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气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21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气候
分类号: X21
页数: 4
摘要: 轿子山镇气候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气候

内容

一、气温
  境内年平均气温13.4℃~13.5℃,最冷月元月份,平均气温3.6℃;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21.5℃。气温年较差17.9℃,最低气温为-3.8℃,最高气温32.3℃,气温日较差平均7.2℃,春季和秋季日平均气温变化较大,春季气温回升快,一般以2月份开始回升,升温幅度约1.8℃;3~4月份升温幅度约4.5℃;5~7月份升温幅度1.8℃~2.1℃;8月以后气温逐渐下降,下降幅度为0.5℃左右;9月份降温幅度2.5℃;10月份降温幅度为4.3℃。平均初霜日为11月23日,终霜日为2月5日,平均无霜期为269.9天。
  二、光照
  境内日照时数分别是:1月59.6小时,2月63.1小时,3月106.5小时,4月137.5小时,5月118.9小时,6月109.5小时,7月165.1小时,8月170.5小时,9月131.1小时,10月92.0小时,11月79.1小时,12月58.6小时,全年日照时数为1291.7小时。在一年中日照时数最多在7、8两月。冬季日照时数最少。太阳幅射总量累年值界于77~89万焦耳/平米厘米,除原孙家庄一带属高值辐射(年辐射总量在88~89万焦耳/平方厘米)外其余处于低辐射地区。
  三、四季
  农业四季是按气候平均气温划分的,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22℃以上为夏季,10℃和22℃之间为春季或秋季。春季有97天,夏季有104天,秋季有88天,冬季有76天,具有春迟、夏短、秋早、冬长的典型山区气候特点。
  春季:3月下旬至6月上旬,气温回升快,月平均气温由3月份的10.4℃升为4月份的14.9℃,5月份升至17.6℃以上。虽然气温回升较快,但冷空气活动仍然频繁,气候乍寒乍暖,冷暖多变,一日内温差最大曾达到21.3℃,平均为8.2℃。而且常出现大风、倒春寒、干旱、冰雹等灾害性天气。
  夏季:从6月下旬到8月下旬,气温高,月平均21.5℃以上,极端最高温曾达33.2℃,此季降水量集中,平均降水量686.4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50.4%。
  秋季:从8月下旬至11月下旬,入秋以后,气温下降很快,且下降幅度大,日平均气温下降到7.5℃,降水量也显著减少,平均降水量为266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7%。天气以阴天为主,日照少,常出现秋风、绵雨等灾害性天气。
  冬季:从12月初至翌年3月,降水量少,有时降水以冻雨、冰雹等形式出现,阴雨天多,日照少,气温低,平均气温在4.0℃~6.5℃,平均日照百分率为19%。平均日照数为181.5小时,仅占全年日照数的14.1%,是日照时数最少的一个季节。
  境内具有四季明显的春迟、夏短、秋早、冬长的山区气候特点。春迟给农作物播种带来明显不利,夏短造成喜温作物所需热量不足,秋早气温下降严重影响水稻抽穗扬花。按当地的习俗,常把公历3、4、5月划为春季,6、7、8月划为夏季,9、10、11月份划为秋季,12、1、2月划为冬季。
  四、农业界限温度
  境内平均≥5℃的积温4452.53℃,持续期为268天,始日为3月7日,最晚为12月30日,光温积4358.8℃,日照时数为1093.5小时。
  ≥10℃的积温3984.6℃,持续期为222.6天,始日为3月29日,最晚为11月6日,光温积3826.6℃,日照时数为950小时。10℃以上持续天数以及其积温可用来评定大多数农作物生育期的长短,还可作为鉴定喜温作物能否在该地区种植的主要依据。
  ≥15℃的积温为2822.5℃,持续期为133天,始日为5月11日,最晚为9月30日,光温积2741.5℃,日照时数为645小时,稳定通过15℃的初终期可作为水稻移栽和小麦播种的下限温度指标。
  ≥20℃的积温为1077.4℃,持续期50.6天,始日为7月2日,终日为8月21日,光温积1040.2℃,日照时数为271.9小时。稳定通过20℃水稻才能安全齐穗,玉米才能成熟,这是一个重要的温度指标。
  五、灾害性天气
  (一)低温
  1.倒春寒
  倒春寒常伴有阴雨和持续性的低温气候,容易引起烂秧和影响油菜现蕾开花,小麦孕穗。境内倒春寒常出现在每年的3月中旬占70%,下旬占33%;4月上旬占39%,中旬占26%。从低温的持续天气看,平均每次6.7天,以3月中旬严重,平均每次持续7.4天。
  2.秋季低温
  秋季低温以每年发生2次最为普通,历年来,发生秋季低温以8月最少,9月为最多。发生秋季低温时,持续时间最长的为25天,极端最低气温为11.6℃。
  (二)干旱
  1.冬春旱:冬春旱发生在每年的2~3月。据安顺气象台1951~1980年资料统计,30年中有21年发生,频率为70%。
  2.春旱:发生于每年的4~5月。据1951~1980年气象资料统计,4月上旬降水量少于38毫米的共有18年,出现频率为37%;中旬降水量小于60毫米的有27年,出现频率为90%;下旬降水量小于60毫米的有22年,出现频率为73%。到5月上旬,按农业需要120毫米降水量为计,打不起“望天水田”。
  3.夏旱:发生于每年的6~7月。据1951~1980年气象统计资料显示,出现夏旱频率为平均3年一遇。其中,以6月出现频率为最低,7月、8月出现频率为最高。
  (三)冰雹
  冰雹多发生于春季。年降冰雹频率最大为4月,三年中两年有一遇,其次为3月、5月。境内冰雹的主要路线为:从水洞入境,经大硐口、讨兑寨、平桥、木头寨、最后到达轿子山。1987年、1992年先后发生两次全镇大面积的冰雹灾害,为此在云盘顶、金银山修建人工防雹设施。2002年,由西秀区武装部和镇政府共投资5万元在跳蹬场设立防雹站,设三级高炮一门。
  (四)暴雨
  降雨量大于100毫米以上为暴雨。境内暴雨主要发生在每年5~7月。最为严重的是1962年因暴雨引发的讨兑寨水库塌坍和1991年7月各什、新寨、水洞大坝的洪涝灾害。1999年发生一起全镇大面积的洪涝灾害。
  (五)秋季绵雨
  秋季绵雨主要发生于每年的9~11月。出现秋季绵雨的天数平均每年24天,最长42天,最短10天。一次秋季绵雨平均可持续7.7天,最长为28天,秋季绵雨常与秋季低温同时发生,影响秋收及秋种。境内2002年秋风、秋雨持续26天,造成水稻减产50%。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