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图书馆
安顺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安顺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种植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170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种植业
分类号:
F327
页数:
14
摘要:
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和其他做完四个方对旧州镇的种植业进行描述。
关键词:
农业
种植
经济
内容
一、粮食作物
(一)水稻
水稻是境内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较早的品种有籼稻、糯稻两种,籼稻中有小油粘、麻粘、大白粘、大白壳红米、金包银、青秆粘等。糯稻型有黄、白香糯、矮子糯等品种。1965年以后引进农育1744、台中31号、台北8号、南京1号。1975年后引进湘东2号、桂潮2号、遵糯3号等品种。1987年开始引进杂交水稻种植,但推广面积较少。从1989年开始,杂交水稻逐渐推广,品种有Ⅴ优64、汕优64、Ⅴ优77、汕优77、Ⅴ优481、Ⅴ优晚3、汕优晚3、金优63、K优17、金优431、新香优63、新香优80等优良品种。1992年调运杂交水稻种子20000公斤,种植面积20000亩。1994年调运杂交水稻种子25000公斤,种植面积25000亩。1996年调运杂交水稻种子220820公斤,种植面积21280亩。1998年调运杂交水稻种子25000公斤,种植面积25800亩。2000年调运杂交水稻种子21560公斤,种值面积22000亩。2002年调运杂交水稻种子22500公斤,种植面积22600亩。
1965年以前,水稻栽种都是传统的随手栽,密度不合理。1965年以前,推行水稻栽三角身(称三角密植)。70到80年代推广拉绳插秧,1990年以后逐渐推广“4~8~5”规范化拉绳插秧。1992年推广面积10850亩,1995年推广18400亩,1996年推广25400亩,2002年推广25936亩。
1958~1990年,旧州镇(旧州公社)水稻种植面积最多的年份是1988年,种植面积8570亩,次为1982年的8271亩。种植最少的年份分别是1961年,种植面积为2450亩,其次为1960年的2284亩。
詹家屯乡水稻种植最多年份是1965年,种植面积为5730亩,次为1964年的5693亩,种植最少的年份是1960年的2070亩,其次为1961年,种植面为2010亩。
陇灰乡水稻种植最多的年份是1990年,种植面积为6785亩,次为1988年的6598亩,种植最少的年份是1961年的1998亩。
1991年后,种植水稻最多年份是1992年,种植面积为25973亩,其次是1994年的25860亩。种植最少的年份是1991年,种植面积为25460亩,其次为1995年的25574亩。
原旧州镇水稻总产量最高年份是1983年,总产量为1830吨,总产量最低年分是1961年,总产量为413号;詹家屯乡水稻产量最高年份是1985年,总产量为1543吨,总产量最低年份是1962年,总产量为385吨;陇灰乡水稻总产量最高年份是1983年,总产量为1645吨,最低年份是1961年,总产量为396吨。1991年旧州镇、詹家屯乡和陇灰乡合并后,水稻产量最高年份是1999年,产量为13071吨,最低年份是2002年,总产量为4357吨。
主要品种:
1.大白粘
境内种植大白粘历史悠久。50年代经过选种留种,成为种植的当家品种,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种植面积相应减少。1980年以后,又开始恢复扩大种植大白粘面积。该品种株高1.25厘米,茎杆浅绿色,株松散,茎秆粗硬,耐肥,适宜于中上等肥泥稻田种植,平均结实粒131粒,空壳率为11%,亩产约在250公斤左右,易脱粒,粒色为金黄色,籽粒较长,千粒重27克,出米率在72%~75%之间,米白味香,生育期150~170天,是农民过去欢迎的主要品种之一。
