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500
颗粒名称: 一、编制
分类号: D630
页数: 2
摘要: 轿子山镇人事编制概况。
关键词: 地方志 劳动 人事

内容

民国十九年(1930)以后,千峰乡设乡长1人,设文化、户籍、警卫干事各1人。民国二十四至二十五年(1935~1936)间实行保甲制,成立联保办公处,设主任、副主任各1人,设文化、户籍、警卫干事各1人,后增设民政干事1人。民国三十年(1941),撤联保办公处,复置乡公所,设正、副乡长各1人,设经济、民政、文化、户籍、警卫干事、书记各1人,乡丁2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乡镇人员编制由县编委会制定。1950年初,乡设正副乡长各1人,公安民政干事1人。1951年,对乡行政机构进行3次整顿编制工作,乡公所设正、副乡长各1人,民政、公安、武装干事、助理干事各1人。1957年末,贯彻中共八届二次会议精神,精简上层,充实乡级。
  1961年,中共贵州省委指示,在人民公社配备的武装专干,纳入国家行政编制。8月,白坟管理区、跳蹬场管理区、孙家庄管理区改称人民公社。青山管理区并入孙家庄公社,大洞口管理区1966年并入跳蹬场公社。时白坟公社和孙家庄公社为小型公社,编制9人,设党委书记1名,副书记1名,社长1名,副社长1名,文书1名,妇女委员1名,公安员1名,武装委员1名,勤杂1名;跳蹬场公社编制总数为10名,设党委书记1名,副书记1名,社长、副社长各1名,文书1名,纪检委员1名,公安员、武装委员各1名,勤杂、会统各1名。
  “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事编制工作受到干扰和影响,1978年重新核定编制。1981年,采取审批工资基金的办法控制人员编制,执行定员标准和改善人员结构比例。
  1991年,“撤、并、建”后,轿子山镇根据贵州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文件精神,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定编定员。镇党委设书记1名、副书记2名(其中1人兼镇长);党委办公室设主任1名,组织、宣传、统战、工会干部2~3名;武装部设部长1名、干事参谋1名;团委设书记1名;妇联设主任1名;人大主席团设主席1名、秘书1名;纪委设书记1名、纪检委员2名;政府设镇长1名、副镇长3名;政府办公室设主任1名,助理员2~3名;经济科技办公室设主任1名,助理员1~3名;民政股设股长1名,助理员1~2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设主任1名,助理1~2名。镇管理服务机构编制为:财政所6人,经费由财政开支;土地管理所配3人,经费由财政开支;乡镇企业管理站5人,文化广播电视站3人,经费实行差额补贴;教育辅导站5人,经费由财政开支。技术服务机构编制为:计生技术指导站5人,经费由财政开支;农业技术经营管理综合服务站5人,畜牧兽医站3人,林业站5人,农机站2人,卫生院12人。
  1995年,党委办公室和政府办公室合并为党政办公室,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工作人员3~5名;水利站设站长1名、工作人员2名。
  2002年,跳蹬场小学更名为镇中心小学;轿子山小学更名为林场小学;孙家庄小学更名为青山小学;郭家庄小学更名为大院小学。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