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文化大革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455
颗粒名称: 七、“文化大革命”
分类号: D033
页数: 1
摘要: 轿子山镇“文化大革命”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革命

内容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公安部颁布“公安六条”,明令叛徒、特务、走资派、五类分子(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原国民党的军警宪特中的连长、保长、宪兵以上的人不准参加“文化大革命”,将这些人的子女归为“黑五类”,另外划“红五类”与之相对立,形成最初的派性。1968年5月,开展“清理阶级队伍”运动,清理“十八种人”(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资派、原国民党的军警、宪、特人员、反动社团骨干、新生资产阶级分子、蜕化变质分子)。四处“深挖”各种阶级敌人,揪出一大批人进行游街串寨批斗,对这些人进行“口诛笔伐”和查抄家产。境内千峰山、永峰山、吊箩屯文物古迹被毁,郭家屯地戏的剧装面具被收焚。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