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蔡官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1244
颗粒名称: 社会
分类号: C912
页数: 81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49年11月23日建立安顺县人民政府,同时成立县民政科。
关键词: 社会 民政 民族

内容

【民 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49年11月23日建立安顺县人民政府,同时成立县民政科。1950年,蔡官区成立民政办公室,设民政助理员一人,管理民政业务,各乡无专职民政干部,由乡1名负责人分管或兼管。至1991年11月,区民政办公室一直由民政助理员管理民政业务,1991年12月,撤区并乡建镇后,区民政办公室改为镇民政股,明确为正股级单位,1996年更名为镇民政办公室,仍为正股级单位。2002年12月改为社会事务办公室。
  [受灾]
  蔡官镇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结构,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比较频繁,尤以雹灾、旱灾最为严重,其余灾害次之。以下为各类比较严重的灾害情况:
  雹灾
  1951年4月24日,全区受冰雹袭击,降雹时间长达2小时,冰雹规程约1尺余厚,数日后方才化尽,农作物等全被打毁。房屋受损异常严重。
  1953年春,蔡官区塘官、鼠场、大坡、小〓街、王家庄、蔡官共6个乡受雹灾,受灾户2893户(其中塘官989户、鼠场275户、大坡458户、小〓街682户、王家庄430户、蔡官59户),共计损失大麦210.094石,小麦419.7石,油菜142.11石,荞94.14石,黄豆20石,洋芋32石,水稻秧种7.355石。
  1956年夏季,蔡官区4个乡(塘官、王家庄、郭家屯、大坡)24个社遭受雹灾,受灾386户(余粮户238户,自给户53户,缺粮户95户);作物损失:水稻种298.77石,损失37.5%;苞谷种5,460斗;麦67,355斤,损失23,136斤,占34.3%;荞45,543斤,损失23,947斤,占52.5%;洋芋114,410斤,损失32,503斤,占28.4%。打死集体耕牛一头,岩石垮塌打死1人,伤1人。本次雹灾塘官最为严重,受灾面积占58.1%。区及公社对生活上有困难的36户解决了贷款,8户进行救济,95户给予粮食供应,对被打死的送棺材一口,其小孩由群众领养。
  1966年4月,平地场公社大荒、鼠场2个大队受雹灾,农作物损失40%左右。
  1974年4月24日下午,塘官公社遭受冰雹袭击,尤以樟树寨最为严重,油菜几乎绝收,小麦绝收123亩,洋芋绝收91亩,水稻秧被打入泥60亩,玉米苗50亩被打坏需重新补种,打坏茶叶80%以上。
  1974年4月30日下午6时至7时,蔡官区遭受1个多小时的狂风暴雨和冰雹的袭击,主要受灾地点是蔡官、跳蹬场、白坟3个公社,共15个大队82个生产小队,受灾情况:小麦受灾2,709亩,水稻秧被打坏318亩、水淹400亩,损失稻种8,000余斤,油菜绝收110亩,粮食油菜损失约60万斤。狂风吹断高压电线杆22根、低压电线杆30根、吹斜电线杆110根、断线3处,毁坏变压器1台,除塘官可通电话外,其余20门电话全部中断,房屋被打263间,打死生猪4头。粮管所粮仓被冲坏,造成粮食损失333,000斤,其中懒豆160,000斤、黄豆70,000斤、稻谷60,000斤、面粉20,000斤、其他杂粮23,000斤;油饼60,000斤。供销社受损商品52种,损失5,279.35元。
  1979年4月17日,平地场公社受雹灾,受灾最严重的是奶子山、张家寨、大荒、可瓦4个大队,农作物受损40%以上。被冰雹打伤76人、打伤牲畜20头,水冲垮田埂700余条、沙压360余亩。
  1982年春夏,平地场公社受雹灾袭击,受灾户914户,小麦绝收590亩,油菜绝收752亩,洋芋被打坏295亩,水稻秧被打380亩、沙压526亩。
  1983年4月23日、26日和5月9日,蔡官区连续三次受冰雹、暴风雨袭击,5个公社26个大队160个生产队受灾,受灾户2705户14707人,水冲沙压田地1256亩,冲垮水库1座。
  1992年春夏,蔡官镇51个村222个组受雹灾,受灾面积18,750亩,农作物损失8成至绝收的约8,400亩,损坏房屋25间。
  1998年春夏,蔡官镇51个村190个组受旱灾、雹灾、水灾袭击,受灾面积16,200亩,其中旱灾7,700亩,水灾2,000亩,雹灾6,500亩,农作物损失8成至绝收4,000亩;垮塌房屋2间、损坏20间。
  2000年,蔡官镇46个村112个组遭受雹灾、水灾侵袭,受灾面积12100亩,其中水灾8,100亩,雹灾4,000亩,农作物损失8成至绝收入2,000亩,损坏农房32间。
  旱灾
  1958年春、夏、秋,蔡官区遭受罕见的大旱灾,连续干旱175天,高岗之上,禾苗枯死,稻田干裂,水源缺乏地方饮水用水较为困难。
  1963年春夏之交,蔡官区遭受旱灾,最为严重的有11个大队,许多稻田改种玉米,受旱灾最为严重几乎绝收的163户。
  1973年,受旱、雹、虫灾侵害比较严重。
  1978年春夏,蔡官区遭受旱灾,受灾面积占总面积的7~10%。
  1981年,蔡官区遭受60年来罕见的旱、病、虫、风暴灾害,80%的稻田改种玉米,且大面积出现玉米螟虫、钻心虫危害。
  1985年4~5月,干旱、少雨、低温,6~7月连续大暴雨。
  1987年,蔡官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5月,塘官乡林场发生火灾,烧毁东至小〓街林场,西至高坡小路,上至天鹅抱蛋,下至槽顶冲口共19个坡120余亩林地。
  1993年,蔡官镇51个村210个组受旱灾,受灾面积21,000亩,8成至绝收的农作物5,000亩。
  水灾
  1953年春夏,蔡官区各个公社均不同程度遭受水灾危害。
  1961年,蔡官区受水、旱灾反复侵害。
  1977年6月11日、16日、18日,蔡官区普降3场大雨,水位急骤上涨,泛滥成灾,生产严重受损,山体滑坡、崩塌26处,田地埂被水冲垮塌若干。时塘官公社记载:“全公社连降大雨,属百年未见,今年一场大雨,水面翻桥3天,7里长的河两岸80%被冲垮,全长10余里的两条公路,路面砂石被冲光,路基断裂5处,大桥4座小桥3座也不同程度被冲垮冲坏,大小山塘水库翻坝塌方7处,田土水冲沙压2,716亩”。
  1985年5月,蔡官区平地场乡受旱灾、水灾,受灾面积3,956亩,占全乡耕地面积的83.5%。“双缺户”(缺粮户、缺住户)516户2078人。7月6日连降暴雨,平地场团结水库垮塌,坝基垮塌长65米、8米深。
  1991年7月,蔡官区43个村173个组遭受特大水灾,造成冷家大寨水库大坝缺口垮塌,冲毁、淹没稻田1,800余亩,房屋垮塌13间、损坏22间。
  其他灾害
  1953年7月,第五区发生大面积虫灾。木头寨乡最严重,水稻、玉米被虫吃后几乎没有完整叶片,关口行政村部分水稻被虫吃后,水面仅剩秧桩。
  1953年8月19日~24日,鼠场行政村发生大面积水稻锈病,田水变红、水稻秧根腐烂、害虫爬满秧叶。
  1959年~1961年,蔡官屯公社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共饿死1278人(蔡官大队1天之内饿死7人)。其中平地场管理区死亡155人(男80人,女75人)。小〓街管理区死亡169人(男113人,女56人,汉族141人,少数民族28人)。
  1966年6月4日,平地场公社可瓦大队第四生产队发生火灾,受灾3户,烧毁房屋6间。8月16日下午7时,平地场公社可瓦大队高坡二队发生火灾,受灾5户。
  1977年夏秋,蔡官区发生霜冻灾害,其中蔡官公社霜冻成灾面积1,198亩,减少粮食705,450斤。
  1994年2月,罗大寨村刘天禄、刘秀华2户发生火灾。
  1996年6月,药寨村箐脚山体滑坡,受损53户。
  1997年,蔡官镇51个村222个组发生稻瘟病及晚稻受早霜危害,8,200亩农作物绝收。
  1999年,浪河村李树生户发生火灾,烧死1人。
  2002年,蔡官镇51个村222个组遭受低温秋风灾害,18,540亩稻谷损失严重,平均收成只有15~30%。
  [社会救灾救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蔡官区按照“生产自救,群众互助,辅之以政府必要的救济”方针,依靠和组织群众进行自救与节约互助,尽快消除1949年以前遗留下来的创伤,创造条件恢复和发展生产。在社会救济中,妥善安排孤老残幼和贫困户的生活,给予救济和扶持,帮助解决生活和生产上的困难,使之逐渐摆脱贫困。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依照第七次中国民政工作会议提出“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救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与扶持”的方针,改革农村社会救济办法,集中力量转入救济与扶贫结合的方式,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对五保户、贫困户的救济
  蔡官区(镇)对五保户、贫困户的救济主要采取以下办法:(1)对困难较大,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农户,定期给予指标救济;(2)对有一定实际困难,但具备一定劳动生产能力的农户,以生产自救,互助互济为主,帮助解决农具、耕牛、种子方面的困难,扶持发展生产,必要时给予适当的临时救济;(3)对孤老残幼、五保户,实行集体供养、国家救济的办法统一抚养。
  发放救济款物情况
  (1)平地场公社
  1962年,减免余粮订购任务14,000斤,其中稻谷8,000斤、苞谷6,000斤。
  1966年12月,发放救济款人民币150元。
  1967年2月,发放救济款人民币141元。
  1969年,全年发放救济款人民币1,575.25元,棉衣76件,棉被17床。
  1973年4月,对贫下中农发放救济款206户750人,共计人民币1, 405元。
  (2)小〓街公社
  1962年,小〓街公社救济五保户(13户13人)粮食521斤,人民币49.92元。
  1964年9月,发放81户救济金217元(人民币)。救助少数民族64户272人,人民币30元,布票356尺。
  1966年1月,发放救济款物:棉衣6件、单衣80件、单裤109件、棉花719斤、人民币1,090元、粘胶布520尺。
  1969年发放棉衣94件,农具补助人民币325元,贫困救济人民币207元。
  1983年2月,发放77户307人的救济粮13,600斤。
  (3)驿马寨公社
  1963年7月,驿马寨公社对少数民族37户155人补助布票738尺,64户218人发放救济款人民币217元。
  1964年5月,对困难户32户161人补助布票383尺,24户86人发放人民币70元。
  1964年6月,发放救济款60户,人民币260元,照顾少数民族布票1,907尺,其中驿马寨大队165尺,大坡硐245尺,樟树寨大队1,497尺。
  (4)塘官公社
  1966年1月,发放单衣153件,单裤50条。
  1966年3月,发放救济款人民币800元,少数民族补助布票2,800.5尺。
  1966年12月,发放困难户救济款400元、补助布票1,790尺。
  1967年2月,发放棉被6床、棉衣70件、单衣39套。
  1967年3月,发放困难户救济款人民币260元,补助樟树寨大队布票268人375.1尺,其余大队少数民族91人布票100尺。
  1967年8月,发放补助农具款人民币100元,烤烟房款280元,榨油房款100元,机房款100元。
  1967年9月,发放困难户补助款人民币650元,其他补助款人民币510元(其中军属修房40元,困难户20元,维修水库、沟渠450元)。
  1968年,发放226户救济款,人民币718元。
  1969年8月,发放39户救济款,人民币112元。
  1980年5月,发放149户救济款,人民币780元。
  (5)蔡官公社
  1980年,蔡官公社年末农业户数2268户,全年救济户数2136户3200人,救济金额人民币2,800元,其中五保户11户11人。
  (6)蔡官区
  1967年,蔡官区发放冬令寒衣,棉衣620件,被套200床,棉絮200床。
  1968年11月12日,蔡官区困难补助38785人,发放棉花4,200市斤。
  [兴办福利事业]
  1951年11月,蔡官土改结束后,广大农民分到了田地,生活日趋稳定。但是,农村中的孤老残幼及贫困户生活还很困难,特别是五保户及孤儿显得尤为突出。为妥善安排好五保户及孤儿的生活,稳定社会秩序,蔡官兴办了一系列民政福利事业。
  (1)1959年,蔡官屯公社各管理区均兴办集体食堂、敬老院、幼儿院及托儿所,全公社共有162个集体食堂、7个敬老院(入院老人76人);13个幼儿园,入园儿童346人,托儿所156个,入托儿童2284人。兴办畜牧场4个,奶牛场1个。其中:蔡官管理区办敬老院1个,入院老人8人,服务人员1人;幼儿园8个,入园儿童266人,保育员8人;托儿所33个,入托儿童1036人,保育员124人。小〓街管理区办敬老院1个,人院人数9人,服务员1人,保健员3人;幼儿园1个,入园儿童62人,保育员2人;托儿所33个,入托儿童598人,保育员64人。不久即自行解散。
  (2)1962年,蔡官区在金银山(老龙寨地界)兴建了1所孤儿院,收养孤儿153人,1977年撤销时,政府对孤儿均作了妥善安排,其中迁走74人,被人领养25人,逃走5人,死亡1人。
  (3)1994年,蔡官镇建起了1所敬老院,入院老人为各村无儿无女户,人员保持在12人左右,安排专人负责照顾老人们的饮食起居。2001年4月,市、区民政局、蔡官镇共投资237,515元,在安吉技校斜对面新建敬老院住房1幢(一楼一底),面积300余平方米,整个敬老院包括晒坝、花园和蔬菜地等占地约2亩,并新建了老年人活动场地,配置了新的家具设备,于2002年1月启用。
  蔡官镇敬老院历年来的支出情况:
  1994年支出:20,947.3(其中10000元用于维修原敬老院)
  1995年支出:13,977.14元 1996年支出:14,800元
  1997年支出:14,500元 1998年支出:11,136元
  1999年支出:11,846元 2000年支出:10,572元
  2001年支出:13,797.5元 2002年支出:14,936元
  [拥军优属]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党的优良传统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每年“八·一”、“春节”期间,镇、村均有组织地采取各种形式开展拥军优属宣传教育和慰问活动。对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和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英勇献身的烈士加以褒扬,同时对烈、军属中生活较为困难的给予大力扶持和帮助,鼓励他们在后方为社会主义建设多作贡献。自1951年以来,烈军属慰问工作,根据“安顺县拥军优属委员会”指示开展。在对军烈属优待金及复员退伍军人定补发放方面,严格按“县拥军优属委员会”要求,按时、足额发放到军烈属手中。
  部分优待金发放情况
  1956年春节期间,安顺县第五区召开了全区烈、军属、复员军人代表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蔡官屯乡、王家庄乡、交椅乡、塘官屯乡、小〓街乡、大坡乡、鼠场乡共计330人,会议历时2天,会议费用9,900元,表彰优秀先进代表金额6,600元,合计费用16,500元。
