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194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卫生
分类号: R197
页数: 3
摘要: 旧州镇卫生情况简介。
关键词: 旧州镇 卫生 简介

内容

一、卫生机构
  1938年9月,安顺县建卫生院,并在旧州建附属卫生院一所。境内病人,轻者找中医和地方土医的草药医生治疗,重者转安顺救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0月安顺县卫生科组建卫生所,各地抽人赴安顺培训学习,学习结束后回原地,1950年10月安顺县第一个卫生所“第八区旧州民族卫生所”建立,编制3人。在旧州区公所内的一间10平方米屋里,开展免费治疗门诊, 1953年迁入西街一幢50平方米的房屋内开展收费治疗门诊,编制8人;1958年改为安顺县旧州区卫生院,同时建立了旧州公社卫生所,陇灰公社卫生所,詹家屯公社卫生所,共计有公社卫生员20人;1967年办大队合作医疗站,每站1~2人。
  1964年国家拨款新建业务用房7间,200平方米,1973年上级拨款另建业务用房12间,260平方米,配备万能手术床1张,50毫安X光1台,显微镜1台,甲、乙两种手术包各1个,在原有科室的基础上,增设牙科、中医科,1983年国家拨款建综合业务用房1幢,6间,300平方米,在原科室的基础上增设单独的妇产科门诊、分娩室、住院部病床8张。1999年国家卫生项目拨款19万,在旧州南街公路旁建立业务用房1幢25间,710.78平方米。1999年10月16日全院由西街迁往南街,正式命名为安顺市旧州镇中心卫生院,在原机械配套的上,配备200毫安X机1台,防疫冰箱1个,B超机1台,1999年区内有24个行政村,每村有防疫保健人员1名,行政上受村委领导,业务上受镇中心卫生院指导,负责该村卫生防疫和妇幼保健接生等工作。
  二、医疗
  民国时间,辖区内有五翠中医金有山,北街有简用谦,北街北极观内有外来专治天花病、接种痘苗的西医生卫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农村医疗卫生保健,建立了一系列卫生防疫医疗保健体系,医疗卫生人员逐渐增多,50年代公社有卫生所,各村都有卫生员;60~70年代,增加了牙科、中医科、妇产科等业务,开展了外科妇产科手术,当时平坝县、长顺县、紫云县、二铺区、双堡镇等外地患者都前来就诊,平均每天门诊病人高达200余人次,防疫保健措施有力,常见的传染病如天花、痢疾、白喉等病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镇境内共有赤脚医生5人,为当时的农村医疗卫生作出了贡献。80~90年代,外科手术和妇产科手术进一步提高,对妇产科的子宫全切除术,卵巢囊肿切除等下腹部手术都能很好的完成,对妇产科的难产处理,胎儿异位内倒转,对剖腹取术由老式的腹部直切口改为耻骨联合上横切口,再改进为腹膜外子宫段部宫取胎术。外科能对胆囊、阑尾炎等中上腹部、下腹部的手术病人进行切除,手术有独到之处,能得到很好的治疗。对各种开放性、闭合性骨折的复位,四肢骨折切开、钢板固定,效果特好。1993年6月27日开创了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之先河,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术治疗多种骨折病人。除特重病和疑难病送安顺各大医院治疗外,常见病、多发病就地治疗。
  三、卫生防疫保健
  民国时期,农村无卫生防疫保健机构,多种传染病的发生使人民生活和生命财产受到很大威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安顺县政府建立卫生防疫部门和妇幼保健部门,派人指导卫生部门开展农村卫生防疫保健工作。
  (一)地方流行病防疫
  1.伤寒病。1984年,小格志自然村、甘塘村发病率为39.7%;陇陇村48例,发病率为31%;小黑土村发病147例,发病率为65%,死亡6例,死亡率0.217%。1991年,朵嘎村发现伤寒病7例,防疫人员及时消毒就地治疗疫情没有扩散。
  2.麻疹。1981~1982年麻疹流行,陇灰村、猓狸自然村麻疹导致部分儿童合并肺炎死亡,1983年领导重视,重新组合防疫人员,季节性接种“三苗”,对8岁以上、4岁以下儿童普种一次麻苗,7岁实行加强复种免疫,预防效果提高,达到了有效控制。
  3.白喉。白喉是历代传染病,传染性强,患病人死亡率高,卫生院每年都对儿童全面开展白喉病毒预防注射。
  (二)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防治
  地甲病和地克病主要由食物缺碘所致。防止这两种病的发生,主要手段是在食盐中加碘,宣传动员群众食用加碘盐,让病区儿童育龄妇女,碘缺乏病人服用碘油丸。
  (三)计划免疫
  从1987年接种卡介苗,实行“四苗”防“六病”冷链运转,每年不少于6次,接种率上升到85%。1991年要求各种苗接种率达90%以上,“四苗”覆盖率达85%以上,1992年实行计免保偿、有偿服务、计免工作经常抓,使儿童常见的疾病不再流行和扩散。
  四、改水、改灶
  境内历来农村用的水井都达不到卫生要求,导致了很多疾病的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89年旧州镇对各村饮水点调查,并及时上报情况,1985年上级拨8万余元,对有条件的村进行改水,受益村寨16个,人口约12000人,大牲口约8000头,1988~1991年先后对寨村、龙潭村进行水改工程,上级拨款8万元,群众自筹8万元,受益人口300余人。1992年对人畜饮水最困难的汪寨村进行水改,解决了汪寨村人畜饮水困难的局面。旧州、蒙村等村也先后饮上了自来水,有效地控制肠道传染病的传染,为了降低氟中毒及相关疾病,1988年到1992年,上级给旧州镇部分村寨进行改灶,拨灶具360套,受益人口2000余人,以点代面,部分农民自行改灶,大大地降低了氟中毒及相关疾病的发生。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本书系统记述了安顺市旧州镇的自然地理、人口 民族、党派 群团、政权、军事、公安司法、劳动 人事 民政、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旧州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