2.大白壳红米
大白壳红米为境内农民的当家良种之一。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种植面积较大,该品种抗旱力强,适宜于中、下等粘土田种植,不耐肥,茎杆肥大,在成熟期软杆,易倒伏。一般株高110厘米,平均结实粒110粒,粒色青黄色或紫色,千粒重26.7克,生育期155~175天。
3.桂潮2号
桂朝2号也是境内农民喜欢的良种,主要优点是植型紧凑,叶片较窄,适于密植,有效穗多,平均亩产500公斤。1980年后种植,株高80厘米,平均结实粒121粒,空壳率为18.2%。千粒重28克,出米率高。
4.遵灿3号
遵灿3号能稳产高产,适应性强,株高101厘米,结实粒为101粒,空壳率为11.8%,千粒重为24.5%,生育期为157天,适应于低产田种植。
5.杂交水稻Ⅴ优64
杂交水稻Ⅴ优64是杂交水稻引进最早的杂稻组合。采用地膜覆盖育秧技术提早播种,平均亩产在450公斤以上,1980年后种植,最高亩产700公斤。该品种从1987年就开始引进试种,其特点是:早熟、产量高、结实率较高、出米高、米质较差、易脱粒、抗病力强,生育期140~150天,境内各村均有种植。
(二)玉米
玉米(本地称苞谷)是境内旱地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村村有种植。
旧州公社1958~1965年,玉米种植最多年份为1962年,种植面积1710亩,次为1959~1971年,玉米种植最多的年份是1971年,种植面积2710亩,种植最少的年份是1967年,面积为1350亩;总产量最高年份是1966年,为196吨,总产量最少的年份是1976年,60吨。1972~1976的,种植面积最多年份是1974年,种植面积2730亩,种植最少年份是1976年,种植面积2240亩。1977~1978年,种植面积最少的年份为1978年,种植面积为3600亩,种植最少为1977年,种植面积2043亩,总产量最高年份1977年,产量为163.4吨。
詹家屯公社1958~1966年,玉米种植最高年份为1962年,种植面积1371亩,次为1959年的1360亩,种植最少的年份是1961年,种植面积为350亩;总产量最高的年份是1959年,产量为155吨,最低年份是1961年,产量为35吨。
陇灰公社1958~1965年,玉米种植最多年份是1963年,种植面积1368亩,种植最少年份是1959年,种植面积为370亩,产量最高年份为1963年,产量124吨,产量最低年份为1959年37吨。1966~1971年种植最多年份是1966年,面积915亩,种植最少年份是1972年,面积350亩。产量最高年份1975年,165吨,最低年份是1972,42.8吨。1977~1981年种植最多年份是1977年,面积605.5亩,种植最少年份是1978年,面积383亩;产量最高年份是1977年,121.6吨,产量最低年份是1978年,59.4吨,
1991年后,玉米种植在引进推广良种比例上逐年增加,在种植上推广育苗定向移栽。1991年种植杂交玉米5050亩,1994年种植杂交玉米5540亩, 1996年种植杂交玉米5400亩(其中:育苗移栽1200亩),1997年种植杂交玉米6300亩(其中:育苗定向移栽800亩),1998年种植杂交玉米6050亩(其中:育苗定向移栽500亩),1999年种植杂交玉米7080亩(其中:育苗定向移栽1500亩),2000年种植杂交玉米6050亩(其中:育苗定向移栽500亩),2001年种植杂交玉米5900亩(其中:育苗定向移栽700亩),2002年种植杂交玉米6000亩(其中:育苗定向移栽500亩)。玉米总产量分别是:1993年为680吨, 2002年为980吨,2002年与1993年相比较增长44.1%。