  1964年9月19日,小〓街公社烈军属优待金发放19户,人民币86元;复员退伍军人13人,发放人民币23元。
  1968年,小〓街公社烈军属优抚救济56户,人民币205元。
  1969年,小〓街公社烈军属优待金发放27户,人民币250元,棉被25床。复员退伍军人25人,人民币83元。
  1971年1月15日,小〓街公社补助烈军属6户,人民币33.24元。
  1963年7月,驿马寨公社烈、军属优待金发放6户,人民币40元,布票18尺,复员军人青衣2人2件。
  1964年5月,驿马寨公社烈、军属、复退军人19户(人),发放布票110尺。
  1964年6月,驿马寨公社烈军属优待金发放6户,人民币30元。复员退伍军人11户,人民币31元。
  1966年12月20日,塘官公社发放优抚补助人民币325元。
  1967年3月15日,塘官公社烈、军属优待金发放人民币135元,复员退伍军人人民币194元。
  1968年1月2日,塘官公社烈、军属、复员退伍军人优待金、补助款发放52户(人),人民币760元。
  1969年4月23日,塘官公社发放复员退伍军人补助款人民币144元。
  1969年8月22日,塘官公社复员退伍军人12人,补助款人民币58元。
  1980年12月17日,蔡官公社烈、军属31户,享受优待工分4,333分,折合人民币866.5元。
  1976年9月,蔡官区共发放优抚费人民币1,779元。
  1966年12月,平地场公社发放优抚费人民币90元。
  1967年2月,平地场公社发放退伍军人补助款人民币100元。
  安置
  1950年8月以后,第五区五权乡在“县转业建设委员会”(1958年改为退伍军人安置领导小组)的领导及安排下,按照中共中央政务院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复员时的精神:“复员工作的总原则是服从于国家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需要”。遵照中共中央对复员工作“妥善安置、各得其所”的方针和“接收一批、安置一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要求,安顺县第五区对复员军人的接收安置采取以下办法:(1)复员军人回原籍后妥善安置,招收人员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复员军人;(2)凡是从工厂、企事业单位参军的职工,无论原单位所有制情况如何,均应恢复其工作;(3)从农村参军的复员军人,如无技术专长,仍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例如:1963年3月在接收安置复员退伍军人中,有5人安排进厂工作。蔡官区1950年~1973年复员退伍军人安置情况,除部分复退军人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外,报考学校8人,任民办教师5人,参加社教运动20人(其中白坟公社、跳蹬场公社各8人),赤脚医生4人(跳蹬场公社2人),拖拉机手10人(白坟公社3人)。机械修理4人(白坟公社、跳蹬场公社各2人),林场工人2人(白坟公社1人),公社卫生员1人,公社在职干部1人。
  蔡官镇在乡复员军人共124人,其中:入朝志愿军72人。
  婚姻
  在封建社会,婚姻关系长期受天命思想和宗法观念的支配。婚姻关系的成立,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否则,必遭强大的社会舆论遣责。男婚女嫁讲究“门当户对”、“一夫多妻”、“买卖婚姻”、“童养媳”和“娃娃婚”,形成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性质,官僚豪绅往往有三妻四妾,而被统治的贫民百姓被夺去婚姻自主的权利。尤其是妇女的地位更是低下。“三从四德”迫使妇女成为男性的附庸品,以致普遍存在溺弃女婴,出卖儿女,甚至沦为娼妓的现象。流传至今的“好马不配双鞍,好女不嫁二夫”、“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思想,充分反映了旧社会妇女所受的压迫和在婚姻上的不平等。
  (1)旧式婚龄
  据西周时期《礼记·内则》记载:男子“20而有室”,女子“20而嫁”。唐贞观年间规定婚龄男为20岁、女为15岁。开元时期的婚龄降至男为15岁、女为13岁。宋代以后,历代王朝规定男为16岁、女为14岁均可结婚。民国31年(1942年)颁布的《民法规·亲属篇》规定:婚姻年龄男子18岁、女16岁。尽管如此,民间婚龄与官方规定的差异很大。由于沿袭封建礼教意识,怕“姑娘大了嫁不出去”和“姑娘早晚都是外姓家的人”,尽早打发姑娘“出客”,因此婚龄普遍较小。
  (2)新的婚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中共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用立法的形式,废除重男轻女、包办强迫、一夫多妻的封建婚姻家庭,确立了妇女的政治经济地位,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婚姻制度。经过广泛深入、形式多样的宣传及细致的思想工作,重点进行“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提倡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禁止重婚、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借婚姻关系索取钱物,执行男20岁,女18岁方得结婚,要求结婚的男女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婚姻登记,填发结婚证,确立夫妻关系”等方面的宣传教育。确保了新的婚姻制度在蔡官的贯彻实施。广大青年在结婚前均能自觉到区、公社办理结婚登记手续,1980年,蔡官公社办理结婚登记手续105对,其中初婚101对、再婚4对;准予登记离婚3对、转法院处理1对。此外,由于妇联在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使社会上涌现了许多模范夫妇、模范家庭,巩固了新的婚姻和家庭制度,从而提高了广大妇女的社会地位。
  1981年,因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修改后颁布了新的《婚姻法》,规定婚龄由原来的男20周岁、女18周岁改为男22周岁、女20周岁,提倡晚婚晚育,规定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在离婚一项中规定,男女申请离婚,准与不准主要看感情是否破裂,如感情确已破裂,则准予离婚,并发给离婚证。
  (3)婚姻登记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婚烟法》的规定,对凡符合法定年龄、非直系亲属、未患麻风病和其他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而完全自主自愿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但须经过审查,属实者方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书,受国家法律的保护。
  负责婚姻登记工作的是区公所、乡(镇)人民政府,具体执行的是民政助理员和乡(镇)秘书。对于婚姻登记工作,历来严格要求执行结、离婚登记手续。坚决依法办事,把好“婚龄关、自主自愿关、一夫一妻关、近亲结婚关和患有不应结婚疾病关”。按照1955年6月内务部颁布的《婚姻登记办法》,按登记机关的要求,对婚姻登记的申请和审查的具体程序、登记人员和婚姻当事人应注意的事项作了明确规定。通过婚姻登记,确保《婚姻法》的贯彻执行。
  【人口与计划生育】
  1956年,贵州省卫生厅向全省转发了国家卫生部《关于人工流产及绝育手术的通知》,通知下发后,蔡官区仅有少数人使用避孕药具。
  1962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第一次有计划地将控制人口增长与社会主义建设联系起来。
  1963年5月,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对计划生育下达指示,在人口稠密的农村、城镇实行计划生育。蔡官区为推进计划生育工作,号召机关干部带头执行计划生育。
  “文化大革命”期间,计划生育工作停滞不前。1979年后转入正轨。
  [计划生育组织机构]
  按照安顺县委安排,区和各公社党委把计划生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挂帅,抽调人员组成小分队。1979年,蔡官区从上山下乡知青中选招了部分人员充实计生队伍。是时,计划生育工作由区安排,各公社(乡)负责落实开展。1986年,建立了蔡官区计划生育办公室,设办公室主任1人,为区下属股级行政单位,职责是负责量化计划生育“四术”任务,指导计划生育业务工作的开展。1996年,在计划生育办公室内增设计划生育指导站,为股级事业单位编制,行政上受计划生育办公室领导,具体负责技术指导,优质服务及手术开展。
  [计划生育经费投入]
  计划生育投入,1986年以前,由区及公社(乡)财政按计划拨给。1986年建立计划生育办公室以后,区财政按计划将经费划拨到计划生育办公室,由计划生育办公室独立核算,同时按工作情况划拨到各乡。以下为1993年~2002年计划生育投入情况:
  [计划生育工作措施]
  1979年,按照《贵州省计划生育暂行办法》规定,蔡官区对计划生育作了进一步明确:以落实人口计划为内容,控制计划外怀孕和出生为重点,人流、引产为主要措施,提倡生育一胎,控制二胎,杜绝三胎,促进“四术”任务的完成。当时提出:“一胎上环、二胎结扎、三胎结扎了还要处罚”。计划生育工作采取“三包”(包大队、包任务、包对象)办法,进村入寨开展宣传和做群众思想工作,分阶段突击计划生育“四术”任务。全区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措施为:“一到底”即从区委到生产队,层层抓,层层带,查清情况,落实任务,措施到人;“二卡住”即拒不落实措施的,卡和留住夫妇双方的口粮或工资;“三不放”即超胎怀孕的不引产不放过,干部、党团员不带头不放过,不落实措施的不放过;“四区别”即子女多少、健康状况有区别,生活照顾有区别,中心与边远地区觉悟高低的有区别,落实措施有区别。区委规定受术者休息时间为:上环7天,女扎21天,人流14天,人流并上环30天,人流并女扎30天,中期引产30天,中期引产并女扎40天,产后结扎属计划内生育者44天。此外,各公社结合本地的实际,出台了部分补充规定。如小〓街公社补充规定:
  (1)提倡晚婚,实行晚、少、稀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男25周岁、女23周岁以上,经公社革委会批准才准结婚。
  (2)提倡每对夫妇生育一个子女,生育第二胎须间隔三年以上,间隔时间不到不准生育第二胎(包括收养子女在内)。再婚夫妇如一方或双方已有两个孩子的不能再生育。
  (3)对只生一个孩子的夫妇作了结扎手术,保证不再生的,按上级规定,发给独生子女证,独生子女可优先入托儿所,孩子生病可酌情免费治疗,独生子女基本口粮待遇和成年人同等,并由公社一次性奖励200元人民币。
  (4)限制生育第三胎。对不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妇,实行经济处罚。凡是超生第三胎的干部或职工,扣其工资的5%;社员超生,由生产队在每年年终扣除夫妇劳动工分各5%,以上扣除部分上交公社计划生育办公室。
  (5)凡施行节育手术的,遵照省发(79)51号文件,对作人流引产结扎的,补助人民币20元,正常女扎补助15元,男扎10元,一孩上环者补助5元。
  (6)党员、干部、团员要带头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对执行政策先进者,公社给予表彰或经济补助等;反之,不能参加年终评奖,且给予处分。
  (7)对散布谣言、拨弄是非、打击陷害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和积极分子、非法取环、敲诈群众、破坏计划生育的,要严肃处理,造成严重后果的,报上级批准依法惩处。
  1979年8月,安顺县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了蔡官区蔡官公社、白坟公社计划生育工作经验:(1)蔡官公社党委利用有线广播宣传:一是宣读计划生育文件;二是讲计划生育的重大意义;三是讲计划生育的好处;四是公布育龄妇女名单;五是公布该作手术人员名单。通过广播宣传,取得了好的效果。(2)白坟公社领导主动搬出自己的行旅,让出寝室给作了手术的社员休息,办起一个营养食堂,集体安排受术者的吃住并补助一定的钱粮,白坟公社有五对青年夫妇带头只生一个孩子并做了绝育手术,公社党委除补助粮食和独生子女的奶粉外,还召开群众大会,进行表彰每人发给奖金100元,号召广大群众要自觉履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
  20世纪80年代初,按照地区、县的规定,蔡官区提出了计划生育“预防为主”、“避孕为主”的工作思路。针对有的社、队出现的“三多”(上环多、取环多、怀孕多)现象,区采取了干部带头,层层承包,按照“区包社、社包大队,大队包生产队”的工作机制开展工作。
  在奖惩方面,严格执行奖惩规定,秋收分配兑现奖惩:一种是一部分作了手术,兑现奖励,一部分未作手术的,由区委、公社出面教育,动员未作手术的社员订出作手术计划,写出保证,可以参加年终分配。
  1977年,小〓街公社共补助作计划生育手术对象粮食8570斤。
  1979年10月10日,罗大寨大队未作计划生育手术的对象6户扣粮食1800斤,并规定如12月10日前未作手术,所扣粮食作集体储备粮。全区各公社通过采取各种措施,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大的进展。
  1980年以后,计划生育纳入国家宪法,正式提出“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蔡官区委、区公所提出了“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人口控制”的要求,要求“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最多不超过两个,单位职工只准生一个孩子,特别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要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走在计划生育的前头”,并付诸实施。还规定:凡全区各单位干部、职工、学校教师有两个孩子以上,具有生育能力的,一律作结扎手术。
  1981年3月2日,小〓街公社规定计划生育补助为:男结扎补助大米20斤,女结扎补助大米40斤,人流、引产补助大米30斤,人流、引产后结扎补助大米50斤。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步人正轨。在继续抓好“四术”任务的完成之外,在思路和方法上实现了“两个”转变,即把计划生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采取综合措施解决人口问题转变,由以社会制约为主向逐步建立利益导向与社会制约相结合,宣传教育、综合服务、科学管理相统一的机制转变,整体推进计划生育工作。
