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199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习俗
分类号: K892.2
页数: 8
摘要: 从道德风尚、传统节日、红白喜事等方面讲旧州镇的习俗。
关键词: 旧州镇 习俗

内容

一、道德风尚
  境内各民族以耕读为本,敬老爱幼,勤俭持家,团结互助,和睦邻里,有遵规守纪的良好风尚。封建社会时期,主要以儒家思想为治家之本,民国前以男讲三纲五常,女讲三从四德为男女道德标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境内居民互助合作,民风淳朴。80年代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社会经济较快发展,境内居民的粮食作物与经济收入成倍增加,温饱已经解决,正向小康生活迈进,在经济发展之后,请客送礼之风颇盛。镇境内政府大力开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两个文明活动,组织学习法律常识,以提高境内居民的政治文化素质。政府在村寨机关建立文明户及文明单位,评选先进单位及先进个人,并提倡以德以法治镇、治村。
  二、传统节日
  (一)春节
  境内居民在传统节日中,最为讲究的是过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前夕制作腌肉、血豆腐。过年时宰鸡杀鸭,杀年猪、做鸡辣子。除夕之夜,俗称年三十,全家团聚,把最好吃的食物抬上桌。夜晚守岁至鸡叫后,把红纸剪成圆形,贴在各种家具上,俗称散岁。大人给孩子发压岁钱。初一忌做任何事情和串门,初二后选吉日到井边烧帛买水,到野外寻柴(财),生意人燃放鞭炮开张。春节期间,境内居民们走亲串友,新女婿给岳父母拜年。小辈给长辈拜年,有新逝者的人家,子女要到坟上上新坟。春节期间,境内屯堡人要跳神(地戏),跳花灯;苗族跳花,祭神鼓,唱酒歌。中老年喜唱古书,女的念佛,做佛会,1990年后更新为搭台对唱山歌。
  (二)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过十五或过大年,这天下午要燃烧栋菁树枝叶,意味着驱邪祛病,燃放鞭炮后,全家团聚过大年。元宵节后,意味着春耕生产开始启动。当地有大年三十吃收工饭的习俗,元宵之夜旧州按惯例组织舞龙, 1980年前跳花灯,2000年后燃放礼花。
  (三)清明节
  清明节这天境内农民天蒙蒙亮后,要牵牛到河边喝水,家家门上和人们头上插杨柳,这天以家族为团体给祖先上大众坟,节后,族内各支或各户分别给祖先上坟,俗称上小坟。旧州街上人家上坟时还要请亲友参加。大族人家给祖先祭祀时按辈份排列,由年高长辈带头行三跪九叩之礼,祭祀要读祝文(祭文)。清明节期间,儿童放风筝。清明节后的三月初三老年妇女要做蟠桃会,以此纪念王母娘娘圣诞。
  (四)立夏节
  立夏这天境内人家都要到野外桃子树下吃午饭,俗称躲立夏,意味着避暑消灾。
  (五)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村民到山上采集桑叶把糯米饭染成黑色来吃,意味着吃解药饭,四月八小孩煮蛋吃,这天又是境内少数民族(苗族为主)的节日。
  (六)端阳节
  阴历五月初五为端阳节,又称端午节,各户用雄黄大蒜等物捣碎掺上酒喷洒在房前屋后以驱蛇虫,神龛上及大门头上插香、艾及菖蒲,头上戴艾等,有“端五不戴艾,二世变老太;清明不戴柳,二世变黄狗”之说。白天要采集多种植物,晚上熬水洗全身,以防病疫。
  (七)农历五月二十八日
