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州文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085
颗粒名称: 旧州文选
页数: 19

内容

旧州八景
  (作者不详,传说为前人集体创作,曾在上海《申报》发表过)
  一、麟山晴岚
  旧州城内,有麒麟山一,小狮山二;其形蹲伏,如睡狮方醒之态,首足宛然。居民依山为屋,山上古木葱茏,真胜概也。
  鼎立势何雄?拔地凌空,天然灵秀匪人工,青黛频堆浓欲滴,暖日初烘。草木护芳丛,郁郁葱葱。满城烟火蔚蓝中,剩得斜阳明一角,翠影摇红。
  二、文阁夕照
  城东里许有文昌阁,民国丁巳重建,高与云齐,前殿祀孔圣,阁前古柏二株,百余年矣。苍翠可爱。二水环绕,美景良多,堪舆家以为旧州锁水要地,名曰一印锁九环云。
  落日气清凉,景美文昌。参天古柏影苍苍,万里晴霞飞不散,绚丽文章。唱晚恨渔郎,何事匆忙?空明水色与山光,近阁远村如画里,绿树斜阳。
  三、扶风夜笛
  城东十余丈,有天宝桥,上建亭曰扶风,距城咫尺,乘凉玩月之胜区也。
  逸兴动悠扬,韵谱宫商,依楼无限好风光;响遏行云横碧落,漏尽更长。斜月映西廊,夜色清凉,余音嘹亮绕空梁;飘出梅花千万朵,不是沧浪。
  四、华严晚钟
  华严洞,在城北二里许山阿中,洞外有寺。两山环抱,形似盘谷,到处乃见,远闻钟声,应指曰:“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梵宇忽声传,响彻三千,匆匆飘荡白云边。四顾晚山愁默对,暮蔼苍然。欲断又相连,徐疾缠绵,频惊客梦到江船。催得少年成白发,感慨难宣!
  五、南堤绿柳
  旧州小河,发源于城西之把士寨。曲折回环,绕城西南而东,汇大河之碧波桥。沿堤种柳,南堤尤盛。天气晴明,游人携酒寻春,真可谓柳阴路曲,流莺比邻。
  河畔望苍茫,岸远堤长,疏疏密密尽垂杨。最好韶华三月景,浓绿成行。曲曲路幽芳,百啭莺藏,轻烟细雨翠云乡,少妇依楼窥月色,妒煞春光。
  六、北岭寒梅
  狮山之北,产梅独异,开时,较他山之梅,倍觉清香。
  才放两三花,香遍迩遐,年年春信报无差。翠袖寒单新月上,疏影横斜。泉石共生涯,伴结烟霞;新成眷属是仙家。试问几生修得到,缟素清华?
  七、翠微春霭
  城西里许,有村名赛微。当春时,绿烟缭绕,摩颉难绘。顾名思义,景致固非寻常可拟。
  一带绿阴横,冉冉烟生,韶华九十杂阴晴。酿得山岚云气合,恍似蓬瀛。如毂薄还轻,笼罩无声,庐山面目认难清,缥缈林光浮欲泻,图画天成。
  八、碧波秋月
  碧波桥,在文昌阁之后,水面颇阔,桥有二十五孔,碧波荡漾,水光一色,夜景倍觉可观。
  云净万尘收,夜色清幽,长天秋水两悠悠。浪涌银盘频错落,今古同流。欲去又仍留,廿五桥头,分明素练滚晶球,圆转如丸谁脱手?一任沉浮。
  胡林翼题旧州扶风亭联
  邓同森
  清朝道光二十八年(1848),派来道光丁酉年(1837)进士胡林翼就任安顺知府。胡林翼,湖南省益阳县泉交村人,少年得志,文武全才,明而能断,到任后,奖励人才,勤于课士。并修补了凤仪书院,惩治了横行乡里,劫妇致死人命的余大辫胡老广等恶徒。除暴安民,受到军民爱戴。胡在安顺任知府时,曾到旧州巡视,游览了旧州八景,并应旧州城内有识之士的请求,书写了一对联,刻在天宝桥扶风亭上。柳体行书,文笔飘逸,下联有落款四字:戊申仲夏。楹联文曰:
  一片冰心,留住两间正气;
  十分美境,方成千古完人。
  古城没有沉默
  ——忆安顺旧州抗日救亡活动片断
  周世杰
  距安顺城30余公里的旧州镇,历史上是交通闭塞,讯息不畅,民风淳朴,居民或耕织,或商贾,或教书育人,各得其所,生活节奏不紧不慢,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属“内向型”。然而当国家民族遭受危难时古城小镇不乏表现民族气节、民族义愤的有识之士和仗义之举,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攻城夺地,得寸进尺,侵占了我国半壁河山,给中国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洗劫和灾难。消息传来,小城人民奔走相告,掀起了以教育界为主体、民众参与的抗日救亡活动,笔者那时还是十来岁的小学生,尽管岁月流逝,回顾当年家乡旧州用各种形式宣传抗战和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勿忘国耻”教育的景象,至今难忘。
  读初小时,有一篇《台湾糖》的课文:“白糖甜,甜津津,要问此糖何处造,此糖造自台湾人,想当初,郑成功开辟台湾多艰辛,原望后人长保存。甲午年,起纷纷,鸭绿江中浪滚滚。中日一战我军败,从此台湾归日本。台湾糖,甜津津,甜在嘴里痛在心!”老师联系课文,讲述了民族英雄郑成功赶走荷兰人、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以后日本兵侵占了台湾,还有大连、旅顺、辽东半岛领土。日军所至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又用武力强迫满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强迫袁世凯签字承认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等等。国家遭受的这些奇耻大辱,在同学们的心灵里铭刻最深。“九·一八”、“一·二八”事变以后,有不少抗日、爱国内容的课文,如《空军之父》、《阎海文烈士》、《万里丛军》、《我是一匹战马》等等,还有《八百壮士》的课文:
  我们八百弟兄,守着这孤营,誓死不言退!
