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图书馆
安顺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安顺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十二章 畜牧水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1758
颗粒名称:
第十二章 畜牧水产
分类号:
F326.3;F326.4
页数:
12
摘要:
从饲料草场、畜禽和其他动物养殖和水产养殖讲述旧州的畜牧水产概况。
关键词:
畜牧
水产
概况
内容
第一节 饲料草场
一、饲料
(一)精饲料
精饲料主要有:玉米、黄豆、米糠、麦麸、四季豆、蚕豆、稻谷、菜子饼等。
(二)粗饲料
旧州镇属于产粮区,主要以生产稻谷,玉米为主,坝区以稻草、老糠为原料,山区以稻草、米糠、玉米秆、玉米壳等为粗饲料。
(三)青饲料
青饲料分为三类:(1)山茅草。(2)熟地草。(3)人工栽培植物茎叶,主要有白菜、青菜、莲花白、莴笋叶、菜萝卜叶、红苕藤、折耳根叶、蚕豆叶、四季豆叶、豌豆叶、捧瓜叶、茄子叶等。
二、草场
境内天然草场分布于境内各村寨。
(一)草场
1.境内草场均为天然性草场和退耕还牧草场。1998年退耕还牧1500亩,1991~2002年逐年统计全镇实有草场5000亩,分布于境内各村寨。
2.灌丛草场。多半由禾本科牧草组成,草场面积为1600亩,主要分布于西地村、蒙村村等村寨。
3.田、地坝草场。分布于境内的田坎、地坎、溪沟边、路旁空坪地,24个村均有,面积5400亩。
三、牧草
(一)牧草品种
境内牧草品种分为:野菊花、桑叶、淡竹叶、夏枯草、紫草、白茅草、狗肝草、地锦草、蒲公英、野花生叶、青蒿、白蒿、桔梗、灯芯草、狗尾草、鸭嘴草、车前草等。
(二)牧草利用
民国时期,各村都订有相应的村规民约,采取各种措施,在村与村的田地交叉处不损坏庄稼的前提下进行放牧,直到1958年进行划界管理后,所有的牧地归集体所有。
第二节 畜禽和其他动物养殖
一、家畜
(一)饲养生猪
1.饲养生猪方法:民国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饲养生猪为散养,民国初期由于科技不够发达,采取的饲养方法都是以熟饲料为主,造成畜牧业的发展迟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把畜牧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计划,鼓励广大的农户多饲养生猪。对饲养户,国家拨出专项资金,实行畜牧养殖业的小额贷款,但由于小农经济周期长、风险多,畜牧养殖业没有得到明显提高。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公社大队积极办养猪场,农户在公社的带动下,也大力发展养猪。但由于当时的粮食和经济跟不上,公社大队的养猪场,饲养的生猪疫病传染,死亡率很大,特别是1960~1961年期间,集体养猪场大量倒闭。国家为再鼓励农户发展养猪,划给人均饲料地12平方丈,政府采取给饲养猪户供应饲料的措施,在相应的政策扶持下,逐步推动养猪业的发展,集体养猪场基本恢复,农户发展养猪也得到相应发展。但由于发展畜牧养殖业的方向不明,当时集体养猪场饲养的生猪也只能应付上级的检查,经济收入效益不佳,1970年大集体时期,国家为鼓励农户发展畜牧养殖业,又重新划给每人饲料地5平方丈,而且对饲养母猪的农户,每头母猪每产下一窝猪崽由公社兽医员签出证明,到指定的粮食部门领取10公斤粮食。