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图书馆
安顺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安顺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人物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044
颗粒名称:
人物传
分类号:
K828
页数:
9
摘要:
介绍旧州镇的任务传略。
关键词:
人物
传记
旧州镇
内容
周之冕
周之冕,字藻庭,号文轩,安顺旧州人,文相,母孙以孝行慈善著,有四乳异征。体干丰伟,道貌岸然,而性极和易。少敏慧,年十八以冠军入邑痒。原名焕新,学使为易今名,次年,试经,古文皆第一。旋食饭。清同治丁卯(1867年)举于乡,辛末(1871年)中进士,以知县即补直隶。假归省亲时,周达五提督贵州以新城兵变,延入幕补缺,以不乐仕途,改教归;补镇远教授。光绪丁丑(1877年)丁外艰归里,主讲凤仪书院。庚辰岁(1880年)岑春煊抚黔,聘主讲贵山书院。文轩学博行端,为时贤欣重,易佩绅笏山守安右,文轩教读在郡,每式其庐,乡贤如黄方伯子缓,文观察行衢,莫广文庭芝,皆与友善。文轩善知人,识何威凤于未成名时,以女妻之。又善作育人才,赵以炯、黄桂鋆、姚大荣、胡嗣芬等,皆出其门。其他举贡及列痒序者,尤指不胜屈。居家孝友睦邻,与弟正冕同居,相亲爱,数十年如一日,邻有土豪,稍违其意则肆恶,文轩处之以礼感之以诚,卒化之,甚相亲也,生道光甲申(1824年),卒光绪己丑(1889年),得年六十有五。有子四:长重光,乙亥顺天举人;耿光,处士;锡光,乙酉拔贡,刑部主事;恩光,廪生。
录处《续修安顺府志》
简敬斋
简肇承,字敬斋,旧州人。精明强干,而诚朴笃厚,见义勇为。清咸同间,安顺民变纷纷,敬斋以诚朴得亲友资助,往桂省经商。在桂边被劫,几尽丧其资。流落桂省为小贩,常往来于怀庆间。以素性诚朴,得人助力,资渐裕,即回乡里还清亲友所贷本息。旋返桂,于庆远开和隆号,业愈盛。以诚笃不欺,季布一诺,重于千金,为官绅商旅所重,商业之进,一日千里,致巨富。简勇于赴义,乐于为善,凡庆远之官痘局、施棺会、福生堂等育婴、施药善举皆力行之;桥梁、道路之坏者修之;地方之灾荒也赈之;诸贫病无告衰弱幼稚之难于存活者,群恃其为救济;而异乡孤旅,亦多资助得归。以此种种善行,知府孙钦晃奖以“乐善不倦”匾额。久之,名愈远闻,桂抚史某奏保蓝翎四品通判,为请三代诰封以荣之。马丕瑶抚桂时,又以“贤芳卓著”匾额旌之。龙济光任右江道时,值游勇扰桂,龙统军戡乱,驻庆远,委其筹办粮台;乱平,善后又多赞助;以功奏保花翎三品衔以知府选用,并荐任南丹庆云锡矿公司总办兼弹压委员。数年,成绩卓著。该厂产锡于宣统时巴拿马赛会万国博览会,得一等金质奖章。农商部亦以一等章奖之。敬斋在公司久,成绩优异,民国丙辰(1916年)龙济光充两广巡阅使时,奖以“善人是富”匾额,其见重于当道如此。然此皆其在桂时之所为也。其善之著于旧州者,如于其诸叔、诸弟、侄及族、戚等,或终身资以生活,或资助俾得饶裕者甚众。光绪乙未(1895年),旧州旱灾,敬斋筹寄银数百两助赈。州人感之,亦多乐捐者,州之贫人以此免于饥饿。故敬斋之殁也,乡人设位以祭,至空巷往吊,有痛哭者。其感人深矣。敬斋享年八十五,以病殁于庆远。遂葬于其郊,以其寄籍久家于桂也。有子五人,皆能继其业。长子序良,继敬斋任公司职尤贤云。
录处《续修安顺府志》
简用谦
简用谦(1884~1970年),安顺旧州北街人。光绪末年秀才,1956年为安顺政协委员,1963年为安顺县第四届人大代表。
1925年简用谦随名医金友兰学习中医并开设“谦受益”中药店,从医后,孜孜不倦,勤于实践,以济世活人为宗旨,治病无论男女老幼都一视同仁,尤其对来自偏远乡下的患者更是同情有加,大都只收药费成本。由于医术精湛,遐迩闻名。求医者遍及安顺县东南各地。尤其是对于淋巴结核的诊治,更是堪称绝技,治愈率在90%以上,其医德医术得到桑梓百姓交口称誉。
