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教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1926
颗粒名称: 八、教学
分类号: G527
页数: 5
摘要: 从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教材等六方面讲述旧州镇的教学概况。
关键词: 九州镇 教学 概况

内容

(一)思想品德教育
  清末境内学校按清廷学部规定,小学教育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端为教育宗旨,以“三纲五常”为中心内容,强调“忠、孝、节、义”。
  民国17年(1928年)又以“三民主义”为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民国28年(1939年)将“礼义廉耻”作为校训,把“国民党员守则12条”列为“青年守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年代初期按照国家教育部提出:“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培育目标是使青少年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
  1957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强调以德育为主。1978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小立志为人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教育。1981年按照上级要求把周会课改为思想品德课。1982年开展“五讲四美”活动教育,要求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强壮体魄”的一代新人。1983年又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德育工作的决定》,学校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90年代中抓文明教育活动,旧州小学给文明学生、文明班级授牌。
  (二)教学工作
  民国时期教学方法为先生讲、学生听,先生教、学生读,注重死读硬背。民国后期旧州的保国民学校注重了启发式教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注入式,提倡启发式,坚持课外活动和教学相结合的原则,按照1952年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教育教程规定》计划教学工作,组织讨论备课,观摩教学等活动。1953年旧州小学成立教研组。1956年旧州小学部分语文教师采用普通话教学。1958年根据毛泽东“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指示,境内各中小学师生参加“大炼钢铁”运动,旧州中学师生在黄腊打寨筑炉炼钢,1962年教学工作讲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抓好基础、落实备课,讲课抓重点、难点精讲多练、当堂消化。1965年贯彻毛泽东主席的“七·三”指示,提倡“十大教授法”。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部分教师遭受批斗,教学秩序混乱,各校相继停课,1972年课堂教学得到上级重视,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由于形式主义和形而上学泛滥,各校不同程度地搞开门办学,旧州公社学校在高坡山上建校舍开坡种茶,种小麦、油菜。旧州中学在浪塘凉水井也建校舍,开辟荒山建造茶园,由于劳动过多,学生学业荒废。1974~1975年由于受张铁生“交白卷上大学”和“马振扶事件”的影响,教师厌教,教学工作流于形式。1978年恢复“文化大革命”前的教学方法和制度,教学秩序又走上正轨。1983年各校教师进行了“教材教法进修考核”,狠抓了教学质量和教师业务的提高。90年代后,教学工作围绕抓“两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而进行教学。小学取消升学考试。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三)教材
  民国时期的私塾及小学堂以《百家姓》、《三字经》、《四书》、《五经》等为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使用新编教材:语文、算术、美术、音乐、历史、地理、自然等。1963年增加省编应用文。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统编教材停用。教材以《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中的老三篇、《毛泽东诗词》和中央指示为教材。1968~1969年使用语文、算术、珠算等省编教材,把体育课改为军体课。1973~1979年使用省编十年一贯制教材。1980年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统一教材。1983年使用国家新编的中、小学统一教材,1988年各中、小学统一使用新编十二年制教材。1990年境内学校统一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六三”学制教材,此教材包括小学、初中所有学科。1993年后又使用国编九年义务教育计划的教材。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课程计划,(试行)》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教育大纲》后,2000年9月又开始使用新教材教学。
  (四)体育、卫生
  1.体育教学
  民国时期11年(1922年)颁布《新学制课程标准》,将体操课改为体育课,每周两课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贯彻毛泽东的“健康第一,学习第二”指示,加强了体育教学。1954年推行《体育锻炼标准》。1957年学校将“身体好”列为“三好生”条件之一。70~80年代中,旧州中学每年都召开冬运会或春运会,旧州公社学校也经常召开春运会。中小学还经常选派运动员参加地、省田径运动会。1985年旧州中学、旧州小学、旧州初级中学等校经验收体育户外教学基本达标,旧州小学被评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1988年,詹家屯完小,陇灰完小体育教学也验收合格达标。90年代中期之后,体育成绩纳入中考成绩。