育肥猪按照国家政策实行“调留各半”。直到1980年,联产承包到户后,农民掌握自己享有的承包责任田地,明确发展畜牧养殖的方向,使生猪发展逐年提高,特别是1994~1996年三年内,粮食价格低,肉食品价格高,广大的农民看准了市场,生猪的发展突飞猛进,在境内的旧州、文星、把士等村,大力发展育肥猪;五翠、新寨、平桥、小寨、松林、甘塘、木叶等村积极发展母猪养殖,据调查,发展育肥猪的饲养户到60头以上的有10户,饲养母猪2头以上的有150户。广大的农户把畜牧养殖业的发展作为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兽医及养殖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办畜牧养殖培训班,用科学的饲养方法,大力推广生猪养殖改生喂的科学饲养方法。在境内发展200头以上的集体户有粮管所,个体户黄应龙,50头以上的专业户有旧州西街朱胜和、南街的顾兴龙,把士村的聂艳平、吴明祥。截至2002年统计全年生猪饲养量23000头,年末存栏13500头。
境内饲养生猪,建国初期,实行的都以集体或个体养殖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养殖的形式基本不存在,都是以个体养殖为主,按地方多年的养殖方法是专圈饲养和牛猪同圈饲养,近几年来,由于科技的发达,在境内饲养生猪基本实行熟性生喂的饲养方法,既减少人工,又缩短饲养周期。母猪饲养方法以粗饲料或青饲料为主,采取自繁自养的户较多,而且饲养母猪一般为“抓两头”、“带中间”,即在纯种猪未发情前,精饲料略高一点,怀孕期精饲料可减少部分,在母猪出猪崽期精饲料加大,使母猪能承受拖崽关。养殖母猪掌握一定的饲养经验,仔猪40天左右可提前断奶,加强对仔猪的饲料饲养管理,调喂增加浓缩料粒和颗粒料。饲养育肥猪可分为三个阶段,断奶仔猪以青饲料为主,中猪饲养粗精搭配,肥猪以精饲料为主青饲料为辅。三种方法齐头并进,一般饲养每批猪不超过半年,据核算,料肉比为3比1,也就是三个配合饲料饲喂一头猪,成本核算一头猪平均每年天可兼1.5元钱。
近年来,由于兽医人员加大科学技术的宣传,广大养殖业户能掌握熟改生喂的科学饲养方法,在饲养生猪方面抓管理,相应的搞好环境卫生,按猪的大小分圈饲养。养殖业的发展经过近年来的实践证明,所谓过去民间流传“养老女”、“喂憨猪”和“过年猪”的习惯已不存在。
2.生猪品种
(1)本地黑猪
本地黑猪是境内多年传统的较好的猪种,它成猪体重虽然不如苏白猪、长白猪,但却另有其优势:能耐粗饲料,抗病能力强。瘦肉比例较高,而且肉质细嫩;母猪发情期早,8个月后开始正常发情,每窝可产仔10~12头以上,双月断奶仔猪体重每头30公斤以上。
(2)优良种猪
苏白猪:境内饲养种猪的地点有:五翠桥头、新寨、郭伍寨、老孟寨,共饲养种猪12头。基本上是由贵阳洛湾农场引进,苏白猪的主要特征是体型较大,耐粗饲料,配种率高,如与本地黑猪杂交,产出来的独崽更好。
长白猪:主要特征,头狭长,猪耳向前方伸展,体驱发达,肩胛较轻,背腰平,配种后产来的猪崽较好,瘦肉率较高,深受饲养户的欢迎。
(3)母猪养殖:五翠村,新寨村,把士村,松林村、甘塘村、木叶村有部分农户饲养母猪可达2~3头,一年可赚3000元以上。
3.生猪购销政策
