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植树造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59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植树造林
分类号: F307.2
页数: 6
摘要: 轿子山镇植树造林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林业

内容

一、集体造林
  孙中山先生逝世以后,民国政府规定造“中山总理纪念林”,并规定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植树节延续至今。民国时期,由国民政府实施“强制造林计划”,规定县机关、团体,各区保、甲在自己所辖范围内的荒山、荒地上种树,据1944年统计,武林乡造林35亩,千峰乡造林31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集体造林自1954年农村开办互助组、合作社时开始。县林业主管部门提供杉、楸、槐等树苗,由乡政府发给境内各互助组和生产合作社在集体荒山荒地上造林,边远山区则自挖野苗进行连片造林。1955年,县政府制定实施“谁造谁有、社造社有、队造队有”和“定任务、定质量、定报酬”的政策,境内一时掀起轰轰烈烈的植树高潮,各村寨组织在荒山、荒地上植树。1958年,贯彻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农业八字宪法”,以公社、大队为造林重点,带动全局,采取“造好一片林,留下一批人,开发一片地,办好一个场”的方法造好林、护好林。境内各村以队为基础,实施集体规划造林,并派专人管护。20世纪60年代,境内建白坟公社林场,场址云盘村;跳蹬场公社林场,场址洋坪村;孙家庄公社林场,场址下寨村。由公社牵头,大队组织劳动力参加突击开垦荒山、荒地植树造林,经过两年奋战,白坟公社造林2500亩,跳蹬场公社造林1200亩,孙家庄公社造林1000亩。1961年朱本勤调到白坟公社当书记后,从木头寨大队抽20户农户住进白坟林场7613部队驻地空房内,同年有40名下乡知青参加种植。跳蹬场公社从各大队抽15户进驻跳蹬场公社林场,孙家庄公社抽10户农户进驻孙家庄公社林场。驻场农户组成林业专业队伍,负责常规的林业管护,缺补、开垦、扩大种植面积,作长期的林业管护工作。1964年境内各大队、生产队共投工11500人次,1965年投工7400人次,当年造林1200亩,两年共造林2500亩,以后由造林队伍按山头、地块开荒种植。木头寨村林生队村民组(林业生产队)因而得名。后因技术和管理等问题,跳蹬场公社林场、孙家庄公社林场造林成活率较低,后在缺空地上改种茶叶,成为后来的洋坪茶场;孙家庄公社林场改为综合场,除管护少量的林木外,还种茶、养猪。
  20世纪60年代初期,境内部分村寨连片种植经果林。新寨村种植苹果树20亩,已经挂果,当时技术指导和跟踪管理不到位,挂果率较低且效益甚微,后因集体规划而被拔掉。本寨、大硐口村种植的桃树,当时已挂果,也因管理不善和引种失败而未能继续发展。
  在建立完善公社林场后,境内于1966~1972年分别建起了青山、邓家、跳蹬场、河安、讨兑寨、木头寨、厦耳、郭家屯、大硐口、屯脚等大队林场,1972~1999年境内郭家屯、木头寨、邓家、河安等村寨均不同程度地组织过集体造林。
  二、个体造林
  民国时期,林权属村有、族有、户有,可进行山林买卖,流通木材。各级政府提倡私人开垦荒山、荒地造林。民国二十六年(1937),县政府制定“强制造林计划”,要求私人在荒山、荒地上每户每年植50株,多余荒山可租给无荒山农户种植,按比例分成。此间,境内营林面积地主占的比例较大,因为地主可购买荒山、荒地雇工种植。其次是富农,部分中农有少量林地,贫农仅在自己房前屋后种植零星用材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农民自有土地,县人民政府号召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境内农户在自己的荒山、荒地、田、地坎及房前屋后种树,林权属户有,所选树种根据各村土质、土壤结构及地形而定。厦耳、木头寨、大硐口、讨兑寨、云盘、郭家屯、屯脚、河安一带属硅铝质黄壤及黄棕酸性土壤,多种经果林如柿子、板栗、毛栗、核桃、梨、樱桃、油桐、油茶及用材林杉木、松木、白杨、青冈等。其余地带为酸性黄色和黑色石灰土土壤,适应种植楸、白杨等树。松、杉长势缓慢,适应椿树生长,果树只在房前屋后种植,多为疏林地带。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人民公社建制,一切都归集体所有,私有山林、树林、田、地埂树木全部入社。由于集体管理不善,入社的私人林、田、地埂树木,在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砍伐殆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1年实施“定山权、林权,定自留山、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三定政策。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境内各村林场、荒山、荒地承包到个人,由个人在承包的荒山、荒地上进行缺株补种,在边远地带坡度25度以上自己的承包坡地里连片植树造林,利用田地埂及光照不足,不适应种粮食的田边地角种树。树种一般为杉、松、楸、椿、白杨等用材林,部分农户种经果林。根据土壤性质,用材林多分布在境内大硐口、讨兑寨、木头寨、厦耳、云盘、屯脚、河安村,境内平缓地带也有种植,疏林地带较多。至2002年,境内种植经果林500亩,分布在张官、尖山、大硐口、讨兑寨、木头寨、厦耳、云盘、河安、水井坎、下寨、水塘等村,种植用材林3800亩,蓄积量18240立方米。