用谦虽受过封建传统教育,但却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思想上能紧跟时代脉搏,支持女儿上学读书,开创了旧州女子上学之先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春节,曾为他人撰写春联,云:“人物于今新估价,民生从此重劳工。”简用谦一生奉行“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的生活准则,他5岁丧母,与继母相处几十年,十分孝敬,广受人称誉。用谦工于书法,民国年间,周西成任贵州省主席时,修通了贵阳至安顺的公路,时人慕用谦盛名,特请他为公路的落成题字,他书写了“维我周行”四字,笔力遒劲,为时人所赞誉。民国时期,一次省主席杨森来旧州视察,旧州当政者请他于城墙写一幅欢迎杨森莅临旧州的标语,杨一见这幅字,便露出惊讶神色,要求要会会此人。
1958年,在旧州往平寨的小路边修了一钢筋水泥结构桥、渡漕,横跨两座小山,为当时旧州首开的水利工程,人们便请用谦题字,用谦写了“金灌桥”三字于其上,此手迹至今仍在。用谦急公好义,乐于桑梓公益事业,曾与金襄七等致力改变旧州原有的官办旧式学堂,使之成为安顺第六个两级小学校。简用谦曾在该校执教4年,为地方培养人才作了有益的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旧州交通不便,邮路不通,用谦据此情况,便主动到安顺邮局承办邮政业务,在旧州开办了第一个邮政点,从此开了旧州邮政之先河。
1964年“四清”时,简用谦的医业被说成是“资本主义尾巴”而被勒令停止。1970年用谦病逝,时年86岁。殁时有联挽其曰:“潇洒诗文,精微医理,并兼清健雄书,嘉树剧飘零,屈指有谁呼伯仲;温柔语言,豁达胸襟,况复慈悲善意,陨星忽殒落,伤心岂我哭先生”。
詹 华 暄
詹华暄(1869~1953年),字泽春,号晓寅,旧州龙潭寨人,清末秀才。
詹华暄从小聪明好学,博览群书。成年后以知识渊博,于光绪末年被录用为军中文职官员,工作出色几次迁升。但由于他深恶官场的腐朽,借故辞职返乡,在家乡40余年致力于办学。因他学识渊博,敬业不懈,教学有方,为地方培养了很多人才。由于德高望重,他得到旧州官吏的敬重、百姓的拥戴,不论官民每有疑难之事都请他出面解决。他公正无私,直言仗义,扶弱抑强,为地方树立了正气,成为一方楷模。民国时旧州豪绅刘锡九以强凌弱,欺压龙潭寨贫苦百姓,华暄挺身而出与刘理论,并用骈体文写了一篇揭露刘劣行的长文,使刘一时威风扫地,大长了贫苦农民们志气。该文在旧州一带被广为传诵。
郑 铁 桥
郑铁桥(1900~1932年),字金镛,旧州北街人。幼时家境贫寒,13岁时便辍学经商,16岁弃商从戎,到贵州军阀周西成部,当年被送往该部培训军事骨干的“模范营”受训,26岁升任连长。周西成战死后,王家烈接管贵州军事,部队编制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军”,王任军长。郑铁桥在该部,带兵有方,作战有谋,刚正严明,曾于战场上冒死救下王家烈,后升至旅长,1932年战死于贵州榕江。葬于旧州小龙潭寨后,其墓碑有联云:“千里还马革,一穴卧牛眠。”
李 南 孙
李南孙(1901~1960年),男,汉族,安顺旧州人,字文培,别号春篁。1929年毕业于中央陆军学校(即黄埔军校第六期),1930~1937年在河南省焦作县国民革命军矿井大队任职。曾被授予少校、中校、上校等军衔。1940~1945年任中央军事学校调查处贵州通讯处上校副主任兼机关子弟小学校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因不满时政,拒绝当局调往东北晋升少将和出任贵筑县(现贵阳市花溪区)县长,辞去原职务回到旧州兴办实业,造福桑梓。
