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水产养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66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水产养殖
分类号: F326.4
页数: 4
摘要: 轿子山镇水产养殖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水产

内容

一、养殖技术
  (一)天然养殖
  历史上,千峰河是鱼类繁殖的天然场所。20世纪60年代后,洋坪水库、棕树水库、马鞍山水库、关冲水库、麒麟屯水库、安家箐水库为人工投入鱼苗喂养。境内原生水生动物有鱼、虾、贝壳、螃蟹等。因水质污染严重,加上乱捕、乱炸、乱毒鱼类,造成鲫鱼、鲤鱼、草鱼、鲢鱼、白条鱼锐减,红尾巴鱼、沙钩鱼、虾、贝壳、螃蟹等绝迹。
  (二)人工养鱼
  1.库塘养鱼
  1964年安顺地区水管所,在棕树水库投放鱼苗15万尾,1968年捕捞7930公斤。20世纪70年代,境内各地水库池塘普遍养鱼,6座小(二)型水库先后放养鲤鱼、草鱼、鲢鱼18次,数量38万尾;8个池塘放养24次,数量15万尾。1984年境内水库投放鱼苗25万尾,1986年捕捞鲜鱼9200公斤。境内各库塘2002年放养鱼1200亩,总产量达24000公斤。
  2.稻田养鱼
  1980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户后,境内各村寨部分农户利用稻田养鱼逐年发展。1986年养鱼面积90亩,入养鱼苗2万尾,产量1405公斤,亩产15.6公斤,此后,由于农户大量使用化肥,稻田养鱼锐减。
  3.网箱养鱼
  1995年境内大院村在棕树水库进行网箱养鱼,面积0.3亩,投放鱼苗4.2万尾,6个网箱,以鲤鱼为主,收鱼0.75万公斤,折合亩产2.5万公斤,后因资金不足未继续发展。
  二、鱼类品种
  境内水生动物分属4目6科。鱼类主要有鲤鱼、鲢鱼、青鱼、鲫鱼、草鱼、马口鱼、岩花鱼、白条鱼、鳝鱼、鱼鳅、娃娃鱼、沙钩鱼等,其他水产主要有虾、贝壳、螃蟹、田螺、蚌等。
  1.鲤鱼
  体呈纺锤型而侧扁,口端位,上唇两旁有长短触须各一对,背部黑色,侧线下方黄色,腹部白色,尾红色,食性杂,多栖于底层,一般体重0.5~1.5公斤,又称“下层鱼”,俗称“红尾巴”,有本地鲤鱼和建鲤两种。
  2.草鱼
  头方尾尖,体形圆筒状,体色为淡绿色或茶黄色,口端位,属草食性,幼鱼期主食小型浮游动物,生活在水中层,2~3年可长至1.5~2.5公斤。
  3.鲫鱼
  又称鲫壳鱼。体扁,腹部圆,头小,眼大,短口端位,呈弧形,鳞大而圆,体呈银灰色,背部较深,鳍呈灰色,食性杂,成鱼以植物性食料为主,生活于水底层,一般体重0.15~0.25公斤。
  4.鲢鱼
  又称白鲢,腹部窄,从胸部至肛门之间有腹棱,头大眼小,眼位低,吻短钝而圆,背部及头部灰绿色,体侧和腹面银白色,背鳍和尾鳍与背同色,其余部位和鳍色线稍带黄色。主食浮游植物和藻类,极少食浮游生物,常活动于水体中上层。
  5.鳝鱼
  又称黄鳝,体细长,前端圆形,向后逐渐侧扁,尾尖细,头圆尖,吻端尖,唇发达,有细齿,眼细小,为一薄皮所盖。体长0.25~0.5米,润滑无鳞,鳍退化。体微黄色或橙色,布满黑色小斑点,腹部灰白色,常栖居水底的泥质洞穴或堤岸的石缝中,夜出觅食,以昆虫、蛙类、小鱼为主食。
  6.泥鳅
  体长0.10~0.15米,前端略圆呈筒状,后部侧偏,腹部圆形,头尖,吻部向前突出,口小下位,呈马蹄形,有须5对,吻1对,下颌须各2对,鳞细小,埋于皮下,体背及两下颌呈黑色,有黑色斑点。常栖于沟水田和静水底层。
  7.螃蟹
  俗称螃海,背面黑绿色,腹面灰白色,背甲盖圆方形,有足4对,前一对为螯足,后3对为步足,走路横行,昼伏夜出,以动物尸体或谷物为食,生活在山间水溪中。境内已绝迹。
  三、捕捞
  农村捕捞有钓鱼、网鱼、搬鱼、安鱼、叉鱼、照鱼、摸鱼、放懒钩、鱼鹰捕鱼等。
  (一)钓鱼
  钓鱼一般当作娱乐消遣,用鱼竿、车竿等渔具钓鱼取趣。鱼竿用长2~2.5米的细竹做成,在竿顶栓上2~3米长细鱼线,下部栓上鱼钩和坠子。中部穿1厘米左右长的数节高粱秆作鱼漂,鱼钩穿上蚯蚓等鱼饵丢入水中,鱼食鱼饵上钩提出水面取得。在鱼竿手握处装上线轮名车竿,放长鱼线,用菜籽饼、熟玉米粒作鱼饵,甩入水深处,鱼食饵上钩收线即得。鱼竿一般只能钓到鲫鱼、白条鱼、马口鱼等小鱼,车竿可钓到0.5~1.5公斤重的大鱼。
  (二)网鱼
  居住靠河流、塘库的村民一般备有搬罾、拦河网、括网、撒网、懒钩等捕鱼器具,农闲时下水网鱼。境内千峰河沿岸村民习惯撒网捕鱼,一般在黄昏时沿河定点投放鱼饵,深夜进行网鱼至天亮。惯用懒钩捕鱼,把竹篾两头削尖,弯成锥形,用新包谷粒插在竹尖上,放入河中,第二天大早收取,效益可观。搬鱼指用搬罾(一种网状捕捞器具)捕鱼,一般在涨水季节进行。
  (三)安鱼
  用细竹篾做成喇叭口状的头大尾小,长1~2米的鱼笼,安放在河溪流水中,群鱼自然游进笼中,定时收取;或安放在水流平稳处,用杆在水中拍击,鱼受惊窜入笼中即可收取。或用细竹篾做成中间粗、两头细,长0.3米左右的小鱼笼,中部开口,涂上燕麦粑等食饵,投入河流、塘库或稻田水中,群鱼争食窜入,定时收取。此种方法只能捕获鲫鱼、白条鱼、马口鱼、泥鳅等小鱼类。
  (四)其他捕鱼方式
  民国时期至20世纪60年代,在天气闷热的晚上用火把下河在流动的浅水河段照鱼,游泳时在石岩洞里摸鱼,专制四齿铁叉(鱼叉)套在竹竿上下河叉鱼等。60年代后,由于水质污染严重,大部分鱼、虾绝迹,仅有少量鲫鱼、鲤鱼、白条鱼、马口鱼等鱼类。
  (五)渔政管理
  境内所有山塘、水库,从建成起,上级有关部门及当地政府规定,严禁在库区炸鱼、毒鱼、网鱼。20世纪60~70年代,千峰河流域分村域进行管理,严禁炸鱼、毒鱼,违者受处罚。80年代后,炸鱼、毒鱼事例繁多,自然河流鱼类基本绝迹。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