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图书馆
安顺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安顺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特色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蔡官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1408
颗粒名称:
【特色村】
分类号:
C912
页数:
4
摘要:
安顺地区的特色村。
关键词:
社会
民政
特色村
内容
樟树寨村
樟树寨距安顺城区24公里,位于蔡官镇东北面约12公里处,整个村寨座落于安凤林区金银山山脉主峰交椅山东侧半山腰上,全村51个自然寨,总户数352户,总人口1677人,其中回族1601人,汉族67人。耕地面积376.5亩,林地面积2500亩,待开发荒山3500亩。
樟树寨辖地属黄砂壤,土层深厚,是林业、畜牧业发展的理想场所,煤炭储量比较丰富,已开采的煤层有:0号煤(俗称“泡煤”)、7号煤(俗称“三层煤”)、8号煤(俗“高煤”)、9号煤(俗称“二层煤”),尚未开采的煤有14号煤(俗称“假高煤”)。
20世纪80年代以来,樟树寨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带领全村人民,立足于自身资源优势,加快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及农业向乡镇企业、运输、饮食服务业的转移步伐。
1999年~2002年,樟树寨新培优质茶园2500亩,并于2002年春引进技术制作出了优质茶——金银山云雾毛峰,经安顺市及西秀区茶叶站鉴定,该茶属安顺市同类产品的上品。现在茶园及名茶生产正逐步走向规模化。
立足于自身资源优势,合理开采和利用煤炭资源,结合煤炭开采,带动了全村个体运输业的发展。2002年底,樟树寨村已有大货车9辆,农用车27辆。
樟树寨居住着300多户回族。长期以来,由于独特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回族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回族调制的许多食品深受各族群众的欢迎,主要特色食品“回族八大碗”、油香、辣酱、牛干巴等。至2002年,樟树寨有58户在外开设清真餐馆,餐馆遍布全省各地。
樟树寨是周边村寨回族的聚集地,每逢伊斯兰教的节日,四周回民均集中到该村清真寺过节。樟树寨老清真寺建在樟树寨自然村,占地面积550平方米,清真寺地盘为马锡光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用银子购买,光绪三十年(1904)修建落成。新清真寺建于樟树寨大坪地自然村,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总投资30万元人民币,2000年7月12日动工修建。
樟树寨村重视对后代的教育,1958年,樟树寨建起了一所村小,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1987年,又投资近10万元将教室改建成一楼一底钢筋水泥结构平房,2002年底,就读学生822人,设一至六年级,有教师12人。
1997年樟树寨集资投资修通了从驿马寨到樟树寨近4公里的公路,1998年还安装了12个频道的闭路电视,樟树寨人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的道路前进。
崩角村
崩角村距安顺市区10公里,位于蔡官镇西南面约2公里处。全村由崩角、新寨、长冲三个自然村组成,贵航集团安吉铸造厂和新安机械厂与之相邻。全村总户数187户,696人,其中苗族7户,32人,耕地面积404.5亩,其中水田340.5亩,旱地64亩。
20世纪80年代,崩角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对全村的发展作了总体的规划,抓住了依托两厂及离城区较近的优势,一改以往传统的耕作模式,加快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在现有的耕地上做文章,增加茬口作物,发展蔬菜生产,增加了农民收入,经过长期摸索,崩角村找到了种植山药、韭黄的发展路子。崩角村种植的山药品质优良,不仅个大光滑,而且削皮后久放不变黑,水煮后肉质松软,汤质清爽不粘锅底,口味纯正。山药、韭黄深受周边广大群众欢迎。现在山药种植面积达300多亩,韭黄近百亩,许多水田已不种水稻而改种山药、韭黄,由于崩角的蔬菜生产注重质量又注重环保,因此该村被称为“无烟的绿色加工厂”。
抓好计划生育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多子多福”的陈旧思想,全村计生户均能按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法规自觉到镇手术站作计生手术,使全村的少生快富真正落到了实处。2002年,崩角村组建了计划生育文艺演出队,义务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并赴普定等县演出。
崩角村在认真抓好物质文明的同时,认真抓好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1989年,投资20余万元,将全村街道全部打成水泥硬化路面。1992年,投资1.5万元拉通了自来水。1995年,投资1.2万元,接通安吉厂40多套节目的闭路电视。2000年安装了60余门程控电话,由于该村工作突出,于1997年获安顺市小康村称号。200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近3000元,现在,崩角村正迈步走上富裕道路,崩角人精神振奋,信心十足。