在计划经济年代,国家实行派养派购的政策,1957年生猪被列为统一收购物资,由商业部门统一收购。1958年实行合同收购制度,由商业部门与农户签订合同,收购人员到社队分期分批收购。1961年后实行“调留各半”政策,对农户饲养的生猪,达到出栏,不允许到市场交易,由国家统一收购,而且每户农户向国家交售一头肥猪,国家收购50%,饲养户自食50%,但国家收购一头肥猪奖励粮食25公斤,按照政策规定社员自留部分一律严禁进入市场销售,如发现,由工商部门没收。1963年后,国家又实行新政策,斤猪斤粮奖给农户。1971年政策规定毛重110公斤以上的肥猪交售给国家,又可抵两头上调肥猪的任务,同时奖励饲养户化肥10公斤,“调留各半”的政策延续到1980年。1981年后,国家取消收购上调政策,生猪交易在市场上交易活跃,畜牧业的发展循序渐进,到2002年止,每年生猪饲养量达23000头以上,年末出栏肥猪8000头以上,年末存栏12500头。
(二)牛
1.饲养措施
境内饲养耕牛大多数属自繁自养,有部分农户采取喂季节牛的方式,农忙时购进耕牛,农闲时把耕牛出售后外出打工经商。在初级社、高级社时,农
户以饲养的耕牛入股形式将耕牛入社,形成集体饲养使用。1958年人民公社时,国家政策规定,严禁个人饲养耕牛,更不能出现乱屠现象。1972年在集体饲养的老弱病残不能使用的耕牛,经队委会研究可当菜牛出售。1980年实行土地承包制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按生产队现有的耕牛以实有承包人口分配,并以质论价给社员饲养。改革开放的新形式下,耕牛的饲养逐步发展为个体饲养。承包到户以来,农民有自己的承包责任田、地。耕牛的发展较快,目前农户饲养的耕牛比集体时已超2/3以上,截至2002年,耕牛年末存栏6350头。
2.品种及分布
(1)黄牛:境内散养的黄牛一般有黑黄牛和纯黄牛两种,特别是纯黄牛上下左右均称,在耕种高山岩山地时行走方便。公黄牛颈大、脖粗、尾长、肩峰较高,角向外偏上变曲,睾丸大而对称,发情旺盛时,特别好斗。母黄牛头部清秀,颈部较细长,肩峰不及公黄牛,背腰平直稍有凹陷,臂部肌肉丰满,乳房呈圆锥形,排列整齐,性情较为温驯,但母性强,耐寒力高,步行灵活,攀登陡坡的能力强,耕作不次于公牛。境内饲养的黄牛各村均有,但饲养多的是汪寨村、西地村、蒙村村、朵嘎村、陇灰村。
(2)水牛:境内饲养的水牛有青灰色和白色两种,水牛体型大体相似,中等体型、腹大、前肢较高,皮色光润,背腰平直,后腰宽大,四蹄坚实有力,角根宽厚,角内外面长有凸凹纹络。公牛头宽额大、颈粗、胸宽、皮色发光,后腿肌肉丰满,俗话说:“上看一张皮,下看四肢蹄,前看胸膜宽,后看屁股齐。”未阉割的公牛特别好斗,而且斗力很强。一般的水母牛看上去比公牛清秀,体型较公牛小,乳房呈圆锥形,排列较整齐,性情温驯,母性强,行走比公牛慢,有一定的耐寒能力,春天适合放牧,热天喜困溏,能适应当地坝区及山区耕作,每天可耕作水旱田2亩左右,境内散养的水牛各村寨均有。
(三)马
境内饲养的马匹分为拉车马和驮马,拉车马、驮马都各有不同的特点,拉车马比驮马驱体大些,四蹄坚实,行走较快,敏感性强,拉车马可拖1吨以上的货物。驮马分散养于境内的陇灰村、汪寨村、西地村、蒙村村、朵嘎村、木叶村及附近的村寨、驮马大多数为母马,适用和交通不便的村寨。1956~1980年,饲养马匹多属集体,专门从事集体的货物运输,有专人看管。1980年后,农户饲养马匹较多,给人们带来运输之便,现人们饲养的马匹农闲时用于运输,农忙时还可用作耕田、地。2002年饲养的马匹年末存栏385匹。
二、兔、猫、犬
