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民调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492
颗粒名称: 三、人民调解
分类号: D926
页数: 2
摘要: 1950-2002年轿子山镇人民调解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司法

内容

1950年3月,千峰区组建调解委员会后,各乡也相继组建了调解委员会,各乡调解委员会建有处理民间纠纷登记簿、问话记录及会议制度,人员由各乡工人、青年、妇女及地方人士组合而成。1958年,建人民公社后,各级调整充实调解组织,掀起了订立爱国公约运动,当时在民间流传:“爱国爱社如爱家,家国模范人人夸,公约制定同遵守,逐条执行靠大家。人民调解为人民,发生纠纷及调成。调委会上讲道理,是非分明和亲人”。孙家庄公社、跳蹬场公社、大硐口公社、白坟公社都分别在自己辖区的大队建有调解委员会,每个大队多至7人,少则5人,分别对本大队的民间纠纷进行调解,化解民间纠纷,调和邻里关系。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调解工作被扣以“阶级调和论”的帽子,调解组织处于瘫痪状态。
  1981年,对公社和事业单位的调解组织进行调查摸底,恢复人民调解工作。1982年,以公社为单位分别进行造册登记,调整充实调解人员,公布调解组织和调解人员名单。1983年后,每年都分期分批培训调解人员,并对调解组织进行整顿。1989年,国务院第四十次常务会议通过《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并公布施行,同时废止1954年《人民调解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进一步明确人民调解的性质要求等。至2002年,全镇有农村调解组织37个,人员121人。
  1993~2002年,安顺市西秀区司法局派员驻镇,开展法制宣传,解答法律询问,代写法律文书,调解疑难纠纷,帮助群众提高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识,解决群众“告状难”、“请律师难”、“办公证难”的问题,境内共调处各类民间纠纷187件,其中:土地纠纷82件,打架斗殴45件,婚姻10件,其他50件。法律宣传114次,解答法律咨询243次,代理民事诉讼18件。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