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29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人口
分类号: F592.7
页数: 23
摘要: 轿子山镇人口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人口

内容

一、人口来源
  境内人口土著居民少,多为苗族后裔。大多数汉族人口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至清隆庆元年(1566)迁入,祖籍多为浙江、江苏、江西、山西、山东奉命调北征南入黔。白族人口(古代称南龙人)祖籍系江苏南京乌衣巷,明初奉调入黔。回族人口清光绪十七年(1892)始从云南昭通迁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02年,进行了第一次至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2年,境内总人口为51458人,其中农业人口47533人;总户数11044户,其中农业户为10562户;总人口中男性人口26912人,占总人口的52.2%;女性人口24546人,占总人口的47.8%。
  二、人口变化
  民国以前,境内所辖村寨人口稀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境内当时行政建置有7个乡、3317户、15717人。
  郭家庄乡辖6个大队,13个自然村,428户,2113人。
  其中:郭家庄大队84户,408人。徐家庄大队79户,383人。后山大队45户,218人。镜子塘大队61户,313人。大院大队66户,346人。张官屯大队93户,445人。
  青山乡辖6个大队,12个自然村,461户,2218人。
  其中:青山大队114户,543人。观棋大队48户,232人。下寨大队83户,401人。尖山大队80户,391人。水塘大队86户,415人。八角洞大队50户,236人。
  孙家庄乡辖4个大队,11个自然村,246户,1201人。
  其中:大寨大队67户,348人。小寨大队55户,260人。大洋大队64户, 328人。邓家大队60户,265人。
  大硐口乡辖9个大队,15个自然村,625户,2982人。
  其中:大硐口大队93户,447人。小硐口大队55户,264人。平寨大队78户,380人。本寨大队98户,456人。各什大队62户,315人。洋坪大队54户,260人。新寨大队63户,285人。木当大队21户,90人。水洞大队101户,485人。
  跳蹬场乡辖9个大队,13个自然村,607户,2683人。
  其中:跳蹬场大队95户,252人。袁家屯大队86户,417人。毛栗坡大队52户,252人。单家屯大队65户,327人。金钟院大队48户,201人。新院子大队79户,385人。小寨大队50户,210人。水井坎大队78户,382人。小园大队54户,257人。
  郭家屯乡辖7个大队,30个自然村,423户,2051人。
  其中:郭家屯大队120户,579人。河安大队64户,335人。安家箐大队60户,270人。云盘大队53户,254人。屯脚大队35户,170人。小牛家庄大队40户,193人。麒麟屯大队51户,250人。
  木头寨乡辖5个大队,19个自然村,527户,2469人。
  其中:木头寨大队207户,898人。讨兑寨大队143户,694人。关口大队28户,136人。绿塘大队65户,332人。厦耳大队84户,409人。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孙家庄公社总人口5055人,跳蹬场公社总人口4286人,大硐口公社总人口3520人,白坟公社总人口4865人,境内4个公社总人口累计17726人。
  第一次人口普查到第二次人口普查的11年间增加2009人,每年平均净增182.6人。1960至1961年两年期间人口出生为下降趋势。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孙家庄公社总人口11568人,跳蹬场公社总人口14924人,白坟公社总人口8229人,境内3个公社总人口累计为34721人。比1964年增加16995人,第二次距第三次人口普查的18年间,每年平均净增944.16人,增长率为27.1‰,是解放以来人口自然增长高峰期。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孙家庄乡总人口13771人,跳蹬场乡总人口15507人,轿子山镇总人口9352人,境内“两乡一镇”累计总人口为38630人,比1982年增加3909人,年均增加487.2人,人口增长率12.6‰。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总人口为43935人,其中男性人口24253人,女性人口19682人,男性人口占总人口的55.2%,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44.80%。
  2001境内总人口为50458人,其中农业人口46613人,占总人口的92.2%。
  2002年底境内总人口为51488人,其中农业人口47643人,比2000年增加1030人,每年平均增加51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0‰,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617.3人。比1990年的每平方公里464.1人增加153.2人,比1982年每平方公里409.4人增加207.9人。
  三、人口分布
  据《安顺市志》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孙家庄乡有总人口13771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53.74人。跳蹬场乡有总人口15496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20.35。轿子山镇15270人,(含轿子山煤矿5918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32.56人。
  1992年,“撤、并、建”后,孙家庄乡、跳蹬场乡、轿子山镇合并为新的轿子山镇。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境内有总人口43935人(含轿子山煤矿及煤矿居委会、安顺煤矿5140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18.71人。人口分布在镇辖37个行政村,119个自然村,212个村民组。
  1500人以上的行政村,有木头寨、郭家屯、厦耳、讨兑寨、青山共5个村。1000人以上至1500人以下的行政村有屯脚、河安、跳蹬场、袁家屯、大硐口、本寨、水洞、下寨、水塘、大寨、郭家庄共11个村。500人以上至1000人以下的村有云盘、水井坎、单家屯、毛栗坡、平寨、小硐口、各什、新寨、洋坪、大洋、邓家、大院、镜子塘、徐家庄、尖山、张官、新院子共17个村。500人以下的村有小园、小寨、小瓦窑、金钟院共4个村。
  四、人口构成
  (一)性别构成