民国时期,兔为私人散养。1960年~1961年间,粮食大幅度减产,经济非常困难,各大队寨子散养的兔子数量下降。1981年后,土地承包到户,农户散养的兔发展较快,有部分村寨散养的兔发展到2500只以上,但由于兔毛价格下降,兔的发展逐渐缓慢。1990年,兔的养殖滑坡,现各村寨饲养的兔很少。
养猫业在1970年后,由于鼠药大量流入市场,导致各村寨饲养的猫大批中毒死亡,造成鼠多猫少的现象。由于鼠药不但侵害猫的生存,造成野外的动物也受到侵害,1990年以后,禁止鼠药在市场贩卖,猫的发展逐年提高,各村寨家庭饲养的猫越来越多。截至2002年,猫的存栏数达3000只以上。
犬的养殖,有史以来,家庭养狗主要是用来防盗。1958年“大跃进”时期,因部分人的谎言,养狗是旧社会富人家喂来咬穷人的,再说养狗是浪费粮食,在各寨掀起打狗运动。20世纪80年代后,养狗数有所发展,但由于鼠药没有真正得到控制,家庭饲养的狗因鼠药中毒的原因,发展缓慢。1990年后,鼠药真正得到控制,各村寨的养狗发展较快,家庭养狗既防盗又食用。因为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狗肉也成人了们的腹中之补、盘中美味,2002年统计养狗存栏可达2000只以上。
三、家禽
(一)鸡
鸡是餐馆、家庭不可少的美味食品,而且境内的鸡辣子历史悠外,名声远播,所以家庭饲养鸡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养殖方法分为笼养和散养,笼养鸡采用固定的木架分层建造,利用多种原料饲养;散养的鸡早上放出,傍晚回笼,放养鸡可在房前屋后树林里觅食,每天喂玉米、秕谷、菜类等料。公鸡可作报晓及红、白喜事的恭贺礼物之用,母鸡下蛋可直接食用或再继续繁殖。鸡肉在离镇较远的村寨可成为亲朋好友的桌上佳肴,杀鸡待客最能体现主人的诚心。1959年国家推广农村“卵孵鸡运动”,境内的高车、莲花塘出现孵鸡热。20世纪70年代大割“资本主义尾巴”,养鸡业滑坡。80年代承包到户,农户把握发展的方向,把养鸡重新纳入每个家庭发展经济的轨道,各村养鸡业迅猛发展。特别是1993~1996年间,境内笼养鸡盛行,在境内的各自然村寨饲养的鸡有农户可达500只以上,由于养鸡业的发展是一个周期短、见效快的家庭经济收放的好门路,境内2002年饲养量到达8.5万只以上,年末达5.5万只。
(二)鸭
境内饲养的鸭以麻鸭较为普遍,属产蛋肉鸭型,觅食能力较强,耐杂食粗料,体型中等,体重3公斤左右,头貌清秀,眼大有神,颈部长大,胸腹宽,后部丰满,头及颈部呈发油亮的青褐色,颈部有一白羽圈,为黄色,此鸭羽毛多数为黄褐色,部分为麻灰色、白灰色。
1.棚鸭放养和庭院饲养
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棚鸭放养只分布在型江河两岸的村,目前,境内饲养鸭的村主要分布在文星、平寨、高车、苏吕、詹屯、横水、罗官、猛贡、浪塘等村。棚鸭放养一般由主人携带简陋的鸭棚一间,行李和炊具以及围栏、箩筐、鸭梢,迁徒于河边、田坎、田坝地区。养鸭能给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收入,因此当地流传着“要得发,赶马看棚鸭”的俗话。鸭的饲养可分为两大部分,饲养户以养小鸭和产蛋鸭为主体。在集体时期,养鸭业的发展不大,特别是70年代,个体养鸭被说成是资本主义尾巴,导致以集体放养鸭为主,家庭饲养仅为少部分。80年代后承包责任田、地到户,饲养户发展起来,莲花塘刘玉祥、梅德开等发展为孵鸭专业户,每年可孵小鸭数万只投放市场。
2.宰鸭业