  背着苏州河,面向敌部队。营外无援军,营内缺部队。
  可是我们的精神大无畏。
  且把这货仓,当作堡塔和壁垒。
  要把强敌一举来击溃。
  ……
  我们八百弟兄,守着这孤营,誓死不言退!
  见义能勇为,视死也如归!
  闸北我领土,寸土不教碎。
  我们的精神始终大无畏。
  ……
  联系这些课文,老师讲了很多军民团结、全民抗战、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生动事例,鼓励同学们学好功课,将来要报效国家,赶走日本侵略者。此外还邀请了旧州唯一的黄埔军官学校毕业生,当时回乡探亲的李南孙先生(文职,陆军少将衔)来校向师生作共赴国难坚持抗战的讲演,还赠给学校一套抗战挂图。
  旧州小学演唱抗战歌曲十分活跃。先后有周凤翔、袁静恒、陈明、刘超铭、黄思中等音乐老师,他们有的与县城“珠江音乐社”取得联系,得到抗日宣传的音乐教材,有的自己动手作词谱曲,教唱的歌曲,除了全国流行的《义勇军进行曲》、《在太行山上》、《流亡三部曲》、《游击队歌》等外,还有《打日本》、《难民曲》、《慰劳之歌》、《雪国耻》、《民族魂》、《大江东去(悼谢晋元将军)》、《认清敌人》等数十首,其中《壮丁上前线》的歌词是:
  东洋强盗野心狂,奸淫妇女抢钱粮,杀我们的父母,炸我们的工厂。我们要拿起斧头镰刀,拿起炸弹钢枪,一齐杀上前去把日本强盗都杀光。我们是健强的壮丁,我们要打东洋,保我们的田地,保我们的村庄;我们要打东洋,保我们的妻子,保我们的爷娘。打东洋打东洋,杀尽东洋强盗回家乡,杀尽东洋强盗回家乡。
  这些抗战歌曲,在校内校外,歌声不绝,特别是逢节日、纪念日庆典时,全校师生集体齐唱。为配合话剧公演,学校还组织了歌咏队,用嘹亮的歌声唤起民众。
  旧州话剧,由老师、高班学生和历届毕业的部分老校友组成,寒暑假期,还特邀安顺女中的部分师生参加演出。剧社的经费向社会各界募捐,道具服装分头筹借,群众也积极支持,有的帮搭剧台,有的上山砍松柏树叶作布景用,演剧都在晚上,台口挂上打汽灯,枣红色的幕布上,有“同仇敌忾”4个美术大字。每逢公演,天还未黑群众就抬着板凳齐集在操场上了。未开幕前歌咏队高唱抗战歌曲,此起彼落。演出的话剧、歌剧有《我爱中华》、《打回老家去》、《保卫家乡》、《放下你的鞭子》、《兄妹开荒》等等,通过演出,振奋了民众的爱国情绪。宣传抗战的另一形式是书写标语,有第八区公所、民众教团,分别在旧州城内外的墙壁、铺台等处书写“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军民合作一致对外”、“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等标语,北门城墙上还写有“抗战建国”4个特大的字,十分醒目,很远就能看到。每逢纪念日的晚上,还组织提灯会游行,边唱抗战歌曲边呼口号,这种活动有很大号召力,全城的民众沿街站满观看,造成一种同仇敌忾的气氛。
  旧州城隍庙会史话
  周世杰
  我国各地有各种庙会上百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融宗教活动与民情风俗、文化活动与商品交流为一体,成为繁荣市场,丰富文化生活的盛会,古城安顺旧州,传统的地方民俗文化活动——每年农历五月廿八日的迎神赛会,对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追本溯源
  城隍,道教所传守护城池的神。旧州城隍庙,已有200余年历史,城隍神受乾隆皇帝(1792)敕封为“钦命城隍司护国威灵侯”御赐半副銮驾。庙址建在城东头,依山临街,占地数亩,庙宇斗拱出檐,极为壮观,大门两边有栅栏,通过石板铺地的大院上台阶为城隍正殿,红壁黑柱,雕梁画栋,每扇殿门上有图案浮雕、花格,十分精致生动。殿前高悬一木质大算盘,算盘中档上写有“不由人算”的字,两边殿柱挂有楹联:
  神道本无私,天之堂,地之狱,切莫糊糊涂涂误了自己;
  阴律原不爽,善降祥,恶降殃,到底明明白白错过谁人。
  殿内高悬“威灵丕显”横匾,神台正中端坐城隍神,左右站立侍童,台下两旁站满判官、钩魂使者、鸡脚神、日游神、夜游神等泥塑像,肃穆威严,阴森恐怖,让人生畏。东西配殿两排各12间,有木栅栏,游人只能观看不能入内,每间用蓝牌白字写上阎罗王、楚江王、转轮王……等24殿,即阴曹地府,作恶之人死后,必在地狱受尽上刀山、下油锅、灌毒药、石磨碾、锯子锯、开肠破肚、剖腹挖心、碎尸万段等等苦刑折磨。全庙有神态各异,形象逼真的大小泥塑上百尊;唯独城隍神与两个侍童为木雕,便于起座,城隍神的四肢还是活动的,便于穿龙袍。整个庙宇的建筑、布局、泥塑、木雕等等,都是按照“因果报应,生死轮迥”的宿命论观点来设计、安排的,真可谓淋漓尽致的“鬼文化”。