1946年他在旧州猓狸村开展烤烟种植,聘广西人周德歧任技师并在旧州开办卷烟加工厂,后又在贵阳狮子山开办烤烟种植农场,同时引进新品种蕃茄等试行良种蔬菜种植。1947~1949年曾聘孙家骐为技师在七眼桥开办酒厂,并购车从事贵阳至安顺的货运业务。
他重视教育,乐善好施,抗战期间曾资助学生完成学业。1950年捐赠风琴一台给旧州小学。李南孙于1960年因病辞世。
金 襄 七
金襄七(1900~1965年),男,汉族,旧州南街人。贵州省立师范学校毕业。民国时期任过两届黔西县长,一届平坝县长。一生重视教育,在黔西任上,兴办了黔西小学、黔西中学;在平坝任上,兴办了平坝中学。晚年回旧州与简用谦共同出资承办改制旧州小学为公立安顺县第六两级小学。离任回家赋闲后,乐善好施,团结群众,曾作门联一副以表明心志:“住城言城,住乡言乡,处事且随流俗转;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人须结善缘多”。凡地方公益事业他都积极倡导,并带头出资;凡有贫困之人求助,他都为别人排扰解难。
金襄七1965年病逝于安顺。
邓 根 培
邓根培(1915~1978年),男,汉族,旧州北街人。从小刻苦读书习字,博学强记。10多岁时在贵阳为“公和堂”、“恒兴益”书写广告招牌。其字刚劲有力,引起贵阳书法界名人重视,有人称他为“神童”,后来自筹学费就读于贵阳达德中学,16岁高中毕业后参加国民党部队。因其文笔书法兼优被录用为南京国民党中央禁烟督查委员会秘书长。撰写过当时国民政府的“禁烟令”与美国驻华大使的白皮书。后因依靠何应钦参加竞选失败后回乡,在家从事教育。曾任过旧州民众教育馆馆长,创办过私塾学校。解放后为旧州区人民政府起草和书写标语和公文。曾在旧州区公所大门上书楹联一副:“频年万里长征,打开西南新局面,指日三军东渡,摧毁台湾小庙堂。”他在旧州区公所墙上书写的《土地改革法》、在北门外墙上书写的《宪法草案》、在旧州大队墙上写的《婚姻法草案》笔力雄浑,见过之人终身难忘。邓根培一生饱学而恢谐,所作文章、诗、词、楹联都能雅俗共赏,妙趣横生,如他为旧州民众教育馆戏楼写的对联;“入座莫当前,看戏不如听戏好;为人须顾后,上台还有下台时”。邓根培办学从教,注重与时俱进,革旧鼎新,摒去陈旧的私塾教材,自编适合儿童读写的时尚新教材,深受学生欢迎。
杨 少 华
杨少华(1906~1976年),男,苗族,旧州镇新寨村人。出生贫寒,父母早逝,童年以帮工为生。成年后体格强健,娴熟各种农活,并自学成兽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在当地深得民心。少华心性刚烈,好打抱不平,不畏权势。1936年,木岗惯匪赵小杯带人到新寨抢劫,杨少华带领村民除掉此人;鸡笼寨周贵喜、周兴武亲堂弟兄2人以烧杀抢掠为业,周兴武被官府镇压,没收家产,周贵喜潜逃。几年后他重回新寨一带作恶,闹得百姓惶恐不安,杨少华立即组织村民把他抓捕归案。民国后期杨少华任碧波乡13保保长。1940年国民党200师驻扎旧州,部队纪律涣散,常常骚扰百姓,杨少华带头找当官的讲理,说话大义凛然,当官的不得不赔礼道歉。在任保长期间,他处处为村民作想,想方设法应付官府,并在村里组织互助会,号召每户出粮300斤,集中保管,一遇官府派兵派款就用积谷应付,因而深得村民拥戴。为维护社会治安,他组织保内各村寨实行联保,一家有事,大家相助,如遇匪盗以牛角为号,全民出动。有一次村民唐炳成家被抢,杨少华得报后,把牛角一吹,村民纷纷出击,把住路口,匪见状,落荒而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少华自学成兽医,无偿为各村群众医治牲畜,心系群众,为旧州作出了一定贡献。
冯 发 益
