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312
颗粒名称: 一、汉族
分类号: F592.7
页数: 4
摘要: 轿子山镇汉族人口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民族

内容

1.族源及迁徙
  汉族进入境内,最早者为明洪武初征南屯田戍边之军队,其余或经商,或战乱灾荒,或做工,进入境内时间有先后,籍贯各异,多为江西、江苏籍,川、闽、浙、豫、鲁、皖、鄂等次之。据汉族主要姓氏《家谱》中记载:
  俞姓:祖籍原山东,唐末,始祖俞公伯高。洪武十四年(1381)征南入黔,始祖俞公伯启随黔留守普定卫(今安顺),后裔迁居金钟院、单家屯、新院子、水井坎、小园、跳蹬场、袁家屯、讨兑寨、木头寨、厦耳等村。
  王姓:祖籍南京应天府,始祖王二天,洪武十四年(1381)受封殷乐王率兵征南入黔,平南后迁居大山、张官屯、屯家庄、水塘、下寨、石古当等村。
  吴姓:原籍南京应天府,始祖吴文珍,明朝封为十八指挥之一,洪武十四年(1381)征南入黔,平剿后定居安顺府城东街,后裔繁衍迁居毛栗坡、郭家屯、木头寨、小园、袁家屯、八角洞、大院等村。
  程姓:入黔始祖程珊黎公,明代奉命征南,由江苏南京来贵州,居安顺凤凰山,六世祖移居大山(小寨、新院子)、镜子塘、本寨等村。
  帅姓:原籍山西,后迁江西,明末始祖朝贵、朝益两公从事商业由江西入黔,定居安顺大山(水井坎)、跳蹬场、下寨、邱家苑等村。
  杜姓:原籍江苏南京石灰巷高坎子,始祖杜公兴龙,洪武十五年(1382)调北征南定居安顺小米山,后裔迁居老寿山、观棋山、水洞、跳蹬场、木当等村。
  杨姓:入黔始祖杨成公,原籍江苏应天府(南京)石灰巷(又称十八巷十家巷)。明洪武十九年(1386)杨氏为武官,征南入黔定居安顺金柜街。后裔迁居大硐口、八角洞、本寨。
  大山杨氏:始祖杨彦清公,明隆庆元年(1567)入黔居安顺大山(小园)。
  张姓:明初始迁祖张雄调北征南入黔,后裔迁居安顺张家坪寨,支系分迁水洞、小洋落坝、大院、岩上、新院子、大寨等村。
  甘姓:原籍江苏应天府(南京)石灰巷高坎子,始祖幼表、幼明、幼禄在元舜朝帝时迁居四川泸州虎岩山,洪武中期调北征南入黔居安顺南街,支系分迁孙家庄长寨(今大寨)村。
  肖姓:始祖肖安明原籍江西,明洪武年间随将调北征南入黔居安顺尖山,张官屯等村。
  胡姓,始祖胡公大海原籍江西吉安府,元末明初大海公为将领,明洪武十八年(1385)奉命调北征南入黔,定居安顺,此支系分居木头寨、毛栗坡、老寿山、下寨等村。
  齐姓,始祖齐智明洪武十六年(1383)由山东征南入黔居住安顺府,支系分居齐家庄、小屯,后代繁衍从小屯迁居大寨朱家甫、金钟院大黑山、厦耳崩土山。
  李姓:原籍江西南郡高坝子。明洪武十九年(1386),李虞、李威随明傅友德征南入黔。境内李姓系李威后裔,现居住河安村坡头上、水塘寨、尖山村、平寨村。
  金姓:原籍南京徽州府嘉定县石灰巷,始祖金子中。明洪武二年(1369)带征入黔,居住安顺府城塔山街。洪武十三年(1380),八世祖金桂馥,买明娄布政家北乡全庄一个,清康熙八年(1669),更名金家大山(今小园、小寨村)。部分支系迁居毛栗坡、青山等村。
  2.婚姻
  境内汉族的婚姻,一般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现虽还如此,但须由男女青年双方同意。男女青年自由恋爱已渐成时尚。订婚时,要杀鸡,然后由男家择吉日报婚期给女方。举行婚礼时,男家要准备半头猪肉(连头带尾)、衣服、财礼交给女家,数量多少视男方家经济情况取得女方家同意而定。结婚前几天,姑娘要哭嫁,原来是出阁坐轿,现多为乘车。出阁时由女方兄或弟背上车,有上路鸡一只。送亲客为二位妇女。凌晨或清晨出阁,当天到夫家。下车后用鸡点血,然后跨鞍入门。夫家神台上点七芯灯,新娘顶乌云帕进入堂后,听司仪安排拜堂,先生封诰四句,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夫家要办喜酒,设宴请客。席散拥新娘进洞房,新郎为新娘挑“乌云帕”,亲友闹洞房。第二天,新娘拜亲友,亲友赠礼物。第三天,新娘进厨房做饭,亲友品尝,吃团圆饭。第四天,新娘回门,三日后返夫家,春节新女婿去给岳父母拜新年。有女无子之家,可招女婿,先立字据,上门招亲夫随妻姓继承产业,三代后是否还宗,可自定,不强求。