塘官村
塘官村距安顺城区17公里,位于蔡官镇东北角5公里处,是一个汉族聚居的行政村,全村总户数306户,总人口1403人,耕地面积1040.52亩,其中田600亩,地440.5亩,人均耕地0.8亩,拥有集体林场一个2772亩,储水量11.5万方的小二型水库1座,大型农用提灌站5台,村委大楼一栋580平方米。
改革开放以来,塘官村立足于自身优势,加快了建设发展步伐。
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普及良种良法达95%以上,复种指数达195%,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同时加大农业投入,注重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维修山塘水库,确保农田的灌溉用水,使全村粮食产量由1981年承包前的25万公斤增加到2001年的78.66万公斤,人均吃粮600斤。
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发展。林场作为集体经济的发展支柱,一方面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利用冬春之际,开辟荒山,植树造林,增大面积,全村拥有林场2772亩,竹林100亩,开发楠竹基地30亩。
各业兴起,生机勃勃,活跃繁荣市场商品经济。种大蒜每年保持在200亩,年产值超过20万元,大蒜、竹荪种植已初具规模,折耳根、生姜、莲藕已开始引进种植。随着各业兴起,已逐步形成长约220米的商业街,从村头横贯村尾,街上拥有大小商铺20多家。
对教育、人口的建设管理。宣传计生政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增长率控制在13.6%。以内。同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重视人才培养,把7.2亩良田调给塘官完小建校;群众承租公余粮任务人均3.6公斤,对每年中、高考取的学生采取奖励100~200元/名,以资鼓励。1996年9月份,解决村小三个年级新校舍,添置30套桌椅。由于对教育的重视,2002年以前全村已考取大中学专生40多人。
减轻农民负担,消除贫困人口。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前提下,塘官村从1983年~2000年,从未向群众提留一分钱,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让村民富裕起来。
兴办实事,造福于民。①1991年村投资5.3万元,群众集资0.8万元,建固定提灌站5台;②1992年投资9.4万元,与邻村联建塘官水厂;③1995年带领村民修蔡驿公路800米,投工1800个,投资23900余元;④1995年9月,打水泥路面4933平方米,总投资7.6万元;⑤1995年12月,安装闭路电视,村投资33万元,群众集资2.3万元;⑥1995年12月改建市场摊位100个,每年村增加收入1500元,用于街道卫生管理;⑦1996年改造门前污水河,修拦水堤156米,村投资2.17万元;⑧1996年修村委综合办公大楼一栋三层约580个平方米,总投资20.3万元。
由于该村党支部工作成绩突出,获贵州省委1995~1997年度“五个好”党支部荣誉。1997年获安顺市“小康村”称号,1998年,北京市昌平县前往学习“依法治村”经验。
茅蕉坡村
茅蕉坡村位于蔡官镇东面约6公里处,全村总户数98户、总人口416人。1979年以前,茅蕉坡总耕地面积163亩,其中田70亩,地93亩。
20世纪80年代初,茅蕉坡村村民结合自身实际,逐渐走出了一条“劈山造田,增加耕地面积,向石山要粮要经济收入”的致富之路,经过近20年的努力,全村耕地面积达到600亩,水田达到400余亩。粮食产量从80年代的人均50公斤增加到1997年的人均650公斤,人均年收入从80年代初的不足100元增加到1500余元。
1997年6月,茅焦坡村“10余年来未向国家伸手要一分钱支持的前提下,自发造田400多亩,解决全村人吃饭问题”的新闻见报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安顺市委向全市人民发出“远学大关,近学茅蕉坡”的口号。带领全村群众劈石造田的村党支部书记刘泽志获省级劳动模范荣誉同时提拨担任蔡官镇党委副书记职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茅蕉坡安装了价值10余万元的倒虹管,使造出的田实现旱涝保收。并把月亮坡、胡家坟纳入荒山造田范围。
解决了吃饭问题后,茅蕉坡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提出“苦干加巧干”的工作思路,把发展经济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带领村民依靠科技,先后进行了竹荪、花椒等种植业的调整。
2002年,茅蕉坡村、支两委立足于粮食有余的实际,带动全村搞起了仔猪养殖,从贵州省养殖中心购进美国良种“杜洛克”种猪进行配种,仔猪投放市场场,深受广大养殖户欢迎,2002年,实现人均纯收入2300元,茅蕉坡人正在加快向小康迈进的步伐。
知识出处
《蔡官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蔡官修志,亘古未有,此次修志始开历史之先河,顺应历史发展之潮流,该志的完成,为蔡官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份较为全面的历史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蔡官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