千瓦,2002年装机容量约1200千瓦。除开采零号煤外,新建有一建材厂(京安砖厂),2000年投产,年产红砖800万块。
  1994年7月18日,贵州省轿子山煤矿大硐口井建设指挥部成立,省劳改局局长、党委书记程洪林向指挥部授牌授印。
  1994年8月1日,大硐口矿井建设指挥部在轿子山镇跳蹬场工区正式挂牌办公。
  1995年6月16日,安顺市政府召开大硐口矿井用地专题会议。
  1995年6月26日,安顺市政府组织大硐口矿井指挥部、轿子山镇政府在跳蹬场举行土地交接仪式。
  1996年4月24日,大硐口井土石方工程正式动工。
  1996年6月3日,省司法厅政治部主任夏明、干部处处长张大华等到安顺煤矿考察领导班子。
  1996年10月11日,司法部煤管局局长刘彦学、省劳改局局长程洪林、副局长陈筑光到安顺煤矿检查工作。
  1996年12月26日,国家司法部煤管局副局长薛振祥、省政府副秘书长李克强一行到安顺煤矿参加开工典礼。
  1997年1月16日,省委副书记王寿亭一行到安顺煤矿进行春节慰问。
  1998年7月1日,安顺煤矿正式挂牌成立。
  三、西秀区青山砖厂(原安顺市青山砖厂)
  始建于1965年5月,占地面积370亩,建筑面积1.82万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面积0.4万平方米,粘土资源占地50亩。1966年试产成功,当年生产红砖988.87万块;1966~1979年的14年间,生产红砖12810.99万块,年均产红砖915.1万块;1984~1987年生产红砖9892.12万块,年产红砖2473.03万块;1988年实行承包至1990年3年间,生产红砖8144.7万块,年产红砖2714.28万块,产值200万元,实现利润22.47万元。
  至2002年,该厂有干部、职工140名,其中助理工程师2名,技术员1名,技工40名。厂部下设制坯、窑务、机电车间,行政办、党委办、工会、财务科、生产经营科、设备技术科和保卫科7个科室。
  生产设备有40型、50型制砖坯生产线各1条,40门轮窑1座,设备总功率550千瓦,变压器容量520千瓦,液压挖掘机2台,推土机4台,各类机床4台。
  建厂时原省委副书记陈璞如到该厂视察,先后获安顺地区行署和市主管局授予的“企业管理”、“纳税降耗”、“节能降耗”先进企业称号。
  四、安顺市水泥厂(原安顺地区水泥厂)
  厂址建在轿子山镇袁家屯村,始建于1975年,当年生产450号水泥2141吨,1975~1979年5年间共生产水泥72953吨,年均生产水泥14587吨,1980~1988年9年间共生产水泥23.18万吨,年均生产水泥25755吨。
  1989~1995年每年平均生产水泥16000吨,年产值200万元,每年为国家创利税20万元。1996年以后该厂进行技改。
  五、安顺双牌铝业有限公司
  该公司由湖南省曾氏集团投资修建,厂址位于境内九头坡(原青山水泥厂内),始建于2001年2月1日,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建有变电站1所,年用电容量5亿度,建有厂房,拥有各种机械设备,固定资产达1.5亿元。
  该厂铝源地为湖南、广西、贵州等地,2002年投产,共生产铝锭3万吨,产值5亿元,每年为国家提供税金500万元,现有工人600人,其中生产行政管理人员50人。
  第二节 村镇工业
  境内村镇工业主要有采煤、烧制砖瓦和机制红砖、打砂石、烧石灰及生产电线电缆等企业。
  一、采煤
  煤炭资源是境内的主要优势,分布在轿子山镇厦耳村、云盘村、木头寨村、讨兑寨村、大硐口村、本寨村。境内煤储量大,有“头顶轿子山,脚踏斯拉河,哪个识得破,金银任马驮”之说。1966年,轿子山井田勘探的理论蕴藏量2900万吨,关口井田498万吨,1982年安顺煤矿大硐口井田勘探蕴藏量10931万吨。且煤层厚、煤质好,属无烟煤,由于交通方便,销路较好。古代人们用土法开采,井下用尖锤、凿子等手工工具挖煤,人力用木船拖出井外,人挑马驮运往安顺城乡出售。
