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教育行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1938
颗粒名称: 十、教育行政
分类号: G527
页数: 4
摘要: 旧州镇教育行政简介。
关键词: 旧州镇 教育 行政

内容

(一)管理机构
  民国16年(1927年)安顺县设立教育局,旧州设教育委员1人主持工作。民国29年(1940年),旧州设文化干事1人,由旧州国民学校校长钟子惠(女)兼任。
  1941年11月安顺县设立教育科,1952年全县设16个学区,1953年旧州学区(包括刘官、黄腊乡)设负责人主持工作,由碧波乡中心小学校长兼任。1956年县实行文化、教育合一,改教育科为文教局。1964年旧州区设专职视导员1人。
  1965年的“四清”运动结束后,旧州小学增设政治指导员1人(罗百祥任职)。陇灰小学设置行政机构,设政治指导员1人,校长1人,教导主任1人。1971年旧州区设区学办公室主任1人,工作员1人。1982年旧州区学校办公室更名为教育办公室,1984年政治体制改革中旧州初级中学、詹家屯小学、旧州幼儿园同时设置行政机构,各设校长1人,教导主任1人,幼儿园设园长1人。1992年2月旧州镇教育办公室更名为教育辅导站。1996年8月又把教育辅导站恢复为教育办公室。
  (二)学校管理
  民国3年(1914年),旧州两等小学堂负责人为堂长。1934年更名为校长,实行校长负责制。1952年后,旧州小学设校长1人,教导主任1人。1958年旧州中学建立党支部,狄广川任首任支部书记,校长1人,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旧州区农中支书1人,由旧州大队支书肖怀安兼任农中领导。1963年旧州小学为全日制小学,由于规模大,另设置财务人员,由梅德三兼职。旧州中学建立校长领导下的校务会。1968年旧州小学,陇灰小学,旧州中学成立革委会,学校负责人改称主任,1978年三所学校领导又恢复校长称谓。1984年又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各乡镇学校的人事权,财权由县下放到乡镇,2002年区又收回“两权”。1987年詹家屯完小设立学校党支部,周赞文校长兼任支部书记。旧州镇自1984年以后小学分为旧州、詹家屯、陇灰3个学片,每个学片各有8所学校,各村小设负责人,由各片区完小行政领导统管。
  (三)教育经费
  民国时期旧州公立学校经费来源于政府,不足部分由当地有识富户及学生补给,私塾学校经费全由学生家庭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育经费由国家公粮中征收。1952年教育经费仍由国家统包。农村私塾过渡为民办学校,由于民办夜校班日益增多,国家给民办学校补助逐渐增多。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教育经费大幅度下降后停滞不前。1978年后,教育复苏百废俱兴,教育经费成倍增长。1985年旧州区(含黄腊乡和刘官乡)教育经费结算是390797元,1991年是728391元。6年时间教育经费翻了一翻。1992年撤区并乡后,旧州镇(不含旧州中学)教育经费总决算是554694.00元, 1998年是1235050元,这6年时间教育经费又翻了一翻。2002年教育经费总结算是3224438元,比1998年增长2.7倍。
  (四)集资办学
  民国31年(1942年),金襄七、金铸九、王作宾为旧州的碧波乡中心国民学校捐资建筑费用3200元,贡献木料181根,请建筑民工312个工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群众把部分庙宇祠堂捐献作校舍,如苏吕堡大庙、詹屯玉皇阁、旧州五显庙、三元阁等都改作学校。1956年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后,农村学校维修经费主要靠群众及社队,詹家屯学校由詹家屯、茶坡、汪田、小河等村献料投工、投资兴修,高车学校由每户出谷100斤及投劳兴建。龙潭小学迁址“一四二”基房。陇灰完小利用集体公房作教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把办教育提高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在80年代和90年代中,镇内学校经上级拨款,群众集资和个人捐资把原来的旧庙,祠堂或公房改造成钢筋水泥结构的高层楼房。有些学校另选校址新建校园。1988年,政府投资给詹屯完小4万元、民委投资1万、群众集资1.5万元,在茶坡土地关新建了校园。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本书系统记述了安顺市旧州镇的自然地理、人口 民族、党派 群团、政权、军事、公安司法、劳动 人事 民政、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旧州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