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水土流失治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71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水土流失治理
分类号: TV
页数: 2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02年轿子山镇水土流失治理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水利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8年前,境内山清水秀,植被很少被破坏,水土保持良好,自然环境生态基本平衡。1958年“大跃进”,为大炼钢铁,大量砍伐林木炼钢铁,森林植被遇到有史以来最大的破坏;加之“文化大革命”运动,无政府主义的乱砍滥伐,有伐无种,森林再次被毁,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原山水秀丽的千峰河流域,山脉发红,河床填塞,无积水容量,导致轻微泛洪,水渗田园,尤其河边田连年被水淹。1972年在大硐口后洞段修筑拦沙坝。1993年水利部门对输水渠道进行浆砌石三面光复修,陡坡地段铺草坪,渠堤种树。
  境内易涝面积为7560亩,其中,千峰河流域两岸及下游各什、水洞大坝易涝面积为5000亩,其他零星易涝面积为2560亩。1962年大硐口水库垮塌,千峰河下游淹没稻田3800亩,水洞、平桥、新寨房屋受淹。1985年,蔡官镇平地场的团结水库失事,7月5日晚库水猛涨漫坝,冲垮大坝长65米,境内原白坟镇受灾面积215亩,不能恢复的有50亩,冲断煤厂砌石桥1座,冲走钢轨4吨,煤炭50吨,冲垮澡房和泵房5间,冲走矿车1台。1991年7月连降特大暴雨,百年不遇的洪水泛滥,加之蔡官镇冷家大寨水库洪水漫坝,冲垮坝基,境内从千峰河上游至下游25个行政村被淹,受涝面积(田、地)9660亩,其中千峰河下游最为严重,3600亩水稻绝收,水毁稻田不能耕种80亩。水洞、平桥、木当、新寨、各什等村寨625户房屋被淹,水毁房屋36间。1999年7月,连降暴雨,境内25个行政村不同程度受淹,受涝面积7500亩,1980亩稻田绝收,156户房屋被淹,水毁房屋12间。由于象鼻洞内堵塞,洞外明槽保坎垮塌,雨季洪水排泄不畅,每年千峰河流域两岸水洞、各什坝区造成涝灾。河水流经轿子山煤矿,受到严重污染。1965年“四清”时曾经疏理过洞内一次。1971年和1972年冬季两次凿岩疏排洞内巨石及洞外明槽,是年在大硐口后洞段修筑拦沙坝。1992年和1999年,市镇投资3.5万元,水洞村组织青年突击队,投工投劳1850个,凿深凿宽象鼻洞内巨岩,疏理洞外明槽,加固河堤。除涝面积为5000亩,其中,千峰河下游3600亩。
  1978年,进行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时,开展了改河治水工程,境内郭家屯村河道改造1公里,大山东塘至小园河段改造1公里,木头寨河道轿子山煤矿至平桥河段改造1.5公里,轿子山车站至平桥河沟渠改造1公里,河堤渠堤采用浆砌石筑成。大硐口田坝河道弯改直0.6公里,新寨改河道0.3公里,整修千峰河流域拦水坝4处。青山流经下寨、水塘河段改造石砌河堤2公里。境内排涝及河道改造工程总投资为9.8万元,投劳20万个工日,防洪排涝面积2000亩。
  2001年后,区水利局到轿子山镇实施千峰河流域治理工程。为防止水土流失,境内从千峰河源头至下游水洞进行封山育林,培养植被。重点对千峰河上游地段进行绿化,植树造林1400亩,对千峰河沿岸至下游底端进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面积5000亩,并对千峰河流域进行改造,共投资48万元,逐步治理沿河两岸水土流失。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