  城隍庙有庙产数十石,每年田租收入,用于维修庙宇、僧人生活开支及一年一度迎神赛会经费,由主持僧掌管(解放前夕的主持僧为“百川师”)常年香火不断,每年推选值年和“会首”若干人,共同负责操办迎神赛会事宜。
  迎神盛况
  每年农历五月廿八日,是城隍爷的生日,在这一天,举行极为隆重的庆祝活动。四方善男信女纷纷云集,进香祈福,同时抬着城隍神游街,伴之以各种民俗娱乐活动,其祭祀之隆重,场面之热烈、商贸之繁荣,实属鲜见。时至正午,祭祀完毕,庙前铁炮三响,开始游行,“黑白无常”(又名喜神,纸扎巨人,高丈余,戴冲天冠,由壮汉在“腹内”肩着行走)大摇大摆,两边开道,又有两人各挑一面二尺直径的大铜锣,边走边打边喊,街上行人靠边,谓之“净街”。接着是仪仗队(即半副銮驾)由数十人分别举着,“肃静”、“迥避”、虎头牌、金瓜、钺斧、大刀、长矛、月牙铲、翻天印等兵器及各色狗牙旗、龙凤旗,随着四五架“春亭”(每架八人抬,木架上是一出群众喜闻乐见的“芦花荡”戏,由数名男青年装扮,多为“水漫金山”、“天女散花”、“穆桂英挂帅”、“唐僧取经”等戏目)、3架“香亭”,抬着鼓、锣、钹等吹打乐器,乐师十数人,边走边奏,再是马队(俗称“骑摆马”,多为士绅及富户的青少年,穿著阔绰,极尽炫耀)两乘敞桥,抬着城隍神的侍童,成十上百穿得花花绿绿、腰挂饰物的拉牵儿童(多为平民子弟)二路纵队,人人拉着数十丈的白布,白布一头系在龙轿上,龙轿16人抬着,上设龙座,端坐着身著大红龙袍、头戴文冠、脚踏金师,头顶“万民伞”,慈眉善目的城隍神,真是神气非凡。最后是地方绅耆和社会人士随行。铁炮,盒子炮此起彼落,震憾古城,锣鼓喧天,彩旗招展,人山人海,成群结队,填街塞巷,兴高采烈火,尽情观赏。游行队伍长约里许,浩浩荡汇,好像一条长龙,所到之处家家门前设香案、祭品,鸣放鞭炮,烧香叩头,以示迎神。游行路线或由东街转北街,出城进西街,转南街出城一里多,到达场坝“赈济台”,扶城隍上座,举行“赈孤”仪式,在四周施撒稀粥,以示赈济“孤魂野鬼”,祈保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后,城隍抬回庙内,盛会结束。
  商贸繁荣
  旧州城隍庙会,实则又是大型的物资交流会。它有一定迷信色彩,然而更多的是充满浓郁民俗风情色彩,所以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一是吸引四面八方远近百十里内的乡民,前来观赏盛会和探亲访友,青年男女还乘此良机谈情说爱,县城的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也前往采风览胜;二是吸引四方商贾云集于此。早在盛会前半月,就有安顺及毗邻县的商号乃至四川、两广、两湖、江西、浙江、河南等省的商人前往旧州租赁铺面,物色场地,随之人挑马驮(当年汽车未达旧州)运来五颜六色、琳琅满目的洋货广货、棉布百货、丝绒绸缎、服装鞋帽、五金刀剪、京果糖食、笔墨纸张、中西成药,可谓吃穿用样样俱全,本地的畜产皮张、药材茶叶、干鲜水果、手工艺品等农副土特产品也蜂拥而至。旧州城内的风味小吃座无虚席,粉馆饭店门庭若市,跑堂的吆喝声不断,裁缝铺里接应不暇,鞭炮坊里通霄制作,旅店客栈人满为患。
  文化娱乐也不逊色,县城和外地的京、川戏班子,杂耍魔术团体,也纷纷赶来献艺,分别在轩辕宫、万寿宫等庙内的戏楼演出。县区不少学校篮球队,也到旧州举办球赛,画家黄异乘兴到旧州举办个人写生画展(1944年,在旧州“民众教育馆”展出宣传抗战、民族风情等作品近百幅,还以熟练的技艺在庙会现场写生)。
  迎神赛会,给民风淳朴的小城带来了繁荣和欢乐,几条不宽的街道,每日云集数以万人计,熙来攘往,摩肩接踵。摊连着摊,货压着货,人挤着人,经商的、卖艺的、开店的、唱戏的,七十二行各显神通,市场繁荣,交易活跃,月余不衰。
  庙会兴衰
  新中国成立初期,旧州城隍庙被改作粮食仓库,近百个泥塑木雕全部销毁,迎神赛会也自然废除。但是,每年的“五月廿八”四方群众依然云集旧州,虽无什么文化娱乐活动可观赏,还是非常热闹,满街人挤人。