主要品种:
1.黄马牙
黄马牙又称大黄苞谷。种植历史较长,50年代到70年代各村均有种植。该品种的主要形状马齿型,株高1.8~2.6米,茎杆粗壮,生长较整齐,穗位高1.3~1.5米,果穗圆锥形,有叶耳,一般长15~21厘米,最长的有33厘米,轴白,籽粒扁长,每穗10~14行,每行30~35粒,千粒重360克。该品种耐肥抗倒,适宜于上等肥泥种植,生育期155~165天,亩产250公斤。
2.二黄苞谷
该品种在境内基本普遍栽种,属硬粒种。株高1.7~2.3米,茎杆粗壮,穗位高1.3米,穗圆锥形。无叶耳,一般长12~18厘米,最长的27厘米,轴白、籽粒扁圆。米粒面份少,千粒重348克,每穗8~16行,每行29~40粒,每穗230~250粒,耐肥抗倒,适应性强,宜在中上等肥泥种植,全生育期140~150天,亩产一般100公斤,最高250公斤。
3.白马牙(大白苞谷)
该品种属地方品种,种植历史较长,属晚熟类型,株高2.7~2.9米,穗位高1.3~1.5米,叶片宽大,总叶数22~24叶,果穗圆锥形,穗位长18~22厘米,穗行数10~16行,平均12行,籽粒白色,半马齿至马齿型,粒大穗轴小,出籽粒82%左右,千粒重400~420克,粉质多品质较差,生育期春播为160天,一般播为140天左右,耐肥力强,不耐旱,抗倒性差,抗病性中等,黑穗病少,亩产250~300公斤。
4.黔单四号
黔单四号是贵州省农科院育成的杂交玉米组合,80年代在境内推广,该品种适应性强,耐水肥、抗病虫,株高2.5米左右,穗位高1.1米左右,双穗率约在30%左右,果穗大,每穗12~16行,高达18行,穗长20~22厘米,黄粒白轴,中间型,千粒重297克,一般产量在400公斤以上。
5.中单2号
中单2号系中国农科院1973年育成的单交种,80年代引进种植株高240厘米,穗位高4~6厘米,果穗长筒型,穗长18~24厘米,穗粗4~6厘米,穗行12~16行,出籽率85%;籽粒黄色,马齿型,千粒重320~340克,籽粒满尖,穗轴细小,全生育期120~130天,抗倒状,适合中上等肥力土壤种植,亩产250~400公斤。
(三)麦类
民国时期种过从美国引进的大洋麦和黄花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50年代种植的品种有:大洋麦、矮粒多、南大2419、京大、中农28、红杆线麦、谷老麦等品种。70年代种植的品种有阿波、阿夫、阿泥、黄花青、百泉565、郑州3号、内江号、毕麦等。1980~1982年种植白泉565为最多年份,该品种因易感染白粉病,从1983年后,种植面积下降。1986年引进推广种植的品种有贵农10号、绵阳—8、绵阳—19、绵阳—20、黔麦早等品种。
1989年,安顺市农经委、市农业局,分别在茶坡村校场坝、旧州村北门口推广麦肥旱地分带轮作,面积200亩。1991年旧州镇推广麦肥间作1000亩, 1992年推广1000亩,1993年推广小麦旱地分带轮作600亩,1994年推广小麦旱地分带轮作1200亩,1997年推广小麦旱地分带轮作1000亩,1998年推广小麦旱地分带轮作500亩,1999年麦肥分带轮作408亩,2000年小麦旱地分带轮作300亩。
旧州公社1958~1965年种植小麦最多的年分是1962年,面积2800亩;种植最少的年份是1961年,面积1018亩。总产量最高年份是1962年,198吨;总产量最低年份是1965年,38吨,1966~1980年,种植面积最高年份是1976年,4085亩;种植面积最少的年份是1968年,110亩。总产量高年份是1976年,250.2吨;产量最低年份是1966年,55.3吨。
詹家屯公社1958~1965年种植小麦最多的年份是1962年,面积1400亩;种植最少的年份是1961年,面积507亩。总产量最高年份是1962年, 125.4吨;总产量最低年份是1965年,23.8吨。
陇灰公社1958~1965年种植小麦最多年份是1962年,面积1650亩;种植最少年份是1965年,面积712亩。总产量最高年份是1962年,138.5吨;产量最低年份是1965年,25.4吨。1966~1980年种植最高年份是1979年,面积2865亩;种植最少年份是1969年,面积740亩。总产量最高年份是1979年,194吨;最低年份是1969年,34.6吨。