  是旧州独有传统节日,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传说旧州的城隍神曾受乾隆皇帝赐封为“钦命城隍司,护国威灵侯”赐半副銮驾。城隍庙址原在旧州城东,现重建于麒麟山下。每到这一天,长约里许的四方善男信女,纷纷去进香祈福,同时抬城隍菩萨游街,浩浩荡荡好似一条长龙,队伍中不仅有“拉牵”“骑摆马”“彩亭”“高跷”等传统娱乐形式,如今还增加了苗族的唢呐、芦笙吹奏表演,屯堡人的地戏,中老年人的秧歌舞,中小学生的花环队、腰鼓队。
  这一节日吸引了四面八方远近百里的乡民前来观赏,文人墨客乘机采风览胜,男女青年借此幽会谈情。商贾云集,生意兴隆,贸易往来,商品繁盛,不宽的街道数万人蜂涌。炮竹声不绝于耳,鼓乐声震撼小城,旅店客栈人满为患,酒楼饭馆坐无虚席。入夜,城外山歌对唱此起彼伏,城内露天舞场漫舞笙歌。
  五月二十八日旧州的迎神赛会,给民风淳朴的镇区带来了繁荣和欢乐,也展现了小镇的风俗文化,人文景观。
  (八)六月六
  农历六月六日为土地菩萨圣诞,村民做六月会“打平伙”。六月六日又为“秧苗会”,这天乡民们要“合把”订规护苗,把“规”为乡规民约,要在山顶高处栽把杆,要在田中插黄纸条或黄布条以驱庄稼瘟病。六月六日是布依族的盛大节日,要杀狗请客。
  (九)七月半
  农历七月初九至十四日境内居民称为七月半,把祖宗牌供奉于家中堂屋左右两侧,七月十四日给老祖宗送“钱”烧包。从初九到十四的五天里,每日三餐供奉祖宗牌,并焚香化帛,以示对祖先的尊敬与缅怀。十四晚上要到河边放漂河灯。
  (十)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亲人团聚,做糯米粑粑,买月饼。晚上供月亮菩萨。又称供月亮婆婆。
  (十一)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九九重阳节,这天境内居民早上吃新米粑粑,晚上吃鸭子,老年人要集会。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把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年节。旧州于2002年农历九月九日成立老年协会。
  (十二)十月初一,农历十月初一是牛王菩萨生日,此日境内村民要做牛王会,打牙祭,早上吃粑粑,晚上宰鸡、鸭、鹅。
  (十三)冬至节
  冬至这天,境内部分居民宰狗,吃了狗肉和喝了狗肉汤后可以御寒。
  (十四)腊八
  农历腊月初八要把糯米生姜煮成稀粥吃,如今过腊八节的人少了。
  三、红白喜事
  (一)起房造屋
  境内居民建房首先请风水先生下罗盘定字向择吉日动土下石、立柱、上梁、安门后移入新居。立柱上梁要办酒席,外家抬猪、抬梁,梁要张贴红布。20世纪80年代后境内居民建房大多是砖混结构的钢筋水泥平房,大多数人家是乔迁新居时才办酒席,外家是送沙发、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物。
  (二)婚礼
  解放前男女青年结合是由媒人介绍,由命理先生合两人八字,八字合得上婚或中婚的,由父母包办定婚,结婚时双方办酒席,男家抬轿吹唢呐扛彩旗去接亲,女到男家后,郎新娘要拜堂,即拜天地、父母、祖宗、亲友等,拜堂后入洞房吃交杯盏。青年小伙们晚上闹新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男女婚姻大多数是自由恋爱,观念已彻底改变。
  (三)做大客
  男女结婚后生第一孩子时,要派两个老太婆抱上一只公鸡到外家去报信。谓曰报喜,外家要组织妇女来做大客,男方家打儿粑办酒席招待客人。来做客的晚上要念佛,1990年后又增加山歌对唱等内容。
  (四)做寿