  1993年,旧州群众自发组织,捐钱献物,在城内大屯山腰,新建规模不大的城隍庙,新雕了城隍神像,庙里也悬挂几副楹联,其中一联是:
  盛世和熙,邀约名流修祀典;
  古城开放,长留胜迹系乡情。
  7月17日(五月二十八日),新定为“旧州民族文化节”、恢复了停止已40余年的“抬城隍游街”,游行队伍中,不仅有传统的“拉牵”、“骑摆马”、“彩亭”,还增加了花苗族、苗族、汉族的姑娘们三组方块队,以及男青年的秧歌鼓、少先队员的腰鼓队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入夜,在旧州中学的运动会场上举办大型舞会,全城通宵达旦,热闹非常。旧州庙会的恢复,显现的是传统的乡情和经济发展所撞击的火花。
  题外的话
  笔者作为旧州人,情系桑梓,唯愿家乡日新月异兴旺发达。旧州城隍庙会,虽然以民族文化节的形式恢复,且有声有色,但不应仅仅是热闹一阵子,如何“古为今用”,以庙会为载体(当然不是提倡大搞迷信活动)发挥人文景观,民俗文化的优势,招引四方客商恢复传统的商贸活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还有待于有关部门加以引导,有识之士出谋划策,共同为促进旧州的文化与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于此将功德无量。
  (本文承金祖仪、简仲和先生提供部分口碑资料,深表谢意)本文载于1993年9月《安顺文史资料》14辑
  旧州私塾史话
  周世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延续数千年,有赖于历代政府兴办书院、学堂、学校和民间设馆教学,传授文化知识,进行道德教育,其中的私塾久盛不衰。私塾,即私人办学,有富庶之家请教师上门,教授子弟学业的家塾;有利用祠堂、庙宇产业收入或私人捐资举办的义塾(免交学费);有一村或数村联聘先生来教儿童的村塾;更多的是门馆由先生自开,附近子弟出钱就读。
  私塾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尽管带有一定的封建性,但它不拘泥形式,设备因陋就简,能贴近民众,使贵族以外的平民和边远山区的田夫牧子,有了读书的机会。因此,它在广泛传播文化、弘扬传统道德风尚,启迪民智等方面是有其历史功绩的。
  安顺古城旧州,自建城以来,除清末民初有官办旧式学堂一所外,私塾有数十家,此开彼停或同时有多家开馆,延续不断近百年,为家乡培育大量学子,造就经济人才,功不可没。笔者向当年读过私塾,至今仍健在老人们采访写成本篇史话。
  相继设馆
  旧州自清末、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止,先后设塾馆教学的老先生有:南门外场坝上黄方武(清举人);东街黄瑞庭、黄映泉、周名甫、叶启明;南街李得馨、李渭清;北街简用谦(清末秀才)、伍捷先、邓根培;后街的钟镜清。更为特别是的,钟家巷的饶盆九,70年前办的私塾,不仅收男学生,还收女学生,有黄惠芬、向大妹、黄丽琮、何仙妹等就读,现已82岁的老太太简慕昭就曾在饶老先生处读过两年书,20世纪20年代东街的钟二太(名不详)设塾馆,专收女童和女青年读书,旧州城内的赵壁光、黄应瑞、黄应珠、钟承芳(现健在,已80岁)、李德琴(健在75岁)和城外老邦寨的吕华妹等,都曾是钟老太太教过的女弟子,女先生教女学生,开旧州女塾先河,传为美谈,此外还有旧州农村郭家寨、羊保寨、新寨联聘周哕清老先生到郭家寨去办村塾直到解放,李渭清老先生应聘到猓狸村设塾馆至1954年。
  塾馆教材
  中国旧时“传道、授业、解惑”的教材,针对不同学生对象选用不同蒙学书。对十来岁以下的学童谓之“蒙童”,有一套传统的初学启蒙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对年龄较大或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少年,选读层次较深的教材有:《四书》、《五经》、《千字诗》、《古文观止》等。此外,还有《增广贤文》、《赤子家训》、《声律启蒙》、《弟子规》等读物,不作主课讲解,只要求学生能够熟悉、背诵。
  旧州的塾师,基本上按照传统蒙学教材施教,饶、钟两家塾馆招收女学生,还增加了《女儿经》读物,周先生在郭家寨塾馆,还增加了小学算术、珠算、教唱放学歌等。