办喜事食鸭是本地的风俗,特别是过节,更有吃鸭子的习惯。饭店、餐厅、宴席必有鸭,而宰鸭技术麻烦,特别是去毛技术更是一般人不易掌握,因此产生了一些有专业特长的人,从事此业。民国时期,各村寨饲养的鸭在安顺是属于领先地位,这是因为境内的地势低凹,田多,滥冬田较为普遍,这给境内的养鸭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那时各村寨养鸭量较大,平均每个村寨养鸭户达10户以上,饲养小鸭在2000只以上。建国后,随着科技的发展,饲养户采用先进的科学养鸭技术,利用配合饲料喂养,使鸭的生长快、产蛋率高,境内的鸭2002年存栏1.5万只。在高车、苏吕、猛贡、新寨、甘塘等村有专门喂养仔鸭屠宰给买主的饲养户,旧州街上还有一家宰鸭专业户常年营业。
(三)鹅
境内饲养的鹅为各村寨饲养户散养和庭院饲养,鹅类品种主要是平坝大灰鹅、北京鹅。平坝大灰鹅体型较大,体重7公斤左右。母鹅每年产蛋60枚以上,蛋重130~160克;北京鹅毛色纯白,体形较平坝鹅小,体重3~4公斤,但北京鹅肉质比平坝鹅细嫩,每年产蛋50~60枚,蛋重120~130克。饲养的鹅群以型江河两岸为主,坝区和山区均有饲养,有部分饲养户可饲养到200只以上。
第三节 水产养殖
一、养殖技术
历史上,境内鱼类为天然繁衍,型江河、鹅项水库、猫洞塘、把士河、羊保水库、新寨塘、横水河以及各村寨的小河溪,都属天然养殖,由于境内是鱼米之乡,产出来的鱼多数属砂子鱼,在酒席盘餐中是美味佳肴。80年代后,由于大西桥化肥厂的废水流入河中,使河内的鱼逐年减少,严重的是当地的某些好渔者采取乱捕、乱炸、投放毒药,造成大量的鲫鱼、鲤鱼、鲢鱼、白条鱼、泥鳅、鳝鱼、虾、蟹等逐年锐减。
二、人工养殖
人民公社成立后,在境内的各个水库、山溏投放鱼苗25万尾,1968年进行一次大捕捞,收获鲜鱼9870公斤。70年代集体时期,又投放鱼苗20次,数量35万尾。各生产队利用天然的水塘、稻田共500亩发展养鱼,每年成鱼捕捞3000公斤。
1980年后,各村寨农民利用自己的承包责任田大力发展养鱼业。1986年,有一四川老板在把士村的马槽田承包稻田20亩养鱼,为当地养鱼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境内王恩权、宋伦、雷先琴、叶守勤等人利用稻田养鱼陆续放养鱼苗5万尾以上,收获成鱼3700公斤。
三、鱼类品种
境内养殖的鱼类有鲤鱼、草鱼、鲢鱼、鲫鱼、鳝鱼、泥鳅。其他水产有虾、田螺、蚌等。
四、捕捞
型江河一带的村民一般备有渔船、鱼鹰、拦河网、扳罾。或用竹篾编成喇叭形大小鱼笼,安放在河溪流水中,群鱼自游进笼,然后收取,或用鱼杆把鱼赶进笼中;有的村民采用细竹子编成中间粗,两头细的小鱼笼,中部开口,中放香料以为饵,投放有杂草的鱼池河流中,鱼群闻到香料味后进入笼中,按时投放收取。用上述几种方法捕获谷桩鱼和鲫鱼等。
第四节 畜禽疫病防治
一、畜禽疫病种类
境内畜禽疫病以牛马炭疽、牛出败、马流感、马鼻疽、五号病、猪瘟、猪肺疫、猪丹毒、仔猪副伤寒、禽霍乱、鸡新城疫等较为常见。
二、其他传染病
(一)马腺疫:50年代时有发生,90年代后基本没有。
(二)猪喘气病、仔猪副伤寒、仔猪白痢、仔猪亦痢、猪流行性感冒、猪传染性胃肠炎时有发生,但都能得到及时控制。
(三)鸡、鸭、鹅霍乱,时有发生,但已能够控制。
三、寄生虫病
(一)猪的寄生虫:有蛔虫、肾虫、肺丝虫、食道口线虫、胃虫、旋毛虫、姜片虫、弓型虫、纤毛虫、猪癣。
(二)牛寄生虫:牛肝片吸虫、外腹腔吸虫、前后盘吸虫、鸟华吸虫、皮蝇。
(三)马寄生虫:有绦虫、蛔虫、蛲虫、圆线虫。
四、中毒病
猪亚硝酸盐中毒,氨氰酸中毒,霉饲料中毒,食盐中毒,酒糟中毒,农药中毒。
牛霉饲料饲草中毒,农药中毒,青杠叶中毒。
