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畜禽饲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64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畜禽饲养
分类号: F326.3
页数: 11
摘要: 轿子山镇畜禽饲养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畜牧

内容

一、家畜
  境内的家畜种类牛,有本地牛、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印度摩拉水牛、奶牛;猪有本地猪、苏白猪、长白猪、药克夏猪;马有贵州黔西马;羊有黑山羊;狗有本地狗。
  (一)猪
  1.生猪饲养
  (1)饲养体制:历史上,生猪饲养以私养为主,农户一般都养猪1~3头,多为自养自食或上市场出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制定政策鼓励发展养猪。1957年实行“私有、私养、公助”,帮助提供猪源,扶持养猪。1958年实行“以公养为主,私养为辅”的方针,大办养猪场,人民公社将社员私养的生猪收归集体,一时间养猪场村村寨寨涌现。1959年,严令禁止社员私养生猪,各村养猪场由于饲料不足和管理不善,生猪大批掉膘死亡。1960~1961年9月,大部分集体养猪场垮散。1961年11月,国家调整生猪政策,鼓励私养,划给饲养母猪农户饲料地,平价供给饲料,提高肥猪收购价,发放预售定金和奖售粮。1962年后,生猪存栏率回升;1966年又提倡“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形成了户户养猪局面,户均一头。公社、大队、生产队也普遍恢复养猪场,但只为应付上级检查,无实际效益。1967年私人养猪占存栏率的90%;1970年后,执行“积极发展集体养猪,继续鼓励社员养猪”的方针,划给社员饲料地1~2分,母猪每窝猪崽平价奖售粮食10公斤,生猪存栏数上升;1974年后发动公社、大队、生产队大办养猪场,境内各大队都办养猪场,但发展缓慢,出栏率低。1979年,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集体养猪大部分解散。到1981年,境内三级办场养猪名存实亡。此后,由于饲料资源的增加,混合饲料的普遍推广,大部分农户以养生猪作为家庭副业,条件较好的家庭多饲养育肥商品猪,境内村寨养猪各有其特点:单家屯村距集市较近,农户多饲养生产猪;下寨村自己酿酒,专购仔猪饲养成百斤左右架子猪出售;金钟院村多为购买架子猪饲养成育肥商品猪出售,以混合饲料为主食,4~6个月出栏;水洞村也惯买架子猪饲养一年后育肥出售,猪毛重一般在100~200公斤左右,多以精饲料和浓缩饲料育肥。饲养生产猪一年出猪崽两窝,每窝8~10头,投资较少,经济较益高,适应较贫困家庭饲养。一般生产猪平时饲养简单,多以猪草为主,少放或不放精饲料,在产猪崽的前一个月才加精饲料,猪崽产下15天左右就动嘴吃食,饲养户到市场上专购仔猪饲料作小猪主食,满双月就上市出售,仔猪每头重20~40斤,每窝仔猪可出售800~1200元。随着养猪业的发展,逐步出现以养猪为主业的养猪专业户,下寨、大硐口、镜子塘等村大部分农户以酿酒养猪为主。养猪少者10头,多者30头。1984年境内养猪专业户、重点户发展到36户,养猪800头。1988年,随着科学养猪方法的推广,境内出现首批科学养猪致富能人。小园村郑仕芬就是通过科学养猪走上致富道路的。随着生猪派购政策的取消,肉食市场开放流通,实行议购议销。境内生猪饲养迅猛发展,加之外地客商到境内做生猪买卖,原牲畜交易市场窄小,猪、牛同市,市场拥挤,不适应交易市场的规范管理要求。1993年轿子山镇政府投资10万元,在跳蹬场村西北长坡处修建了一个占地13亩的大牲畜市场,该市场还筑了长315米、高2.7米的围墙,内设四个栏墙,将牛、马、猪、狗分块交易。邻近几个县,安顺、平坝、镇宁、关岭、普定等地乡(镇)客商到境内市场进行牲畜交易,场交易量为猪450头,牛300头,马10匹。2002年境内生猪存栏21251头。