  1990年孙家庄乡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总人口13771,其中男性人口6892人,占总人口的50.05%;女性人口6879人,占总人口的49.95%。人口性别比100.19。
  轿子山镇总人口9532,其中男性人口4671人,占总人口的49.95%;女性人口为4681人,占总人口的50.05%,性别比99.79。
  跳蹬场乡总人口15507,其中男性人口7802人,占总人口的50.70%;女性总人口7705人,占总人口的49.06%,性别比101.26。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总人口43935,其中男性人口24419人,占总人口51.03%;女性人口21516人,占总人口的48.97%,人口性别比113.49。
  (二)民族构成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境内有总人口43935人。其中:汉族人口33215人,占总人口的75.47%;苗族人口6983人,占总人口的15.89%;白族人口2930人,占总人口的0.71%;回族人口612人,占总人口的0.17%;仡佬族人口89人,占总人口的0.03%;布依族40人;彝族35人;蒙古族31人。
  五、计划生育
  1953年,境内宣传中共中央批转中央卫生部党组《关于节制生育问题的报告》,196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将控制人口增长与社会主义建设联系起来。
  境内通过宣传学习党和国家的计划生育指示以后,少数领导干部开始使用避孕药具。1956年5月为贯彻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在人口稠密的农村城镇推行计划生育的决定》,境内白坟公社、跳蹬场公社、大硐口公社、孙家庄公社在农村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工作。“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境内计划生育工作停滞不前。
  1973年7月,国务院成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开始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并逐步转向农村。
  (一)组织机构
  1973年至1977年间,境内未设立专门的计划生育工作机构,计划生育工作开展由当时的蔡官区公所、华严区公所下达计划生育指标到公社、公社党委、管委会组织机关人员实施,1978年蔡官区公所、华严区公所分别成立了计划生育办公室,各设计生专职干部1名,负责全区的计划生育统计及上下联系工作。
  1986年,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需要,轿子山镇、跳蹬场乡、孙家庄乡分别招聘2名计划生育专职人员,工资由乡(镇)级解决。乡(镇)级计生专干负责本乡、镇的计划生育统计情况及上下联系等工作。
  1991年12月“撤、并、建”后,成立了轿子山镇计划生育股和服务站,设计生股长1名,计生服务站正、副站长各1名,统计员1名,计生专职人员20名。2001年更名为计生办公室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站,设主任1名,正、副站长各1名。
  1996年,镇党委、政府为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派3名计生专干到市计生局学习,培训专业技术。后在境内开展上环、结扎和人流手术。
  2001年,境内实行计划生育“村为主”,38个村(居)委会成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及计生协会组织,以村支两委为主,正常开展计划生育工作。
  (二)计划生育政策宣传、管理及落实
  1.宣传
  20世纪60年代,主要宣传党和国家关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指示,重点对国家干部提倡节制生育。
  70年代宣传晚婚晚育,在农村树立以晚婚晚育为荣的新风尚,加强人口理论和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和在农村推行节制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1978年10月安顺地区组织计划生育小分队到境内孙家庄乡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孙家庄公社机关干部、职工有5人带头实施结扎手术,一周内8名大队支书、大队长到公社作了结扎手术。1979年8月安顺县在全县推广白坟公社计划生育工作经验。其经验为:“一宣传”、“二讲”、“三公布”。(宣传计划生育文件,讲计划生育的重大意义和好处,公布育龄妇女名单和作手术人员名单)在此期间,白坟公社5对青年夫妇只要一个孩子并作了绝育手术。
  80年代,国务院确定计划生育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工农业生产,把经济搞上去,一手抓人口与计划生育,把人口增长控制下来。境内通过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贯彻落实,实现了境内经济与人口的协调发展。
  90年代后,普遍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幸福一生、男女平等婚育新观念。大力倡导办独生子女证和施行“双女”结扎。在境内开展“四个一”宣传活动,即: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在境内各村建好“宣传一面墙”;开辟一个计划生育栏目;制作一份计划生育宣传资料。把人口与计划生育知识以及相关宣传资料印发到农民手中,充分利用“5·29”计生协会活动日和“9·25”公开信发表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2002年市区计划生育协会组织“三下乡”文艺宣传队到跳蹬场集镇进行文艺汇演,通过“山歌”、“花灯”、“小品”等形式向境内广大群众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优生优育等基本知识。观看人数5000余人,取得明显效果。
  2.管理
  境内计划生育管理主要包括生育政策、技术服务、利益导向和社会制约政策。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管理:
  第一,依据计划生育政策,编制人口规划,落实人口计划,进行分类指导和管理。
  第二,严格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做到政令畅通,对落实手术措施者给予奖励,对违反计划生育者给予必要的限制措施。
  第三,保持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第四,加强协调,按照党委、政府制定和完善有利益计划抚育的社会政策,促进对人口问题的综合管理办法。
