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民经济计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51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国民经济计划
分类号: F2
页数: 7
摘要: 轿子山镇国民经济计划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经济

内容

地方管理国民经济的任务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方针政策,从地方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通过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保证计划顺利完成。县(市)计划委员会对各乡、镇直接下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镇政府负责做好本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编制、起草工作,对镇属各村、各部门等执行计划单位进行协调和指导,应用经济杠杆做好“统筹、协调、服务、监督”。
  “一五”计划期间(1953~1957年),在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发展农业生产,扩大商业。1954年白坟公社粮食总产量1246.7吨,人均产粮275公斤;跳蹬场公社粮食总产量742.6吨,人均产粮294公斤;孙家庄公社1954年粮食总产量661.2吨,人均产粮306公斤。1955年,白坟公社粮食总产量1321吨,比1954年增长75吨,人均产粮288公斤;跳蹬场公社粮食总产量712.6吨,比1954年减少30吨,人均产粮289公斤;孙家庄公社粮食总产量666.7吨,比1954年增长5吨,人均产粮306公斤。
  “二五”计划期间(1958~1962年),按上级要求,“农业生产要翻番,工业生产要顶天”。1958年是“二五”计划的第一年,当年白坟公社粮食总产量1161.7吨,人均产粮250公斤;跳蹬场公社粮食总产量550吨,人均产粮162公斤;孙家庄公社粮食总产量443吨,人均产粮221公斤。1959年,白坟公社粮食总产量1216.7吨,人均产粮261公斤;跳蹬场公社粮食总产量512吨,人均产粮158公斤;孙家庄公社粮食总产量402吨,人均产粮198公斤。1960年,白坟公社粮食总产量1014.6吨,人均产粮251公斤;跳蹬场公社粮食总产量691吨,人均产粮202公斤;孙家庄公社粮食总产量382吨,人均产粮174公斤。1962年,“二五”计划末期,白坟公社粮食总产量1246.6吨,比“二五”计划初增加84.9吨;跳蹬场公社粮食总产量685吨,比“二五”计划初增加135.6吨;孙家庄公社粮食总产量400.6吨,比“二五”计划初减少42.5吨。
  三年调整时期(1963~1965年),为完成计划任务,加强了农业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推广,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三年内垦复了丢荒的耕地,维修和新建了水利工程,增添了灌溉设施,增施肥料,逐步推广优良品种和科学种田。1963年虽然遭到连续半年的大旱灾,1964年又遇秋收时持续40天的低温阴雨天气,但由于利用丢荒的地获得了增产,农、林、牧、副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1965年与1962年相比,粮食产量增长5%,油菜籽产量增长6%,耕牛、生猪数量有所增加。粮食、油菜籽、肥猪等主要农产品收购都完成了任务,财政收支平衡,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在校生增多,医疗卫生等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三五”计划期间(1966~1970年),处于“文化大革命”初期,境内在“抓革命、促生产”的形势下,受“抓革命”大气候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曾一度缓慢,但人民群众用集体的力量抵制“左”的思想,统一出工,统一收工,生产粮食,冬季开展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工程,时孙家庄公社的邓家村集体荒山造林60亩,青山村荒山造林150亩,邓家村修柏拉冲山塘,白坟公社的木头村、厦耳村、河安村、云盘村对荒山进行植树造林,跳蹬场公社的讨兑寨村造林百余亩,洋坪村种茶百余亩,粮食生产因受自然灾害影响,稳中有降。
  “四五”计划时期(1971~1975年),1971年,全国计划会议提出了整顿经济秩序的若干具体措施,县(市)机关抽调干部下到农村,着手纠正一些“左”的政策,要求农村人民不能把国家政策允许的多种经营当资本主义批判,给受打击迫害的干部恢复名誉,时孙家庄、跳蹬场、白坟公社执行上级政策,同时抵制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不良现象,结合社情、村情,开展农田、水利、植树造林、开辟茶园等建设,共改造中低产田1200余亩,造林3000余亩,种茶500余亩,改河道3000米,修筑高田埂1万余米,拦山沟5000余米,办村级畜牧养猪场25个,修机耕道5000余米,山塘3个。
  “五五”计划期间(1976~1980年),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工作重点开始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减指令性种植计划,尊重社队自主权,发展多种经营,调整不适应生产发展的规章制度,改“统”为“包”,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白坟公社1980年粮食总产量计划152万公斤,实际完成140万公斤;跳蹬场公社1980年粮食总产量计划295万公斤,实际完成280万公斤;孙家庄公社1980年粮食总产量计划180万公斤,实际完成172万公斤。
  “六五”计划期间(1981~1985年),是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的时期,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的调节。对粮油等20多种主要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和产量从原来的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