  (2)饲养方法:境内农村家庭养猪,一般猪牛同圈,随着养猪头数增多,大部分猪牛分圈。少数农户仍熟食喂养,母猪大多喂粗饲料,只在哺乳期间喂较多的精饲料。育肥猪分三个阶段喂养:小猪和肥猪阶段以精饲料为主、青饲料为辅喂养;中猪称“吊架子”,以粗饲料为主,加少许精饲料喂养。推行科学养猪方法后,大部分农户和养猪专业户以生饲料喂养,专建猪舍,讲究饲料配方和清洁卫生。养猪专业户由于饲养猪多,一般按大、中、小猪分栏喂养,每栏4~6头。
  民间有养“对年猪”的习惯,饲养周期1~1.5年,肥猪出栏体重100~200公斤,以玉米、懒豆育肥的猪肉质好。科学养猪讲究经济效益,一般4~6个月出栏,体重100公斤左右。
  2.生猪品种
  (1)本地猪:以夏官猪为代表,产于夏官乡,境内大部分农户都饲养夏官猪,属肉脂兼用型,体型较大,毛色以绿白(占44%)、黄毛(占29%)为主,头中等,耳中等下垂,耳面平滑,嘴稍长微翘,短尾,被毛稀少,腹部大小适中,乳头5~6对,乳房发育良好,成年公猪体重86公斤,繁殖母猪6月龄以上配种,使用年限10年左右。成年母猪体重68.3公斤,初年平均产5.4头,双月断乳后窝重39.3公斤,第二年平均产6.5头,双月断乳后窝重43.7公斤,3年以上平均产8.3头,双月断乳窝重63.1公斤。
  (2)引进优良品种
  苏白猪:1968年从贵阳洛湾种猪场引进,属肉脂兼用型,优质结实,适应性强,耐粗饲,生长发育快,繁殖力强,母性好,性情温驯。利用与本地猪杂交,具有较好的优势,苏白猪与本地猪杂交的后代为境内群众普遍喜爱饲养的品种。
  长白猪:属瘦肉型猪,头狭长,耳大,向前下方伸,体躯深长,后躯发达,肩胛较轻,背腰长,胸腰椎骨22个,肋骨比一般品种多1~2对,臀部较宽且稍倾斜,大腿丰满充实,四脚较短、细,被毛白色,浓密柔软,有7对乳头,皮薄,骨细结实,生长发育快,瘦肉率高。但耐粗性较苏白猪稍差,饲料条件和饲养环境要求稍高。为受境内群众欢迎的品种。
  约克夏猪:全身被毛白色,头颈较长,脸微凹,耳中等大小、较薄、稍向前立,体躯长,肌肉发达。为受境内欢迎的品种。
  1958年后,从外地引进的猪种还有内江猪、荣昌猪、金华猪、杜洛克猪等品种。改革开放后,境内主要以苏白猪、约克夏猪种与本地猪杂交繁殖饲养。
  3.购销政策
  历史上,生猪购销以市场交易形式进行,1955年,国家对生猪实行派养派购政策。1957年8月列为统一收购物资,由商业部门供销社统一收购。1958年实行合同收购,商业部门与农业社签订合同,收购人员到社队分期分批收购。1961年实行“购五留五”政策,对社员饲养出栏的生猪,国家收购50%,社员自宰50%。同时收购生猪一头奖励粮食25公斤,社员自宰部分严禁进入市场。1963年,实行每头60公斤以上的毛猪奖售斤猪斤粮,同时奖售胶鞋1双,奖售布票10尺,可向食品站购买3斤牌价猪肉,每斤0.73元。1964年区设立食品经营处,接管了原委托区供销社对猪、牛、禽食品的经营业务。1966年改名为食品购销站(简称食品站),蔡官区食品站设在长山,谢金荣任站长。同时境内在白坟、跳蹬场、孙家庄设分站。实行“购五留五”的派购政策后,并分给每户社员18平方丈饲料地,社员向国家交售一头猪后,可自宰一头,但不允许上市场销售。跳蹬场食品站为境内主要生猪宰杀销售供应点。1973年以前,食品站收购肥猪要扣10~20斤大肚食。1973年后,食品站收购肥猪起点是每头毛重60公斤以上,采取“毛斤定级,毛斤计价”,且分一、二、三级猪,不扣饱食大肚。月储存栏生猪100~200余头。对境内的非农业人口(含轿子山煤矿职工)劳保和机关单位特需用肉组织供应,赶场天宰杀销售8~10头。1968年开始,猪肉供应由食品站独家经营,实行定量供应。非农业人口每人每月按国家牌价供应0.25公斤,国庆、元旦各供应0.5公斤,春节供应1公斤;对农业人口、产妇,一次性供应猪肉2公斤,生猪油1公斤。1978年8月以后,农民可凭三证(宰杀证、“交售单”税票、大队证明)在市场上出售猪肉(上交一头,可宰一头)。1971年规定毛重110公斤以上的毛猪可以抵两头任务,改奖布票为奖售化肥10公斤。“购五留五”的派购政策执行到1982年。此间,凡集市交易的出栏生猪国家一律强制收购,不奖化肥,不抵派购任务;单位或个人擅自在市场上收购出栏生猪以投机倒把行为处罚。1983年,开展生猪收购的议购议销工作,1985年取消派购政策,此后恢复出栏生猪集市交易。2002年出栏生猪19100头。
