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治安保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48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治安保卫
分类号: D926
页数: 5
摘要: 轿子山镇治安保卫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治安

内容

一、打击刑事犯罪及治安管理
  1992年,轿子山镇组织派出所、综治办等有关部门开展集中打击、搜捕罪犯、查禁赌博的统一行动,对境内文化市场、老年娱乐室进行清理整顿。全年共发生刑事案件37起,破案17起。发生治安案件25起,查处25起。
  1993年,轿子山镇组织派出所、综治办等有关部门对境内各种违法犯罪进行严厉打击。境内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比1992年降低,发生刑事案件25起,破案13起;发生治安案件18起,查处17起。
  1994年6月,轿子山镇开展夏季“严打”斗争,时间为2个月,分三个阶段进行,成立侦破案件组,由派出所所长任组长,成员由派出所和各厂、矿公安和保卫科人员组成,主要任务是侦破境内厂、矿、农村和学校历年来发生的刑事案件和偷牛盗马案件。通过“严打”斗争,侦破刑事案件21起,查处治安案件22起。
  1995年,为预防偷牛盗马事件发生,对全镇大牲畜和大物品(冰箱、彩电等价值500元以上的物品)逐一登记。对刑满释放、假释、免予起诉、劳教释放、缓刑、管制、免予刑事处分、取保候审“八种人”共15人,建立档卡,明确规定各村(居)委员会必须有2人以上定期帮教,明确30人对15个帮教对象进行帮教,全部落实帮教措施,转化率为100%。对境内重点单位、复杂场所进行了值班巡逻。1995年,刑事案件发案37起,破案26起;发生治安案件25起,查处25起。
  1996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在全国开展“严打”斗争的指示后,轿子山镇于5月成立了夏季“严打”斗争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全镇“严打”斗争总体实施方案,召开村支书和村(居)委会主任参加的“严打”工作动员会。开展“严打”专项斗争,进行重点区域路段和部位的整治工作,对境内的安轿铁路、安轿公路沿线的马家冲、洋芋房粮站等治安事件多发地带进行重点整治。“严打”期间,全镇投入经费2.1万元,“严打”领导小组共组织统一行动15次,共查破刑事案件21起,其中重大案2起;发生治安案件41起,查处40起,通过“严打”和对重点区域路段和部位的整治,惩治了邪恶,弘扬了正气,震慑了不法分子。
  1996年11月,境内开展冬季“严打整治行动”。打击整治的重点是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等严重暴力犯罪;入室盗窃、盗抢机动车辆、盗窃水利设施、偷牛盗马、车匪路霸等犯罪活动;拐卖妇女儿童、制贩枪支、聚众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各类犯罪团伙、流氓势力团伙;重点整治易发生治安问题的卡拉OK厅、娱乐服务场所和私房出租。
  1997年,继续对辖区内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对突出的治安问题及时进行统一行动,进行专项治理。全镇刑事案件发案23起,破案19起;发生治安案件32起,查处32起。
  1998年,继续开展查禁赌博、禁烟、禁毒专项斗争。在禁毒专项斗争中,抓获吸毒人员5人,强行戒毒5人,教育5人,全年发生刑事案件9起,破案8起;一般案件17起,破案17起;治安案件21起,查处21起。
  1999年,组织开展90天的扫毒大行动,境内查出吸毒人员30人,贩毒人员9人,分别送到公安机关依法进行处置。10月,根据市政府关于清缴爆炸物品,严厉打击涉爆犯罪专项工作会议精神,轿子山镇成立了民用爆炸物品管理领导小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彻底收缴非法爆炸物品,严厉打击涉爆违法犯罪活动,派出所与爆破员签订了个人责任状,严格实施收缴工作。全年境内共发生刑事案件11起,破10起;一般案件21起,破21起;治安案件18起,查处18起。
  2000~2002年,综治工作以保一方平安和维护社会稳定为主,动员境内社会各方力量,齐抓共管,实行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综治保卫工作人人有责,公安机关主抓大案、要案,各行政村和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过各级共同努力,社会治安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二、户籍管理
  (一)常住户口管理
  1955年,区、乡建立常住人口登记制度。1958年,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农村实行出生、死亡、迁出、迁入4项登记制度。1963年,建立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两级户口簿一式两份,孙家庄公社、跳蹬场公社、大硐口公社、白坟公社都是由公社秘书、生产大队会计管理。1992年,轿子山镇派出所成立后,配户籍警专门对轿子山镇辖区内户口进行管理(当时境内厂、矿的居民户口)。2000年,进行人口普查登记后,全镇共有9960户, 43935人,其中:男性22419人,女性21516人。2002年,51488人,其中农业人口47643人。