  “七五”计划期间(1986~1990年),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又上一个新台阶。农业方面对粮油等多种主要农产品实行市场调节。1990年,轿子山镇粮食总产量为2200吨;跳蹬场乡粮食总产量为3398吨;孙家庄乡粮食总产量为2457吨。
  “八五”计划期间(1991~1995年),农村改革经过探索和不断完善,逐步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新体制,特别是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后,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推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1993年以后,镇党委、政府按照党的十四大提出的“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持稳定、促进发展”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农业生产放在工作首位,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增加对农业的投入,1993~1995年全镇投入农业资金12万元,同时合理引导农民转变种植观念,开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增强了农民科技致富意识和提高了种植水平。
  1994年4月在全镇范围内开展“脱贫致富奔小康大讨论”,组织发动党员、团员、机关、农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开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脱贫致富奔小康大讨论,增强全镇农民群众奔小康的意识,致富奔小康目标措施进入千家万户,形成户与村、村与镇上下谈目标责任制,找差距,议路子,求发展的大气候。通过讨论,各村结合实际,制规划,定措施,树典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轿子山镇“八五”计划目标是:1992年,农业总产值1420万元,粮食总产量7300吨,乡镇企业总产值2560万元。1993年,农业总产值1410万元,粮食总产量7240吨,乡镇企业总产值2670万元。1994年,农业总产值1700万元,粮食总产量9800吨,乡镇企业总产值3150万元。1995年,农业总产值1987万元,粮食总产量10830吨,乡镇企业总产值4970万元。
  “九五”计划期间(1996~2000年),这一时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1996年经济目标是:农业总产值1990万元,粮食总产量11729吨,油菜籽产量1516吨,乡镇企业总产值10300万元,财政收入80.7121万元。实际完成情况:农业总产值2014万元(按90不变价计算),为计划1990万元的101%;粮食总产量9803吨,为计划11729吨的83.5%;乡镇企业总产值实际完成2615万元;财政收入387.7516万元,为计划数381%。
  1997年经济计划为:农业总产值2145万元,粮食总产量12101吨,油菜籽总产量1533吨,乡镇企业总产值15000万元,财政收入98万元。实际完成情况:农业总产值2430万元,为计划2145万元的103%;粮食总产量10446吨,为计划12101的86.32%;油菜籽总产量1530吨,为计划数1533吨的100%;乡镇企业总产值2785万元;财政收入224万元。
  1998年经济计划及完成情况:农业总产值计划数为2600万元,实际完成2368万元,为计划数的91%;粮食总产量计划数为12414吨,实际完成10725吨,比计划数少1688吨;油菜籽计划数为1400吨位,实际完成1736吨,为计划数的124%;乡镇企业销售收入计划数为25500万元,实际完成25502万元,比计划数多完成2万元。
  2000年计划目标为:粮食总产量8928.25吨,乡镇企业总产值17321.6万元,油菜籽总产量1892吨,实际完成情况:粮食总产量实际完成10763.2吨,比计划数增长20.5%;乡镇企业总产值实际完成21652万元,完成计划数的180%;油菜籽总产量实际完成2116吨,比计划数增长12%。
  “十五”计划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第一个计划。“十五”计划把发展作为主题,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根据中共十五大提出的远景目标,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2001~200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这一时期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01年,境内经济计划目标是农业总产值2791.74万元,粮食总产量9488.63吨,油菜籽产量2222.5吨,乡镇企业总产值26584万元,财政收入达到367.37万元(按90不变价计算)。实际完成情况:农业总产值2791.74万元,为计划数2791.74万元的100%;粮食总产量12282.8吨,为计划数9488.63吨的129%;乡镇企业总产值26977万元,为计划数的101%;财政收入378.728万元,为计划数的367.37万元的103%;油菜籽产量完成2223吨,为计划数2222.5吨的100%。2002年,计划经济发展目标:农业总产值2710万元,粮食总产量计划数为9490吨,油菜籽产量2230吨,乡镇企业总产值27000万元,财政收入385.11万元(按90不变价计算)。实际完成情况:农业总产值2330.6万元,为计划数2710万元的86%,粮食总产量9959.3吨,增长460.5吨。乡镇企业总产值27010万元,为计划数27000的100%;油菜籽总产量2736吨,为计划数2223吨的100%;财政收入454.43万元,为计划数385.11万元的118%。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