  三、义务植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响应中共中央12年内绿化一切可以绿化的荒山、荒地的号召,动员全体公民义务植树造林。全民义务植树是一项伟大的群众运动,对提高全民绿化意识,加快城乡绿化步伐具有重要意义。1959~1969年10年间,每年3月12日植树节,境内组织机关、学校、厂矿、驻境单位到规划的区域植树造林。1971~1975年,县委、县政府组织机关干部、职工每年3月12日在境内的白坟林场义务植树,时境内造有青年林110亩,“三八妇女林”林72亩,学生林50亩。1978~1981年12月3年间,境内参加义务植树4658人次,植树造林1356亩。1992年“撤、并、建”至2002年,每年3月12日植树节,轿子山镇党委、政府组织全镇干部职工在镇林场和千峰河沿岸义务植树。据统计,10年义务植树3150次,造林365亩。
  四、四旁植树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1年境内实施“定山权、林权,定自留山,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三定政策,谁造谁有,延长承包期限,调动了人民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境内各村寨村民合理利用土地,在房前屋后、村旁、路旁、水旁栽种果树及用材林。轿子山山脉一带的厦耳、云盘、木头寨、屯脚、郭家屯、河安等村实现了地中种粮,地埂栽树,部分农户林木资产有上万元至几万元不等。境内37个行政村绿树成荫,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至2002年,境内四旁植树43200万株。
  五、工程造林
  (一)样板林工程
  境内实施工程造林始于1991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出用10年时间基本绿化贵州的号召,制定了505样板林工程,实行以点带面树典型的造林模式。县、区、乡三级政府机构分别营造500亩、100亩、50亩样板林,一时间上下掀起植树造林新高潮。境内实施营造县的样板林500亩,树苗由上级部门无偿提供,地方组织群众投工投劳栽种,规划落实在厦耳村崩土山大五角地带。造林树苗为柳杉、松杉、水杉、红杉,经上级检查验收保存面积300亩,成活率为89%。
  (二)天然林保护工程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伟大战略,把林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三北和长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建生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六大林业建设工程,国家施行“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境内1999年实施天保工程,营造经济林300亩落实于跳蹬场大坝、云盘、郭家屯3个地点,引进树种是四川青椒,由区林业局提供种苗,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2000年实施天保工程800亩,落实于境内河安、郭家屯、云盘等村,引进树种是福云6号茶叶,由区农业局提供种子,镇林业站、企业站组织实施。2001年经国家林业局检查验收,合格率为94%。
  境内天然林分布在厦耳、云盘、金钟院、大山、青山一带山体及千峰河沿岸的河安、郭家屯、屯脚、木头寨、讨兑寨、小硐口、大硐口、本寨、各什、新寨、水洞等地,面积为15320亩。2001年,境内开始实施天保工程(以植代播)造林。规划实施于水洞、各什、本寨、大硐口、河安、下寨6个行政村和镇林场,总面积2000亩,由国家财政拨款,以每亩36元作为工程造林和种苗费,轿子山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镇林业站负责技术指导进行种植,引进树种有滇柏、任豆、旱莲、车桑子;乡土树种有松杉、水杉、红杉、柳杉、女贞等。
  (三)退耕还林工程
  2002年境内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任务2500亩,其中退耕还林1000亩,荒山造林1500亩,由轿子山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分别落实在尖山、河安、厦耳、大硐口、小硐口、本寨、各什、洋坪、大院9个行政村。根据退耕还林的有关政策条例及文件规定,国家对退耕地造林的农户给予适当的钱、粮补助,补助年限是生态林暂为8年,经济林5年,每年每亩按稻谷和玉米各150斤,共300斤原粮,生活补助费每亩20元的标准进行。第一年施工时补助退耕还林、造林每亩50元的造林和种苗费,同时规定必须给各退耕农户发放林权证,保障退耕农户的合法权益。
  2002年11月,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规定,工程造林下一年度任务下达必须在前一年的11月份分解落实到基层实施单位,以利于超前规划设计和施工的规定。下达到境内任务是3000亩,施工后,经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和乡镇自查验收,面积为3057亩,分别落实在厦耳、讨兑寨、下寨、屯脚、郭家屯、云盘、水井坎、金钟院、单家屯、新院子、小寨、小园12个行政村。造林树种中引进有侧柏、任豆、花椒、柳杉、布郎李、黄花梨。乡土树种有杉、女贞、槐树。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