  第五,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全面贯彻、执行《人口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条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条例》等。
  第六,加强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全面完成了《家庭人口档案卡》的填写和录入工作,2002年8月已通过市、区考核验收。
  3.落实
  境内认真组织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指标任务。
  1979年白坟公社完成“四术”任务263例。其中:男扎81例,女扎11例,上环157例,人流14例。
  跳蹬场公社完成“四术”任务295例。其中:男扎54例,女扎75例,上环135例,人流31例。孙家庄公社完成“四术”任务230例。其中:男扎26例,女扎47例,上环140例,人流17例。20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纳入国家宪法,正式提出“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境内要求“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最多不超过两个,单位职工“只准生育一个孩子”,特别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教职员工率先带头执行,境内计划生育工作掀起高潮。
  1986年境内的轿子山镇“四术”任务数218例,完成298例,为任务数的137.1%。其中:男扎46例,女扎65例,上环108例,人流79例。
  跳蹬场乡“四术”任务301例,完成322例,为任务数的107.2%。其中:男扎49例,女扎68例,上环123例,人流82例。
  孙家庄乡任务数304例,完成325例,为任务数的107%,人口出生控制193人,实际出生191人,出生率15.78‰,死亡90人,死亡率7.4‰,人口自然增长人数101人,自然增长率为8.35%。
  1991年12月“撤、并、建”后,轿子山镇加大计划生育工作力度,把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村到人。对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执行情况进行量化考核,依据实施结果进行奖惩。
  1992年完成计划生育手术任务1818例,1993年完成任务1712例,1994年完成任务1683例,1995年完成任务1725例,1996年完成任务2774例, 1997年完成任务2039例,1998年完成任务1270例,1999年完成任务1216例,2000年完成任务1252例,2001年完成任务956例,2002年完成任务918例。2002年,计划生育率为100%,出生人口51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25‰以下。
  (三)计划生育政策措施与优质服务
  1.政策措施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步入正轨,境内坚持镇负责,村为主,户落实的工作格局。轿子山镇政府制定“四包、三带头”的有效措施,要求镇机关干部、职工、教师做到(包自己、包子女、包家属、包完成任务,带头宣传、带头作手术、带头办独生子女证)。至2002年,境内,38个村(居)委会全面实现计划生育村为主,对镇村干部以及计划生育专职人员进行培训、加强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认真向广大群众广泛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根据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计划生育村规民约印发到农户手中,围绕“四清”、“五不漏”的原则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深入计划生育户动员手术对象作绝育、上环、妇检等手术,并采取与计划生育户签订合同书等有效措施,实行合同制管理。至2002年境内有11个村实现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
  2.优质服务
  20世纪70年代,对受术者给予表扬和物资奖励。1979年境内白坟公社对只要一个孩子并做了绝育手术的5对青年夫妇给予粮食经济补助,并召开群众大会进行表扬。此外,白坟、跳蹬场、孙家庄三个公社还制定了对作手术者给予休假和肉食供应的规定。对做男(女)结扎的手术者公社无偿供应猪肉2.5公斤,做上环术的供应猪肉1.5公斤。对不同受术者给予不同的休假时间,按规定休假时间每天记一个标准劳动力的工分(7~10分),由其所在生产队记入参加当年的粮食经济分配。其休假时间为:上环7天,女扎21天,男扎15天,人流14天,人流并上环30天,人流并女扎40天。
  80年代,对受术者家庭有困难的,由其所在生产队和生产大队出具证明,乡政府补助受术者在休息时间的部分生活费(粮或钱)。
  90年代以后,境内对计划内生育并作手术的农户,镇政府从资金、技术、物资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使贫困户脱贫致富。
  为抓好计划生育工作创造优质服务环境,2002年,镇政府投入15万元维修计生服务站,投入5500元购置电脑,投入9万元新建村级服务室10个,面积共计500平方米。除正常开展计划生育各种手术外,是年把妇检工作与妇科病的普查、普治有效结合起来,共普查普治8个村493人,查出患有妇科病361人,治疗201人,转诊49人。
  3.开展“三结合”帮扶
  1996年1月,轿子山镇成立:“三结合”帮扶领导小组。党政领导包户,镇机关、部门包村,把“三结合”工作纳入镇村两级的经济发展规划,以扶贫为基点,以奔小康为目标。1996年至2002年全镇共帮扶1436户,其中独生子女67户,双女结扎201户,计划内二孩困难户1168户,为95户独生子女和双女结扎户办理养老保险。
  4.开办人口学校
  境内开办人口学校始于1993年,至2002年全镇开办人口学校30期,参加培训学习2500余人次。通过办人口学校广大育龄妇女对青春期、婚前期、婚育期、哺乳期、更年期等有关知识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更新了观念,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全镇共有2500个育龄妇女领到了人口学校结业证书。
  境内,计划生育工作始终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积极配合,认真贯彻“三为主”,推行“三结合”实行“村为主”以及推行村民自治,使境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平衡发展。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