  2.卫生工作
  民国27年(1938年),县成立健康教育委员会,指导各中心国民小学卫生保健工作,学校环境卫生、个人保健按条例执行,并进行评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学校卫生保健工作更加重视,学校定期请医务人员给学生讲卫生知识和注射防病疫苗,1960年境内各中、小学订立保健工作制度,注重校园卫生和个人卫生,每天一次小扫除,一周一次大扫除。1962年根据卫生部《关于中小学保护视力办法》的条例,学校组织学生做眼保健操,并保证中小学生睡眠时间(小学10小时,初中9小时,高中8小时)。每学期定期检查视力。1980~2002年学校根据卫生部和教育部重新颁发的《学校卫生条例》和《中国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素质测试细则》,旧州中学和旧州小学都对学生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测试,根据测试情况学校建立了集体卫生和个人卫生保健制度。政府和学校根据国家《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通知》的精神,新建了校舍,注重了采光,设置了桌凳,美化了校园,使学生有了美好舒适的学习环境。各校建立了学生健康卡片,作为学籍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五)劳动教育与勤工俭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60年代,为贯彻《中小学生守则》,将“热爱劳动”作为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每周至少一次或一下午的劳动。为贯彻毛泽东主席“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旧州中学1958年在新建校舍四周种玉米、小麦、蔬菜、瓜果等10余亩,还在猓狸垦荒种水稻,没有耕牛,师生员工拉犁犁田,学校师生种蔬菜基本自给,勤工俭学经费发给学生作生活费用。学校种的南瓜送上北京展览。旧州区农中的勤工俭学基地,在白果园背面。主要种植玉米、小麦、蔬菜。基地田在家汤田坝,有5亩多,主种水稻。每年冬春两季都到老落坡林场种树。学校还组织学生编箩筐,学生生活及学习办公费都由勤工俭学收入解决。旧州中学利用每天下午课余时间劳动,区农中是上午上课,下午劳动。1961年为执行中共中央“各行各业都要支持农业”的指示,境内中小学师生下队帮助“双抢”及“三秋”劳动。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后,劳动上升到主要地位,各中学和中心完小都搞开门办学,各村小开辟大寨田,旧州中学在浪塘开辟茶山130余亩,年收入3000余元;旧州公社中学和完小在高坡开山种茶、小麦、油菜。詹家屯村小在茶坡蚂蚁坡开大寨田3亩,苏吕小学在老山箐开大寨田2.5亩。70年代初期旧州小学的劳动基地在打寨山。80年代以后的各校把劳动列入教育工作内容,主要组织学生校内劳动,如投工投劳搞校园建设,种花、种树、美化环境,“双抢”和“三秋”时有一周农忙假,90年代后农忙假逐渐取消。
  (六)学籍管理
  1.学习成绩考核
  民国时期的旧州两级小学及后来的保国民学校,学生成绩分日常考查和临时测验,学期考试及毕业考试。平时成绩、临时测验、学期考试的成绩各占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学科成绩以平时成绩考查、月考、学期考试各占1/3,合为学期成绩,采用记分制,60分为及格。品行成绩以甲、乙、丙、丁四等区别,丙为及格。1955年按教育部规定,加强了平时成绩考查,减少书面考试次数,按教材内容出题,只举行学年考试和毕业考试,1963年后,规定每学期举行半期和期末两次考试。“文化大革命”时期,采取开卷考试。1978年后,由于重视教学质量,考核加强,出现了考试过多现象。1981年省教育厅规定减少考试次数,严禁出现偏题、难题,恢复学生成绩考试制度,严格了考查方法。1987年高中实行会考制度,考试成绩计入毕业成绩。1998年实施素质教育,对中学生实施“减负”工作。取消半期考试及小学升初中毕业考试的统考。
  2.升留级制度
  民国时期旧州的保国学校中,学生学科成绩有一半不及格的要留级,语文、算术两科不及格必须留级,连续留级两年的令其退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省政府规定初小一科主科不及格在40分以下的留级,40分以上可以补考后决定升留级,高小一科主科和一科副科不及格留级,中学三科不及格留级,两科不及格分数在40分以下留级。“文化大革命”后由于无严格的学习制度,升留级制度取消。1978年又恢复升留级制度,但无统一标准,1998年提倡素质教育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取消留级制度。
  3.学生奖惩
  学生学业成绩优良,操行成绩甲等或有特殊模范行为的,由各级政府或学校给予名誉奖励或物质奖励。1955年以“身体好、学习好、品行好”表彰“三好”学生。对个别品行败坏、学习不好的学生可以开除。1981年后为贯彻执行《全日制中小学计划》,采用各种形式鼓励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中、小学表彰“优秀共青团员”及“优秀少先队员”、“红花少年”和“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对个别品行不良,破坏校规的学生,学校只能给予批评教育,转化为后进生,取消开除制度。
  4.整顿学生学籍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只有学生花名册,学籍管理不健全。1981年根据省、地要求,学校才加强对学生学籍管理,1982年后,结合普及初等教育工作,小学初步建立完善“两簿、两卡、四册”。1985年后由区“三教”专职干部王廷国主抓学籍管理工作。1986年招收学生要求要有报批手续,报市教育局备案。高中毕业生经地区教育局验印,初中毕业生经市局验印,小学毕业生由学校验印。中小学招收新生时,开学初填报学籍登记表一式三份,学校、镇教办、教育局各保存一分。初中填写学籍登记卡,学生转出、转入、流失必须在学籍登记卡表上注明原因及时间。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本书系统记述了安顺市旧州镇的自然地理、人口 民族、党派 群团、政权、军事、公安司法、劳动 人事 民政、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旧州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