  1993年,蔡官镇在安顺市计生部门帮助下,培训计生专业手术医生,此后计生手术均由计生站开展,结束了由卫生院代作计生手术的历史。
  1996年,蔡官镇建计生综合楼,结束了蔡官镇没有专用计生办公场所及手术室的历史,后配备完善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设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步入全区前列。2000年兴建职工宿舍,解决了部分计生专干无住房的后顾之忧。
  2001年,按照市、区安排,蔡官镇在镇辖区开展了计划生育“村为主”工作,即由镇党委、政府领导,计生部门指导,以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干部为主,主动承担并常年不间断地开展计划生育工作。镇、村成立了人口与计生工作领导小组,全镇53个村(居)委会均建有计生服务室,由计生站手术医生到村服务室进行妇检及一般上环手术,同时做到规章制度上墙,配齐办公设施。全镇大部分村干部均积极开展工作。2002年9月1日,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正式颁布实施,从此计划生育工作步入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新时期,蔡官镇采取多种形式入村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晓率、参与率。9月,蔡官镇的计生“村为主”工作顺利通过了省、市、区检查验收。
  [计划生育工作效果]
  1978年,全区完成四术任务566例。
  蔡官区1980年计划生育“四术”完成情况:男扎208例,女扎266例,上环840例,人流引产127例,合计1441例。
  1980年,小〓街公社完成四术任务167例,为任务的105.7%,其中男扎44例,女扎31例,上环88例,人流2例,引产2例。
  蔡官区1981年计划生育“四术”完成情况:男扎50例,女扎55例,上环511例,人流116例,引产55例,合计787例。为任务的215.6%。
  蔡官区1982年计划生育“四术”完成情况:男扎292例,女扎409例,上环677例,人流263例,引产236例,合计1877例。为任务的267.38%。
  1996年,蔡官镇按照安市发(1996)6号文件安排,下发蔡镇发(1996)23号文件在镇辖区全面开展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三结合”即:计划生育与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相结合,与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逐步实现了计划生育工作“三为主”(坚持宣传教育为主,避孕节育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
  1996年,全镇落实计划生育“三结合”帮扶户175户,其中农村独生子女户22户,双女结扎8户,符合政策生育二孩结扎户145户。贫困户59户,温饱户96户,富裕户13户,小康户7户,家庭不睦3户。
  1997年,落实计划生育“三结合”帮扶户409户,其中农村独生子女户24户,双女结扎9户,符合政策生育二孩结扎户141户。贫困户93户,温饱户290户,富裕户19户,小康户7户,家庭不合睦4户。
  1998年,落实计划生育“三结合”帮扶户411户,其中农村独生子女户20户,双女结扎6户,符合政策生育二孩结扎户287户。贫困户63户,温饱户334户,富裕户12户,小康户2户。
  1999年,落实计划生育“三结合”帮扶户463户,其中农村独生子女户24户,双女结扎19户,一孩上环户140户,符合政策生育二孩结扎户280户。贫困户12户,温饱户442户,富裕户7户,小康户2户。
  2000年,帮扶农村独生子女户14户,双女结扎户19户,政策二孩结扎户259户,二孩结扎户58户,一孩结扎户7户,一孩上环户94户。其中贫困户8户,温饱户392户,富裕户47户,小康户8户。
  2001年,帮扶327户,其中独生子女25户,双女结扎户16户,政策二扎户311户,一孩上环户20户。
  2002年,帮扶371户,其中独生子女44户,双女结扎户20户,政策二扎户307户。
  由于镇党委、政府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镇属各单位部门的努力,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进入21世纪后,蔡官镇的计划生育工作实现了“三为主”。2002年,蔡官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5‰,出生率为14.1%。,计划生育率为96.5%。
  【民族来源与迁徙】
  [汉族]
  殷商至东汉时期的今安顺境地,是为濮人所居。春秋时期强盛一时的牂牁国当系濮人所建,战国时期的夜郎国亦为濮人所为。西汉时期,因设郡县,有汉军及“田南夷”之民进入今安顺,但极为少数,郡县之民仍为濮人。
  汉族入牂牁始于唐蒙时的龙、傅、董、尹等大姓。诸葛亮平定“南中”带来了一部分。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又有“益州民流于荆州及越巂、牂牁”。自此,汉人逐渐增多。
  明初,因设卫、所、屯、堡,驻军屯田,汉人源源而入。至明中期,已是“故卫所所治皆中国人”。天启年间(1621~1627),水西安氏对明廷敌视,这批汉人几乎被杀尽,幸存者廖廖无几,以致《明实录·熹宗天启实录》卷26第15~17页云:“逆贼安邦彦围攻省城(贵阳)……其西三卫、龙里卫各府州除威清、平坝二卫,余官民俱杀尽”。是为民族变动中极惨的一次。
  清初,汉族极少。到乾隆二十九年(1764),从外地迁进了大量汉族。安顺府亲辖地“新增户口三千四百五十户”,相当于原来的几倍。
  蔡官镇今辖之地隶属于牂牁、夜郎国及后来府、县领地,汉族来源基本相同。
  [苗族]
  蔡官苗族的族属渊源与古代“九黎”、“三苗”有密切关系。黄帝时代,苗族先民生息在黄河中下游一带(苗语称“乃当不达”),组成部落联盟——“九黎”,以蚩尤为首领。故《周书·吕刑》中有“蚩尤对苗民制以刑”之说。后因蚩尤“不用帝命”,被黄帝和炎帝部落联合打败。九黎部落战败后,一部分南下到长江中游一带,组成新的部落联明——“三苗”。《国语·楚语》载:“三苗复九黎之德”。三苗,九黎之后也《礼记·衣疏·引甫刑·楚语》赤载:“有苗,九黎之后。颛.顼代少昊,诛九黎,分流其子孙,为居于西裔者三苗”。商周时期,“三苗”又有部分迁徙到湘、黔、桂交界,以沅江中心的“五溪”地区,称为“五溪蛮”。《溪蛮丛笑》:“五溪之蛮……含有五:曰苗、曰徭、曰僚……”唐宋之际,因人口增长和战争因素的影响,苗族先民中的一部分逐渐西迁,经过贵阳来到安顺。在安顺苗族民间至今仍流传着苗族先民杨鲁因战败,带领部落从贵阳迁安顺的传说。元世祖至元27年(1290)初,罗思、吕国瑞“请创罗甸宣尉司”时,即“言招罗甸国扎哇、龙家、宋家、仡佬、苗人诸种苗人四万六千六百户”。
  蔡官苗族有3个支系,最先迁入者是“蒙阿里”(小花苗)、“蒙阿志”(水西苗),以阿达卜为中心,元朝初年,阿代卜瓦解,3支苗民散居各地。故明《贵州名胜志》称:“苗者,古三苗之裔,自长沙、沅、辰、夜郎之境皆有之……普定卫,晋为兴古郡地,唐为罗甸国地,罗鬼,仡佬,阿励苗所居”。“蒙擂”(锅圈苗)支中的大坡硐王、杨、吴三姓是清初自黔北迁入。
  《安顺府志》载:神宗万历2年(1574)秋,贵州按察使林烻章泱安国亨、安智狱,令国亨输的都尕你二则溪,及水侧之毛家等寨于智。(水侧凡十三寨,曰毛家、曰可瓦、曰大南、曰王庄、曰张三、曰坝豆、曰红岩、曰左王、曰右王、曰陂花、曰蔡官、曰黎儿、曰鲊陇)。考毛家、可瓦、张三、坝豆、红岩、鲜陇皆在今定下里之鲜陇;陂花、左王、右王、蔡官皆在定下里之白泥田;惟黎儿、大南、王庄存考。(蔡官:为修《府志》时所用地名,当时应为彭家庄)。七年(1579),毛口六队苗作乱,巡抚、贵州右副都御史王缉抚之。
  [回族]
  回族来源于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人和阿拉伯人,十三世纪中期,成吉思汗西征攻占了许多伊斯兰教国家,将被征服的各国军队和征召的人民混篇为“探马赤军”,领回国攻打金、宋。宋理宗淳佑十二年(1252),忽必烈自甘肃、宁夏地区率十万蒙古混合军攻占云南,留其部下兀良合台带兵镇守。兀良合台部的回回军士便留下来定居云南。
  贵州省西北部的威宁一带,至元十三年(1276)设为乌撒路,十五年(1278)改为军民总管府,由云南行省派官治理,屯军戍守,一部分回回军士到那里,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亦奚薜(水西)土官蛇节和顺元路土官宋隆济反元,元廷派兵镇压。“大德七年六月乙未(1303年7月),以亦奚薜就平,探马赤军二千人讨阿永(今川、黔交界)叛蛮”。又有一批回回军士进入威宁。明洪武十四年(1381),回将沐英与傅友德南征,攻占乌撒,设置卫所,留兵“屯垦北关至下坝”和“大桥一带,分兵布将,创兴士屯”。明军中一部分回回军又定居下来。由于上述原因,故《威宁县志》载“威宁西北一带……多回族。其先皆出自甘、新,随元、明两代征西南,故移植于滇及黔之边地……就威宁而论,户已逾万”。威宁马家屯坟山的一块墓碑记载更为详细:“予族世籍平凉(甘肃平凉),于洪武十四年晋守乌撒,历明至清三百余年”。
  境内的回族,多系清从云南昭通、威宁迁来,其杨、李、撒、张、刘、猫、丁、马8大姓中,杨、撒2姓是光绪年间(1875~1909)为虫灾、官府所迫,在其祖先杨洪友等的带领下来到安顺塘官乡马鞍山;李姓是其祖先李德安、李德胜发动反封建官府斗争失败,李德安为官军所杀,李德胜被迫于光绪十七年(1892)从威宁戛里带领全家逃来安顺;马姓是其祖先马士洪杀死了抢夺其马的土豪恶霸(马士洪原在威宁以赶马为生),被当地官府通缉而逃来安顺樟树寨。
  除由威宁迁入外,还有少数是来自兴义、兴仁、普安等地。如丁姓是其祖先丁益堂同治年间(1862~1875)在兴仁参加金万照的反官府斗争失败后领家族18人逃来安顺,先到火烧寨,光绪年间又搬到樟树寨。至2002年,樟树寨回族有十个姓氏,为:杨、李、撒、张、刘、猫、丁、马、锁、董。
  [白族]
  白族,亦即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家进行识别的待识别民族——南龙人。
  南龙人族别的识别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以费孝通教授为领队的国家民族识别工作组曾对南龙人作过调查,在取得大量资料的前提下,作出了南龙人是少数民族的结论。但族称一直未得到落实。直到20世纪90年代,经国家民委多方考证,确定为白族。
  白族(南龙人)是古代龙国人与一部分明初西迁贵州的应天(南京)人的融合体。战国初年,中原龙国为楚所灭,楚将所俘龙国人流徙到贵州。故称“盖徙〓氏之裔”。秦汉之际,龙家有所发展,龙、谢2姓与傅、尹、董3姓并列为牂牁5大姓。晋至唐,龙家利用各封建王朝“以夷制夷”政策之便,势力得到了很大发展,其赵、谢2姓均雄长牂舸及其附近的地区,成为闻名遐尔的“西谢蛮”和“西赵蛮”。宋代,大姓势力强弱起伏不定,唯龙家势力始终保持极盛,为西南“七番”之首,以致被史家当作“七番”之王录于史书。元初,龙家势力虽有所减弱,但仍不失为当时贵州西部的一大部族。元世祖至元27年(1290),斡罗思、吕国瑞“靖创罗甸宣慰司”时,“尚言招罗甸国扎哇并龙家、请宋家……诸种蛮夷四万六千六百户”。龙家在贵州仅次于彝族,居第二位。
  人明以后,龙家的分布基本遍及贵阳及其以西地区。在安顺者多在城府附近。《贵州图经新志》卷九载:“安顺州,州民皆龙家夷类,多张、刘、赵、谢四姓”。这一时期,龙家内部分成了大头龙家、马蹬龙家、狗耳龙家、曾竹龙家和白龙家五种。安顺有马蹬龙家、大头龙家、曾竹龙家3种。据田雯《黔书》载:“马蹬龙家在宁谷、西堡、顶云之间”。《百苗图》说:“大头龙家,镇宁、普定属有之”。宣统《贵州地理志》认为:曾竹龙家,在安顺府属。
  明初,龙家得到发展的同时,又有一部分应天府人为逃避明成祖朱棣的迫害迁来安顺。《安顺府志》载:“侬家,一曰龙家,相传外省客籍,又传自明时奉调来黔……府大洞口、中树、讨兑寨、木头寨有之。普定大桥坡、小张官屯诸寨亦有之”。这些远道而来的南京人,得到古朴龙家的友好相待,“以夏变夷”隐居下来,改变原来的风俗和姓氏、融合于龙家。故称:“惟龙家为近朴直。吾先知其可依也。乃率所属以和之,和其理居,和其姓氏,和其衣服、礼仪、语言,器用”。这个龙家人与南京人的融合体,经过长期的发展而成为今天当地的白族。
  龙家早期除部族首领有姓氏外,庶民一般有名无姓,后随其首领姓赵或姓谢。南京人与龙家人融合后,对外以赵、谢为明姓,对内则有鲜为人知的萧、祝、陈、周、张、钟、司、焦、秦、朱、柏、颜、晏、韩、曾、黄、傅、赫、金、吴、郑、穆、李、刘、宋、姜、薛、徐、龙、何、王、冯、华、岳、路、常、董、程等49个暗姓,其中明赵姓包括27个暗姓,明谢姓包括22个暗姓。清时,为避免同姓通婚受异族议论,明赵、谢2姓中部分人改为文、万、成、张等姓。
  [仡佬族]
  仡佬族来源于古代濮人中的鸠僚濮。濮人的故地,是以贵州为中心的西南地区。东汉孔晃注:“卜人,西南之蛮”。孔安国亦说:“濮为西南夷也”。在贵州的是鸠僚濮。
  三国时期,贵州西部的鸠僚濮逐渐发展并危及蜀汉南部。《华阳国志》载:“平南事讫,……兴古僚种反”。《晋书·武帝本纪》亦载:“武帝太唐4年(283)六月,牂牁僚二千余落内属”。咸丰《安顺府志·纪事志》:(蜀汉)后主时,普里(今安顺)佯僚反,命济火讨平之。
  晋至唐,僚人事件、史书不绝。有“僚在牂牁”、“僚自牂牁北入”、“剡州僚叛”、“讨恶僚,刚夷数千落”等记载。
  宋元时期,“普星附于暴蛮”,僚患渐戢。明清之际,因“开发苗疆”,僚事复现,“洪武二十六年(1393),西堡长官阿得及诸寨寨长作乱”。“洪武28年8月(1395年9月),西堡长官阿傍作乱”。“武宗正德五年(1510),西堡〓僚阿得、狮子孔阿汇据沧浪叛”。明人曹学全认为:“普定卫(今安顺市西秀区境)……仡佬、阿利苗所居”。这些“僚”或“仡佬”即今境内仡佬族先民。
  【少数民族人口和分布】
  [少数民族人口构成]
  蔡官镇是一个多民族镇,全镇除汉族外,还居住有苗族、回族、白族、仡佬族等民族。
  全镇少数民族1441户,人口6485人,占全镇总户数的11.2%,总人口的13.2%。
  蔡官镇少数民族中,苗族787户,3309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51%,总人口的6.75%;回族471户,1931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29.8%,总人口的3.9%;白族258户,1033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5.9%,总人口的2.1%;仡佬族11户,46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0,7%,占总人口的0.094%;其他少数民族42户,166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5.1%,总人口的0.34%,其中:布依族10户,47人,土家族16户,71人,彝族3户,9人,满族3户,19人,侗族3户,3人,黎族2户,5人,瑶族1户,1人,穿青人3户,10人。