  教学方法
  沿袭注入式教学方法,先生讲、学生听,先生教、学生读,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对蒙童只教认字,不作解释;对青少年教《古文观止》则联系课文讲解文章中心大意,体裁结构;教《幼学琼林》,则结合教材宣讲孔孟之道等。
  书法教学为先摹后临,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颇为严格。
  作业要求:每天每个学生至少写大、小楷各一篇,背诵500字以上的一篇或一段文章。对青少年学生还出题做作文,有时也对对子,先生出上联,学生对下联等。30年代以前,塾馆有浓厚的封建性,馆内设“至圣先师孔子”的画像或牌位于堂中央,学童背书前,先向牌位作揖(旧时拱手礼),然后面向先生琅琅背书。先生讲桌上放木质戒尺一块,谁背书不出,被斥为“贪玩,不用心读书”,要受到打手心、罚站等体罚,这些带封建性的陈规,30年代以后,逐步取消。
  历史功绩
  旧州公立学堂建立之前,早就有了民间私塾,以后学校和私塾出现了文化教育上的“双轨制”并行达半个世纪。私塾之所以历久不衰,主要是它发挥了普及文化扫除文盲和培育人才的作用,为社会所承认。
  在旧州私塾上学的学生,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十岁以下学龄儿童,他们的家长送孩子上私塾,有的对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持怀疑态度,认为私塾先生多“饱学之士”,能教好自己的孩子;有的只希望能够认识一些字,会写信会记帐就行了,不打算让孩子深造,此在初识文字,脱了“文盲帽”的居多。另一类是失学青少年,这些学生在小学毕业以后,由于家庭经济不宽裕,未能到县城上中学(当时旧州没有中学),就在本私塾补习,这类青少年为数不少,有的后来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据笔者所知,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老记者、贵州记者站站长郑大棋,贵州高等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周世英,安顺地区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金祖仪,诗词学会理事、老教师孙纯中等,他们小学结毕业后, 40年代在旧州私塾深造,具有一定的国学基础和丰厚的文化功底,后来能在文化教育和新闻事业上有所贡献,是与当年私塾的培育分不开的。
  型江秋色
  周赞文
  型江河乃安顺黔中惟一的一条大河,途经大西桥、旧州、刘官、黄腊,经平坝注入红枫湖,水系乌江。沿途河畔土地宽阔平坦,土质疏松肥沃,它不但是黔中粮油高产之地,而且风景优美,无论是“野芳发而幽香”之季,“佳木秀而繁荫”之时,“风霜高洁”之秋,“水落而石出”之冬,一年四季型江景色象一幅美丽的画图。在这些画图中,我感觉最美的是旧州型江秋景图。
  经过春的萌动,夏的奔驰之后,疲备的型江河像条温顺的碧龙,静静地躺着,面容晶莹闪烁,身躯碧绿柔美。
  秋晨,东方发白,水面朦胧,薄雾吻着水面,缓缓轻移,团团白烟忽儿微微升起,忽儿缓降水面,似升非升,似降非降,扑朔迷离。对对水鸟,浮于水面,时而东张西望,时而嬉戏追逐,时而入水,时而浮出,你来我往,进出有序。
  红日渐渐升高,江水微微泛起,朝阳如紫,染红水面,灿烂夺目。三秋生产大军,从各村口纷纷出发,谈笑风声,打破沉寂。回首江心,白雾消失,水鸟离去,翠竹的绿叶上滚动着珍珠般的露水。
  型江柳树,沿岸皆有,在秋风的抚摸下慢慢地脱掉艳妆,赤裸身子,昂首挺胸,决意与秋霜搏斗,经过一场寒苦的搏斗之后,来年春夏时,它更显得婆娑高大、风姿潇洒、艳丽浓妆。“不经几番寒彻骨”,“哪有不寒杨柳风”。世人认为柳是弱女子的象征,只有梅、竹、松才是顶天立地的巨人。我却以为不然,寒冬腊月里,梅、竹、松仍披着浓妆御寒,而柳却脱掉“外衣”,迎接美好春夏的到来。年复一年它越长越大,越长越高,越长越美。由柳的精神而联想人若不“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哪会有好的结局、美的享受呢?