  3.丧葬
  境内汉族去世历来用木棺土葬,推行殡葬改革后,开始实行火葬。女性老人去逝,即报晓外家来哭丧,并洗尸、穿衣。穿衣宜单忌双,盖棺不严闭,用白布作孝,剪白纸缠竹作杖。孝男剃头服孝,做“道场”三至七天不等,设灵堂,贴孝对,超度亡灵。择吉日请酒,来客吊唁、下祭。出丧,一般是清晨,撒“买路钱”,挂招魂幡。坟墓要择地定向,掘墓坑曰“买地”,意为买地葬父(母)。墓坑掘好后,用纸钱、雄黄和颖子杆烧井,按时辰落棺入土。砌石垒土成坟,葬妥后,插望山钱。三日后复山,添土,为逝考置牌位。服孝三年,期间春节不贴红对联,屋内不维修。
  4.信仰
  境内汉族一般信仰佛教和道教,多处建有供奉菩萨的祠堂、庙宇,屋内中堂贴神榜,过年过节杀猪宰鸡供奉。“神榜”上,中行写“天地君亲师位”或“天地国亲师位”,两侧写主人姓氏信条及其历代祖考妣。每年农历七月上旬提前接祖先,以酒肉饭菜供奉,农历七月十四日(俗称过月半)傍晚用纸钱装包烧给九泉之下的亡人。
  5.住房
  境内汉族住房多为石木结构,承重墙又称(屋山墙)用正方块石砌抵屋顶。房梁、檐、小梁、楼面、房内墙为多木质,楼正面对外为木护栏,门窗为木制,大门外设一半截小门(称腰门),屋面多以青瓦或石板盖之。前门正厅称“堂屋”,为供奉“神榜”、家人小聚,接待客人茶话之所。正厅后多为厨房,正厅两旁有厢房、平房,主要为卧室,近几年来,境内许多汉族修建了二至三层的水泥砖混楼房。
  6.生产生活
  境内汉族善农耕,接受良种良法快,田间管理佳,一般产量较高。同时具有独特的经济才能,除搞好农业生产外,还从事经商、运输、企业、建筑、养殖等行业。饮食主食以大米为主。肉食以猪、鸡、鸭、鱼等肉为主。每年春节,绝大多数农户腌制腊肉、香肠、血豆腐、盐菜,酿制米酒,制作甜酒和糍耙等。
  7.文化娱乐
  (1)地戏
  境内郭家屯村具有独特的文化遗产——“地戏”(俗称“跳神”)。
  地戏的服饰,一般着青、蓝、白、褐土布斜襟长衫长裤,束青布腰带,穿布鞋,背扎靠旗(与京剧靠旗相类似),系两块绣有多种花边的红、绿或其他颜色的布片,将腰身围裹,象征战袍。道具一般使用木制刀、枪、剑、斧等十八般兵器,除刀枪外,女将左手持手帕,男将则持折扇。不论什么角色,一律面蒙青纱,额顶面具(俗称脸子),在表演中最引人注目,充满奇异的色彩。这些面具主要用白杨木雕成,大小跟人的面目差不多,头带盔甲,一般长约30公分,宽约20公分。
  地戏面具分文、武、老、少四类,根据剧中角色的性格特征,老将额上刻粗线条皱纹,配青、白、棕红各色胡须。女将造型妩媚,凤眼微睁,蛾眉含笑。少将双眼圆瞠,面目英俊。凶将猛将双眼暴突龇牙咧嘴,显得凶悍无比。通常以赤红表忠勇,白垩表奸诈,粉红表文静,黑蓝表刚烈,黄色表老成,青绿表神异怪诞。
  地戏的表演以说唱为主,伴之舞蹈。剧情的发展以第三者的说白来推动,人物的矛盾冲突或感情起伏通过唱的形式来表达。
  地戏的伴奏采用铜锣、皮鼓等打击乐器,有金鼓齐鸣之震,造成一种战场斗杀的节奏和气氛,与剧目表现的战争环境十分合拍。地戏戏目皆征战,无谈情说爱题材。
  (2)花灯
  境内大硐口村、郭家屯村、水塘村、下寨的村自发组织花灯队,多在春节期间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开展花灯表演活动,演员由中青年男女爱好者组成,演员中有女装男扮或男装女扮对唱。花灯的表演以说唱为主,伴之舞蹈,唱词有民间故事、说四句、婚姻家庭。结合形势的发展还新编歌颂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计划生育宣传、旅游景观等。多为自编、自演、自唱。剧情的发展以众演员帮腔说唱,人物的矛盾与感情通过说唱的形式来表达,花灯的伴奏采用铜锣、小鼓、胡琴,与剧目唱词合拍,在表演中技巧灵活,动作整齐,富有感情色彩,引人注目,常引来观众欢笑。
  传统的娱乐生活还有开茶馆、说书和唱(听)山歌,改革开放以来,汉族文化特长得到发挥。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