1991年后,种植小麦最多年份是1994年,面积1500亩,最少年份是2002年,面积300亩。总产量最高年份是1994年,192吨,最少年份是2002年,48吨。
(四)豆类
1.大豆(俗称黄豆),境内各村寨均有种植。主要品种有黄豆、黄兰豆(俗称绿黄豆)、皂角豆、黑黄豆、白水豆、细黄豆、花脸豆等。
大豆在境内多为与玉米套种为主,单独种植较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96年,种植最多年份是1978年,面积700亩,种植最少的年份是1961年,面积160亩;总产量最高为1978年,产量29.7吨,总产量最低年份为1983
年,产量6.8吨。陇灰公社种植最多年份是1958年,面积340亩,种植最少年份是1959年,面积35亩;总产量最高年份为1958年,产量15.3吨,最低年份为1976年,产量1.5吨。旧州镇1999年种植500亩,产量65吨。2002年种植800亩,产量120吨。
主要品种:
(1)安顺黄豆
安顺黄豆为种植较多的品种,该品种植株矮小,对土质要求不高,粘土、沙土均为可种植。株高45~66厘米,叶为蓝绿色,豆粒为黄褐色,一般株结荚150个,平均每荚有豆2粒以上,每株粒数为300粒左右,最高亩产可达到100公斤以上,生育期在109天左右。
(2)黄兰豆
黄兰豆,又称绿黄豆,株高45~60厘米,株型直立,豆荚为灰色,叶为蓝色,一般每株结荚100~150个,平均每荚2粒,最多的有4粒,豆皮为蓝绿色,含蛋白质高。
2.豌豆、胡豆
豌豆,胡豆境内各村均有种植,种植面积较少,多作为蔬菜食用。
3.其他豆类
有红豆、花豆、江豆、榄豆、绿豆、架豆、棒豆,其中以红豆较为大宗,1990年以前与玉米间作。
(五)杂粮
1.薯类
栽种薯类品种主要以白红苕为主,红苕的适应性广、产量高,部分农民作为蔬菜食用,藤叶可喂养猪和耕畜。
旧州公社1965年种植红苕70亩,总产量为18.1吨;1966年种植103亩,总产量为38吨;1975年种植93亩,总产量为35吨;1980年种植70亩,总产量为18吨。詹家屯公社1959年种植70亩,总产量18吨;1962年种植110亩,总产量为16.5吨。陇灰公社1959年种植红苕221亩,总产量82吨;1966年种植105亩,总产量36吨;1975年种植253亩,总产量83.5吨;1980年种植212亩,总产量78吨。旧州镇1997年种植250亩,总产量为35吨;1999年种植600亩,总产量为120吨;2002年种植500亩,总产量105吨。
2.马铃薯(洋芋、土豆)
境内种植马铃薯历史悠久。民国时期种植的马铃薯品种个小、质差、产量低。1965年后,主要品种有脚板、大红、河坝等马铃薯良种,种植获得高产,深受农民欢迎。甘塘、木叶、朵嘎、西地、汪寨、陇灰、龙潭、松林、苏吕、高坡、五翠、浪塘、把士、新寨、罗官等村种植较多。
旧州公社1958年种植马铃薯77亩,产量20吨;1962年种植270亩,产量70吨;1967年种植82亩,总产量26吨;1972年种植95亩,产量65吨;1979年种植368亩,产量为131.5吨;1981年的种植面400亩,产量150吨。
詹家屯公社1958年种植马铃薯75亩,产量21吨;1962年种植240亩,产量60吨;1966年种植7.8亩,产量2.8吨。
陇灰公社1958年种马铃薯135亩,产量100吨;1962年种91亩,产量37吨;1967年种208亩,产量102吨;1972年种植117.5亩,产量57.4吨;1977年种植417亩,产量95吨。
旧州镇1991年种马铃薯620亩,产量155吨;1995年种1000亩,产量310吨;1997年种1300亩,产量330吨;1999年种1800亩,产量428吨;2002年种1900亩,产量440吨。
3.高粱