  文昌阁,位于旧州东门外的型江南岸上,被南门河及型江河所包围,又被四山环绕,真乃水抱山环。江岸上竹树成荫,江面宽大,坦水悠稳,宛如玉盘,亮若明镜,残阳落照时,水天一色,彩霞万道。过去人们常到文昌阁楼上尽情赏景,文人墨客常在高楼吟诗作赋。安顺府志《文昌落照》曰:
  “落日气清凉,景美文昌。参天古柏影苍苍,万里晴霞飞不散,绚出文章。唱晚恨渔郎,何事匆忙?空明水色与山光,近阁远村如画里,绿树斜阳。”
  文昌阁属旧州八景之一,遗憾的是楼阁在破“四旧”中被毁,不过,其自然风光仍颜未改。
  月明星稀的秋月夜,碧水清幽,轮月随底。在这恬静的月夜里,无论在古槐树下,垂柳之旁,深林之中,都有无数对谈情说爱的男、女,有的窃窃私语,有的靠肩赏月,有的吹口打哨,有的高歌引吭。旧州古代文人也把“碧波秋月”作为旧州的八大景区之一,合撰《浪淘沙·碧波秋月》词:
  云静万尘收,夜色清幽,长天秋水两悠悠。浪涌银盘频错落,今古同流;欲去又仍留,廿五桥头,分明素练滚晶球,圆转如丸谁脱手?一任沉浮。
  我们阅读此词后,就可能想像到型江秋月夜是一幅美好的碧水秋月风景图。型江河,不但风景秀美,而且他更是农业生产的用水资源,旱时靠它灌溉良田,涝时靠它排洪。世世代代人们靠它繁衍生息。由于土肥水足,旧州产的大米被世人誉为“珍珠米”,是市场的抢手货。
  闲话旧州
  钟少孔
  旧州,有一个“旧”字,想当年因这个“旧”字,“破四旧”便首当其冲,于是人有试将其改为新州,虽曾叫了一段时间,但始终新不起来。
  据老辈人说,从前安顺到紫云、惠水、都匀,旧州是必经之道,而目下的国防公路却绕道双堡,经济动脉滇黔线离旧州尚有三四十里,道路的设计者们似乎忌讳这“旧”字,有意敬而远之。虽然旧州有山有水,猫跳河的发源地就在它的侧边,而远去的水却不能倒流,镇郊的小河能容一叶舟下网捕鱼,田妇村姑溪边浣衣。如此一来这个孤零零的小镇就处于交通不便之中心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旧州毕竟是个古城镇,山青水秀更可称为鱼米之乡。这小镇颇有些文化渊源,虽谈不上“物华天宝”,倒也是“地灵人杰”,历史上曾出过几多有名的人物,当今全国著名的4所重点大学中,有3所就有旧州人跻身其间。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四大和煦的春风,使旧州开始发出它生命的绿色。前年全镇用上了自来水,四五十岁的成年人感触颇深,他们从十二三岁就开始担水吃,担了二三十年,终于告别了这苦力的活,拧开龙头水就到了家里;去年镇内又修好了一条1200米长的沥青大路。如今在外地工作的人回到家乡,不禁发出内心的慨叹“家乡变了样”,往年旧州收看电视节目,顶多收得3个台,且多少人家的屏幕上雪花飞舞,现在可就不一样了——镇内建起了卫星接收站,安装了闭路电视,电视频道可以收到15个台,画面清晰,声音纯正。晚间家人团坐,随意收看喜欢的节目,真是其乐融融。更有镇郊“一带绿荫横,冉冉烟生”的把士村新建起了“敬老院”,一些孤寡老人团聚院内,谈笑风生,他们皆感恩戴德,口口声声都道“共产党好,人民政府好”。当然,把旧州与大丘庄比,简直是将天比地,而近年来出现的这些摸得着看得见的新鲜事,反映出旧州人民也在前进,这应该说是时代使然。
  旧州还是旧州,名称仅仅是符号罢了,大可不必避讳。天地间的事物千奇百怪,有时旧的东西恰是最珍贵的。譬如秦朝的兵马俑距今两千多年,一经发掘便成了举世闻名的珍奇。随着改革大潮的涌起,谁敢说这个小古镇泛不起诱人的涟漪,旧州虽受地理环境的制约,但潜力不小,有朝一日“发掘”开来,定会叫人刮目相看的。
  旧州茶坡躲反洞
  伍永鸿
  东出古城旧州2里许,是一片广阔的丘陵坝子,坝子之间田畴平坦,阡陌纵横,四周丘山逶迤俊秀,山上怪石嶙峋,树木参天,是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
