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土地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450
颗粒名称: 二、土地改革
分类号: D033
页数: 2
摘要: 轿子山镇土地改革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土地

内容

1950年初,安顺县抽派武工队(或称文工团)深入农村,开展发动群众,挨户调查,筹建农民协会,进行查田定产等工作。
  武工队(文工团)入村后,采取歌谣等多种形式宣传发动群众,例如:当时文工团教给群众普遍传唱的“穷人家,真是难,无地又无田,讨地主家几石田;讨田种,真是苦,一石谷子得二斗,吃菜也不够;借一石,还三石,利高无法还;封建社会不合理,穷人生活难,共产党,到这边,穷人把身翻,组织农协来清算,减租查黑田”。又歌“清河水,哗啦啦,穷人当了家,赶快起来反恶霸,把土匪搞光他。农会枪,掌握好,对恶霸,呱呱叫,一定保存好,别让生锈了。各个村,团结起,对恶霸,要凶狠,共产党到这边,穷人把身翻,组织农协来清算,减租查黑田”。两首歌谣,揭露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武工队(文工团)宣传发动群众的同时,开展了减租退押查黑田等工作,实行“三五、六五”(俗称“二五”)减租办法,即佃农租种地主一石租田,减除六斗五升,交给地主租三斗五升。又对地主拥有的土地等情况进行调查登记,为开展土地改革打基础。
  1950年,在武工队(文工团)的直接领导下,各村首先成立农协小组,紧接着成立农民协会,由农会主席、委员等人负责村级行政事务,时千峰乡下辖跳蹬场、水井坎、小园、小寨、新院子、单家屯、毛栗坡、金钟院、袁家屯、小瓦窑、大硐口、小硐口、平寨、讨兑寨、本寨、各什、新寨、洋坪、水洞、木头寨、厦耳、云盘、屯脚、郭家屯、河安等村共成立农民协会25个。郭家庄、徐家庄、大院、镜子塘、张官、尖山、大寨、大洋、邓家、青山、下寨、水塘寨等村共计成立农民协会12个。
  1951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将完成土地改革作为本年的中心工作。在经过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安顺县7月5日初全面铺开土地改革工作。上述37个农民协会先后进行了土地改革,但各个农民协会人均土地面积不同,有10个按人均土改1石2斗常年产量,15个按人均土改1石4斗常年产量,9个按人均1石3斗常年产量,3个按人均土改1石6斗常年产量。土改运动结束后,以上这些农民协会总户数为5317户,21947人,划分的阶级成分分别为:地主216户,富农150户,贫农3209户,中农1475户,其他267户。
  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全部土地及多余的粮食和房屋,征收富农出租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贫、雇农。分配土地时以乡为调剂单位,村为分配单位,中农利益受到保护,不受侵犯,地主家庭,按人口分给农民相等的土地,令其自食其力。
  在进行土地改革的同时,在县人民政府的号召下,积极踊跃支持“抗美援朝”,农村每户捐赠粮食(稻谷)平均3市斤(十六两秤),共计捐赠稻谷15951余市斤支持抗美援朝。在抗美援朝期间,原郭家庄乡、孙家庄乡、青山乡、大硐口乡、跳蹬场乡、木头寨乡、郭家屯乡,共有125人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至1953年7月27日,抗美援朝结束,有5人受不同程度等级的伤残,有98人服员回乡支援农业生产。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