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仡佬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379
颗粒名称: 五、仡佬族
分类号: F592.7
页数: 7
摘要: 轿子山镇仡佬族人口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民族

内容

(一)族源、族称与人口分布
  1.族源
  仡佬族来源于古代濮人中的“鸠僚濮”。濮人的故地是以贵州为中心的西南地区。东汉孔晃注:“濮人,西南之蛮”。孔安国亦说:“濮为西南夷也”。在贵州的是“鸠僚濮”。
  三国时期,贵州西部的鸠僚濮逐渐发展并危及蜀汉南部。《华阳国志》载:“平南事讫柯兴,兴古僚种反”。《晋书·武帝本纪》亦载:“武帝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六月,牂牁僚二千余落内属”。咸丰《安顺府志·纪事志》说:“(蜀汉)后主时,普里(今安顺)革僚反,命济火讨平之”。
  宋元时期,“普里附于暴蛮”、僚患渐戢,明清之际,因“开发苗疆”,僚事复现。明洪武“二十六年(1395年),西堡长官阿得及诸寨长作乱”, “二十八年(1359年9月),西堡长官阿傍作乱”, “武宗正德五年(1510)西堡阿得,狮子孔阿江据沧叛”。明人曹学全认为:“普定卫(今安顺市)……仡佬,可励苗所居”。这些“革僚”或“仡佬”即今安顺市仡佬族的先民。
  2.族称
  仡佬族自称“仡”或“仡佬”,内部有“花仡佬”、“红仡佬”、“清仡佬”、“打铁仡佬”、“披袍仡佬”等以服饰的颜色、类型或从事的职业命名而称。
  3.人口分布
  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境内仡佬族有89人。其分布在境内大硐口村60人,新寨村5人,水塘村13人,各什、讨兑寨11人。
  (二)风俗习惯
  1.居住和饮食
  境内仡佬族的居住和饮食同于汉族,无显著差异。
  2.服饰
  仡佬族的服饰,男子同于汉族,妇女上古为“椎髻”下着“桶裙”。清末为上穿短衣,下着桶裙,方布蒙首,脚着绣花鞋,领口、袖口和肩绣有花纹图案。辛亥革命后其服饰同于境内汉族。
  3.婚姻
  仡佬族的婚姻,一般要经过择偶、说亲、订亲和结婚等程序。
  择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男女自由选择;二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定。
  说亲。又称提亲。由男方家请媒人到女方家求亲,双方互相认识了解“生辰八字”。“八字”合而女方及其父母同意便可订亲。
  订亲。男方请媒人携带鸡、酒、糕点等到女方家,女方家设宴款待并回赠礼物(女方家绣的刺绣品),表示婚姻已定。
  过礼。又称“报日子”。男方家在征得女方家同意后,择定婚期并写在红纸上,连同备办的鸡、酒等礼物前往女方家。
  结婚。由男方家请人前往女方家接亲。女方家派人护送新娘到新郎家拜堂。三天后新娘随同送亲客一道返回娘家,过几天男方请人去接。男女双方家都办酒,女方家的“姑娘酒”,酒期两天;男方家的“正酒”,酒期三天。办酒期间,亲朋好友备礼前来祝贺,宴后而回。
  4.节日
  仡佬族的节日,分为独有的节日和与他族的共同节日两类。前者有祭山节、尝新节和牛王节。
  祭山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日妇女不出门,男子带公鸡、猪头上山祭祀,祭完,将祭品就地吃后而回。
  尝新节。名“吃新节”,每年农历七月,第一个晨日(龙)或(狗)日举行,届时,各家均采摘已成熟或尚未成熟的粮食做供品祭祀祖先。意为纪念开山辟地的先民,庆祝丰收,共享劳动果实。
  牛王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是日,宰猪、杀鸡、酿酒,做糍粑敬贡牛王,各户让牛休息,用最好的饲料喂牛,用糍粑挂在牛角上,牵到河边喝水,游走。
  与他族共有的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半、中秋节、重阳节。过法同于境内汉族或杂居的其他少数民族。
  5.宗教
  仡佬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自古及今信奉多种神的原始宗教。