冯发益(1910~1985年),字双元,安顺旧州西街人。著名厨师,冯发益一生以其精湛的烹饪技艺自立,温良谦恭,淡泊名利,公私分明,乐善好施,为时人所敬仰,后人所怀念。
冯发益幼时家境贫寒,八岁丧母,父亲续弦,饱受继母虐待。16岁又不幸丧父,雪上加霜,零丁孤苦,生活无着。未成年即自谋生路,跟从北街著名厨师王起智学烹饪。由于心灵手巧,做事认真踏实,为人厚道,王师傅遂将技艺传之,后自立门户。在实践中博采众长,开拓创新,成为旧州一带有名的烹饪大师,其精心研制的“鸡绒”、“板栗鸡丁”等特色佳肴享誉一方。民国时期,旧州一带达官巨贾之家操办宴席,非冯发益莫属。然而冯发益并不以此攀附权贵,相反,每有贫寒人家遇婚丧嫁娶请客办酒,请其掌厨,则有求必应。并能尽心为主家精打细算,尽量用平常菜蔬做出价廉物美、色香味俱佳的席面,使主客皆大欢喜。至于酬金,从不计较,有时甚至推辞不受。冯发益一生虽技冠一方,但从不以名厨自居,对任何人都是温言软语。他虽家境不丰,对地方的公益事业每每带头解囊,对街坊邻里贫寒之人时有周济,与街坊邻居和睦相处,其为人正直,待人诚恳,持家勤俭,为一方楷模。解放后冯发益仍以做厨为业, 1957年加入合作化行业,成为旧州供销社职工,直至退休,于1985年病逝。
黄 炳 荣
黄炳荣(1912~1990年),旧州东街人,12岁时父母双亡后,随平坝艺人冯云章、冯瑞清学习木工、木雕、油漆等技术。作品继承了500年来地戏脸谱的传统格调,造型生动,形象逼真,富于个性,神采飞扬,带有浓厚的地戏艺术色彩。在雕刻技术上,黄炳荣精益求精,自己不满意的作品决不出手,宁可毁掉,当时人们为能得到他的一套脸谱而不惜重金。
“四清”、“文化大革命”时期,地戏被禁演,黄炳荣在家以木工、油漆等活计谋生,但计痒难耐。1960年,他雕刻了一尊毛泽东头像,轰动一时,安顺军分区派人接往安顺地委,准备送往北京向“九大”献礼,后因故未果。70年代末,他还为安顺幺铺大屯杨氏庙雕刻了数尊佛像(现列为省保护文物)。其作品多为民间和有关单位收藏,作品图片多次在报刊上发表。
1987年9月,有作品“地戏脸谱”8个选入第一届中国艺术节美术展览。
1988年9月有作品地戏面谱一件,入选北京天安门端门《贵州民族节日文化展》展览。
1990年12月,作品地戏脸谱22件被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收藏。
黄炳荣1990年因病逝世,享年78岁。
孙 纯 中
孙纯中(1922~1996年),旧州西街人,汉族,省立卫城师范学校毕业。平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楹联、散文。部分作品分别在《安顺文艺》、《金钟诗选》、《金钟吟草》、《安顺晚报》上发表。曾任安顺地区诗词楹联学会理事、编辑。其品行学问为旧州的学人后辈所景仰,对旧州的精神文明建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1938年,孙纯中由私塾转入碧波乡国民小学(今旧州小学)读高小,临行有赠别诗遗先生曰:“春风满面发皤皤,种得桃花百数棵。我亦门生空有愧,鹤不成舞负公多”。1940年,纯中考入安顺中学(今安顺市第一高级中学),以学业优异而闻名,于是追求民主思想开始萌生,“……王孙几个频摇扇,农妇三千正采桑。多少逸劳能反比,不平人事费思量。”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1943年,孙纯中考入省立卫城师范学校,后值“黔南事变”,学校停课,提前毕业。
1945年,受聘于碧波乡国民小学任教员,孙纯中此时正值青春年少,所作之诗内容多为写景抒情。如《早春二月》:“春堤二月柳如烟,玩景人归一字连。回首园林无限美,艳花芳草斗鲜妍。”