境内种植的高粱有粘、糯两个系列的品种。以红高粱品种种植较多,80年代引进河北省承德地区的高粱品种。1990年以后,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
4.小米、红稗
种植小米、红稗的土质要求不高,地质肥瘦均可种植,境内一般利用零星地块种植。红稗有托托稗和叉叉稗两种。小米、红稗一般以自食为主,口感好,均可做粑粑,品质佳。1980年后,种植呈下降趋势,近年来,很少种植。
5.荞
荞籽有甜荞和苦荞两种,种植甜荞者多,一年可种两季,即春荞和秋荞,一般以秋荞种植为主。遇干旱年景,可将稻田改种荞籽,弥补大季损失,甜荞还可加工荞凉粉上市出售。甘塘、西地、木叶、汪寨、陇灰、新寨、五翠、高坡、龙潭等村种植较多。
二、经济作物
(一)油菜
民国时期,种植油菜以白菜型居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年代初期,开始种植甘蓝型油菜;60年代,引进种植甘蓝型胜利油菜;70年代,引进黔油~23、矮架早、贵白油菜、本地苦油菜等品种;80年代引进种植贵白3号,北京油菜;1990年以后,引进85~117、油研6号、油研7号、黔油10号等良种;80年代初期存在撒满天星的种植方法,产量不高。1990年以后,推广小窝点播和育苗定向移栽。2002年推广油菜育苗定向移栽3600亩,小窝点播4850亩。
旧州公社1958年种油菜873亩,产量31吨,亩产35.5公斤;1968年种1560亩,产量32吨,亩产20.5公斤;1979年种植593亩,产量24吨,亩产42公斤;1982年种植1875亩,产量148.5吨,亩产79.2公斤。
詹家屯公社1958年种油菜854亩,产量29.5吨,亩产34.5公斤;1968年种1574亩,产量30吨,亩产19.3公斤。
陇灰公社1958年种植油菜568亩,总产量18吨,亩产32公斤;1968年种植352亩,产量7.04吨,亩产20公斤。1978年种植458亩,总产量12.4吨,亩产27公斤;1982年种植1685亩,总产量136吨,亩产81公斤。
1991年,提倡油菜下田、小麦进地,推广小窝点播和育苗定向移栽,油菜种植面积逐步增大,产量增加,1991年种油菜9410亩,产量1100.9吨,亩产117公斤;1995年种植14500亩,总产量2327吨,亩产160.5公斤;1999年种植25040亩,总产量3493吨,亩产139.5公斤;2002年种植25500亩,总产量3570吨,亩产140公斤。
(二)烟草
1.烤烟种植
境内从1955年开始种植烤烟,主要种植烤烟的村有甘塘、新寨、五翠、陇灰、汪寨、木叶、浪溏等村。1958~1959年,猛贡管理区大办烤烟农场,修建烘房42个,种植面积1500亩,产量达到2500担,旧州管理区1959年种植烤烟680亩,产量1120担;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呈下降趋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种植烤烟被列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富民强镇的重要措施,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种植烤烟。1983年开始,国家对收购烤烟价格进行调整,提高中等烟价格,对烟农实行平价供应油饼、复合肥、化肥、发放货款和支付预购定金,建造烘房给予补助,实行斤烟斤粮等优惠政策。
1991年以后,旧州镇的烤烟生产呈上升趋势,1997年,镇政府组成4个烤烟发动种植组共20人把全镇24个行政村进行分片包干动员,发动农户种植烤烟,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对种烟农户实行技术服务上门,由政府统一发放肥料、农药、薄膜、种子等物资,到烤烟收购结束后扣款,对农户每新建一个烘房,补助资金200元、树木10根。是年种植烤烟3040亩,产量达到7296担, 1998年种植500亩,产量1250担,1999年种植1000亩,产量2200担,2000年种植100亩,产量250担。通过抓发展烤烟生产,富裕了农民,增加了财政收入。1997年旧州镇烤烟税374284.8元,1998年71550元,1999年125532元, 2000年15660元。