  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有条件的要做寿,亲友及晚辈们都要来为之祝寿,要办酒席。文士之家有文人赠祝寿联、祝寿席、祝寿诗,子女要买衣物赠送老人。祝寿时,老人坐上座,晚辈给老人瞌头,祝贺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敬老风尚加强,陋习褥节被革除。
  (五)合寿木
  又名合老房,一般选在正月或七月,老人生前把棺材做好存放家里,称为寿棺。俗语有三岁孩儿置棺之说,因人有生就有死。合寿木时燃放鞭炮,木匠要祭鲁班,要办酒席,亲友要朝贺。
  (六)丧葬
  老人去世后丧家要贴挽联,设灵堂,子孙穿戴孝服顶白纸,女婿抬猪羊下祭,请道士念经做道场法事,女儿要燃灯,佛会人员瞌上路佛,晚上唱孝歌,请地舆师看阴地择吉期安葬,三日后复山纳契,待百日后烧白包,三年的守孝期。此间,春节时只贴绿对联,不贴红对联,不办大红喜事,苗族、布依族丧葬习俗与汉族大同小异现已逐步推崇火葬。
  四、娱乐
  (一)地戏
  境内村寨人多属屯堡人,凡屯堡村寨都有地戏组织,跳地戏又名跳神,大多在正月和七月进行,正月为贺春神,七月为米花神,每次初跳时敬神开脸,结束那天也要敬神封脸。20世纪80年代后,屯堡地戏受到海内外重视,境内詹家屯村里的地戏队曾到上海、台湾演出过。
  境内地戏一览表
  村寨 戏目 村寨 戏目
  詹家屯大门 《三国演义》 甘塘大堡 《四马投唐》
  詹家屯小门 《精忠传》 甘塘小堡、湾子 《三国演义》
  苏吕堡周姓 《三国演义》 猛贡村 《反山东》
  苏吕堡彭杨二姓 《反山东》 羊保寨 《反山东》
  茶坡村 《四马投唐》 邵家田、大地坡、汪田 《薛丁山征西》
  龙潭寨 《四马投唐》 陇灰 《薛刚反唐》
  罗官屯 《三下河东》 小屯
  (二)跳花灯
  在正月和七月举行,由男的扮演小旦与老旦,20世纪80年代前旧州四街及各村寨都有花灯戏组织,80年代后,电视普及城乡,人们的欣赏内容丰富了,花灯表演日渐稀少。
  (三)唱山歌
  境内男女老少喜听山歌,山歌为男女对唱的情歌,80年代前男女青年大多躲在大山深处随口对唱,90年代后可以在寨子里、家中对唱,2001年后山歌影碟上了电视,可在家中欣赏。
  (四)唱书
  60年代前,说唱书是中老年人最喜爱的文化生活之一,由一识字人说唱,大家围坐静听,大多在农闲或晚上举行,90年代后,这类文化活动少了。
  (五)做佛会
  境内屯堡寨中的中老年妇女都有佛会组织,正月做上元会,三月蟠桃会,六月雷神会。做会期间,佛会人员吃素不吃荤。
  五、衣食住行
  (一)服饰
  境内各民族服饰男服大体相同,女服各有区别,清代时男的留长辫,盘挽头上,穿长衫,官绅富户戴缎子小帽,穿长袍马褂,留八字胡须。民国时期留中山头,头包青布长帕,身穿长衫,腰系长布带,穿大腰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起时兴穿中山服,80年代后只有部分老年人穿长衫,青年开始穿西服及牛仔服,90年代后茄克服和西服流行,但各村寨仍有年老人穿长衫及布纽扣短衣。
  妇女服饰及头饰各民族都不相同,旧州小城镇内及莲花塘,平寨的汉族穿小袖大襟短衣,前胸系满胸围腰,少女留两条发辫,婚后女子挽髻。民国时期大富人家女子裹小脚。境内各村寨中的屯堡汉族妇女保留明代时期的服饰,穿花边长衣大袖,腰系青、白布或丝头腰带,前有方布围腰,以防衣服沾污,脚穿花尖凤头鞋,鞋底后圆前尖,与鞋邦相映衬。脚打绑腿布、内白外青(20世纪80年代后打绑腿布的少了)。两耳戴环,手戴布手笼与手镯,已婚妇女脑后挽髻,插玉簪,戴网子,头包青帕与白帕。布依族妇女穿短长袖对襟衣,前有满胸短花围腰。苗族(青)妇女穿短衣无纽扣,下穿裙子,胸口中部坦露,已婚妇女戴竹笼帽子,少女头包青布条。苗族(花)妇女全身穿蜡染花衣,头帽及身上吊有响铃。90年代后各民族中少数妇女逐渐改穿流行服饰。
  (二)饮食