  茶坡躲反洞位于坝子西南角一座名叫茶坡后山的石山上,相传为清咸丰年间地方团练头目郭宠三为躲避“红毛贼”反乱率茶坡村民入内躲藏而得名,如今洞口摩崖石刻“郭宠三”三字犹存,躲反洞全长500余米,横穿茶坡后山,呈东西走向,有前后两个洞口,前洞朝东,后洞面西,洞内洞厅宽敞,最高处达20余米,占地100平方米以上的厅室有3个。入洞50米,有上、中、下三层走向,各层均有通道连通,其最后出口皆汇于后洞口。洞内沉积形态丰富多彩,石钟乳遍布,玲珑剔透,造型优美,拟物逼真;古帷幕成群集中,彼此平行,景深清幽感显著;石观林立,有擎天之感,各种形态,分布连续,相互组景、对景,观瞻丰富;石笋、石柱、石坝、石花、穴珠等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形态各异,在当地素有“城东幽洞”之美称。
  洞顶山上,是当年团练头目郭宠三为抵御敌人侵犯率领茶坡村民筑就的古城堡,历经百十年的风雨沧桑,至今只存残砖断垣。堡中怪石兀立,茂林成片,苍翠蓊郁,林中蔓藤攀缘,花草丛生,环境清幽,常有白鹤翔集,蝉鸣鸟语声不绝。登高远眺,群峰环抱,与安顺“合群八景”之一的九溪老青山互相对峙,高峻绵延的老落坡山脉也奔来眼底;俯首下观,万亩油菜花海此起彼伏,争奇斗妍,曲折回环的型江河蜿延形美,河畔修竹翠簧,拂水垂柳,村舍、小桥一览无余,置身其间,令人顿忘红尘旧事。
  秀染松林
  杨有忠
  今年9月,在南方名城珠海市一家商业公司举办的中国民间工艺品展销会上,一批制作精美的蜡染壁挂、围裙、围巾、挎包等吸引了各地客商。这些展品虽然用料只是极为平常的白卡机布,但它那古朴典雅、构思新奇的图案,独具苗族风味的蜡染工艺,无不被客商们叹为观止。人们当时以为这一定是国内某家大蜡染厂的产品,谁知打听下来才出乎意料地知道这些产品出自贵州安顺一个极为普通的苗村——旧州镇松林寨的一个家庭蜡染作坊,出自一个普普通通的苗族妇女杨文秀之手。于是人们惊诧了,展销品被抢购一空,于是苗村引来了众多的富商大贾和学者专家。
  ——四川夜郎国艺术公司总经理、总设计师、海南经济报四川站站长侯承先生专程到松林寨拜访了杨文秀,并要求定购产品,他要货量大,杨文秀无法满足。无奈,他连杨文秀画在纸上的图稿也买了去。
  ——云南大理的外事服务中心经理汪伟宏先生到松林定货来了。
  ——贵州华侨友谊公司、华联贵州民贸大厦经理吴敬先生、业务主任张果女士也专程到松林寨找杨文秀洽谈生意。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师大现代艺术设计所设计部主任吴家贵老师也到松林寨访问了杨文秀。
  北京、深圳、宜兴、成都、贵阳各地商家纷纷来函来电要求定货,要求合作。
  杨文秀,一个普通的苗家妇女,土生土长的松林寨人,人如其品,文静而秀雅。她从小就对绘画绣花有着特殊的喜好。虽然幼年时贫穷剥夺了她上学读书的权利,但剥夺不了她对艺术的酷爱和追求。只读到小学二年级便离开了学校的她,天天在山上放牛,天天用刺针在木叶上刺图。起初她只是依照着服装上的图形刺,后来逐渐根据自己的想象设计新的图形来刺。有时她刺得入了迷,以致忘记了时间,月上东山时她才赶着牛回家,有时牛吃了别人家的半块禾苗她还不知道。为此常给父母招来麻烦。几年过去之后,杨文秀刺过的木叶已是成千上万,她也因此练就了一双巧手,十二三岁时,她已不满足于在木叶上刺了,她用自己打猪草换来的钱买来了针线,从家中找来几块白布,白天在山上绣,晚上在油灯下绣,当村里的长辈们发现她这些刺绣品时,简直难以相信小小年纪的杨文秀会有如此天赋。从此以后,村中凡有待嫁的姑娘制作嫁装时,无不请她代劳,文秀更是乐此不疲。村中有几个善长蜡染服装的阿婆发现文秀是棵好苗,有心传她蜡染手艺,她的父母怕耽误了她放牛、带弟妹、做家务的时间,不让他去学,然而,她只要一有空就去看阿婆们蜡染。凭着她的灵气,一方平常布料在她手里总是会魔术般地变成一幅精美的蜡画艺术品。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后面总有一个成功的女人,对于杨文秀来说,应该是一个成功的女人后面总有一个成功的男人。当商品经济的大潮席卷整个中华大地之时,有多少农民纷纷从黄土地的束缚中超脱出来,奔上富裕之路,当蔡官的杨金秀一举成名之后,杨文秀开始意识到用自己蜡染作坊来脱贫致富,她把这个想法跟丈夫陈恩华说了,陈恩华不愧是念过高中的有文化的青年,很赞同妻子的主意,他立即把家中的两头肥猪和几十只鸡鸭卖了,并东挪西借,共筹集了5000元资金办起了家庭蜡染作坊。当第一批产品出来后,陈恩华下广州、上云南四处奔波,终于打开了销路,现在他们的产品总是供不应求。杨文秀的家也确实比以前富了,走进她家,各种新式家具、电视机、洗衣机等一应俱全。