  [少数民族地域构成]
  蔡官镇少数民族的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形状,全镇51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有3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居住有少数民族。
  【传统节日】
  [汉 族]
  农历正月 正月初一早晨,焚香秉烛,摆上茶什果品,供奉天地诸神及祖先以后,再到长辈及邻近亲友家拜年,彼此道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二以后则到较远的地方拜会亲友直至正月十五以前。这一期间一般不从事农活,恋爱中的男青年这段时间相邀到女方家拜年,有条件的村寨组织跳神(地戏) ,玩花灯;有蓝球运动会、卡拉OK比赛等。安吉、新安两厂这期间组织耍龙、舞狮等活动。正月十五元霄节,这一天上午家家户户均包荷叶粑(汤圆),爆”虼蚤”,是夜,户户张灯结彩,闹元霄达旦,故有“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灯”之说,在当地正月十五的宴席比除夕丰盛,喻为“年小十五大”。
  农历二月 各行各业各行其事,各司其职。
  农历三月 农历三月初三,各地佛教信徒到驿马寨百斗山赶庙会,几千人不等,多则上万人,相传摸一下百斗山的“斗”,可以带来百斗的好运。清明节前后,以宗族为单位,拜扫先祖坟莹,分“大众坟”(即1个姓氏家族中的第一位先祖的坟冢)和“小私自坟”(1个大姓中单独的1个支系的分支先祖的坟冢)。古代在清明前三日,具牲礼展墓,以是日神不用事,故也上巳日,祈除不祥,或以新柳插门,童幼或簪髻上,又是日为土地会,凡祀土地者,必刑牲洒酒以〓之,是日迎城隍至厉坛,祭孤魂。
  农历四月 农历四月初八浴佛日,或者说四月初八是佛的生日,这一天为“开秧门”时间,即从这一天起开始水稻插秧,这一月是农忙季节。
  农历五月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头几天腌制鲊肉,是日草蒲、艾草插门上,吃水煮带壳鸡蛋及爆玉米花,包棕子互赠,洒雄黄酒以避蛇虫。这天,男女老幼相约外出游玩,称“游百病”,据说游玩后百病不上身。端午节这天,境内尤以金银山彩摘白莓最为热闹。农历五月十三日,为关圣帝君(关羽)磨刀胜会,前后几天将会涨大水,称为关老爷磨刀水。二十八日为城隍会,很多人这天将烧香礼拜,敬献千张(一种祭祀用纸钱)。
  农历六月 农历六月初六,祭祀土地神,各地均以刀头(猪头)酒饭供田祖,将纸钱插于田中,祈求丰收,这天在祭祀土地的同时,各村寨以户为单位,1户1人筹钱打平伙(就餐),并义务进行修桥补路,淘修水井,制定村规民约。六月二十四日 ,由妇女自行组织村寨中女性做“雷神会”,敬雷神,祈求保佑全村寨老小平安。
  农历七月 农历七月初七夜,织女渡天河会牛郎,妇女以瓜果等祭祀织女,这一活动叫乞巧。从农历七月初一或初七至十四日,每天焚香烹茶、瓜果糖食、酒饭等在堂屋中预先设置的祖宗牌位前祭祀祖先,每日如此,牌位前的桌子不能挪动,至十三或十四日晚上,虔备冥钱包袱设供门外,望空烧化,有条件的地方还要放河灯,称为七月半(古称中元会或鬼节)。
  农历八月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各户以瓜果、月饼等物相互赠送,晚上月亮升起时以此等物品望空供奉,称为拜月,供奉完毕后赏月食用,是夜很多年轻人到户外或在家中通霄玩耍。有的年轻人相邀“偷”别人家老瓜(南瓜),送给没有孩子的人家,预祝早生贵子。被偷瓜者也无怨言。
  农历九月 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采菊花、茱萸插头上,登高望远可以避灾,家家户户舂糍粑,据说这一天酿造的米酒味道最好,可以长时间保持醇香,故有“重阳造酒满缸香”之说。1990年以后,国家将这一天定为老年节,并组织老年人开展文娱活动。
  农历十月 农历十月初一日为牛王节,家家舂糍粑过节,中午用1升糯米喂牛,将两糍巴戴在牛角上,相传牛喝水时,照见角上两砣糍粑会很高兴,表明为丰收年见证,来年它会更加尽职尽责为主人服务,种出更好的庄稼,这天户户均以上好的食品敬供牛王菩萨,感谢它带来一年的好收成。
  农历十一月 冬至日,这一日汉族、苗族有吃狗肉御寒之说,亦有庆贺冬天到来,祈求普降瑞雪,期盼来年是个好年景之意。故有谚语:“瑞雪兆丰年”,“四季分明,五谷丰登”。
  农历十二月 农历十二月八日称为腊八,腊八开始可以宰猪炕腊肉,做糕粑等。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后避开家中所有成员相冲属相,打扫家中尘垢,夜间祭祀灶神,灶神于当晚登天,向上天汇报该户一年来的情况,除夕之夜,灶神回来后再隆重祭祀。除夕这天,家家张贴春联门神、门上悬挂五色钱五福等,酒饭、雄鸡、猪头等供品当庭设席叩拜天地及祖先,到天黑,烟花炮竹声此起彼伏,至凌晨方止,是夜,家家灯火通明,炉火越烧越旺,守岁到天明。这时长辈方给晚辈发压岁钱。
  [苗族]
  大年 苗族称春节为“大年”。大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到初三,男女青年要“游春”。男女青年选择村寨附近的一高地,女青年绣花或缝制衣物,男青年口吹芦笙、萧笛或奏二胡,或结伴游村串寨,或背一个小木箱,到每个寨子跳花,苗族姑娘则把家中糍粑放在小伙子的木箱里,以示欢迎。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到初三,各户须用红薯、酸菜、豆浆等祭祀祖先,表示晚辈绝不忘记祖先教诲,要勤俭持家,祭祀完毕,于下午用背蒌盛上,背往十字岔路口,背的人要表示背得很累,越累表示祖先留下的东西越多。于十字岔路口吃尽后返回。此称“春节谢祖”。
  跳花节 跳花节于农历正月初四开始。跳花期间,男女青年汇集于跳花坡跳芦笙舞,谓之“跳花”。蔡官镇境内的跳花坡在鼠场村对面小坡上,“跳花”时间为农历正月十四日。
  小年 苗族称农历正月十五为小年。小年过后即开始春耕生产。
  农历三月三 祭山神、打狗扫寨。苗族中的部分村寨,这天要集资买狗、让人拉着随巫师逐门逐户念《护吉去凶词》,向各家各户屋内撒“圣水”,以示扫尽“瘟疫和火灾”。
  四月八 纪念杨鲁部落的部将祖狄龙。苗族的大部分家庭这天要吃染成红、绿色的糯米饭。
  跳场 农历四月初举行,具体日期由场坝附近的苗族协商而定,蔡官镇苗族跳白岩场(今属普定县)。跳场的前一天,由苗族男子1人在场坝上穿行通知。跳场当日,男女青年着新衣在场坝自由聚集游乐、玩耍。目前,已无“跳”的意味。
  五月二十八 蔡官镇苗族前往旧州参加“晒菩萨”活动。
  六月初六 寨民聚会,公议村规民约,保护庄稼。
  七月半 祭祀祖先。用新米(或稻叶)、米酒祀奠。
  八月十五 月明之时,苗族中习惯向久婚不育夫妇送老瓜(南瓜),预祝早生贵子。
  九月初九 家家户户要“吃新”,即用新糯米打糍粑。
  腊月初八 杀年猪,打年粑。
  [回族]
  回族的重大节日,按教规规定有开斋节、古尔帮节和圣纪节。
  开斋节 是穆斯林斋戒1月期满的庆祝日。时间在伊斯兰教历的九月(简称“斋月”)。这一日,全族人要到清真寺举行节日活动,在清真寺集体就餐,然后各自到祖坟前烧插“清真香”祭祖扫墓。开斋日,由阿訇(主持教务者)念经文,全体回民均在大殿内集体跪拜“真主”(阿拉伯语为“安拉”),斋月里每户早中晚在家中点清真香以祭祖。斋戒者在这个月内白天不准饮用食物,夫妻不能房事,戒除一切私心杂念,傍晚才能食饮,整个夜间解除斋戒。
  古尔帮节 又名“忠孝节”。相传伊斯兰教“先知”易卜拉欣梦见“真主”,要他亲自把自己的儿子易司马仪宰祭“真主”,以试其对“真主”忠诚与否。次日晨,易卜拉欣带易司马仪至麦加附近的米拉山谷正准备宰时,“真主”派天使送1只羊来代替了易司马仪。伊斯兰教信徒为纪念易卜拉欣的忠诚,定教历12月10日、11日、12日三天为古尔邦节,意即“献牲”之节。节日当天,穆斯林者由阿訇组织在清真寺宰牛、羊、骆驼以示纪念。
  圣纪节 又称“圣忌节”。是纪念穆罕默德诞辰之节。一般认为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生于阿拉伯太阴历象年(571年)6月8日(公历10月17日)。故教徒们在这天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借以怀念穆罕默德。10月16日,由阿訇宰牛作准备,10月17日进行纪念活动。宰牛的血不能食用必须用煤灰覆盖,不能让其他动物沾污。仪式完毕后,就餐时必先由阿訇“口导”(食用),否则其他人不能食用。
  上述节日期间,附近回民全都集中于樟树寨的清真寺,宰牛或羊和做礼拜,阿訇引领众人念经祈祷。
  [仡佬族]
  仡佬族的节日,分为仡佬族独有节日和与他族共有节日2类,前者有祭山节、尝新节和牛王节。
  祭山节 时间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日妇女不出门,男子带猪头、公鸡上山祭祀,祭毕,将祭品就地吃完而回。
  尝新节 又名“吃新节”。每年农历七月第一个晨日(龙)或(狗)日举行。届时人们可任意采摘谁家粮食做贡品祭祀祖先。意为纪念开山劈草的先人,庆祝丰收,共享劳动成果。
  牛王节 时间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是日宰鸡、杀猪、酿酒、做粑粑敬贡牛王。各户让牛休息,用最好的饲料喂牛,用粑粑挂在牛角上,牵到河边喝水、游走。
  与其他民族相同的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半、中秋节、重阳节。过法同于当地汉族。
  [白族]
  白族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有四月八、七月初六和十月初一。
  四月八 买肉打酒,做菜供奉祖先,家人聚饮。
  七月初六 是祭祀传说中的李天王的日子。早年为族内大庆,需用36挑鸡(每挑31只),38挑鸭(每挑28只)。现在是每家用1张祖宗牌写上5辈祖先的名字,挂于神板壁上,贡以酒菜。
  十月初一 庆祝牛王之节。过法类同于仡佬族。
  【传统婚俗】
  [汉族婚俗]
  蔡官镇旧式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年轻人无法主宰自己的婚姻。未结婚前男女双方不准见面,只凭媒人两头传话,介绍两边情况,直到结婚拜完堂掀起盖头时才相互认识自己的终身伴侣。由于媒人巧舌如簧,出现了成亲前请相貌好的男(或女)青年代替长相丑的相亲,称“打样”,待成亲拜堂后木已成舟,反悔已来不及。“打样”婚姻酿成了一些家庭的悲剧。由于旧时婚姻中媒人扮演着比较重要的角色,因而有专门从事媒人这一职业的人,地方称“媒人三张嘴,骂起来灰口灰嘴,吃起来油口油嘴,讲起来花编料嘴”。
  旧时娶亲要用轿子,请唢呐队一路吹打。姑娘出嫁时母亲、婶婶、嫂子、姐妹等要哭“嫁送歌”。
  由于男女不平等,有钱人家男人可以娶三妻四妾。以前没有离婚的说法,如果男人不要妻子,只需写一纸休书即可,女的则不可以休男的,故有:“男休女一张纸,女休男只有死”之说。女子出嫁到夫家后,没有自己的姓名,而是随夫姓,夫姓在前,接上娘家姓后冠以“氏”则为该女子姓名,如夫姓“张”,女子娘家姓“李”,该女子在夫家称“张李氏”即可。
  新式婚俗与旧式婚俗截然不同,年轻人自己作主,父母意见只作参考。一般在男女双方认识并进一步了解后,建立恋爱关系,再请一位女方家人熟悉的人充当媒人,带上少许礼物到女方家说明这一件事,称为“转弯”。双方父母答应后就正常往来。从媒人“转弯”到男女双方结婚,大体要经过以下环节:“发八字”、“回八字(回信)”、“送日子”、“娶亲”。
  发八字 男方家请人带上糖什果品、面条等食品到女方家要回女方生辰八字,称“发八字”。
  回八字 “八字”发回来后请人测算,与男方生辰八字对比,过一段时日后请人带糖什果品等礼品和测算后的双方生辰八字情况到女方家交与女方父母,亦称“回信”。
  送日子 按双方生辰八字测算出结婚喜日后用红纸写成日单,选择结婚前约1~2个月以内的吉日,男方家请多人带上礼品(包括彩礼、糖、水果、面条、猪肉及两只鸡),在“押礼先生”带领下送到女方家,这一次押礼先生与娶亲时的押礼先生一般无特殊情况不更改。以上礼节20世纪90年代以后基本全部合并为一次,地方称“几棒做一棒”,叫订婚。
  娶亲 成亲的头一天,男方家请娶亲队伍(人数要双不要单) ,一般20~30人,带8数最好,这其中有正、副押礼先生,2位接亲女性、童男2人必不可少 ,其余为年轻小伙,到女方家后用开门红包(现在戏说“钥匙”),叫开大门后,在神龛面前,摆上男方家送去的所有礼品,包括:糖、粑粑、肉、香蜡纸炮、茶、酒及2只公鸡(娶亲用的女方衣物不能摆放),就餐时押礼先生上炒菜红包后,女方家厨师才会摆上熟菜,供娶亲人食用。就餐完毕,押礼先生请女方家亲戚中的2童男点烛,称“发蜡”,然后在神龛前依次摆上敬供礼品。两位押礼先生即当堂燃香作揖,叩请女方堂上祖先、老幼及门中三亲六戚前来贺喜。再请女方家厨师清点男家送去的礼品,称“开盒”,拆“高席”,这时女方家人会故意刁难并与押礼先生争吵,曰“闹发”,据说要“闹”一下,新婚之人今后的日子才会幸福,现在“闹”这一内容已逐渐消失。完毕后鸣鞭炮。一般女方父母健在的才穿“高席”,如只有一方健在的改为做“一桌碗”(贡品)去祭祀。按日单要求,出阁女子定时取座向,请一属相相合之福寿妇人为女子梳妆,曰“上头”。娶亲这天晚上,每一礼节均要打发红包,有开门红包、炒菜红包、发蜡红包、开盒红包、拆高席红包、上头红包、上轿红包等,地方俗称“封封”,数额不等。押礼先生从叫门时起每一礼节均要说“四句”(祝词)奉贺主家。以前新郎不同往娶亲,现在兴起了新郎同往娶亲,发亲前新郎新娘一同跪拜双亲谢恩,双亲回赠红包予新郎。旧时娶亲这一晚,娘家人要哭嫁送歌。翌日晨按日单规定的时间发亲,新娘拜别父母,由自己兄或弟背出家门,送上一程,2童男前面点起灯笼火把引路,新娘着红妆,打红伞在众人簇拥下或骑马、或步行或乘车起程。到新郎家屋外,由新郎家人撑红伞罩住新娘坐于大门外,摆上祭品祭祀祖先,新郎新娘双双进堂屋中拜堂,入洞房新郎新娘饮交杯酒毕,新郎弟或妹端上水给新娘洗脸,新娘给红包。新床要在婚前吉日吉时合好,新娘娶进家后即请寨中兴旺发达人家之中年妇人铺床,床铺好后要安排聪明可爱的小男孩在床上翻滚一下,新娘再坐上去。家具、电器、床上用品等一应物资由男方家出彩礼,女方家购物资陪嫁,与新娘一起送到男家。费用一般男方家比女方家多些。娶亲当天女方家会在新被子里面搁些核桃、枣子之类的东西。有的村寨在新娘娶走当天娘家人要邀约一伙人去“望亲”。新娘娶进家时忌寡妇及病人入新房。
  成亲后3天内,新人不能到邻里窜门,第3天一早有亲戚来接去吃一餐饭,称为“踩破路”,以后才能走别人家,3天至半个月内,娘家派人来接新郎新娘回门。有女无儿户,可让男方上门“招亲”,入赘顶姓,继承遗产。3代后可改姓还宗,也有不还宗的,各民族大同小异。
  20世纪80年代以前,未结婚的女子都要做鞋垫、毛底鞋等针线活,男家每去女家一次“礼信”,女家均以针线绣品等“回提篮”。待出嫁到婆家后,要送给婆家人均1双鞋,称“满家鞋”。20世纪80年代以后改为到市场上买鞋,逐渐少有人做鞋垫及毛底鞋了。
  [苗族婚俗]
  苗族自古以来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男女青年一般通过“跳花”、“游春”、“向月亮”和赶场等机会互相认识、了解,情投意合者经媒人撮合、父母同意缔结婚姻。
  苗族婚姻一般经过以下几个程序:
  提亲 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上门说亲一般不带礼物或只带1~2包点心,女方家如果有意,则说商量后回话,如果不同意,则找借口推脱,婉言谢绝。媒人一般要往返2~3次才能谈妥。