  清末民初,生活用煤和工业小作坊用煤量增加,轿子山一带煤炭开采得到发展,商人涌入开采,吴树德到厦耳购一幅地开洞挖煤(取名绿塘煤厂),雇工50余人,日产量5000~7000斤。民国中期,煤洞发展到30座,有采煤工300余人。据《安顺市志》记载,1928~1942年的14年间共采煤26.6万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轿子山一带农民自行采煤,1952年后,采煤由互助组、初级社经营,采煤工由集体派,收入参加集体分配。1951年国家修建安顺到轿子山的公路,煤炭运输由原来的人挑马驮改为木制鸡公车、手推车。后逐步发展到马车、拖拉机、汽车等机械运输,加大了煤炭运输量。
  1956年合作化后,挖煤作为集体一项重要副业。1958年,白坟公社开办1个煤厂(绿塘煤厂)。绿塘煤厂位于厦耳村,原系商人开采,年产100余吨。1956年由农业社接办。1958年为白坟公社社办煤厂,后调整下放给生产队管理。1966年收归公社所有。1987年轿子山镇政府改革管理办法,实行公开招标承包,年上交政府承包费8万元。1990年,全厂职工80余人,年产量2万吨。
  20世纪70年代,政府号召大力发展社队企业,白坟公社厦耳大队有煤窑17个,木头寨大队有煤窑2个,年产量7万吨,产值166万元。跳蹬场公社社办煤厂2个,讨兑寨大队有煤窑9个,年产量5万吨,产值119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农村个体户小煤窑遍地开采。之后社队企业体制改为乡镇企业,上级政府、乡镇企业主管部门从技术、资金上扶持乡、镇级重点企业。白坟镇1984年7月在厦耳村关口组投资开办零号煤厂,1986年6月投产,当年产煤2.8万吨,产值61.5万元,从业人员150人。在县乡镇企业评比中,各项指标列乡镇煤矿前茅。
  1980~1986年间放手让群众开挖煤洞,境内小煤窑发展到28个,1987年,贯彻国家《矿产资源法》,对小煤窑全面整顿。境内1988年对无证开采和乱挖滥采的河沟头煤矿、厦耳枫香树冲煤矿、黄河沟煤矿、哈露冲矮二层煤矿、浑水沟煤矿共5个煤矿进行关闭。
  1998年根据国发(1998)43号。《国务院关于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煤矿有关问题》的通知,黔府办明电(1999)38号。《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煤炭关井压产工作大检查》的紧急通知,安地煤字(1999)03号《安顺地区煤炭工业局关于坚决制止无“两证”煤矿生产》的通知,安顺市煤炭工业局(1999) 13号《关于转发吴邦国副总理在全国煤炭行业关井压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遵照国务院、省、地、市的文件精神,轿府办通(1999)01号《关于成立轿子山镇煤炭行业关井压产领导小组的通知》,制定了政策措施和规章制度,并且对煤矿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境内1998~2002年对无证开采和不具备安全生产的黄土坡煤矿、平安煤矿、磨石湾煤矿共3个煤矿进行炸封。
  通过严格执行《矿产资源法》、《煤炭法》、《矿山安全法》、《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国务院乡镇煤矿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境内煤炭资源得到有序开发和强化管理,坚持持证开发,安全开发。至2002年,境内有煤矿9个,从业人员546人,年产量34万吨,产值4080万元,为国家创利税3528万元。