  (1)“万物有灵”式的自然崇拜
  境内仡佬族普遍信仰自然界的多神,古代人们对打雷下雨等自然威力无法理解亦无法摆脱各种自然灾害,因而对自然威力带有恐惧感,并从恐惧变成顶礼莫拜,认为大树、巨石、水火、秧苗、土地等均有神,年年择日祭贡。
  (2)图腾崇拜
  境内仡佬族以竹为图腾。《华阳国志》载有仡佬人图腾传说,“有竹王者,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闭有儿声,取持归,破得一男儿,长大后有才武,遂缘夷狄,氏以竹为姓”,仡佬人认为,竹与其祖先有血缘关系,“竹即祖先先祖即竹”两者必不可分。“仡佬”一词即是竹或崇拜竹的民族之意。
  (3)祖先崇拜
  境内仡佬族对祖先的崇拜较普遍。大多为:在堂屋设神龛,上贴“地盘主业,古老前人”的牌位,平时敬贡,逢年过节摆上贡品,念祖先的名字进行祭祀。
  6.禁忌
  境内仡佬族的禁忌主要有:正月初一忌扫地、挑水、动刀、倒污水出门;妇女分娩忌生人入房;产妇未满月忌串门;妇女忌食牛肉。
  7.丧葬
  非正常死亡者,实行“积薪而焚之”的火葬。儿童和少年死亡用草垫裹尸置于偏僻的山崖上。正常死亡者,寿终即为亡人清洗,穿寿衣停于堂屋侧边,用白纸盖其面,然后设灵堂,置灵位,将亡人生前的床铺草送到寨边三岔路烧尽,鸣炮通知寨邻和派人通知亲友。丧期死者的儿女披麻戴孝昼夜守灵,唱孝歌出殡前夜办灵做“道场”通宵念经。出殡日晨举行“开路”仪式,由几位长者排于灵前用本族语言唱颂“开路歌”,完毕孝子在前领丧,亲友将棺送往墓地,沿途仡佬不丢“买路钱”。葬前,请阴阳先生看“风水”,据风水、山脉择好墓地,做好墓坟。棺送达墓地即择时放于墓内,盖上石盖,垒土成坟。亡期满三年,亡家为亡者办“好事”。届时亡家备供品,由一长者用仡佬语唱颂经词祈求亡灵保子孙。
  8.语言文字
  (1)语言
  安顺市仡佬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僚语族仡佬语支安顺、普定方言。境内仡佬族因长期与汉族杂居,男女老少都能说汉语,汉语成为仡佬族日常生活中的交际工具。
  (2)文字
  境内仡佬族早期没有文字,只有很多以物象形成示意的符号,如用草标插在门前,示意忌生人进房;用不同的树枝放在路口,示意人的去向或止步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造了仡佬文字,但在境内的仡佬族中没有使用,仅统一使用汉字。
  (三)文学诗歌
  (1)文学
  1.古代传说故事
  有反映天地形成的《布什各与布什密的故事》、《公鸡叫太阳》,人类起源的《阿仰兄妹造人烟》,有歌颂人民不畏强暴,敢于反抗的《刺梨坎严惩刁徒》,有反映男女青年追求婚姻自由的《王二和诺依苏》、《相思杉》,有歌颂仡佬先民英雄业绩的《搭桥》和《神仙棋》等故事。
  如:《阿仰兄妹造人烟》大意是:从前,洪水滔天,所有的人都淹死了,世上只剩阿仰兄妹二人,二人在天神御格的帮助下结为夫妻,生了九子繁衍后代。
  《刺梨坎严惩刁徒》的大意是:从前,有一名叫杨树青的仡佬族青年,受到大恶霸袁大头的迫害,他不畏强暴,孤身在一个名叫刺梨坎的地方惩治了袁大头及其帮凶。
  2.诗歌
  有叙事诗歌、盘歌和情歌三类。
  叙事诗歌的内容叙述解放前人民的苦难生活,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
  有钱人占大田坝,仡佬被赶老山林。
  种的粮食财主收,挨冷挨饿仡佬人。
  天昏昏,地茫茫,遍白雪,荒山凉。
  没有吃,没有穿,仡佬人将要死亡。
  老天呀老天,张开你的双眼。
  看看这人间的凄凉,天神呀天神。
  伸出你的双手,救救我们仡佬人。
  盘歌叙述生活中常见的东西,采用生动活泼的问答形式,通过对唱,既锻炼思维,又增长知识。如:
  问:哪样出来高又高?哪样结穗半中腰?
  哪样黄来连架打?哪样头上棒棒敲。
  答:高粱出来高又高,苞谷结穗半中腰,
  黄豆黄来连架打,葵花头上棒棒敲。
  情歌是男女青年倾诉内心爱慕之情的工具,构思新颖,比喻生动。如:
  男唱:出门看见映山红,花多叶少开得浓。
  可想伸手摘一朵,不知妹心同不同。
  女唱:妹家住在九龙坡,路又弯来刺又多。
  手提金镰刀一把,割条大路等情哥。
  情歌多为七言,四句一首,第一、二和第四句的末字押韵。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