  定亲 男方请和自己年龄相当的男青年1人作陪郎,另请2~4人陪同去女方家,媒人代交部分彩礼钱,算为定婚,彩礼钱总数字视带“七”为吉利。女家请酒,花苗等支系称“定婚酒”,水西苗定亲时,男方前去定亲的人必须打酒抱鸡作礼物,女方家杀鸡设宴,故又称“鸡酒”。
  苗族的定婚酒颇为讲究。酒前,女方的妹妹、哥嫂、弟媳合伙给新郎和陪郎“洗脚”、开玩笑。酒宴上安排长者坐上席,主、客人坐两侧,新郎、陪郎坐下席。酒宴开始后,男方来客要即席唱(结亲歌)。席间,长者吃鸡头、妇女吃鸡心、青年人吃鸡脚、儿童吃鸡腿。
  结婚 结婚日子由男方择定,提前1月补齐女家的彩礼钱,向女家报喜。女方的父母、家族按“日单”作好准备。
  结婚前一天,新郎请陪郎提酒1壶、背米1升、抱小鸡2只(称伴鸡)到女家接亲。翌日拂晓,女家打发夫妻双全的夫妇一对,男、女青年2~6人送亲,新郎不骑马,新娘不坐轿。新娘到夫家,男方家族中的一长者在门口手提公鸡在新娘头上空绕几圈,口念《护吉去凶词》扫掉沿途中遇到的“邪气”后方得进家。新郎、新娘进门不拜堂。
  苗族的结婚酒按家庭经济条件安排,一般请客30到50人,多者百十人不等,进出三天。三天客散后新娘随送亲客转回娘家,几天后新郎才去接回。以后一段时间,女方同时在娘家和夫家生活,直到生孩子后才“落夫家”。
  离婚 离婚要经过男女双方的寨、族或亲朋好友调解。男嫌女而离婚,女方不退或少退彩礼钱,有时还要给女方一定数量的“包休费”,女嫌男而离婚,女方要退还男方的彩礼,有时还要赔偿男方一定数量“损失费”。
  《婚姻法》实施后,苗族群众的婚姻有了新的变化。
  [回族婚俗]
  回族的婚姻,是男女双方自愿、父母同意,经过媒人说合缔结而成。缔结的程序有提亲、订亲和结婚。
  提亲 由男方父母请媒人前去说亲。媒人第一次去不带礼物,只探对方意,当女方家默许后才带几把面条、斤把茶叶。一桩婚姻说成,一般要经过3到4次往返。
  订亲 一名“尔改德”(阿拉伯语)。双方达成协议后约定时间举行。订亲的彩礼分食物和现金。食物主要是茶叶、糖、米(1斗)、布(可做2套衣服);现金数额由双方协商而定。届时,男家请1~2人与媒人同往女家。女家设糖、茶宴款待并请亲友相陪,名曰“吃糖茶”。
  结婚 确定婚日,由媒人与男家1~2人带2匹布或适当现金到女家谢亲(即送婚期)。婚前1天送牛肉1腿或1只羊、1斗米到女家“过礼”。婚日晨,男家请2妇女前往女家迎亲。迎亲人到女家吃罢饭即返回。发亲时,由新娘的哥或叔从屋内扶新娘上马(或轿),与接亲人一道送往新郎家。
  当新娘行至距男家不远处时,新郎身戴红花与陪郎往迎,并向送亲人行迎亲礼,然后新郎在前、新娘在后前往新郎家。新娘来到新郎家门口,由其护送亲属将其抱下马,随新郎入洞房。
  是日下午,新郎家安桌子、放“喜果”(糖果),请阿訇念“尼柯哈”(阿拉伯语),即教育新郎、新娘,从今以后,须互敬互爱承担教规赋予的责任。通过这一仪式表示婚姻已告成。是夜闹洞房,新郎的表兄、弟、姐、妹等到新房里逼新郎与新娘对话或同吃一个果子,直到闹得新郎新娘求饶后才兴高采烈地离去。次日晨,新郎、新娘须给闹洞房之人敬茶,接茶人说些祝词。
  回族娶妻嫁女,亲友均前来祝贺,吃一餐饭即返。菜为8大碗,有年轻人穿梭于席间为客人盛用牛骨炖成的清汤。入席时请阿訇、长辈和稀客坐上席。席间主人敬茶以表示热情。
  办完婚宴,外家近者即要回门,远者则待到正月间。届时新郎、新娘带上大米、茶叶、面条等前往娘家去拜访。
  回族青年与外族女子结婚,如果女方到回族寨中居住,则须请阿訇到家中为新娘进教,新娘先沐浴净身,更换新衣(净身时,必须按从上到下,从右至左的顺序洗浴),然后跪于堂屋中,由阿訇主持进教仪式,以后新娘生活习惯必须全部同于回族,信奉真主,不得更改。
  [仡佬族婚俗]
  仡佬族的婚姻,一般要经过择偶、说亲、订亲、结婚等程序。
  择偶 有两种情况:一是青年男女自由选择;二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定。
  说亲 又名“提亲”。由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求亲,双方互相了解“生辰八字”。“八字”合而女方及其父母同意便可订亲。
  订亲 男家请媒人携带鸡、酒、糕点等到女家,女家设宴款待并回赠礼物(女方绣的刺品)表示婚姻已定。
  过礼 又称“报日子”。男家在征得女家同意后,择定婚期并写在红纸上,连同备办的鸡酒、衣物送往女家。
  结婚 婚日,由男家请人前往女家接亲。女家派人护送新娘到男家,新娘下轿后,由一年长者手提1只红公鸡绕轿3圈,然后在新娘头上绕3圈,新娘进堂屋后,即把鸡杀了,抛出门外,在外把鸡烫洗净再拿回家中食用。三天后新娘随同送亲客一道返回娘家,过一段时间再由男家请人去接。
  婚期 男女两家都要办酒。女家的“姑娘酒”,酒期2天;男家的“正酒”,酒期3天。办酒期间,亲朋好友备礼前往祝贺,住满酒期而回。
  除正常婚姻外,还有夫死从弟的“转房”婚,女方无兄弟,男到女家的“招赘”婚和寡妇招婿上门的“招婿”婚。
  [白族婚俗]
  明清时期忌与外族通婚,均系同族同姓联姻,有“宁愿葬九冢坟,不愿开错一门亲”的婚姻观念,“姑舅表婚”、“姨表婚”、“背扇亲”较普遍。民国时期渐与汉族通婚,现与汉族通婚比较普遍,婚姻的程序、方式同于汉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提倡移风易俗,各民族男女青年婚姻自主,自由恋爱结婚。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部分青年结婚从简,婚期不再择“吉日”,多选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元旦节等节日举行婚礼。
  【传统丧葬习俗】
  [汉 族]
  正常于家中死亡的老(中)年人,咽气后,请与死者同性老年人为其洗澡,男死者须剃头,女死者则梳戴,换上新制装老衣(棉布制品一般为3、5、7件不等)后,移到堂屋脚朝大门停放,以硬币(铜钱)或纸币含于死者口中,各3张钱纸捏于死者双手,脸上盖了1张白粉纸,停放毕,孝女孝媳哭丧,取1只盆放于死者下边的地上,盆内点1长明灯,由女老人为其念“上路福”,焚烧3斤6两“倒头纸”,在三岔路口焚烧死者用过的旧衣物、床铺草等。用白纸朦住神榜上的“天地国亲师位”几个字,子女(孙)头戴白纸孝帕,腰系反手草索(绳)。夜间邻里集聚相与击鼓唱孝歌,歌词多为七言句,主要为历史故事。每日深夜,丧家着人散发爆苞米花或葵花籽。
  道士请进家后,在堂屋设灵堂,大门顶上贴白纸或黄纸书写的“当大事”3字,单字呈吊角样单贴,2扇大门各呈吊角贴1张白纸,门枋上贴哀联,外挂“望山钱”,入棺时死者头位于棺材大头,小头对门停放后,道士为死者“开路”。然后每晚做1~2个道场,出殡前1晚办1回灵,亲朋绕棺。道士念诵经文,并执幡前导,家人亲族等各执香1柱,鱼贯随绕,每至灵前即着1揖。三更后,蒸糯米饭1甑,盛3杯供灵,曰“衣禄饭”,供毕,倾入1小罐内,放酒药少许,封口,安葬时随葬墓侧或置于墓顶,余众人分食。“做道场”视死者家庭状况而定,一般2~7天不等。经济宽裕的人家对死亡男性老人“开堂典祖”、死亡女性老人“点钥匙灯”。
  “开堂典祖”在出殡前一天的白天中午进行,孝子换吉服,着袍褂于灵前,捧主奉大宾,四拜跪请赐题,执事者刺孝子指血润笔和朱,奉大宾。大宾将死者一生情况挑重点写成半文半白的祭文,在灵堂外当众读唱毕,大宾赐孝子盐茶禄米金银,致赞词,孝子叩谢,行四礼,棒主置灵桌,旋行妥主礼毕,鸣炮。
  为死亡女性老人点灯,则几天几夜不等,在专制灯架上放碗盛菜油,点燃后,由“懂行”女老人若干绕灯架边走边念经。曰“拜灯”,所念经文主要有《普光经》、《血盆经》等。
  死者未入土期间,亲朋好友前来吊唁、下祭、妇女哭丧。祭的内容有“花花祭”、“猪羊祭”之分,前者一般为关系较远的亲戚,祭帐为床单、毛毯、绒被等。另加“一桌碗”(贡品)、酒、猪肉、香纸炮等。后者则关系较近,一般为女儿女婿的较普遍,用1头整猪,1只羊,宰杀,烫洗净毛(猪则留背上一撮毛)后请人抬往丧事户(“开堂典祖”必须置猪羊祭)。
  死者在办完灵、做完道场后择吉日在清晨出丧,天未明,撤灵座,抬柩置前门,日“偷丧”、以牲礼祀五丁力士,曰“祭舆”。发丧时,亲族群来执旨绋,以雄鸡1只站棺上。教子于灵前拄“哭丧棒”,另由其他人打“引魂幡”、撒“买路钱”。过桥时,孝子须匐伏桥头,使柩从身上抬过,曰“背棺”。入土前,埋放棺材的择地定向“石井”中要用引子杆(紫苏)、豆草等烧井,撒生石灰、雄黄,曰“暖井”。用公鸡跳井,吉时纳棺入井,曰“下圹”。棺材入井盖上石板后,孝子反手背土撒盖石上,最后垒土成坟,再用公鸡祭扫,坟顶放“衣禄罐”。参加安葬的人员从坟上回来时,必须垮过燃烧的火堆,称“打火焰”,抵家以香烛酒礼祭祀家神,由道士念诵后,揭去封龛白纸,曰“安神”。以后每天傍晚孝子均要送火把到坟上,以供亡人之用。安葬后3日,以汤馔酒礼祭后土于墓所,为死于户复山添土,曰“复山”,由道士念诵,作契一张埋于坟侧,曰“拉地契”。以后每7日焚帛1次,曰“烧七”,延至49日,为“做七七”,满百日或周年均须祭祀诵经,百日内孝子不得理发,不着红紫色装及丝织品,守制3年,过年门贴素联。死者外者除不能抬回家中停放而外,其余做法均相同。汉族丧事由于亡者停放时间较长,所需办理程序较多,帮忙人员队伍庞大,耗费开支则不是一笔小数目,故云:“人死饭甑开,不请自己来”。
  汉族立碑习俗
  立碑前
  主人家先请阴阳先生看坟的“座向”、“伸向”、“地形”。然后看当年是否利于立碑。
  如坟山地形看似“鱼、鸟”,则该处不适宜立碑(意为“鱼跃鸟飞”,如碑立其上,则鱼不能“跃龙门”,鸟不能“翱翔长空”,暗指坟主后代不能兴旺发达)。
  如坟山地形似“牛脖、虎口、狮尾、龟背”,不适宜立碑。(意为:“牛脖压石不利耕,虎口立碑啸声绝。狮尾堆垒奔跃难,龟背载物不利行”)。
  选碑
  碑石材料最好选择双层石料,表示有“后尘”,暗喻坟主子孙兴旺发达。
  碑石正面略带银筋石纹,表示主人家有“金银”,暗喻立碑后坟主子孙财运亨通。
  碑的规格,根据坟主生前的“生辰八字”和坟的座向来选定。
  写碑
  平水碑(不带对联的碑):碑右边写立碑时间,所书时间必须满足“生、老、病、死、苦、生”的重复数法,最后一个字为“立”,须处于数“生”字或“金木水火土乾坤天地”的“地”字位置。
  左边写子孙姓名,“右边大,左边小”,按从大到小排列,“右边男,左边女”不能左男右女。
  敬尊碑 带有对联或横向“敬”字,表“尊敬”或坟“座向”、“伸向”地形、地貌等的碑。写法类似平水碑,只是加上对联。
  立碑
  先按时把辰碑立好,再请先生掐公鸡鸡冠血点碑头、碑中、碑脚。
  子孙或亲戚“献碗”敬祖,“献碗”分“荤碗”和“素碗”。
  “荤碗”为猪小肚做的“象”;猪肺做的“鸭子”;猪心做的“塔山”;猪小肠做的“寿条”;千张1碗、红肉1碗,表示坟主在阴间养有各种家畜。
  “素碗”是用米面做成的“金山银山”、“宝塔”、“寿字”、“鹤字”,表示“寿比南山、鹤断南桥”等。“鹤为白头鹤,寿为金色寿”。
  鸣放爆竹后,众人方可返回。
  汉族迁坟习俗
  汉族从古至今都不主张乱迁坟。风水先生曰:“多修在生德,别乱动祖坟”。“德是先行字,坟为后迁移。”
  如因特殊原因确要迁动坟莹,得有3个步骤:
  (1)先看主人家已逝3代祖坟的“风水”,后看3代人的家庭情况和发展。如3辈大家庭中有1代(家)兴旺发达,则上辈的祖坟是绝对不能乱动的,以此类推,直到“在生人”的“家庭几家不走运程”,倒霉之事常出现的这1代的上辈祖坟。
  (2)风水先生“看坟”
  如主人家记得祖坟的位置,按地形与主人家当家人的“生辰八字”,推断什么时间能动土,动土后移至什么地方。迁移到新址的坟的向山绝不能正对正北方。如主人家记不得祖坟的位置,风水先生要帮助寻找。风水先生“找坟”的方法:
  ①坟前看坟上植物辨认坟主性别。
  ②“针血点祖”认祖坟(血要这几家人的“男丁”血)。
  ③用“乾坤移物”寻找,但这一类方法十分复杂,一般阴阳先生不敢乱用。
  (3)风水先生“看坟”后,主人家得给先生“利事钱”。
  (4)祖坟迁到新坟址后,就像“在生人”砌新房搬家一样,风水先生得烧冥钱向新“土地神”买“地盘”。并用1只大红公鸡的鸡冠血点新坟地。仪式完毕,公鸡由风水先生收下。
  (5)新坟包好后,要点烛焚纸敬奉祖坟,众人跪拜,于新坟餐饮1次,意为为坟主“贺喜”。鸣炮毕,方可返家。
  [苗 族]
  苗族的丧葬习俗,正常死亡者土葬,非正常死亡者火葬。传统丧葬仪式,分“送终”、“开路”、“开丧场”、“打牛”、“招灵”等程序。
  送终 老人临终时,儿子、儿媳妇守在身边,聆听遗嘱。寿终时刻,鸣铁炮3响或放鞭炮1串,家族中人及时给亡人剃头(妇女梳戴)、洗身、剪指甲,随后将尸体装殓入棺,横着停放于堂屋神龛位置前面,头朝正房左面。派人告知内亲密友,男客前来瞻仰遗容,妇女哭丧。岳父母去世必须尽快通知女婿,大女婿得买1头小猪(可大、可小),二女婿买1猪头,10斤酒、15~30斤米,以下女婿只买1个小猪头即可,匆忙赶往祭奠。
  开路 夜深人静时,开路师坐着面对亡人,用雄鸡作“开路鸡”,口诵《开路词》,指引亡灵力排各处阻拦,越过众多关卡,去与祖先聚会。有些家族指引亡灵渡过“黄河水”,有些家族指引亡灵前往“丰都城”。
  开丧场和打牛 安葬死者的头天傍晚,亲戚朋友成群结队前来下祭。当晚,鞭炮声不绝于耳,锣鼓声通霄达旦。
  翌日拂晓,死者在芦笙、锁呐、锣鼓和牛角声中被抬到丧场。死者一般都由女婿来抬,大女婿抬前面,小女婿抬后面,侄女婿抬两边或按亲疏顺序安排。丧场开设在离寨子不远的平坦地方,方圆十几丈。中央插着“牛伞”,侧面挂皮鼓。棺材停放在牛伞下,孝子斜披麻衣、系腰带和木弓箭,在棺材前一手牵牛,一手持钢刀扬于牛头上,孝婿手持板斧向牛头做欲打状,打牛师则口诵《砍牛词》,念毕,孝婿挥斧(锤)打向牛头。牛死后,小女婿与侄女婿负责剖牛。之后,按先家族后女婿的顺序,分别打拳棍,送亡人上山安葬。有些家族不开设丧场,打牛在家里进行,称“打强盗牛”;水西苗支系个别家族信奉基督教,已不再“打牛”,部分家族近年来对丧事进行改革,“打牛”仪式从简或略。
  抬灵 死者安葬完毕,家族抬“亡灵”转回家做“好事”。用三角形竹架插在竹簸箕上,披上衣裙做亡者形象,连竹簸箕抬着“亡者”,带上糍粑、饭、酒、肉等祭品到寨门口祭祀“亡者和众祖先。”之后,吹响芦笙、唢呐在前开路,端着竹簸箕内的“亡人”回家。治丧主持人反复向“亡灵”和众祖先祭酒饭,毕即把竹架送寨外三岔路口烧掉。丧事结束。
  是日傍晚,主人家将所打的牛炖好,来客每人3块牛肉,牛汤则随意而喝,称做“牛肉3块、牛汤紧摆”。这天晚上,女婿们会被外家的舅妈及姐妹们用墨汁、锅垢等涂于脸上,打花脸取乐,推入牛房睡觉取笑等。
  [回 族]
  回族丧葬,一般要经过以下程序。
  葬前准备 在心脏停止跳动之前,即清醒时,须请阿訇为其念忏悔词。确定死亡之后,将眼、口按闭、四肢拉直,置于洗床上,盖上布单、拉上布幔。
  丧家用白棉布缝制“卡番”(即寿衣)、白布帽,然后将尸体洗净,洗尸十分讲究,先洗手、净下,后净上、淋口、洗鼻、洗耳、要从右至左、从上至下洗,均须重复洗3遍,然后用“展水”(白布)擦干,包以“卡番”。现以樟树寨为中心的回民寿衣一律为3丈白棉布裹遍全身,放人“经匣”(公用棺椁),由阿訇率众举行“殡礼”,通过诵经祈求真主饶恕亡者生前罪行。
  安葬 人死之后,争取时间速葬,以入土为安(一般情况死者只在家中停放1夜,特殊情况下以三天为限)。墓地以平坦、干燥、幽静之处为宜。墓井挖深6尺,底大口小。在井底向北挖一容尸深洞,洞宽以能转身出入为宜,埋葬时将尸体脚南头北的平放于坟坑内,用短圆木或石板封洞口,以土填井坑,垒土成坟。念《素勒》(即《古兰经》节选)经一段。埋葬尸体第二天请人吃一顿饭,不准喝酒、抽烟。从安葬之日起7天内,每天上午阿訇都要到死者坟前诵经,丧主则以“油香”招待,每次必先由阿訇“口导”,众人才能食用。
  吊丧 在入葬次日举行。吊丧者送“海的叶”(即礼物)。丧家宰牛或羊款待。缅怀方式为1星期做“头七”,2星期做“二七”,28天后做“满月”,有的还要做“四十日”、“百日”、“周年”等。
  [仡佬族]
  仡佬族非正常死亡者,实行“积薪而焚之”的火葬。儿童和少年死亡后草垫裹尸置于偏僻的山崖之处。