  二、砖瓦
  (一)青砖瓦
  历史上,境内有小砖瓦窑烧制青砖瓦,用耕牛踩泥,人工打坯,生坯砖瓦混装加煤煅烧。小砖瓦窑生产砖瓦持续至20世纪80年代初。民国时期境内下寨、青山、大洋、大寨、邓家部分瓦匠从事该行业。解放后收归初级社、管理区,由集体或社区办砖瓦厂。20世纪50年代中期,孙家庄乡、青山乡分别在青山(今西秀区砖厂内)以及北瓦窑建有12只土窑,每只土窑半个月烧砖瓦1窑,每窑产量2~2.5万片(块)。20世纪60年~70年代末,政府号召发展社队企业,小砖瓦窑作为社队集体副业的重要项目。境内小砖瓦窑发展到62个,从生产队抽人专做砖瓦。工副业抓得好的生产队,年底结算每工时值0.50元以上,时属经济效益好的生产队。进入80年代,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部分耕地恢复耕种,小砖瓦窑停办。
  (二)机制红砖
  镇青山砖厂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号召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在不占良田好土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和开发粘土资源,上级从资金、技术上给予扶持兴办企业。1984年7月,孙家庄乡与青山村联办安顺县第一砖厂(后改称镇青山砖厂)。该厂经县政府批准,引进江苏省武进县技术和机械设备,国家给予部分资金扶持,总投资共204万元,1986年10月投产。砖厂占地面积32亩(包括粘土面积),其中建筑面积2750平方米,建有动力专用电线一条容量500千伏,24门轮窑1座,40型制砖机,1条生产线。配套各种机电设备,固定资产200万元,设计能力年产粘土红砖2500~3000万块。1986~1988年投产后生产量与设计能力相差甚远。从1987~1990年生产红砖640.62万块,产值71.37万元。经检查原因,为江苏武进县协作建厂设备以次充好,设计不合理,工艺不配套。后经法院裁决,武进方赔款15.26万元。1991~2002年,先后两次承包给福建人经营管理,年上交镇政府承包费16万元,为国家提供税金6万元。
  闽航砖厂
  始建于1993年,引进福建技术资金,总投资80万元,占地面积23亩,建筑面积1580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现有固定资产70万元,从业人员75人,年产红砖1000万块,产值135万元,为国家创利税8万元。
  三、砂石
  砂石是建筑材料之一,用量大。20世纪60年代以前,境内有自然砂石资源的村寨,农民用尖锄、钢钎撬挖。多自用于建房、粉糊。靠近交通沿线的极少部分农民用人工打石子售给道路养护段。
  20世纪70年代后,境内私人购买机械打砂,逐步开山打石,拥有一定规模,经统计,截至2002年,境内共有打砂机64台。
  1977年,孙家庄公社在张坡建一砂石厂,总投资5.2万元。建有厂房1栋7间(300平方米),安装动力专用电线一条,上海产80型破碎机1台,打砂机2台。除投资外组织公社机关工作人员投工投劳,1977年建成投产。从全社57个生产队抽调57人组织开办,年产石子和细砂7000立方米,产值3.5万元。1985年,实行承包经营管理,年交乡政府承包费3500元。1992年“撤、并、建”后权属轿子山镇,1993年5月镇政府停办,撤走全部机械。
  1982年,孙家庄中学(今安顺市西秀区青山职业中学)在王中坡(安轿公路旁)建一砂石厂,聘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购有打砂机3台,租大洋村土地就地打砂,加工水泥预制建材。1986年,孙家庄中学移地青山新建,改名青山职中,是年,该砂石厂停办。