  (二)暂住人口管理
  按照《贵州省流动人口管理办法》规定,凡外来人口暂住3个月以上的必须在当地派出所办理暂住手续领取暂住证的规定。1995年,境内暂住人口148人,流动外出人口725人,无暂住人口犯罪现象。1998年,境内暂住人口214人,外出人口816人。2002年,境内暂住人口250人,外出人口9519人。
  三、综合治理
  1992年5月,轿子山镇成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下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1992年7月,轿子山煤矿成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并设立了综合治理办公室,之后安顺地区水泥厂、市青山砖厂、安顺煤矿也相继成立综治领导小组,各村(居)委会、中心完小、跳中、青山职中也成立了综治领导小组。
  治安防范网络形成以镇政府为指挥中心,以派出所为骨干,以村(居)委为重点,以村民组为依托的多层次、多形式的防范体系。1992年,全镇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治安联防队37个,联防队员150人。护村队、护校队44个,村调解组织和治保会各37个共185人。1993年,全镇37个行政村建立治安联防队,有联防队员380人,村调解组织和治保会各37个共200人。1994~1995年,全镇37个行政村都建立和健全了治安防范网络,村村联防、户院共管。
  1995年,根据市综治委(1995)02号文件和市综治办达标工作现场会的精神,轿子山镇综治委首先在跳蹬场村抓“三公开一监督”管理试点工作,重点抓治安室的建设和遵纪守法光荣户的评选及挂牌管理工作,抓试点后于9月中旬在全镇普遍开展此项工作。全镇共评选出遵纪守法光荣户2580户,遵纪守法合格户3640户。1995年在全市综治达标检查中荣获达标先进单位。
  1996年,中共安顺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实施1996~2000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工程”活动,轿子山镇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争创“治安红旗单位”和“治安模范单位”,当年签订了全镇“平安工程”目标责任书,年终荣获市级“治安模范单位”称号。
  1997年1月,轿子山镇制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工程”实施方案,其目标是使人民群众法律意识和治安参与意识明显增强,社会防范机制健全和不断巩固提高,使各种犯罪活动受到有力的打击,各种矛盾纠纷能及时有效地化解。到1999年底,全镇95%以上的村、厂、矿达到综合治理红旗单位,各村、厂、矿涌现出大批治安积极分子、模范户。
  1997年5月,轿子山镇制定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第二个五年规划,在境内推行厂(矿)区联防,军、警、民联防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治安防范措施,健全巩固多形式多层次的治安防范网络,形式以公安派出所、综治办、村(居)委会、厂、矿保卫科和村(居)居民为主体形成片区联防防范网络,工商企业、金融部门、公共娱乐场所等全部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推行村级大牲畜规范化管理,保障正常的工作、生产和生活秩序。规划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第一阶段(1996年),搞好“平安工程”的启动工作。第二阶段(1997~1999年),全面组织实施“平安工程”。1997年,按照省、地、市综治委提出的7项要求和21条标准全面组织实施,把各种措施落到基层,顺利通过检查验收。第三阶段(2000年),查缺补漏,巩固“平安工程”成果。1997年,以维护社会稳定为中心,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工程”为主线,以创造“治安模范镇”为目标,继续深入开展“严打”斗争,积极创建“安全文明小区”(村寨)、“安全文明单位”,全力保障“平安工程”的顺利实施,全镇用于“平安工程”的经费30余万元,37个行政村和厂、矿都与综治委(办)签订了“平安工程”目标责任书。护林、护校、护厂队人员共215人,村级治保、调解组织人员共157人,评选出“遵纪守法光荣户”6367户,26个行政村被命名“治安模范村”,17个单位被命名为“治安模范单位”。
  1998年,在继续抓好“平安工程”的基础上,遵照地、市政法综治委的统一部署,开展反腐败集中教育整顿活动。境内各单位对照“三结合、五检查、五对照”和“八条”行风,认真查问题,找原因,严格自查自纠,参整率达100%。成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开展普法依法治镇工作。
  1999年,继续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工程”,在开展90天扫毒大行动中,全镇8000户签订禁毒“六包”责任书。年终评比,境内创建“治安模范村”7个,无毒村29个,无毒单位11个。
  2000~2002年,轿子山镇继续抓好“平安工程”的实施,全力投入打防并举,标本兼治工作,在“平安工程”上下功夫,人员、物资到位,确保一方平安。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