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广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197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广播
分类号: G127
页数: 4
摘要: 从机构网点、通讯队伍、设施设备、广播宣传和广播管理五个方面讲述旧州镇的广播概况。
关键词: 旧州镇 广播 概况

内容

一、机构网点
  20世纪50~60年代,农村广播事业是县广播局统一管理,70年代广播宣传由各区宣传委员分管,业务上是由县广播局管理,1971年建立旧州区广播放大站,编制为2人,1人管内勤,1人管外线,负责把士村、旧州村、文星村、茶坡村、詹屯村等8个行政村的有线广播传输、安装、维修。1973~1976年,龙青、黄腊、刘官、旧州、陇灰公社也先后建广播站,区乡站实行双重领导。区广播站两人属国家事业编制,5个公社站,编制为每站1人,开支由公社自行解决。到1986年,区广播站及公社广播站共有人员8人,专业设置为机房,线务和播音为一体。
  二、通讯队伍
  1985年,全区设通讯员7人,由乡广播站人员担任,有业余通讯员12人,乡政府指定各大队有一定写作能力的人员担任,每星期一下午向区委办公室送1~2篇稿件,每月由区委分管宣传的领导召开一次会议,会议内容包括交流经验、总结好文章、引导积极的同志向县、地送稿件,由于当时写稿件没有任何报酬,要送到县站采用后,才有点报酬,所以,到1986年,全区通讯员才发展到30人,每年由区委召开一次培训会,由区委分管主要领导亲自给通讯员讲课,传授写作知识,到1988年全区召开广播宣传会议3次,培训业余通讯员50余人次。
  三、设施设备
  1971年12月,由县广播局给旧州区广播转播站配备了一台GY2×275瓦扩大机,凯歌牌电子管收音机1台,前级增用机1台,25W高音喇叭2只,并派技术员前来安装调试,以保证正常工作。1972年5月,县广播站送来200只舌簧喇叭,安装在区所在地的街上100只,附近村寨100只,并在区所在的小屯上安装了25W高音喇叭,对镇内及附近的村寨进行广播宣传。到1972年10月,开始架设区广播站至把士的广播专线2公里,安装舌簧小喇叭50只,区广播站至文星1公里,安装入户小舌簧喇叭20只,区广播站——龙潭——老猛——詹家屯——松林10公里广播专线,高音喇叭7只;区广播站——茶坡2公里,安装高音喇叭2只。由于当时是利用邮电线路将广播信号从县站传输到各区广播放大站内,在区邮电所及区广播站机房内安有0.5W动圈喇叭作监听。到1974年底建立旧州公社广播放大站,扩大机输出功率550W,11月底架设公社广播站信号,使每天保持3次正常广播。公社广播放大站,扩大机输出功率550W,1975年10月,架到各大队广播线48公里,安装25W高音喇叭35只,建立村广播室3个,有喇叭5只。广播宣传使全公社家喻户晓,家家都能听到广播声音。
  1976年,建立陇灰公社广播站,扩大机输出功率800W,1970年9月底,架设广播线路到各大队27公里,安装25W高音喇叭29只,建立西地村广播室1个。
  1977年6月,广播站扩大机输出功率550W,8月底,架设广播线路到各大队17公里,安装高音喇叭18只,覆盖农房40%。
  到1977年12月底止,旧州范围内基本上达到个个自然村通广播,70%以上的农户可以清晰地听到广播声音,区委所在的机关住房,基本上户户有小喇叭,90%左右的都可以正常、准时、准点收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地方台的新闻节目,音质音量都非常满意。全区最后建成的一个公社站是詹屯公社广播站,扩大机输出功率2×275W,架设至各大队专线24公里,安装25W高音喇叭18只,建立横水村广播室1个,龙潭村广播室1个,到1985年底,全区有高音喇叭(25W)158只,小喇叭550只,公社至各大队广播专线148公里,扩大机功率4100W,村级广播室9个。80年代后,全区的广播网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基本上建立以县站为中心,公社站为基础、连接千家万户的农村有线广播网络。就在1981年3月,在县广播局广播事业规划会议确定农村有线广播网要“在以县站为中心,以公社站为基础,以专杆专线传输为主,建立质量高,效能好、适应战备需要的农村有线广播网”的方针指导下,在县广播局的大力支持下,由县广播局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对旧州区至各公社站的线路进行测量预算,拿出规划,按图施工,1975年底,正式架设旧州站至刘官的全县第一条专杆专线10公里,旧州区广播站——旧州公社——陇灰公社——詹屯公社的专杆专线14公里,取消了多年区广播站至公社广播站的广播信号租用邮电线路的历史,建立了1区6乡的标准化公社级广播放大站,1978年县广播局肖家忠设计制作出“广播放大第一台时钟自动控制扩大机”,实现自动开关机的设备,使旧州公社在全县范围内第一家使用自动控制设备,确保每天三次广播准时准点开播。