  1995年,安顺市民委与境内邓家村联办邓家石材厂,总投资6.5万元。建有专用电力线1条、厂房、机械设备等。年产细砂2000立方米,产值2.2万元。1996年,实行专人承包经营管理,后因管理不善,于2001年停办。
  1996~2002年,境内建有砂石厂11个,从业人员284人,年产量14.8万立方米,产值243.1万元,为国家创利税14.5万元。
  四、石灰
  境内多为石灰岩,历代,农民自拱土窑,随处可取岩石烧制石灰,用于修建房屋或销售给他人。
  20世纪60年代以后,境内大部分生产队还烧石灰放田改良土壤。随着时代的变革,建筑材料多为水泥所代,烧制石灰逐渐减少。后又将烧出的生石灰加工为灰糕,既方便建筑使用,又增加经济效益,境内安轿公路沿线有5户从事该行业,年户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
  五、天牛电线电缆厂
  始建于1999年8月,厂址青山村,引进福建省技术、资金和机械设备,总投资(包括流动资金)60余万元,主要生产天牛牌电线电缆系列产品,以销定产,年生产量20万米,产值15万元。该厂系轿子山镇镇办企业,年交镇政府承包费12000元,为国家提供税金20000元。2002年3月停办。
  六、手工业
  (一)织布
  民国时期,境内各村寨妇女从事纺织者众多,织布者家庭备有纺车1~3架、织布机1台,多者有纺车3~5台、织布机2台。大多数自纺、自织、自用于家庭人员缝制服装,织出的布料又称“小布”或“土布”,幅宽一市尺左右,也有专业织布商,聘有人员专织,每市尺土布售价0.18元~0.20元。境内从事织布史为民国年间到1957年,从业人员820人,随着时代的变革,纺织技术不断更新,纺车织布逐渐减少。
  (二)制布壳、鞋业
  布壳为制布鞋不可缺少的旧式原材料之一,多为汉族妇女制布鞋家庭成员穿。从业人员1250人。也有少部分妇女制布壳、鞋垫销售,每张售价0.70元,主要分布在境内郭家庄、徐家庄、木头寨、讨兑寨、水塘、小寨、小园等村。
  制鞋主要以制皮鞋为主,多在跳蹬场集镇、安顺城区定点销售,从业人员18人。
  (三)蜡画、蜡染
  境内蜡画、蜡染多为苗族妇女,古代自用于苗族女性的衣、裙装饰。改革开放后,蜡画、蜡染不仅限于本民族用,而且成为商品,深受多民族的喜爱和欣赏,销往国内外。境内从业人员277人。
  蜡染,小园村吴兴珍为安顺蜡染厂加工蜡染制品,1989~1995年个体办蜡染厂,后因改行停办。蜡染制作分3个步骤:首先将蜡画布料用冷水搓揉、漂洗干净,晒干;接着放入染缸着色;最后经过高温水煮,使蜡脱离,将染过并脱蜡后的布料在清水中反复洗净,现出色彩清新,图纹丰富多彩的蜡染布料,蜡染布用途广泛,可制作艺术壁挂、衣、裙、背扇、提包、床单、被面等。染色除传统的青、蓝、白三色外,还新增红、绿、黄等多种套色。
  (四)缝纫
  古代,民间服装为妇女人工一针一线缝制,解放后缝纫机逐步进入农村百姓家,缝纫业得到发展。20世纪60~80年代,刚结婚者,女方家必须陪嫁新娘1台缝纫机,为家庭缝补服装之用,有的还加工服装销售。
  经统计境内农村家庭有缝纫机710台。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种款式新颖的服装进入市场,四川、浙江一带到境内开设缝纫店6户,农村家庭缝纫少用。
  (五)石碑工艺
  境内生产石碑地,主要分布在平寨、鸡窝寨、邓家村。20世纪70年代,平寨、鸡窝寨的青料石,专制墓碑,畅销周边村寨。鸡窝寨的青石除制作墓碑外,根据石块大小,精制成碓窝、石磨、水缸、煤棒销售安顺城乡。进入20世纪90年代,邓家村王中坡一带的粉白石被开发利用,由于石质好,经久耐用,不褪色(不起青苔),是制作墓碑、坟石、花园台、门坎的好料石,1990年以来畅销安顺、六枝、贵阳、织金、普定等各地,农闲时从业人员50多人,户均收入3000元~5000元。