  境内居民都居住在盛产水稻之地,故以大米为主食。60年代前以大米、包谷、荞麦、红苕、洋芋等为主食。80年代后以大米为主食,面条为副食,杂粮为饲料,油菜为经济作物。以猪油、菜油、青菜、白菜、豆类、辣椒等为餐菜,80年代后乡村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旧州有鸡煮豆腐的名菜。
  境内人畜主要饮河水与井水,80年代后旧州古城内及部分村寨饮上自来水。茶酒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在社会交往及红白喜事中都以烟酒为头,故有人到人家中做客烟茶为敬、酒为礼之说。
  (三)居住
  20世纪50年代前,住房是木架结构或石木结构的石板房,瓦房或茅草房,以3间或5间为1幢,富户有四合院,大门上还雕龙刻凤。旧州街上窗下有石彻的台面或铺面用于经商,80年代后逐渐改为大铺面。60年代前的石木结构房子有石雕及木雕的装饰,木雕多为花窗,石雕多为八字财门的门榜和墩。当中一间为堂屋,是供奉神圣、祖宗之屋,俗称神榜。80年代后,新建筑大多为钢筋水泥砖石混凝结构的平顶房,正面贴磁砖,屋内铺地板,居室内刷白色涂料或磁粉。
  (四)行路
  民国及民国前以步行肩挑为主,少数人骑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马车代步,但大多数人仍步行。如今,人们出门坐车,出门步行的少了。
  六、陈规陋习
  (一)陈规
  1.做佛会。每年正月初九至十五,中老年妇女在佛头组织下做上元佛会,道士打钵念经,佛会人员跪拜,做佛会期间,佛会人员吃素不吃荤。除此而外,还有蟠桃会、观音会、雷神会、牛王会,农历五月二十八抬城隍游街。春夏两季每位神圣圣诞会、老年妇女朝山拜佛。
  2.祭祀。有众祭、族祭、私祭三种。众祭是以村寨为团体,又称公祭,如旧州的五月二十八公祭城隍,庙会的祭玉皇、观音、大佛,各村的祭土地。族祭是以家族为团体祭祀活动,如各大姓的上坟祭祀。私祭是以个人或家庭举行的祭祀活动,如用猪羊给新故的亲人祭祀等。
  3.禁忌。大年初一忌串门和做事。正月和腊月忌说“破口话”,有正月忌头、腊月忌尾之说。
  吃饭时忌跷脚。
  办红喜事时忌说不吉利的话。
  死于野外的亲人尸体忌进寨子、入室停放。
  男人忌入妇女产房。
  有孕妇女忌给新娘梳头。
  孕妇忌拜神灵祖宗。
  孕妇忌在娘家分娩。
  妇忌在娘家同宿。
  老幼同坐小辈忌跷脚。
  新娘新郎三日内忌串门。
  孝子忌戴着孝帕,顶着白纸入别人家居室。
  姐妹与兄弟在场时忌与他人开玩笑。
  4.认干爹。干爹又称保爷,一般的情况是因孩子找人算命或请迷拉卜卦后要找个保爷、保娘,孩子方可消灾除难。
  5.看风水,择吉日。凡有起房造屋,婚丧嫁娶,出门动工,开业迁居、打灶安门等要请阴阳先生来看龙脉定方向,择吉日良辰而为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文化水平和科技意识的提高,此风已有所消弱,但80年代后此风又有所流行。
  (二)陋习
  1.赌博,赌博风由来已久,民国时期遍及镇内各村各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禁止赌博。
  2.吸毒。民国期间部分人吸毒(鸦片烟),多为富户及老人,旧州街上有人开烟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强行禁毒,吸毒现象曾经灭绝。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本书系统记述了安顺市旧州镇的自然地理、人口 民族、党派 群团、政权、军事、公安司法、劳动 人事 民政、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旧州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