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林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1739
颗粒名称: 第十一章 林业
分类号: F326.27
页数: 9
摘要: 从林业资源、育苗造林、森林保护和林场及经济林区四个方面讲对旧州镇的林业情况进行描述。
关键词: 林业 经济 概况

内容

第一节 林业资源
  境内在贵州省森林立地分类系统中属南方亚热带绿地区域,清代以前为原始森林覆盖。后因人口增长,对森林过度砍伐,1958年“大炼钢铁”时砍伐甚多。1975年,境内共有林地1592.8公顷,灌木林84.1公顷,茶园99.7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8.5%。
  1995年林业调查资料显示,全镇共有林业用地3268.4公顷,其中有林地2661.1公顷(用材林2052.2公顷,经济林590.4公顷,竹林18.5公顷),灌木林185.6公顷,疏林地43.2公顷,活立林积量15550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8.88%。
  境内有林地主要分布在朵嘎、蒙村、西地、木叶、罗官、五翠、浪塘等村。经济林(油茶、茶叶、果树)主要分布在蒙村、西地、罗官、高坡、新寨、五翠等村。灌木林主要分布在朵嘎、蒙村、西地、甘塘、陇灰、龙潭等村。森林覆盖率最高的村是蒙村,为71.02%,其次为朵嘎村,达57.72%,西地村为55.72%。
  境内主要树种有:杉木、马尾松、华山松、光皮桦、杨树、楸树、香椿、檫木、女贞、泡桐等。
  经济林木主要有油桐、茶叶、花椒、李子、板栗、桃树、梨树及黄柏、杜仲等。
  第二节 育苗造林
  一、育苗
  1975年前,旧州公社林场、西地大队林场育过部分杉、松苗木,主要为林场造林自用。1975年,旧州区林业站人员到位后,镇境内育苗工作步入正轨,年年育苗。1983年以前为社队林场育苗,1983年起转为林业专业户育苗,除供应境内造林外,通过安顺县林业局外调其他乡镇。1976~2002年共计育苗417亩,其中,1983~1992年连续10年育苗,面积均在20亩以上,最多一年为1985年,育苗37亩,当年苏吕村周明友户育苗为24亩。
  二、植树造林
  (一)集体造林
  1981年前,为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集体造林。詹家屯公社1958年造林1645亩;旧州公社1965年造林2170亩,1966年造林1200亩,1970年造林200亩;陇灰公社1970年造林1000亩,1975年造林1800亩,1976年造林4250亩。人民公社期间历年均有造林,截至2002年保存面积为1.37万亩。
  (二)个体造林
  荒山造林。1981年实施“定山权,定自留地,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三定”政策后,由集体造林转向个体造林,以户为单位的个体造林随着造林的深入开展和工程造林的实施,进一步发展到联户造林,形成个体、联户、村组三位一体的造林格局,1981~2002年期间,农户自留山、责任山造林保存面积为1.5万亩。1985年营造的2400亩商品基地林和1999年营造的2100亩“天保林”人工造林,其中85%以上皆为农户自留山联户造林。1999年横水林场500亩系市长样板林,横水村85户农户自留山联户造林。
  四旁植树。主要为村边路旁、房前屋后、田边地角植树。1983年耕地承包到户经营后,地坎树在四旁植树中占的比例加大,四旁植树每年保持在3~6万株数量。全镇1995年四旁植树活立木总蓄积量2380立方米。
  (三)工程造林
  商品基地林。1985年,在西地、朵嘎、甘塘、陇灰、横水、苏吕、高坡等7村营造速生商品基地林2400亩,国家每亩投资40元,总计投资1.07万元,现今保存面积2150亩,保存率为89.6%。
  “天保林”工程人工造林。1999年在横水、汪寨、西地、浪塘4村营造“天保林”工程人工造林2130亩,国家每亩投资50元,总计投资1.07万元,现今保存面积2020亩,保存率94.84%。
  鹅项库区经果基地林。2000年在甘塘村境内鹅项库区营造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鹅项库区经果基地林300亩,国家投资8.6万元,种植桃、梨、李等果树1.8万株,现已结果,开始产生经济效益。
  退耕还林工程林。2002年在陇灰、龙潭、松林、旧州、把士、新寨、甘塘、木叶8个村实施退耕还林4300亩,涉及退耕农户2000多户,退耕地7000余块,植苗60余万株。按照工程“退一还二”的造林要求,同时在蒙村、朵嘎、高坡、罗官4村实施荒山造林3100亩,植苗50余万株,国家投资(苗木款及种植费) 36.35万元。造林合格率100%。
  1985~2002年期间,4次工程造林总面积1.21万亩,总投资55.77万元。