  (二)牛
  1.饲养措施
  历史上,牛以私养为主,境内大部分农户都饲养耕牛,农忙用于役耕,农闲放牧山间草地,各村寨都有专门的放牛坡,严禁开荒耕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耕牛存栏大增。1957年成立高级社,农户以入股形式将耕牛入社,由集体统一饲养、役使。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耕牛收归集体,严禁个人私养和宰杀。1961年规定老弱残病牛可以作菜牛处理,同时规定社员繁殖、养育幼畜可以对半分成。1979年进行农村体制改革,集体耕牛作价给社员,鼓励社员大力发展耕牛生产。1982年取消屠宰牛的禁令,商品牛可作菜牛多渠道经营。此后,随着政策的放开,境内大牲畜市场场交易量牛为300头。1975年境内单家屯村大桥坡建屠牛场,日屠牛15头,后因资金不足未能生存。
  2.品种及分布
  (1)黄牛:毛色以黄红为主,少数黑色和花色,头中等大小,颈肩结合好,背腰直平,四脚端正,蹄质坚实,行走灵活,属体型瘦长结实的役用型。公牛的头大,颈项较粗,垂皮长大,肩峰较高;角向外偏上弯曲,短而粗;睾丸大而对称,性情好斗。母牛头部清秀,颈项较细,略有肩峰,背腰平直,臀部较斜,乳房呈圆锥形,乳头排列整齐,性情温驯,母性强。耐温耐寒,行走灵活,攀登力强。一般每天能耕地1~1.5亩,境内主要分布在厦耳、云盘、水洞、各什等村寨,其他村寨不同数量有分布。
  (2)水牛:毛色以青灰为主,亦有少量白色,体型中等,体躯粗壮,腹大。前肢较高,背腰平直,四脚结实,蹄大而圆,为紧凑结实的役用型。角灰黑色粗大,向外偏后弯曲,角根宽厚,角面有凸凹纹路。公牛头宽额大,颈粗、胸宽、脚短粗,后躯丰满,好斗;母牛头面比较公牛清秀,体型较公牛小,臀微斜,乳房圆锥形,乳头排列整齐,性情温驯,母性强。4岁公牛体重350公斤左右,母牛重300公斤左右。适应性强,行动慢,耐力好,易驯,热天喜戏水,适宜水田耕作和山地放牧,每天能耕地1.5~2亩。境内各村寨农户均有饲养。
  (3)奶牛:亦称荷兰奶牛。毛色黑间白,后躯发育好,体型呈楔型,乳房大,乳腺发育良好,角短而细,多向前弯曲,2001年境内邱家苑引进5头饲养,日产奶40公斤,年产奶14600公斤。
  (三)马
  境内饲养的马属贵州黔西马种类,个体小而紧凑,四脚坚实,四蹄有力,步履稳健,善于爬山涉水,便于驯养,反应敏捷,耐力、适应性强,抗病力强,载重量大,负重常超自己身体体重。民国时期,因商业运输之需,有专营运输的“马帮”,上至云南、四川以及邻近县区。“马帮”称店,一店12匹,少者饲马半店,多者三店以上。1956年,马作为生产资料收集体饲养,有专营运输的合作社,马匹亦为集体财产,指定专人饲养役使。20世纪60~70年代,境内木头寨、厦耳、讨兑寨、大硐口、新院子、水井坎、袁家屯、跳蹬场等村寨,主要从事马车运输。1980年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允许私人饲养马匹,供饲养者役使,养马户剧增。1990年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部分饲养户弃马从机,饲马户下降,2002年饲养马有220匹。
  (四)羊
  有绵羊、山羊(奶山羊)两个种类,境内主要饲养山羊,1980年云盘回族社员38户,养羊380只。解放后至20世纪70年代前,多在云盘回族居住区饲养。1996年9月由山东引进30只小尾寒羊在境内云盘、大坡、熊家山等地饲养,至2002年境内饲养山羊250只。
  (五)兔、猫、犬