  1980年4月,从县广播局播出的广播信号要经二铺区邮电所倒顺信号才能送往旧州,由于线路长、信号衰减大、信号电压低等多方面原因致使效果不好。1980年10月,由县广播局派技术员,配合旧州区站及广播站(公社)的全体人员架设旧州至二铺区的专杆专线11公里,到1980年12月底止,就投入使用新架设的专线广播信号,使整个旧州区,6个乡广播站的广播实现了专线化,广播喇叭音质好,颇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全区的有线广播一直维持到1989年,直到1991年,撤、建、并以后,各公社的设备,特别是外线用喇叭由于没有专人负责,到1992年10月,全区基本上没有广播声音的出现。
  2001年8月,在地区广播局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旧州镇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于2001年10月1日,正式建立旧州镇调频广播,发射机为30W全向发射,发射频率99.9MH,收转贵州人民广播电台卫星广播节目,覆盖全镇22个行政村,广播收听覆盖率占旧州镇95%,各村支书、主任各有1只,都能在规定时间内按时收听到广播节目,而且音质优美、无杂音,深受群众的欢迎及好评,并引起周边的刘官、双堡,大西桥等乡镇广播电视站同行的兴趣,纷纷来人咨询了解机器运转情况,经过两年来的正常广播,发射功率已远远超过其规定技术指标,其后通过技术调试,比原来增加500m发射量,更好地为农村的农民朋友宣传党的富民政府及科学种田方法。
  四、广播宣传
  旧州区自1971年建站以来,每天广播3次,第一次早上6:50至8:00,第二次中午11:00~143:00,第三次下午6:25至21:00结束,其内容除转中央台及省台、地方台节目外,区广播站每周星期一晚8:00~8:30为旧州区广播放大自办节目,时间为30分钟,报道内容为《生活与知识》、《科技节目》、区委领导对全区农业生产安排布置等。对6个乡广播站的要求,不管是来自哪个方面的广播稿件都必须经区委宣传委员签字后,才能播出。
  五、广播管理
  按事业经费由国家、集体、个人三级负担的原则,自1974年以来,区广播站2人属国家编制,公社广播放大站每人每月由地方财政补助生活费30元,每个公社广播站补助广播员外线维修费每月5元,共计每月35元,分别由广播员管理使用。1979年3月,县委宣传部、县广播局等几家下文后,由每月的35元提高到40元。实行承包联产责任制后,1980年公社从社办企业收入中每年拨款600元作公社广播放大站的维修经费,从1981年起把公社广播站的业务经费列入在包干中,每人每年提取0.05元,全社共提得861元划给公社广播站作正常的维修费使用。由于政府重视,有了维修经费,当年恢复和整顿了公社至各大队以下线路61公里,新架设线路75公里,恢复新增加75W高音喇叭60余只,境内3个乡镇广播站安装低压电喇叭500余只,与此同时,上级部门制定了农村广播网管理条例,贯彻多劳多得的原则,将工作效益与经济利益相挂钩,在公社以下。建立业余维修队伍为主,广播线路分段包干、承包,并由各公社政府制定奖罚制度,公社广播站人员监督执行业余维护员报酬,根据各公社线路长短具体情况确定,一般每人每月35~50元,或400~800斤粮食,或每月定期补助给公社放大站人员10~25元,其余的由区委年底召开座谈会,评出好的优秀人员,加以补助。由于区站第3个月的一次经验交流会及座谈会已形成制度,县局的技术人员到公社进行了“怎样当好一名合格广播员”及业务方面的技能培训。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本书系统记述了安顺市旧州镇的自然地理、人口 民族、党派 群团、政权、军事、公安司法、劳动 人事 民政、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旧州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