  杨文秀成功了,但她没有忘记乡亲们,她还有更高的追求——带领全村人共同致富,她把寨中十几个年轻姑娘请来作坊做工,给较高的工资,并精心传授技艺,使这些姑娘既有了收入,又学到了本领,乡亲们也很感激文秀,称她是松林寨人致富的领头雁,选举文秀当市、镇人民代表。
  11月份,侯承先生又到松林寨来了,他这次不是定货,而是来“挖”人,他私下和杨文秀夫妇商量,要他们举家到海南办蜡染刺绣厂,资金由他出,并保证待遇优厚,住房理想,子女安排工作等。但是杨文秀夫妇没有动心,他们一心只为松林寨着想,希望办一个松林蜡染刺绣厂,让全村人都走上富裕之路。
  故 乡 行
  金祖仪
  一(乡恋)
  庐墓田园久别离,乡关犹自梦依稀。
  童年故旧如云散,望断归程日渐西。
  二(梦圆)
  归梦成真幸有缘,徘徊故里石桥边。
  多情最是小河水,依旧清波照我颜。
  三(问柳)
  碧波荡漾绿丝新,枝叶常牵故里情,
  借问青青河畔柳,久违是否识乡人。
  四(母校)
  一别家园五十冬,风光大改旧时容。
  当年立雪程门处,又见夭桃树树红。
  五(风物)
  清清河水绕城流,柳绿桃红醉古州。
  我爱家乡风物好,芳兰秀菊绽春秋。
  注:芳兰秀菊指家乡历代风流人物,含科举时代的进士举人、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将领、保家卫国时期的战斗英雄。
  浪淘沙·中秋怀台故旧
  金祖仪
  东望海天茫,息影何方?灞桥衰柳几星霜?!又是中秋明月夜,九转回肠。
  往事历沧桑,变了家乡。江南塞北好风光,欲借清晖转一语:红豆飘香。
  傍晚登麒麟山
  胡维忠
  一
  秋影平畴日色凉,登高吟啸亦何妨。
  疏烟有情涵天籁,无语青山向夕阳。
  二
  羊肠曲径尽游踪,早晚登临野兴浓。
  极目苍茫天地小,只缘身在最高峰。
  五 绝
  登旧州麒麟山
  林德胜
  峰入云天际,游人雾里行。
  盘陀莫畏险,极顶愈峥嵘。
  七 律
  陈 天
  古邑旧州风韵娆,菜花黄锦布春郊。
  青山环绕画楼美,碧水迂回烟柳娇。
  万户千村连电网,三屯九堡赶新潮。
  桃林深处农家乐,把盏流觞豪语高。
  注:旧州镇元明时为安顺州府所在地,尚有旧城遗址。
  旧州扶风亭盈联
  谷少华
  无事且凭栏,四壁云山皆如画;
  工余此小憩,万家哀乐总关情。
  水调歌头·旧州风貌
  周赞文
  小镇自然美,碧水绕东城。麟山粉黛,稻花田里竞芳芬。东望文昌竞秀,且看南堤丽景,绿化翠微新。八景醉诗客,珍米誉华京。
  赞改革,歌开放,颂长征。山乡巨变,高楼依路耸霄云。处处欢声笑语,酒绿霓虹醉人,歌舞庆升平。人人都勤奋,齐念小康经。
  寺庙联三幅
  黄映泉
  原旧州开元寺城隍庙,隔壁临居。寺贫而庙富,城隍庙主持百川和尚不忌酒食。年关,开元寺请黄老先生为寺撰联三幅:
  寺 门 联
  粗茶淡饭布衣裳,方为佛门本像;
  作揖烧香寻常事,要守和尚清规。
  厨 房 联
  我这里,全是菜根,来客不妨尝点;
  你心中,想吃美味,请公还到那边。
  客 房 联
  烧起圪蔸火,谈些古老话;
  煮熟清稀饭,同过闹热年。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本书系统记述了安顺市旧州镇的自然地理、人口 民族、党派 群团、政权、军事、公安司法、劳动 人事 民政、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旧州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