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跃进”、人民公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452
颗粒名称: 四、“大跃进”、人民公社
分类号: D033
页数: 2
摘要: 轿子山镇“大跃进”、人民公社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公社

内容

1957年11月,《人民日报》发表《发动人民讨论四十条纲要》,安顺县制定了《十年农业规划指标》,发动全县农村掀起了以兴修水利和积肥为中心的农业生产高潮;1958年2月,孙家庄乡、跳蹬场乡、大硐口乡、郭家屯乡的乡、社干部参加县组织的到金沙县参观学习,并在全乡贯彻县四级干部会议提出的“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精神,提出“学金沙,赶金沙,超金沙”的口号,各农业社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生产指标,并掀起兴修水利高潮。在乡人民政府及后来人民公社组织领导下,洋坪、棕树、麒麟屯、安家箐水库、马鞍山水库、菖莆院、关冲水库和其他村寨的山塘得以修建完成。
  1958年9月,实行“人民公社化”,联乡并社,建立人民公社下设营、连、排,组织、行动军事化,生产搞“大兵团”作战,以营为单位办集体食堂。群众的自留地、牲畜、大型农具、林木果树以及其他生产生活资料收归集体所有。中共中央召开的成都会议精神,把“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全县普遍制定了钢铁计划产量和粮食计划产量高指标,1958年10月全县掀起大炼钢铁、大办工厂热潮,据统计,孙家庄乡、大硐口乡、跳蹬场乡、郭家屯乡共抽调2000余人(占当时劳动力的60%以上)到双堡、梅旗等铁厂“大炼钢铁”,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
  在农业生产方面,公社组织“大兵团”战三秋。1958年10初,学习推广安顺县二铺区小红山试验种植小麦“卫星田”的做法,一时间各公社、营(大队)以及单位迅速效仿,白天支援“钢铁元帅”,晚上挑灯夜战搞深耕。孙家庄、跳蹬场、大硐口、郭家屯4个乡累计搞深耕面积8000亩。各生产大队也分别搞样板田(卫星田),将耕田深挖三尺,将肥土层深埋地下,黄土翻上来,小面积内施大量肥料,播撒大量种子,预计亩产要达到1000~2000公斤,由于耕作方法缺乏科学性,最后深耕均以失败而告终。
  1958年11月,为了使“大跃进”的局势持续开展,县、市委部署“拔白旗、插红旗”运动,浮夸风盛行。到11月,孙家庄、跳蹬场、大硐口、郭家屯4个管理区,共计办食堂58个,由于铺张浪费严重,加上当年粮食减产30%左右,群众生活处于困难状况。1959年初,市委发文废止放开肚皮吃饭的办法,但食堂短缺已严重。4月,中共中央转发《关于做好当前人民生活工作中的几项紧急通知》,安顺市在缺粮的困境中,对集体食堂允许“大集体、小自由”。允许社员带私菜进食堂吃,也允许社员打饭回家吃。后来,口粮供应越来越紧张,各地食堂只得把每天的定量粮发给群众,让他们拿回去掺和代食品充饥,6月, 70%的食堂散伙停办。
  1959年9月,在党内开展“反右倾”运动,批判部分干部“右倾思想”,贯彻“反右倾、鼓干劲”指示,层层批判右倾保守思想。市委组织工作队下乡督促整顿和恢复公共食堂。“反右倾”助长了个人专断作风,干部群众不敢讲真话,虚报浮夸和形式主义又一次出现。各生产大队的粮食产量又一次“跃进”式上升,在高指标高征购下,1960年恢复的农村食堂面临停火断炊。各农村食堂在虚报浮夸风的影响下,想办法提高“出饭率”,即要求1斤大米要做出5~10斤饭,其办法是将米煮熟之后,上饭甑蒸熟,又返回锅内用水再煮,这样反复几次,幻想把1斤大米做出5~10斤饭来,但实际办不到。为了做到高“出饭率”,干部及食堂的工作人员只有暗地里加进更多的米,才能达到要求。
  1959年粮食再次减收,远远未能达到年初的计划指标,缺粮再次出现紧张,为维持食堂的生存,公社、管理区干部一再压缩社员口粮标准,先压到人均每天10两(十六两秤),继而8两、6两、4两,社员只有采摘野菜和树皮掺饭吃。12月,市委号召城乡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运动,称之为“瓜菜代”运动,群众纷纷上荒山野地挖蕨根及其他树皮草根代替粮食充饥。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