2.烤烟品种
特字400号,该品种根系发达,植株成圆筒型,不定根较多,茎杆粗壮,叶间距离较密,每株叶片23~25片,叶片为蒲扇型,叶主筋大,叶长50~60公分,叶宽25~30公分,耐寒,抗旱力弱,抗白粉病差,亩产约150公斤。
红花大金元,从云南引进,植株呈圆筒型,有效叶片19~21片,多达23片,叶主筋粗大,抗病力强,耐水耐肥,烟叶质量好,上中等烟比例高,该品种从70年代一直推广到80年代初期,亩产约125公斤。
北卡82,从美国北卡罗来纳引进试种,植株呈塔型,有效叶片20~30片,适应性和抗逆性好,易烘烤,薰烟率高,烟叶质量只是一般,亩产150公斤以上。
K3~26,1980年开始试种,效果较好,株型呈塔型,株高120~130厘米,采收有效叶为20~22片,腰叶椭圆型,1997年种植较多。
春雷三号,1975年引进,植株为塔型,叶片25~28片,个别株达30片,叶长50公分左右,宽30~35公分,耐寒,但抗病力弱,易感白粉病,成熟退膘好,易烘烤,退化严重,近年已被淘汰。
3.土烟
土烟,俗称叶子烟、旱烟、皮烟,种植历史悠久,主要品种有大吊枝和二吊枝。在镇内种植面积较少,种植最多年份80亩左右,近来年,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
三、蔬菜
境内种植蔬菜历史悠久,家家户户均种植。种植的主要品种有青菜、白菜、莲花白、茄类、豆类、瓜类、萝卜、辣椒、姜、葱、蒜等。名优蔬菜以山药、折耳根、韭黄、姜、葱为主。旧州公社1960年种植蔬菜575亩,1961年种587亩, 1962年种520亩,1963年种495亩;詹家屯公社1960年种蔬菜450亩,1962年种532亩,1963年种525亩;陇灰公社1960年种蔬菜484亩,1961年种490亩,1962年种538亩,1963年种527亩。
1991年以后,旧州镇山药、折耳根栽种面积逐年增加,2002年种植山药3000亩,折耳根5000亩,是历年来种植面积最高的一年。
四、其他作物
(一)花生
境内种植的花生品种主要为本地花生,1958年,旧州公社种植60亩,1982年种植97亩,1990年以后呈下降趋势。
(二)向日葵
向日葵(俗称葵花),种植品种有黑葵、花葵两个品种,一般与玉米套种为多,单作较少。陇灰公社1958年种8亩,1979年种5亩,1982年种145亩;旧州公社1958年种9亩,1982年种85亩,1990年以后很少种植。
(三)蓖麻籽
蓖麻籽是油料作物之一,境内在50年代各片区均有各植,旧州公社1956年种12亩,1957年种20亩,1958年种31亩,1959年种48亩。陇灰公社1956年种14亩,1957年种23亩,1958年种35亩。
(四)麻
麻类主要有黄麻,苎麻等品种,境内民族村寨有种麻和织麻布的习惯, 1956年种8亩,产量320公斤;1957年种9亩,产量312公斤;1958年种11亩,产量356公斤;1970年以后很少种植。
(五)药材
境内甘塘、新寨、苏吕等村均种植药材,甘塘1971~1979年种天麻0.5亩,栽杜仲5万株。2002年,旧州镇畜牧场引进贵阳振成公司的中药材黄姜种植项目,共栽种黄姜64亩。
(六)地萝卜
境内文星、旧州、高坡等村均种植地萝卜,文星村1983~2002年种地萝卜350亩;旧州村1985~2002年种地萝卜302亩;高坡村1985~2002年种植地萝卜252亩。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本书系统记述了安顺市旧州镇的自然地理、人口 民族、党派 群团、政权、军事、公安司法、劳动 人事 民政、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旧州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