  (六)铁、木具加工
  境内有铁匠、木匠158人,其中铁匠16人。
  木匠主要加工木制品家具和农具,称“墨木”手工业,专制条凳、方凳、椅子、木床、门窗壳,邓家村制作的犁耙在市场上深受群众选购。
  铁匠,主要制作镰刀、菜刀、犁口、锄头、杂刀等农具。20世纪60年代青山村建有农具厂,专业生产铁器。各什、新寨、本寨、竹林寨等村寨,万、赵、王姓制作的锄头和刀具深受群众的选购。
  (七)竹编织
  境内竹编织从业人员主要分布在河安村、厦耳村和单家屯村。编织产品有民间日用撮箕、竹筛、簸箕、斗笠、竹箩等,年产2000件,每件价值10~15元,产值2.5万元。
  (八)土陶、砂器
  土陶,境内青山村1996年10月引进普定坎上村技术、资金开办土陶厂,投资2万元,采用人工拱土窑,用带砂白胶泥作原材料,人工制作半成品模型,晒干进入轮窑煅烧,生产民间日用、酒壶、瓦缸、土坛子、花盆等产品,年产量0.7~1万件,产值5万元,年交村承包费4000元。
  砂器,历代,境内木头寨、水井坎、小园村烧制民用砂锅、茶罐、顶罐等产品,后由于发展种烤烟又增加烧制砂筒。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生活用品被铁、铝以及塑料制品所代,砂器用量逐渐减少。
  (九)熬硝
  1958年,“大跃进”时期,华严区组织30余人在境内老寿山坡洞(今微波站塔坡)熬硝,月产量50公斤,价值3000元,供造炸药用。1960年,因硝源结束停办。
  (十)精制煤加工
  精制煤加工场建于2000年12月,系个体户宋万鸿投资开办,厂址在老寿山,将原煤通过机械加工筛选,煤球供烧锅炉,面煤销往普定电厂,年产值3万元。
  (十一)食品加工
  1,粮油加工
  古代,民间食用大米,用擂子擂成糙米,再用人工碓舂成白米,称“碓脚米”。民国时期下寨村钱姓利用水源办水碾加工坊,为周边村寨加工大米,称“碾子米”。玉米、小麦等均用石磨磨成面粉。油菜籽加工,用木榨坊榨油。20世纪60年代后,境内有部分村寨通电,开始安装打米机。20世纪70年代,普遍通电后,大部分村寨安装打米机、磨面机、压面条机。土擂、石磨、石碓基本闲废。境内现有打米机127台,磨面机、压面条机58台,榨油机25台,饲料粉碎机30台,共计238台,电力1465千瓦,各村寨除为本村加工米、面外,尤其跳蹬场、水井坎、小园、新院子一带私人专业加工面条出售,从业人员50余人。
  2.酿酒
  古代,农村酿洒大多用于办红、白喜事,逢年过节多为自酿、自食,少部分出售。酿酒原料均为大米或糯米,20世纪60~70年代酿酒被政策限制不予公开。
  20世纪80年代后,实行改革开放,个体户酿酒得到发展,境内从业人员133户,年产白酒320吨,创产值96万元,为国家创税10万元。境内下寨村酿酒历史悠久,有着优质水资源,该村农户把酿酒作为一项重要经济来源,并把酿酒与发展养猪结合在一起,利用酒糟作为主要饲料,年产白酒180吨,产值34万元,为国家创利税5万元。
  3.豆制品加工
  境内部分村寨村民加工豆腐干、豆腐脑、发豆芽、煮豆豉等食品,从事豆制品加工,主要分布在本寨岩上、水洞、大硐口、郭家屯、郭家庄、下寨、青山、木头寨、跳蹬场、水井坎、新院子、小园、小寨等村寨,以销售为目的,从业人员172人,年产值50万元。
  4.其他食品加工
  境内村寨零星加工荞凉粉、甜糕、魔芋精、苞谷糖,利用空余时间在各乡场出售,闲日走村串寨将食品兑换粮食或出售。此外,小园、小寨、水井坎、新院子、金钟院、单家屯、袁家屯等村部分村民外出云南等地从事制糖业,部分村民制作包子、甜酒等食品进行销售。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