  第三节 森林保护
  一、森林防火
  护林防火是森林保护工作的五大重点,每年一临近冬春防火期,党委、政府都要将护林防火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作出具体措施安排。政府成立森林防火领导小组,安排协调森林防火工作。各村明确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该村防火工作。
  二、病虫防治
  境内发现的主要病害有:赤枯、落叶、叶斑、枝枯、根腐、溃疡、煤污;主要虫害有;杉小蛀、松蛀、小卷叶蛾、介壳虫、天牛、金花虫等。
  主要防治措施以预防为主,生物防治及物理防治为重点,化学防治为急救措施,主要方法有:清除病株、消枝、伐掉病树、结合抚育间伐、改善林区卫生,保护和招引益鸟,喷洒化学药剂等。
  三、林政管理
  民国时期,森林属村有、族有、户有,可自由买卖。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山林全部收归集体所有,砍伐木材建房、集资办公益事业由当地政府批准,按计划批给,按“砍伐证”进行采伐。“文化大革命”中,林政管理不当,森林遭到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制止乱砍滥伐现象。1981年实施林业“三定”政策后,林政管理工作不断完善。
  90年代,林政管理开始进入以养护为主、严格控制林木采伐时期,凭证采伐、凭证运输。林业站对过境木材进行检查,对无证运输、无照贩运的木材报林业局后给予没收,货证不符,少办多运的,没收多余部分木材,并处以罚款和交纳育林基金。对旧州竹木市场进行严格管理,对伐木进入市场者征收育林基金。
  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采伐计划,控制林木采伐量,1982~2002年,无一年超过采伐限额。
  第四节 林场及经济林区
  一、镇林场
  小高林场:位于苏吕、高车、横水、金官屯、李官屯5个村交界处的小高山,建场于1964年,经营面积2000亩,有林面积1800亩,森林蓄积量5400立方米,林场建房3间50平方米,常年护林员4人。
  木叶林场:位于木叶、西地、朵嘎交界的木叶关,建场于1975年,经营面积1500亩,有林面积1400亩,森林蓄积量4200立方米,林场建房6间120平方米,常年护林员3人。
  圆顶坡林场:位于西地村、水塘寨村、甘堡林场交界的圆顶坡,建场于1976年,经营面积4500亩,有林面积4250亩,林木蓄积时8500立方米,林场建房4间80平方米,常年护林员6人。
  二、村、组林场
  共有村、组林场21个,经营面积6060亩,有林面积5730亩,林木蓄积量12440立方米,建场于1965年到1992年,规模最大的是西地村林场,场址位于西地跳花坡,建场于1965年,经营面积1000亩,有林面积900亩,林木蓄积量2700立方米,其次是木叶村林场,场址位于木叶村叶家坟坡,建场于1965年,经营面积900亩,有林面积850亩,林木蓄积量1700立方米。
  三、国营林场
  国营老落坡林场,建场于1958年3月,场部设在五翠村彭家院老落坡脚,下辖6个工区。其中的场部工区、鹅项工区、九龙山工区、老虎洞工区分别位于五翠村、朵嘎村、蒙村村、西地村境内。全场现有职工140人,有林面积1.9万余亩,活立木总蓄积量6万余立方米,为镇西北绿色屏障。2000年以来林场因砍伐严重,大量山头裸露。2002年西秀区林业局调整该林场领导班子后,林场职工进行植树和栽种茶树,当年共植树造林4000亩,种植茶园2000亩。
  四、果园
  高车村果园:位于高车村,建于1988年,占地50亩,种有桃树3000余株。
  茶坡村果园:位于茶坡村,建于1985年,占地50亩,种有李树3000余株。
  浪塘村果园:位于浪塘村,建于1998年,占地90亩,种有桃、梨、李、杨梅等果树5500余株。
  甘塘村果园:位于甘塘村,建于2000年,占地面积300亩,种有桃、梨、李等果树1.8万余株。
  五、茶园
  龙潭村茶园:位于龙潭后山顶,占地50亩,建于1970年。
  高坡村茶园:位于高坡村,占地80亩,建于1970年。
  浪塘村茶园:位于浪塘村,占地80亩,建于1970年。
  西地村茶园:位于西地村,占地120亩,建于1999年。
  六、国营蚕种场
  安顺市蚕种场:位于蒙村、朵嘎交界处的老落坡九龙山下,建于1958年,现有职工130人,桑园200亩,2002年生产经营总收入90万元。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本书系统记述了安顺市旧州镇的自然地理、人口 民族、党派 群团、政权、军事、公安司法、劳动 人事 民政、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旧州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