1948年秋,孙纯中任“旧州民众教育馆”的图书管理员。1949~1950年,孙纯中因家道中落,肩负家庭生活重担,做小生意维持生计。1953年3月,孙纯中在云峰小学代课,1956年3月转正。从此过上安定的生活,在工作中爱岗敬业,服从组织安排,先后在陇灰、刘官、马头山、兴红、水桥、旧州等地任过教。每到一地爱生如子,除了兢兢业业搞好本职工作外,还无偿地为群众书写对联、文契、书信等,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光荣事业精神健,好为人民献赤衷”是其当时精神面貌的写照。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孙纯中受尽了批斗囚禁的折磨,最后被打成“反革命”,受到“开除工作遣送回家劳动改造”的处理。这段时期孙纯中的精神几近崩溃。“漆黑囚房不点灯,门前荒鬼来为邻。多情若肯来相伴,伴我清谈话果因。”由此可见一斑。虽然如此,但孙纯中仍坚信不白之冤总有一天会得到昭雪。因此他又写道:“莫讶长空天易暮,明朝依样是光明。”
十年炼狱,孙纯中戴着“反革命”帽子受尽了生活上的煎熬,精神上的摧残。“穷愁悲处境,无计获衣餐,笑脸承迎苦,违心附和难。”这是他无可奈何的呻吟。“冤抑何日雪,翘首望长安。”这是他渴望自由的呼喊。
1979年孙纯中的冤情得到了彻底平反,被安排到旧州中学任高中语文把关教师,他重登讲台精神焕发,挥笔写下“要种名花三万朵,馨香散入九千家”的豪迈诗句。课堂上他旁征博引、精辟入理的讲解使学生大开眼界,如饮甘泉。纯中的辛勤工作为高等学校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为旧州中学高考连年先进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实现了他“愿将浑身血,染成满圃红”的愿望,因此多次被评为先进教师。
1985年孙纯中光荣退休后,又被学校返聘代课继续工作直到1992年。孙纯中晚年生逢盛世、生活幸福,热心社会事务,关心后来者成长,所创作的大量诗文,为营造旧州的文化氛围作出了贡献。“老骥犹思奋,残年未觉衰”是其晚年的真实记录。
1996年7月孙纯中因病逝世,有人作挽联:“诗坛损宿将,学子少良师。”以寄托对他的哀思。
革命烈士名录
(已立传者未列入,2002年统计)
金钟培,男,旧州南街人,战士,1953年3月1日在朝鲜渡海光荣牺牲。
熊华,男,旧州南街人,战士,1952年1月7日在朝鲜保卫开城战斗中牺牲。
班洪月,男,旧州横水人,副班长,1961年5月23日在贵州普安围剿土匪光荣牺牲。
张元明,男,旧州新寨人,副班长,1956年8月1日在贵州紫云县剿匪光荣牺牲。
张启发,男,旧州浪溏人,战士,1952年6月15日在朝鲜驻地遭空袭牺牲。
杨仁巨,男,旧州浪溏人,战士,1951年5月5日在朝鲜静水亭战斗中光荣牺牲。
吴伯华,男,旧州东街人,战士,1952年2月22日在朝鲜光荣牺牲。
郭成方,男,旧州罗官人,战士,1952年10月6日在朝鲜光荣牺牲。
熊云才,男,旧州五翠人,战士,1952年10月7日在朝鲜光荣牺牲。
柏老久,男,旧州罗官人,战士,1951年7月4日在朝鲜龙潭堡光荣牺牲。
梅中良,男,旧州木叶人,战士,1952年9月10日在朝鲜五四一战斗中牺牲。
金礼文,男,旧州五翠人,战士,1950年9月15日在兴义马路河战斗中牺牲。
冉崇明,男,旧州南街人,战士,1950年10月在贵州兴仁县剿匪中光荣牺牲。
袁一平,男,旧州街上人。1996年在六盘水市水泥厂“7.8”事件中,惨遭歹徒杀害。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本书系统记述了安顺市旧州镇的自然地理、人口 民族、党派 群团、政权、军事、公安司法、劳动 人事 民政、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旧州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