  1960年经济困难,因兔以青草为食,不食粮食,境内大多数家庭从外地引进饲养。1962年后至20世纪90年代,境内仅有少数村民喂兔作观赏。
  农村有养猫防鼠的习惯,几乎每家都养有猫,20世纪70年代后,大量使用鼠药导致大批的猫中毒死亡,家庭养猫数锐减,80~90年代,喂猫农户回增,境内80%的农户都喂猫。
  农村养狗防盗的历史悠久。1958年“大跃进”时因认为养狗吃粮食造成浪费,境内各村寨掀起群众性的打狗运动。20世纪80年代后,因狗易传染狂犬病和咬伤人,政府多次明令严禁喂养。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末,狗肉已作为上等佳肴走上餐桌。2002年境内家庭饲养本地狗2100条,逢赶集专有狗市交易,场交易量200条。
  二、家禽
  (一)鸡
  境内养鸡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养鸡为自然放养,鸡舍矮小,清晨放出,傍晚回巢。在房前屋后觅食,适量投放玉米、稻谷之类饲料。农家买油、盐、针、线多为母鸡下蛋出售而得,惯用稻草包扎鸡蛋,十个一包,上市出售,形成安顺一大怪,稻草包蛋卖。亲友往来,杀鸡招待客人。1959年,发动农村搞“大孵鸡运动”。20世纪70年代大砍“资本主义尾巴”,惟有养鸡获幸免,政府每年如数派购活鸡和鸡蛋。80年代后,鼓励农户养鸡,畜牧部门技术人员深入农家,到境内金钟院等村寨指导村民科学饲养。1993年金钟院、河安、小牛家庄、大硐口、跳蹬场、青山等地养鸡专业户养鸡1800只。境内引进鸡类,1980~1983年,引进来杭鸡、贵农黄;1984年至1987年引进罗斯鸡、AA肉鸡;1990年至1995年,引进明星肉鸡、依沙蛋鸡、泰和乌鸡、七彩山鸡;1998年引进赤水乌骨鸡、良凤花鸡等。2002年境内养鸡110000只。
  (二)鸭
  境内的鸭品种多为“安顺麻鸭”,饲养历史悠久。安顺麻鸭为“卵肉兼用型”,觅食能力强,耐粗饲,抗病力强,适于山区放养。体型中等,头貌清秀,眼大有神,颈部长大,胸腹宽大,后躯丰满,头及颈部呈油亮的青褐色,颈中部有一白羽圈,喙为黄色。母鸭体多为黄褐麻鸭色、黑褐麻鸭色、笋壳色、浅蓝色,少数为白色、黑色、粉灰色。公鸭体多为底呈青红色,部分为青麻灰色、瓦灰色。
  境内棚鸭放养很少,各村寨一般户养少者几只,多者几十只,早出晚归,在本地水面投放。20世纪80年代后,境内鸭棚牧鸭大发展,养鸭专业户主要分布在平桥、洋坪、本寨、各什、大硐口、棕树等村寨。一般多喂养头水鸭,即5月份出壳幼鸭,放养至10月份长成大鸭出售。
  (三)鹅
  境内平桥、洋坪、各什、水洞、棕树、八角洞、院包等村是重点养鹅的村寨,其他村寨也有分布。传统养鹅主要品种是“安顺鹅”,安顺鹅的体型大,体重4~5公斤,年产蛋40~50枚,蛋重120至150克,一般为居住靠河道、塘边或坝区的少数农户喂养,每户养2~10只不等,20世纪90年代后期,境内鹅业专业户增多,每户养几十上百只不等,大多养大白鹅,青鹅少养。
  三、蜂
  有中蜂和意蜂两个蜂种,中蜂个体小,体呈黑色,适应性强,嗅觉灵敏,但喙短,难采深花冠花蜜,产蜜量小。意蜂个体大,呈黄色,喙长,能采花冠较深冠蜜,产蜜量高,但飞行欠敏捷,境内极少农民有招蜂饲养技术,一般用一毛盖喷上蜜水把飞蜂招入毛盖内,装桶饲养。20世纪80年代后,外地蜂农每年在春暖花开季节移蜂群到境内游放。
  四、畜禽养殖场
  白坟公社畜牧场,场址在云盘扁山,1978年建场,总面积80亩,有固定职工10人。建有猪圈30间,300平方米,牛圈10间,150平方米。饲养母猪10头,中猪40头,小猪150头;饲养黄牛20头,曾经作过摩拉水牛冻精输配操作示范。
  跳蹬场公社畜牧场,场址在毛栗坝(现水泥厂隔壁),1976年筹建,总面积100亩,有固定工人8人。建有猪圈2间,200平方米;牛圈3间,50平方米。饲养母猪5头,中猪10头,小猪20头;饲养耕牛3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后未开办,房屋被拆。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