五、普通病、内外科病、产科病。
(一)猪的普通病:仔猪贫血,维生素缺乏症,锌缺乏症,仔猪白胎病,肺炎、胃肠炎,乳房炎。
(二)产科病:母猪产期瘫痪,阴道脱及子宫脱,直肠及肛门脱出。
(三)牛内科病:前胃弛缓,前胃积食,瘤胃臌气,重瓣胃阻塞,口膜炎、食道阻塞,创伤性网胃炎,真胃炎及真胃溃病,腹膜炎,腹水。
(四)马的内科病:急性胃肠炎,慢性胃肠炎,急性胃扩张,急性肠臌气,结症,痉孪症。
(五)产科病:有难产、阴道炎、子宫脱、胎衣不下。
六、疫病防治
疫病采取“三分治疗,七分预防”的措施,提倡防治结合,防重于治。为加强畜禽疫病预防工作,1957年成立合作社兽医站,每年春、秋两季深入各大队生产队对集体饲养的耕牛、私人饲养的生猪以及家禽开展防疫工作,16个大队共预防注射牛炭疽2500头,马50匹,牛出败2000头;猪瘟疫苗注射5000头,猪肺疫2800头,猪丹毒3000头。1980年承包到户后,逐年开展春、秋防疫和常年补针工作,国家指令性计划每年的防疫都以大牲畜预防注射炭疽,猪以猪瘟为主。每年的防疫重视“五号病”,1999年为控制“五号病”的蔓延,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对本辖区24个行政村97个自然村饲养牲畜的农户进行对牛猪“五号病”疫苗的预防注射工作,“五号病”基本得到控制, 2002年全年大牲畜存栏为6885头匹,生猪全年饲养量21000头,年末存栏8000头,为使疫病的发生得到及时控制,兽医站畜禽疫病的监测工作已形成制度。
七、检疫
1985年开展市场肉品检疫工作以来,分别在旧州街上、旧州场坝、水桥场坝、刘官场坝、鲊陇场坝、尖山场坝进行肉品检疫。未撤区建镇前,区兽医站共有检疫员5人,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认真学习《贵州省家畜防疫条例》,几年来的检疫工作,使进入市场销售的猪肉包括头、蹄、骨、皮、油脂、胴体得到检疫,肉品检疫工作从未发现违章现象。1991年撤区建镇后,对检疫工作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动物防疫法》出台后,国家将检疫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从事检疫工作的人员对拒绝肉品检疫的屠商,敢于大胆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对进入市场的畜肉坚持街面、场坝的长期检疫工作,对带病毒的畜肉,采取强制的高温和无害化处理。
随着市场的繁荣,人们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肉食品已成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产品。1996年以来,进入市场交易的肉品每年可达4000头以上,加强肉品检疫工作,有效地杜绝病死畜肉进入市场销售,使人民群众能吃上放心肉。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本书系统记述了安顺市旧州镇的自然地理、人口 民族、党派 群团、政权、军事、公安司法、劳动 人事 民政、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旧州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