  正常死亡者寿终即为其洗尸,男性剃光头,女性梳戴、穿寿衣(女性穿绣花衣),倒停尸于堂屋侧边,用白纸盖其面,然后设灵堂,置灵位,将死者生前的床铺草送烧于寨边或三岔路口,鸣炮向寨邻报丧并飞讣亲友。
  丧期 死者儿女披麻戴孝,昼夜守灵,唱孝歌,出殡前准备“办灵”或“做道场”,通霄念经。
  出殡日晨举行“开路”仪式,由几位长者于灵前用仡佬语唱颂“开路”歌。颂毕,孝子在前领丧,亲友将棺送往墓地。沿途不丢“买路钱”。
  葬前 早先请阴阳先生据“风水”、“山脉”择好墓地,做好“生居”坟(身体永远存放的地方)。棺送墓地即择时倒放于墓井内,盖上石盖,垒土成坟。一般死者身穿入葬品由女婿购买,大女婿管上身葬品,小女婿管下身葬品。
  亡期满三年,丧家为亡者办“好事”。届时丧家备贡品,由一长者用仡佬语唱颂经词,祈求亡灵保佑子孙。
  [白 族]
  清及以前行“焚而瘗之”的火葬,清以后基本同于汉族,唯多做“雷茶”。
  20世纪60年代后提倡火葬,90年代以后离城区较近的地方及机关单位有的已改土葬为火葬,并改传统葬俗为开追悼会,举行告别仪式。
  【喜庆习俗】
  [起房造屋]
  看向子 将全家人的生辰八字请阴阳先生斟酌,推断所建房屋向于何方才能与全家人八字相“合”(生)而不相“冲”。现基本改为向公路。
  下石 根据阴阳先生推断,提前在地基上挖掘建房基础,然后在良辰吉日下石。下石前要请阴阳先生或石匠在所选地基前摆下香案,用雄鸡、酒饭、香蜡纸钱等祭祀天地菩萨、各路神灵、鲁班先师,祈祷上苍保佑,然后在吉时将所选石料安放在所挖的基础中,一般所下石料在往后施工中不再移动。下石时忌相冲属相之人在场。
  立房子 特指人字顶“架子房”。在选定的吉日吉时,由多人将前一天木匠用穿枋锁定的柱头拉站立在石砌“撮箕口”内固定的位置,称“立高架”。一般3间房子立柱头2列,5间房子立4列,柱头从前往后数,称:前檐柱、二柱、中柱、瓜柱、后檐柱。柱头分为“五柱落地”和“七柱落地”两类。午时,在已立好高架的堂屋神龛上方的“罗圆枋”上贴上写有“年无忌、月无忌、日无忌、时无忌、日时无忌、姜公在此,诸神回避,大吉大利”的红纸。然后,石匠祭案,木匠祀鲁班先师:于1把红伞下摆设香案,石、木二匠各用1只公鸡,两个大斗装满谷子,摆放猪头、酒饭、香烛纸炮祭祀。男主人换新衣于香案前虔诚听匠人说“四句”奉贺。祭祀完毕,举行上梁仪式。梁一般由“外家”长辈或平辈送,也有至亲好友所送。当天上午送到,梁要用1丈2尺红布围裹,请唢呐一路吹打送到。送到后忌人跨过,木匠及时加工,加工好的梁正中用“大小洋”或硬币钉1方红布,并钉上黄历、7色花线、2支毛笔、2锭银、1双筷子、石木二匠用的墨盒线各1小截等物品后,贴上写有“紫微高照”四字的红纸。上梁时石匠在左,木匠在右,边说“四句”,边爬高架,“四句”如:“爬上一穿(穿枋)又一穿,子子孙孙中高官;爬了一头又一头,子子孙孙中诸侯”等。梁架置于2根中柱顶端。最为热闹的当数撒“抛梁粑”。上完梁后,石木二匠各站梁的一端抛撒主家备办的如杯口大小的小花粑粑及硬币,主家先在堂屋内反牵自己的衣裳后襟跪接,然后按先房内后房周围抛撒,引众人哄捡,匠人此时要将早已预备的瓶装水倒下,称“银水”,人们以淋到此水为荣。抛撒完毕,匠人要将2个大糍粑压在梁的2端,称“压梁粑”,一般1升2碗米做成1个,第二天才能拿下来。上完梁后,在如“S”形的“抬托”(一棵树从中一分为二连接“二柱”与“中柱”的“穿枋”,位于堂屋左右两侧)上贴上写有“〓〓〓〓〓”的红纸,上梁当晚大宴宾客。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部分已变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栅大门 选良辰吉日装新房子大门,由于是房子装修的第一步工作,一般比较慎重,据说关系到今后移居新房的流年运程。栅大门一般在吉日吉时进行,先在房中神龛前祭祀,然后将新做好的2扇大门安装完毕,木匠从内将门关上,用一张红纸写“开门大吉”,同时贴两扇门,主家要请一长者及2童子从外拍门,内外要以说“四句”对答,奉贺主家,如:外喊:“开门开门”;内问:“外边来的哪个人”;答:“天上下来的紫微星”;问:“来做哪样?”答:“来给主人家踩财门”等等。奉贺完毕,内开门,长者在前,2童一个抱一小捆柴走进,另一个则边进边将一瓶水倒入家中。门开时外边鸣放鞭炮祝贺。做大门时,一般门坎上要加进一块“扦扦荷”木料。而整间房子木料搭配必须是椿(椿树)、楸(楸树)、荷(扦扦荷)、漆(漆树)、紫(豆角楸)、桐(泡桐)、杉(杉树),意示“春秋和气”。
  搬家 搬家要在吉日清晨天未亮前进行,要由参加搬家的人员分别挑水、抱柴、点火把、并带炊具及生活用品一应物资到新房内,及时生燃火,当天在新房内煮饭就餐,带家用物资少许到新房意为:水火等一应俱全,暗示搬入新居后大吉大利,兴旺发达,当天亲朋好友要前往就餐,称“烧锅底”。
  [报喜]
  妇女首次生产,于分娩后,须着人抱雄鸡1只、染成红色的鸡蛋、核桃,送至娘家,谓之“报喜”,娘家即以预先制备好的婴儿衣裤、包片、尿布、蛋、肉及未生过蛋的母鸡(童子鸡)一只,连同送去的雄鸡交报喜人携回。第三日,设宴,俗称“洗三朝”。染红蛋分送各家,亲戚闻之,必登门贺喜,并送月礼。礼品多为蛋、鸡、肉类及大米1升,也有直接送钱及小孩衣物布匹饰物等。娘家须备小孩鞋、帽、衣、裤、背扇、被窝、饰物及产妇食用之蛋、鸡等物抬往。弥月后,主家即设宴酬谢各亲友,称“请满月酒”。
  【陈规陋习】
  [陈 规]
  朝山拜佛 朝山拜佛者多为妇女,以中老年为主,迷信山、石、水、木神灵,信奉“修来世”及上苍在冥冥之中点化,近年朝山拜佛最盛之地为:蔡官大黑山、金银山、小〓街神仙水,这些地方每月逢农历初九日会有许多人许愿还愿,烧香秉烛叩拜。赶庙会最为热闹的当数每年农历三月三日驿马寨百斗山、罗大寨青龙寺等。此外,每年农历三月,部分村寨有“打清教”、“番桃会”等。有些人会利用这些活动骗取钱财。
  祭祀 祭祀有公祭、私祭等。公祭以村寨多姓为主进行,祭关公庙、药王庙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本停止。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村寨均于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举行祭祀土地活动,敬田祖,当地利用这一天作为办集体公益事业的最佳日期。回族则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节纪”最为隆重。私祭以家族或家庭为单位,祭祠堂、上坟以及逢年过节家庭祭祀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祭祠堂活动已停止,其他祭祀活动仍然进行。20世纪80年代以后,尤以上坟及七月半祭祀最为热闹。
  看风水、择吉日 看风水即选择好地方,有“阴地”、“阳地”之分,注重“龙脉”落脚之说,必须以罗盘定方位。择吉日俗称看日子,即根据生辰八字推算好日子,以上均须请阴阳先生为之,婚嫁、丧葬、建房、迁居、出行、开业等,都要择“好日子”和选定“宝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主事者未必全信,多数为屈从于社会世俗,避免“闲言”或顺从长辈之意而为之。
  认干亲 又称“打干亲家”,有几种情况:一是“解脱病邪”,由孩子方父母求“先生”算命,定姓氏或定属相为孩子认“宝爷”。二是双方往来,为更加密切,双方互认“干亲家”。三是对方比自己强,为寻找靠山,自愿上门认“干爹”、“干妈”。四是因家无子女,希望后继有人,主动认“干儿子”、“干女儿”。五是喜爱孩子聪明伶俐,主动上门做“干爹”、“干妈”,认干亲家。
  预兆吉凶与禁忌
  (1)预兆吉凶 秋季临近收割时,半夜听见夜鸟凄厉叫声,预兆寨中不久将有人死亡。
  喜鹊在住房周围鸣叫为吉,乌鸦或猫头鹰鸣叫为凶。
  蛇进家、蟋蟀在家里叫为不吉,野外见2条蛇缠在一起将大难临头,野外见蛇吃青蛙将有病灾降临。
  狗上房不吉,公鸡不按时鸣叫为不吉。结婚办喜事遇雷鸣不吉,蒸饭时饭甑发出响声为不吉。
  清晨饮水、就餐时,杯碗自然破裂,本日主凶,别再出门。
  猪、猫自然来家不回转为不吉,狗自然来不回转为吉利。有“猪来穷、狗来富、猫儿来了披麻布”之说。
  (2)禁忌 大年初一忌向外倒水、扫地、用刀具、洗东西、早上忌串门。
  喜庆时忌说破、亏、死、亡等不详祥言。
  结婚忌寡妇第一个进新房,忌“四眼人”(孕妇)进新房、未成年小女孩第一个坐新床。
  办红喜事忌戴白帽、穿白衣。
  砌房下石(奠基)忌杀生,忌死亡的尸体接近基石。
  立房子忌人畜横跨房梁。房屋柱头,间数坎子忌双数。
  夫妻忌在娘家同宿,妇女忌在娘家分娩。
  孕妇忌给死人送葬。
  妇女生孩子,忌丈夫入产房。产妇未满月忌串门。
  在家中忌吹口哨。
  赶场天早上忌站在别人家门口。
  与老年人同席忌坐上方(面对大门外为上方)。与长辈同座忌跷脚。
  水稻扬花(受粉灌浆期)时忌男人座家门坎。
  商人忌说蛇、兔之类语言,必言时称蛇为“顺条子”,称兔为“长耳朵”。
  与苗族群众在一起,为示尊重,忌说“苗子”二字。
  未燃尽的柴禾,忌拿进家,忌从新坟拿任何东西回家。
  死尸和棺木,忌停放别人家门口。
  死于野外的人,尸体忌进寨和入堂内停放。
  抬死人经过寨子必须燃放炮竹,忌悄悄经过。
  如死者的父母尚健在,死者人殓外衣必为白色。
  女人忌打男人耳光。
  自己饲养的大牲畜忌入邻里室内。
  饭甑板的块数为单数,忌双数(从第一块板数“有吃”、次到“无吃”,最后一块必须为“有吃”)。
  [陋习]
  吸毒 民国时期,有钱人吸毒较为普遍,个别人家还开“烟馆”,供人吸食,那时称鸦片为“福寿膏”或“洋烟”。栽种鸦片较普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推行严厉的禁烟禁毒政策,吸毒现象绝迹。20世纪90年代以后,毒品走私的流入,吸毒现象死灰复燃,镇境内个别村寨出现吸毒现象,吸食者多为青年人,吸食“海洛因”,公安机关已重拳出击,分类采取措施,吸毒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赌博 民国时期,赌博盛行,闹市开设赌馆,“窝家”以此为业,赌徒四处行赌,赌具以色子(骰子)和“跌十三”为主,有输掉家产者,输掉妻子者,赢钱后被杀于路途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赌博现象基本绝迹。1980年以后,赌风开始蔓延,赌具多为麻将、扑克、骰子、麻辣烫、铺金花等。赌注也大小不等。
  迷信 多为比较落后地方的中老年人相信,犹以妇女居多,认为人的灾难为鬼所致,解鬼的办法最简单的是“倒水饭”,人有小病小痛,即说是遇着“不干净”的,取碗盛水,用3支竹筷倒立于碗中,嘴念所解之鬼,连站立3次,丢几粒米饭于碗中,放进焚烧的纸钱灰,然后泼于门外,鬼吃饭后病会好。
  如家庭有大灾难,则解鬼的办法为个别“迷拉”(巫师)掌握,主人须带上1个鸡蛋、1碗米找“迷拉”“看米,…望蛋”,如果鬼道法较浅,“迷拉”现场“化解”一番,米蛋带回家中按“迷拉”安排处理。
  如果鬼道法较深,“迷拉”则到主家“叫魂”,入夜于堂屋设坛“捉鬼”。“迷拉”如开场白般念过咒语后,即全身摇摆、颤抖,此时“神已附身”,家中灯灭,“迷拉”往后一跤跌倒没有声息,据说已下“阴间”“捉鬼”。待其醒后,屋内亮灯,“迷拉”则在房中乱舞一番,主人全家集中坐于堂屋,迷拉各屋“打粉火”,众观者跟着齐呼“孤坟野鬼出”之类话语,然后将鬼封于“祭坛”用公鸡在全家人头上扫过,交与送鬼人送埋于三岔路,“迷拉”精神没有白费,除鸡、米而外,还有“利是钱”,而观者也有收获,由主人家招待“消夜”(吃霄夜)。送鬼人也实惠,有“没头鸡、鸭”,还有主人家提供的酒饭等,可以大饱口福。目前请“迷拉”驱鬼现象已难得一见。
  立指路碑 孩子有病,如“迷拉”推算为“阴箭所伤”,必须立一块指路碑于十字路口,上刻“东走某地、西走某地、南走某地、北走某地信士某立”等。这种碑立后指明了行人行路,是为“积阴德”,孩子病才会痊愈。
  【衣食住行】
  [服饰]
  各民族服饰,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1949年以前、1949年~1980年、1980年以后。
  1949年以前。各民族多以自种的麻抽丝成线,用手动老式织布机织成“老土布”,布的颜色及图案根据自身需要自制染缸在织布前染线搭配。织布者多为屯堡人及苗族。
  这一时期各民族服饰特征最为明显。
  汉族
  (1)屯堡人 男式服饰,头戴绸子小帽,后脑留独辫子或齐耳长发,男性均穿长衫,大裤脚,大腰围的裤子,布底平跟鞋。女式服饰,头裹白色土饰布,后打髻绾,有发垂系于耳前(未婚女性留长独辫子),系长腰带,腰带头留须称十头系腰,裤子为细腰、小裤脚裤子,腰系一围腰布;脚穿自制布底、圆口老式尖尖花鞋,不缠足,留大脚。主要村寨为张官屯、马官屯、塘官屯、董官屯、蔡官屯及与之相近村寨。
  (2)除屯堡人而外的汉族 男式服饰,头上不留长发或盘长发于头顶,上身穿和尚领小棒头纽扣对襟短衣,衣服前下方2个荷包,内衣一般为白色对襟衫;下穿黑色或青色围桶式小裤脚裤子;脚穿布鞋系更多时间穿草鞋。女式服饰,年青未婚女性留长独辫子,已婚女性绾发于头顶,外裹青色纱帕,上穿大襟短衫(俗称二马基),下穿大裤脚裤子,脚穿布鞋,明代至民国期间女性要缠足。除屯堡村及其周边村寨而外的村寨均属此类服饰。
  苗族
  (1)小花苗 男者耳悬银环,项戴银链或(银项圈),上衣为青饰布短衣,下穿大裤脚吊裆裤;鞋多为草鞋或兽皮鞋。女者头戴半月形红木梳、外绕银链,后脑发上插银簪,上衣两襟交叉相合,下穿长裙。麻带系腰,前面白色围腰。衣襟、腰带、围腰均用蜡染布或刺绣花布镶边。村寨有蔡官、梅家庄、龙天、崩角村的新寨、王家庄村的傅家坝、侯家庄、鼠场村的曾子坡、水塔村的长坡和黄泥地、可瓦村的大坡、罗大寨、驿马村的小驿马寨。
  (2)水西苗 男平头、戴耳环,上穿短衣,戴带毛的兽皮于手腕,肩腰之间斜搭带毛兽皮一块,裤子多为半脚裤,下裹脚带。“妇女绾髻,斜插半月形小木梳(红色或褐色),地方称为“歪梳苗。”内衣篮、白色,外套长袖短衣,下穿花边镶边小裤,外套有短裙,裙子层层叠堆,花花绿绿,称为“花肠裙”,脚着青、篮两色布鞋,蜡染围腰。村寨有半屯村,格来月村的红岩,鼠场村的鼠场及老寨地、大冲,大荒村的牛角寨和刀鞘,水塔村的焦家寨,驿马寨村的百斗山、小驿马寨,兑沙村的兑沙地及岩上,对门坡,老龙寨,贝家庄,关口寨。
  (3)锅圈苗 男留长发、披于脑后,或用麻质带子束发,上穿青布无领无扣叉腰短衣,下穿麻质大裤脚裤子,劳动时,可以把裤脚捞于腰间,鞋多为草鞋或布鞋。妇女头绾锅圈形头帕,袖口镶数道条状花布花边,下身穿有各种图案和花纹的百褶裙,裙脚有花边。腰系花带,小腿裹绑腿。村寨有大坡洞,兑沙地。
  回族
  男性未婚青年头戴白帽绾羊毛白帕,身穿对襟短衣,袖口细而短,衣扣为对排头小捧头纽扣。已婚者加一条带有缨须的白布桃花腰带。
  阿訇上穿短便衣或长衫,下着灯笼裤,头戴八角白帽,帽顶有刺绣经文(阿拉伯文)。
  已婚女性头发绾髻,上套发罩、插银簪,外包青丝帕,身着大襟短衣,系绣花银链围腰。老年妇女多以青纱帕包成鸡尾头。
  仡佬族
  仡佬族的服饰,男子与汉族无异。妇女上古为“椎髻”,着“桶裙”。清末为上穿短衣,下着桶裙,方布蒙首,脚着绣花鞋,领口和肩绣有花纹图案。辛亥革命后,同于汉族屯堡人。
  白族
  明清之际衣服“尚白,“尚青”。头饰:“若马蹬或以牛、马鬃尾杂发盘之若盖,以尖笠覆之”。现代服饰同于汉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至20世纪80年代。老式织布机已极少有人用,而是改为购买布料缝制衣服,布料以灯草绒、北京篮、棉布饰布为主,颜色以蓝、青、红、花较为多见。
  这一时期镇境内各民族服饰逐步趋于相近,主要为:男式服饰,以短发、平头为主,尤以“东洋头”最为流行,上身着中山装,内为白色衬衫、年轻人中山装左上方有一小荷包,下方各有一个荷包。20世纪70年代后期增流行过仿制军装。服装颜色较单一,主要以青、篮、灰、草绿色为主,裤为齐筒裤。鞋为毛底布鞋、解放鞋、球鞋、缩筋布鞋、白(蓝)网鞋、翻帮皮鞋。各民族男式服饰基本相同,一部分老年人还着长衫及对襟棒头纽扣短衫。女式服饰,汉族以红布、花布及浅色布料缝制衣服。头发多为梳双辫子于脑后,头顶扎一红头绳,也有单扎一鬏头发于头顶右侧或两鬏头发于脑后;已婚妇女剪短发于肩,用发夹经两边夹发于耳后,上穿小翻领,叉荷包衣服,下穿齐筒裤,鞋主要为宽口系鞋袢布鞋、解放鞋、白(篮)网鞋、皮鞋。服装颜色多以红、黄、绿、监、花为主。这一时期屯堡人及少数民族女性只有少数年轻人改变为上述服饰,其余大部分保持解放前特色服饰。
  20世纪80年代以后服饰,布料多种多样,有涤卡、毛料、丝绸、皮革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这些东西已进入寻常百姓家。男式服饰:短发、衣服有春、夏、秋、冬之分;主要上装:中山装、夹克衫、西装、牛仔服、休闲服等式样。裤子也流行过呐叭裤,小裤脚裤子,牛仔裤,吊档裤,休闲裤等,品种齐全,颜色多样,各民族男装已基本相同。女式服饰:20世纪80年代以后,尤以女式服装变化最快,每月基本上要流行几款新式样,头发变化烫发、披发等,没有固定模式,各民族年轻女性服装与汉族无异,只有少部分中老年人尚着本民族服装。
  [饮食]
  蔡官镇汉族、苗族、仡佬族、白族饮食习惯大体相同,20世纪80年代以前,地多田少村寨以玉米为主食,大米为辅食;田坝村寨则以大米为主食,玉米为辅食,此外辅食还有荞麦、红薯、洋芋、豆类等。80年代以后,各村寨除以大米为主食而外,面条也属主要食品之一,玉米、荞麦等作为变换口味的稀有食品,而红薯、洋芋则作为零食或蔬菜。
  糯食为汉、苗、仡佬、白族的高贵食品,逢年过节要用糯米舂糍粑祭祀祖先、招待客人及自家食用,婚姻往来等要用糍粑互相赠送,每年农历腊月,家家户户要做糕粑。食肉一般以猪、鸡、鸭、鱼、牛肉为主,富裕人家每年腊月杀年猪,腌制腊肉、香肠。80年代以后,大部分喜牛肉和狗肉,特别是“冬至”前后,狗肉更为桌上珍品。
  饮茶、喝酒、嗜辣为一般人所好,“客人进门必须递烟沏茶”,以示尊重,热情。20世纪80年代以前,饮茶一般用土制茶罐熬制,茶叶为手工加工,称“煨茶”。80年代以后基本上全部改为泡茶,茶叶品种多样。酒:男子基本上都饮烧酒,蔡官镇相当一部分村寨有人酿制米酒;客人进门必须以酒招待,“无酒不成礼仪”,妇女食用甜酒,甜酒为自家酿制,春节时几乎每家必备。喜好食辣,夏季蔬菜每户必种辣椒,伏天未过,各户均摘新鲜红辣椒制成糟辣椒长期食用,故蔡官一带又称之为“伏辣子”。每餐必须有辣味。
  回族的主食同于汉族。肉食以牛、羊肉为主,鸡、鸭、鹅鱼肉作补充,牛肉有干牛肉和鲜牛肉,干牛肉又称“牛干巴”,做法有清炖、细炒、煎炸等。此外,自制食品还有油香、辣酱等。
  回族饮料主要为茶,一般为自家手工制作,户均数十斤,茶有糖茶和炕茶2种,糖茶用食糖与茶叶合泡而成,回民中年以上男性喜欢饮用专门小茶罐熬制的酽茶。
  回族的饮食遵守伊基斯兰教清规戒律。按《古兰经》的说法,一忌食自死畜禽肉;二忌食血液:三忌食猪肉;四忌食未念“真主”名而宰之畜禽肉;五忌外族宰的畜禽肉;六忌食马、骡、驴等平蹄肉;七忌食烟和酒。
  [居住]
  境内居住环境多依山傍水建筑,多姓群居成寨,老百姓房屋以座南朝北为正向。
  1949年以前,大部分人家筑土墙呈长方体,正前边一道大门,门的两边墙上留有一尺见方窗洞,两侧墙上筑人字顶,盖茅草。50~60平方米不等,低矮、阴暗、潮湿,厕所及畜圈于房屋周围搭建。
  另一类为“架子房”,这类房屋以石块砌成“撮箕口”样,内用穿枋将柱头串连隔成间数,上为人字顶盖石板,一般为三至五间,一楼一底,木制楼板。内用木板装隔,左右间前各一道木板梭窗(1.2米×1.2米),窗下方装石板(称擎板)。正中央为两扇木制大门,有大门这间为堂屋,左右间后一半均为卧室,前一半较多为灶房及烤火间。堂屋神龛供神榜,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前贴毛泽东主席画像。80年代后恢复为神榜(回族堂屋不设神龛,挂伊斯兰教经文或经文对联)。神龛背后多为老年人卧室。一般儿子分家,按长幼顺序从左至右分房居住,所以流传:“大座左,小座右,爹妈座神龛背后”。
  房屋前边为石板铺成的晒坝,专供晾晒农作物之用,与正房呈九十度两边为厢房,厢房通常比正房低,人字屋顶,下层为畜圈,上层为木制楼板,人居住。正房正对面为“照面房”,有“朝门”。正房、厢房、照面房组成一个群居“天井”,住多户人家。房屋设计方面,1949年以前,房屋高度以1.68丈最多,“开杆”和“进深”也比较小,三间正房一般都在60平方米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房屋高度以1.98丈最为普遍,内中所立木柱头也直接改为石墙。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房屋高度主要为2.18丈,称“二丈一顶八”,面积为100~150平方米,并把人字顶一楼一底逐步改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多层建设,面积每层150平方米以上;内外装饰较为华丽美观。部分人家置了围墙形成独居院落,院内种花草树木。
  [行路]
  民国时期,有钱人出门坐滑杆、轿子或骑马,那时养马人家也多,以马为坐骑,经商驮物。蔡官各地主要以步行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远者一般乘汽车,火车,近者步行。20世纪70年代后,安顺公共汽车开通蔡官。蔡官、塘官一带,青年多骑自行车。80年代后期,个体中巴全镇开通。90年代,轻骑摩托车进入部分家庭,各种农用车偶尔也成代步工具。进入2000年以来,轻骑摩托大量进入寻常人家,少数人家拥有轿车,无论远近,均以车代步。以前曾出现过的人等车现象,现在变成了车等人。
  【民间传说】
  罗大寨银杏树参加殿试传说
  罗大寨村前有3棵银杏树,其中2棵相距5米,一雄一雌,雄树最大,树围8.5米,(需8个人才能合抱),高10余丈,3棵树均枝叶繁茂,树冠覆盖100余平方米。距2树约10多米的另1棵百年银杏,据说是这2棵树的孙子,2棵树栽种于何年何月,没有文字记载,估计树龄千年以上。每年雄树开花,雌树结果,秋季收获果实数百斤或千斤不等。这3棵树现已被罗大寨村民作为风水树保护起来。
  对于这两棵树有传说曰:相传古时候,大理国组织学子殿试,考中头名者为一姓白男子,上殿面试时该男子一表人才,风流倜傥,国君相当满意,委与其高官,着吉日起程到任。
  过了不知多久,国君得到消息,说该姓白人没有到任。国君大怒,欲将其缉拿斩首,经多方查找,得知该白姓男子住今安顺罗大寨村子,即命人带兵前往缉拿。待到罗大寨后,将士将村寨团团围住,但村子里却没有白姓人家,前来的官吏不知如何复命,正在纳闷间,猛一抬头,发现银杏树冠顶部有一乌纱,急命兵士取下,正是国君以白姓男子高官之时所赐顶戴,官吏恍然大悟,感情是这银杏树(俗称白果)已修炼成精,参加这次殿试,跟国君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只得回去复命。
  传说归传说,由于银杏树属稀有树种,这样大的古树更是罕见。1962年,有一枝银杏树崩折,罗大寨村民用其打了42张挞斗、36张课桌。树下有一寺庙叫青龙寺,建于清咸丰7年(1858),树下一眼泉水,再加上这一传说,使得青龙寺连年香火不断,朝山拜庙者络绎不绝。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均有几千人前来敬龙王庙。
  金银山传说
  圣祖皇帝康熙十二年(1674)11月,吴三桂反于云南。12月,贵州提督李本深以安顺叛附于吴三桂。十七年(1679)7月吴三桂死于衡州,孙世璠统其众。十九年(1681)11月,世璠自贵阳走云南。
  孙世璠带领所属军队、家眷、金银细软一行往云南途中,一日,押送金银细软人马行至今蔡官镇金银山时,天空中忽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下,兵马无法行走,护送官军只得命兵士避雨,待雨停后再上路,恰巧金银山雷打岩(现地名)处是一个理想的避雨之处,于是人马均到偏岩上避雨,共有18驮金银细软及官兵近百人。正在大家暗自高兴寻到一个好避雨处,忙着生火烘烤衣服时,猛然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自天空划下,紧接着一声巨响,金银山被雷劈掉半边,避雨官兵尽数被深深地埋在里面,被雷劈后露出的岩石上现出了一行朦胧字样:“谁人识得破,金银十八驮”。
  据说该避雨处是观音菩萨手下一灵验菩萨的住所,对避雨之人原本心存爱护之心,开始并未在意,及至发现这些官兵言语污秽,又是引满人入关的吴三桂手下残兵时,顿时心生怒火,决心惩罚这些官兵,让他们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是以出现早先一幕。以至于后来“世璠兵败被诛,本深降,送京师磔之”。此乃天意,暂且不提。
  被雷劈掉的岩石南侧自然形成了一条通道,后人在这通道上修了100余道石坎子,每月逢农历初九、十九、二十九,均有来自各地的信士前往朝拜灵验菩萨。
  苗族首领阿都葬洞坟
  传说明朝期间,轿子山有一股土匪占山为王,经常打家劫舍,抢劫过往客商,无恶不作,十分猖獗。
  明崇祯十六年(1643),官府派蔡官孙国臣带兵前去征讨,当时孙国臣年事已高,只好让自己的子孙与彭姓带兵剿匪。兵至轿子山,中了土匪埋伏,彭姓杀出重围,报之国臣。国臣立即召集人商议,其结拜兄弟苗族首领王阿都闻讯赶来,阿都性格刚烈,秉性爽直,他对国臣说:“你的子孙也是我的子孙,请给我上好战马,待我前去救他们”。国臣劝之:“你我年事已高,非当年之勇,还是选年轻人前去搭救。”阿都大叫一声:“救人如救火,不能有片刻迟延”。说毕,即上战马,手提钢鞭,带领部下疾驰而去。国臣怕阿都有闪失,亦急选人马,手提钢枪随后接应。方至半路,阿都手下一卒回来传话,对孙国臣说:“我们首领说了,他如战死,葬于后山洞中”。
  王阿都领兵杀至轿子山顶时,国臣之孙已身负重伤,阿都把国臣之孙扶上自己的战马,徒步护送其杀下山来,刚到山下,阿都不幸被土匪乱箭射死。
  国臣带兵打败土匪,找到阿都尸首,放声大哭,大病一场,三个月后才能起床。国臣按照阿都的嘱咐,把他葬在长山洞中,每年都去洞中拜祭。并规定“孙家与苗族是一家,孙姓子孙要与苗族世世代代友好,不准孙姓子孙欺负苗族”。
  长冲“十八女子发丈夫”
  蔡官镇长冲村南面150米左右处有一古墓,人们称它为“孃孃坟”,碑文字有“十八女子发丈夫字样。
  传说,从前长冲有一男青年到平坝一户富人家去做短工(雇佣工人),小伙子聪明能干,正直朴实,被该富人家的小姐看上了,两人互许了终身,立了誓言。但是小姐的父亲认为“贫富悬殊”、“门不当户不对”。绝不答应他们的婚事,为防万一,将小姐锁上绣楼,把小伙子赶回了长冲。
  为了让女儿死心,富人急忙给女儿找了一门当户对人家。吉日良辰,男家敲锣打鼓前来迎娶,当富人夫妇打开房门安排女儿上轿时,发现女儿已上吊自尽了。
  长冲小伙得知这一噩耗,悲痛欲绝,立即赶到平坝富人家,苦苦哀求富人将小姐尸首让其运回长冲安埋,富人最终答应了小伙请求。小伙将姑娘运回后葬于长冲村南面,并立碑刻文。小伙子在女孩坟旁砌了间小屋,长期守于坟旁直至死去。坟旁边小伙立有一石柱,上刻:伊人不见容,醉里几朦胧。吾心已随去,泪血任其流。1958年石柱被毁。
  大石地金瓜撞石门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一神仙游玩路过现在蔡官镇水塔村一带,发现这里的百姓善良、勤劳,但日子过得很是艰难。神仙有心救助这一方善良百姓,掐指一算,算出大石地后面严家大坡深处藏有金银财宝,要取出这些财宝,只有开启大石地后面紧闭的石门,这是唯一通往宝库的大门。
  救助一方百姓必须顺应天意,神仙略为思量,即心生一计,摇身一变为一下江生意人,在黄泥地找了一户忠厚人家,拿出一颗硕大的瓜籽请其栽种、并叮嘱:“这瓜籽种下后将会结一个金瓜,希望他家好生看管,待瓜长满100天,他即回来购买这瓜,届时这瓜将派上重要用途,切记切记。”说罢出门而去。
  这户人家按生意人要求种上了瓜,施肥浇水,瓜籽出苗后长势特快,不多久,瓜藤就绕了张三〓3圈,绕3圈后瓜藤停止生长,藤上结了唯一的1个金瓜,金瓜一天天长大,这户主人白天夜里小心看护,第99天,主人要到外家做客,便将看管任务交与自己十四、五岁的儿子,叮嘱儿子不能将瓜丢失。父亲走后,贪玩的儿子觉得不丢失瓜只有把瓜搬到家中,主意已定即叫来伙伴把瓜弄下来搬回家,然后锁上门便外出玩耍,父亲回来知道后略为责怪儿子几句完事。
  第100天,下江生意人来了,见到瓜后,不觉叹了口气,只好将种瓜原由告诉了种瓜人,种瓜人听后懊悔万分。下江生意人虽认为撞开石门把握不大,但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来到石门前,下江人口中念念有词,念毕,提着瓜撞向石门,第一下,石门应声开了一缝,第二下,石门裂开容一人侧身进入,第三下,只听“啪”的一声,瓜破为几块,下江人双手一摊,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唉!不是你们的财”。说毕转瞬即逝。
  今大石地后留有仅容一人侧身进入严家大坡的一道石门,但10余米即到尽头。久晴将雨或久雨将晴时,站于黄泥地和杜奶桥之间的路上,能听到“嗡嗡”声,据说这是神仙用瓜撞石门时留在山间的撞击声。之后每逢天气变化会有余音从石门中传出来。
  岗嘎䃎的由来
  相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使疆域扩大,让百姓有种不完的田土,始皇祷告上苍为其移山填海,上苍念其所诚,调集神仙若干,利用夜晚开展了这一移山填海的浩大工程。
  话说一天晚上,几位神仙各显其能,肩挑背扛,天牛天马拉着一座座山峰浩浩荡荡一行来到小〓街时稍作休息,众神仙就聚集起来侃起了从西北往东南移山路上的奇闻趣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兴致高昂,不觉天将破晓,诸神仙急起身各司其职,想抢时间再赶一程。其中一神仙拿起放在碓丫山上的扁担,用扁担头将一山穿透、回头再穿另一山,急起身,不想扁担一头只是挂住山的一部分,只听一声响,扁担弹出,砸在地上弹起来复又砸下,地面被砸出了一条深深的峡谷,神仙捡起扁担,待要重新再挑时,天皇着天使传旨:由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不思勤政为民,整日荒淫无度,横征暴敛建造阿房宫,强征民夫修筑万里长城,弄得民怨沸腾、民不聊生,已激起民愤,召所有神仙即刻返回天宫。神仙起程返回天庭后,留下了现在小〓街后边这些奇形怪状的山峰及岗嘎䃎这一深深的峡谷。
  如果置身于岗嘎䃎,便可以看到扁担穿透的山——穿洞山,放置扁担的山——碓丫山,扁担打出的岗嘎䃎峡谷,长约2公里左右,深百余米,宽百余米,峡谷内流水潺潺,树木葱茏,山花飘香,峡谷外山峰奇形怪状,形态各异,吸引众多探险观光人士驻足观赏及游玩。
  段家庄为何又叫孝养庄
  在明朝时期,段家庄主要居住的是段姓家族,只有一户姓娄的,这娄姓只有母子2人,儿子考取举人后,赴云南任职。儿子为了让母亲安度晚年,要接母亲一同去云南。可母亲认为自己年事已高,死在外地无法奔祖,执意不去,无奈之下,儿子只好让母亲在段家庄居住。每月从云南寄钱来供母亲使用。
  娄举人老娘是一节俭之人,从不乱花一分一文,把儿子寄回的钱攒了起来。多年以后,段家庄段姓家族中突起一股赌风,且日甚一日,最后赌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位老母亲考虑再三,拿钱买下了段家庄,同时将寨中孤儿全部收养起来,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以耕读传家。于是,段家庄又开始兴旺起来,孤儿们对娄举人老娘百般孝敬。
  后人为纪念这位母亲,把段家庄改名为孝养庄,现在很多老人还把段家庄叫做孝养庄呢!
  大黑山名字的由来
  古时候,蔡官彭家小山(今蔡官幼儿园处)有个彭连忠,外号彭赖王,此人嗜赌如命。
  一次在外赌钱输红了眼,把家中微薄田产及家产地基全部抵押输个精光。回到家后四处借贷,但没有人肯放心借给他。为筹到赌本,他猛然心生歹计,骗自己的亲生母到旧州走亲戚,然后将母亲卖与旧州一赌徒做老婆。老母不从投河自尽。
  彭赖王卖了母亲到蔡官的当天,闪电当空,雷声大作,一道雷电化作一只大红公鸡飞到彭家小山。硬把彭赖王抓到今安吉厂侧面的山顶上开肠破肚祭奠其母亲亡魂。
  大黑山就由此而得名,红公鸡则变成现新安厂后面的公鸡山作为该事件的永久证人。
  龙天洞为何又名断肠洞
  清雍正年间,侯家庄有一年轻女孩叫杜金凤,长得十分漂亮,为人聪慧娴淑,而且擅长刺绣。有一小伙名叫任桃贵,勤劳善良且乐于助人。俩人从小在一个寨中长大,互相倾慕,偷偷相爱,白天各自劳作,夜晚相邀找个无人之处互诉衷情。
  这一时期,当地婚姻由寨中寨老指定,寨老的话就是“法律”,寨老指定了婚姻后,寨子里没有人能够更改。寨老有一儿子,又矮又黑,人们背地给他取外号叫“黑磨芋”。就这么一个宝贝,寨老硬是指定杜金凤为自己的儿媳。
  任桃贵与杜金凤知道这个消息后,知道斗不过寨老,想双双逃婚,又苦于没有盘缠,也逃不出有钱有势的寨老的魔爪。于是约好来龙天洞内,双双殉情于洞中,为颂扬他们抗婚的勇敢,后人称此洞为“断肠洞”。
  【古 遗 迹】
  古树
  (1)马官村古树 一为冻青树,位于马官村原寨门前,约要2人合抱,枝条数百枝,树枝横跨于古石拱门,覆盖直径100余平方米,形状如一把大伞,此树毁于1957年。
  另一为香樟树,位于马官寺庙前,高10余丈,树叶繁茂,覆盖400余平方米,树上常停歇大〓鹅,这些〓鹅每天到田间叼泥鳅、黄鳝到树上吃,第二天,村民可在树下捡到很多从树上掉下来的泥鳅、黄鳝。每日拂晓,树上〓鹅高声鸣叫,几里之外能听到悦耳之声,此树毁于1957年。
  (2)可瓦村古树 一为枫香树,1972年砍伐,全寨人砍了2天,砍时全寨人家将家中灶火灭掉,害怕引起火灾。砍下的木材用于可瓦大队3间公房的行挑、楼枕、楼板、面廊。
  另一为银杏树,该树需5人牵手合抱,树上有多个树乳,1958年砍伐。
  (3)水塔村长坡有1棵紫金花树,约2尺8寸大,2000年买给黄果树风景区。
  (4)药寨村古树 娄寨香樟树,1958年被砍,修建平地场公社5间办公房所用的椽皮、面廊、楼板、楼枕等材料皆出自于该树。
  毛栗坡香樟树 高4米余,1958年火烧毛栗坡寨子时被烧掉半边,仍存活。
  (5)樟树寨村古树 侧柏(柏枝)2棵,位于老林寨前,高10余米,每棵树围2米多,须2人合抱,枝繁叶茂。
  (6)马鞍山古树 香樟树2棵,位于马鞍山前寨水井上方,以路隔开,路后方1棵4.5米,路前方1棵3.8米,树高均20余米。两树树身均缠绕一根2尺余大的万年青藤,树龄应在几百年以上。
  (7)王家屯古树 家槐树,位于王家屯寨子前边土地庙旁,树围5米余,树干呈虬枝状,树冠伞形,每年槐花开时,幽香四溢,花谢时花瓣散落地上,犹如铺上一层雪花。
  (8)蔡官屯古树 家槐树,多种树寄生于上,树围5.45米,高10余米,位于寨子西侧,此树栽于约1702年。
  (9)格来月关口古树 香樟树,位于关口寨子后的路边,树围3米余,高10余米,树干笔直,树冠伞形,酷暑时寨中人在树下纳凉嘻戏。
  (10)罗大寨银杏树 罗大寨村前有3棵银杏树,其中2棵相距5米,一雄一雌,雄树最大,胸围8.5米(需8个人才能合抱),高10余丈,3棵树均枝叶繁茂,树冠覆盖100余平方米。距2树约10余米处有1棵百年银杏。3棵树栽种于何年没有文字记载,估计树龄在千年以上。每年雄树开花,雌树结果,秋季收获果实数百斤或千斤不等。这3棵树现已被罗大寨村民作为风水树保护起来。
  塘官文昌阁
  塘官文昌阁建于清朝,位于今塘官村委大楼对面桥头边(塘官小学校门口公路对面)。这一地理位置称为“鲤鱼蹦潭”、“飞凤栖大地”。
  文昌阁的建造共请了三批匠人,文昌阁建成后分三层,左高右矮。曰:左青龙右白虎;门为“月格门”,门旁有“八仙过海”雕刻图案,文昌阁内塑有孔子、老子、孟子、韩非子等文人像,供本村人供奉。文昌阁前面河两岸有两根石柱,意为:“二柱擎天、一道文阁、一庙保平安(塘官大庙位于村东头老龙寨公路旁)”。后来塘官村还真的平安吉祥,而且还出过不少文人。该文昌阁20世纪60年代被毁。碉
  蔡官镇范围内有21座碉,其中保存最好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格来月、小〓街、蔡官村3处的碉。
  格来月严达中家的碉,建于民国29年(1940年),石头垒成的石木结构的碉。这碉和他家的老房合成一个四合院。
  小〓街代炳仙家的碉,建于民国1年(1912年),石木结构,最大的站柱有1米的直径,碉有6层空,柱上雕刻有各种图案。如龙、凤、虎、狮、虫、鱼、鸟、花草。碉四周有无数射击口,是蔡官镇最高的碉。
  蔡官孙起贤家的碉,建于民国31年(1942年),共2座碉与房连接,中间为街道。两碉遥遥相望,寨旁的另一碉留有“枪眼”十几个,适应防御,寨中的碉和孙熙之家的四合院相连,在碉顶,可观蔡官田坝数里之外,适应放哨。碉门厚20厘米,门窗全是镂空的图案,现存木碉的花门3道,花窗2扇。
  古坟
  孙发和之坟
  在蔡官镇政府驻地后的山脚下,坟碑文载:“公殉于清同治年间,因地方变乱出征,剿匪忠勇,克复牛蹄关,阵亡于雷家屯”。
  苗王阿都之坟
  在蔡官村后一里处的长山洞内,有一古坟,并有碑文曰:“孙苗一家”。传说是孙公国臣亲笔为其异弟王阿都所书。
  【寺 庙】
  鸡场大寨天王庙 建于明朝,当时由李、谢、王三姓合建,在大寨对门小坡(现叫庙园)处,占地7~8亩,由大殿、小殿组成,此庙建筑规模较为庞大,清末苗族起义时被烧毁,
  龙天大庙 郑姓由塘官搬到龙天时建,现存于村中。
  张官屯五显庙 民国时期住有和尚,文化大革命期间庙内陈设被毁,现为空庙。
  蔡官屯庙 建于1947年,庙房5间,中间3间塑有观音菩萨、伍显菩萨、和合二仙等10余个小菩萨,时,庙中有3个和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和尚死了,2个年轻的小和尚还俗。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蔡官屯的妇女们都来庙中做会。
  六表兄弟建八座庙宇 明朝洪武年间,焦、严、王、朱、陈、张六姓到贵州定居下来,此六姓属于表兄弟,经协商后合资建设八座庙宇,八座庙宇为:
  (1)蔡官药寨村箐脚白果寨寺庙:烧毁于民国末期,现其旧址为竹林。民国期间寺庙由广福和尚统管,寺庙年均收入50余石租,平时和尚们吃斋念佛,但逢年过节庙内和尚却要杀猪打牙祭。
  (2)蔡官王家庄村老狗场斗姥庙:庙内供奉雷神菩萨,曾有尼姑居住,1960年,该尼姑到水塔张三〓居住,斗姥庙为一座空庙。
  (3)蔡官尾巴寨永祥寺:原址在今小〓街小学内,有大殿,小殿。置有1鼓,直径1.5米;钟1鼎,重300斤(破四旧被毁),建庙后栽有2棵紫金花、1棵桂花,寺庙由张三公管理。桂花树树围现有1米多大,树冠覆盖近20平方米。入秋后桂花香飘方圆三、四里地。
  (4)蔡官水塔村张三〓迎龙寺:位于蔡官镇西北15公里处,张三公主持修建,现存,供奉有大佛来月神、观音斗姥、闪电娘娘等佛像。清同治年间“下八府”反“上五府”时被烧毁,19世纪20年代重新修建时,在焚烧后的灰烬里找到大佛佛像。有一香樟树位于庙门内,雕有3条龙,龙头在树根,龙尾在树尖,龙鳞为树叶。1982年进行过维修;1986年,被火烧毁,尼姑朱绍明被大火烧死于庙内。1997年曾两次对寺庙进行过维修。
  (5)轿子山六塘下坝寺庙,已不存在。
  (6)普定补堆补祥石板寨寺庙,民国期间改为学校。
  (7)平坝乐平乡来考坝架布寺庙。已不存在。
  (8)平坝乐平乡来考坝摆尖坡寺庙,已不存在。
  焦、严、王、朱、陈、张六姓共同集资修建8座寺庙后规定:6姓人供奉上坛五显菩萨,6姓人不允许相互通婚。
  罗大寨青龙寺 始建于清朝咸丰7年(1858),位于3棵古银杏树旁边,有8间房约200平方米,内有石碑3块,塑有大佛4尊(祖师、文昌、观音、斗姥),6尊小菩萨。柱子上有雕花、镂空的图案现完好,香火旺盛。为便于信士朝山拜佛,从河边修了360道石坎子,直到庙旁。
  百斗山香山寺 寺庙始建于明代,清顺治丁亥年(1648)被火烧毁后重建。清光绪丁丑年(1877),安顺金櫃街帅觉(法号石宗元)于安顺老君庙出家,后主持汤官青龙寺,光绪乙酉年(1885),应地方人士相约主持百斗山寺,化缘维修香山寺,使百斗山寺香火盛极一时。后庙宇因无人居住管理,于1996年倒塌,尚未修葺。
  据说到百斗山赶庙会,“朝一斗收获百斗”,朝山者交主持钱币越多、得谷粒越多,丰收的希望就越大,此外还可以交纳钱币在斗的上方点灯,百斗山赶庙会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前后两天也可以),朝百斗山前先要到金银山灵验菩萨处朝拜,再朝百斗山,完毕后还到罗大寨拜青龙寺,意思为:金银山求金银,百斗山求五谷,罗大寨白果树下求仕途。有打油诗云:“年年三月三,要朝金银山,朝罢金银朝百斗,吃也有来穿也有。”
  由于广大人民有这些美好愿望,每年农历三月三日赶庙会人少则几千,多则上万,朝拜者来自贵阳、普定、平坝、织金、镇宁、六盘水等地。
  张家庄寺庙 建造时间不详,原住有和尚,1966年和尚还俗,庙址卖给私人。
  交椅寺庙 建于民国期间,有尼姑居住,念诵经读,最后一位老尼姑死于20世纪70年代,1994年出卖给村民改为住房。
  马鞍山寺庙 住有2个和尚,1963年寺庙被毁。
  崩角寺庙 建造时间不详,毁于1962年,此前有两名尼姑,名张德祥、张益德。
  长山庙 建于清朝,毁于民国,位于今镇政府路口处。
  兴隆寺 兴隆寺位于马官村东南面,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共计300余平方米,由3间正房,4间厢房,3间对面房组成四合院落,上殿塑有如来大佛、观音、牛马二王。毁于1957年,重修建于1986年。后来的释迦牟尼雕像由村子中一老妇人捐款重修塑。在释迦牟尼雕像下面塑有100余尊菩萨,亦由几十位妇女捐资14600余元修成。
  庙的正门前有1对大狮子。雄狮在左,爪尖、嘴大,颈毛、头毛十分长;右边为雌狮,毛短周围平滑而卷、嘴小,右爪下踩着1只小狮子。每只大狮子背上有一个大柱子,耸立着,直顶到房檐。
  寺庙前有座宝塔,高2米。老人们称此塔为“东仓西库”,主要是妇女朝拜菩萨时烧香所用。
  寺庙正房屋顶的梁脊上有2条飞龙,张着大嘴,中间有一圆形宝珠,称“双龙抢宝”。
  老清真寺 老清真寺在樟树寨村,建于1902年,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内有平坝回族送来的一块鹞窝石(高四尺左右,宽二尺五、六),用阿拉伯语书写《古兰经》内容一段,译意为:“《古兰经》教导人们,认主独一,立行拜功,施舍天课,正确做人”。寺内有用阿拉伯文书写的对联一幅,右联为:赞美安拉,他从世人的忧郁之上解明了真相;左联为:赞美安拉,他从人类的渴望之中恩赐崇高的真理。
  【宗亲 家族】
  姓氏
  蔡官屯:孙、代、杜、杨、王、叶、陈、庄
  长 山:张、吴、严、郭、范,王、顾、尹、倪、刘
  潘家庄:杨、李、陈、代、万、翁、左、柴、吴
  尖 山:李、张、孙、王、杨
  王家庄:胡、李、彭、王、代、宋、潘、孙、熊、童、项、周、邹、陈、柯、娄、武、曾、吴、张、杨
  龙 天:郑、杨、王、柴、张、吴
  马官屯:吴、汪、胡、王、石、娄、宋、张、杨、童、黄、李、杜、陈、左
  候家庄:杜、任、郭、王、张、吴、赵、熊、罗
  漠 河:李、石、陈、孙、赵、龙
  梅家庄:杨、梅、陈、唐、罗、周、朱、柴、蔡
  冷家大寨:冷、成、张、谢、赵、石
  张官屯:徐、粟、高、石、詹、王、李、张、杨、宋、孙、聂、陈
  张家庄:张、李、朱、杜、王、杨、周
  交 椅:张、王、谢、刘、李、熊、蒋、孙、牟、葛、赵、唐
  崩 角:温、李、代、陈、王、欧、俞、孙、赵、杨、梁
  塘官屯:娄、张、杜、董、陈、徐、周、任、黄、焦、赵、孙、叶
  对门坡:娄、彭、甘、赵、董、张
  老龙寨:倪、吴、陆、潘、张、郑、郭、金、杨、焦
  段家庄:娄、陈、张、齐、汪、代、宋、吴、李
  仲家坝:徐、邹、孙、牛、刘、吴、张、董
  茅蕉坡:刘、万、董、胡、何、牟、姜、陈
  长 冲:董、朱、杨、闫、宋、张、刘、李、余
  沙锅寨:刘、王
  兑沙地:杨、董、付、侯、罗、王、熊
  罗大寨:罗、宋、刘、李、董、陈、张、夏、邵、杨
  贝家庄:董、张、王、胡、方、马、吴、俞
  嘎 岭:范、曹、方、张、谭、陈、王、赵
  樟树寨:马、杨、丁、撒、猫、锁、张、刘、孙、侯、李
  董官屯:董、杨、张、杜、徐、娄、金、向
  驿马寨:董、杨、李、陈、张、王、刘、曹
  大坡碉:宋、袁、王、杨、马、熊
  马鞍山:陈、董、汪、张、叶、李、丁、马、孙、黄、鲍、余
  关口寨:陈、宋、赵、黄、刘、袁、张、熊、马、侯、左、王、李、胡、杨
  浪 河:李、陈、张、严、王、雷
  小〓街:庞、刘、谢、代、黄、苏、田、赵、徐、王、吴、杨、严、聂
  尾巴寨:焦、刘、周、邹、陈、胡、谢、严、张、王、李、尹、洪、詹
  浪竹坝:杨、郭、肖、刘、万、明、陈、袁、黄、张、景、金、程、朱、李、姚、丁、董、詹、顾
  陇 巴:陈、焦、徐、牟、黄、代、曹、梁、张、李、舒、马、杨、吴、周、邹、薛、左
  鸡场大寨:李、谢、邹、万、陈、程、胡、孙、余、俞、王、娄、郝、刘、汪、董、罗、彭、朱、代、郭、杨、潘、任、赵、詹、童、冯、曹、瞿、时、支
  格来月:朱、李、张、严、邹、陆、何、杨、谢、陈、王、左、莫、赵、彭、郭、齐、晏、肖、曾、胡
  半 〓:杨、姚、罗、熊、周、涂
  谷登坝:张、郑、汪、李、王、赵、牟、许、梁、陈、庞、邹、周、余、万、丁、安
  林 场:马、袁、邹、猫、董、张、李、齐、郑、陶、高、孙、粟、方、彭
  鼠 场:吴、熊、瞿、杨、王、朱、肖、侯、袁、高、潘、康、易、李、杜、陈、罗
  大 荒:赵、严、胡、杨、王、牟、刘、张、宋、陈、程、邓、欧、柴、朱、李
  药 寨:顾、胡、张、龙、牟、刘、郭、金、肖、齐、罗、余、吴、杨、董、马、邓、杜,姜、钟、甘、陈、李、汪
  水 塔:黄、陈、张、焦、马、左、梁、成、龙、杨、王、李、邵、董、郭、舒、严、朱、吴、陆、赵、欧、罗、雷、曹、刘
  张家寨:张、刘、项、莫、李、顾、薛、王、徐、董、罗、郭、周、曾、马
  樊家庄:罗、刘、胡、倪、王、樊、张、严、彭、徐
  发 砟:刘、罗、张、李、金、王、方、熊
  可 瓦:朱、钱、王、杨、蔡、李、代、赵、董、孙、高、焦、张、许、温、杜、潘、陈、倪、吴
  【特 色 村】
  樟树寨村
  樟树寨距安顺城区24公里,位于蔡官镇东北面约12公里处,整个村寨座落于安凤林区金银山山脉主峰交椅山东侧半山腰上,全村51个自然寨,总户数352户,总人口1677人,其中回族1601人,汉族67人。耕地面积376.5亩,林地面积2500亩,待开发荒山3500亩。
  樟树寨辖地属黄砂壤,土层深厚,是林业、畜牧业发展的理想场所,煤炭储量比较丰富,已开采的煤层有:0号煤(俗称“泡煤”)、7号煤(俗称“三层煤”)、8号煤(俗“高煤”)、9号煤(俗称“二层煤”),尚未开采的煤有14号煤(俗称“假高煤”)。
  20世纪80年代以来,樟树寨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带领全村人民,立足于自身资源优势,加快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及农业向乡镇企业、运输、饮食服务业的转移步伐。
  1999年~2002年,樟树寨新培优质茶园2500亩,并于2002年春引进技术制作出了优质茶——金银山云雾毛峰,经安顺市及西秀区茶叶站鉴定,该茶属安顺市同类产品的上品。现在茶园及名茶生产正逐步走向规模化。
  立足于自身资源优势,合理开采和利用煤炭资源,结合煤炭开采,带动了全村个体运输业的发展。2002年底,樟树寨村已有大货车9辆,农用车27辆。
  樟树寨居住着300多户回族。长期以来,由于独特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回族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回族调制的许多食品深受各族群众的欢迎,主要特色食品“回族八大碗”、油香、辣酱、牛干巴等。至2002年,樟树寨有58户在外开设清真餐馆,餐馆遍布全省各地。
  樟树寨是周边村寨回族的聚集地,每逢伊斯兰教的节日,四周回民均集中到该村清真寺过节。樟树寨老清真寺建在樟树寨自然村,占地面积550平方米,清真寺地盘为马锡光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用银子购买,光绪三十年(1904)修建落成。新清真寺建于樟树寨大坪地自然村,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总投资30万元人民币,2000年7月12日动工修建。
  樟树寨村重视对后代的教育,1958年,樟树寨建起了一所村小,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1987年,又投资近10万元将教室改建成一楼一底钢筋水泥结构平房,2002年底,就读学生822人,设一至六年级,有教师12人。
  1997年樟树寨集资投资修通了从驿马寨到樟树寨近4公里的公路,1998年还安装了12个频道的闭路电视,樟树寨人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的道路前进。
  崩角村
  崩角村距安顺市区10公里,位于蔡官镇西南面约2公里处。全村由崩角、新寨、长冲三个自然村组成,贵航集团安吉铸造厂和新安机械厂与之相邻。全村总户数187户,696人,其中苗族7户,32人,耕地面积404.5亩,其中水田340.5亩,旱地64亩。
  20世纪80年代,崩角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对全村的发展作了总体的规划,抓住了依托两厂及离城区较近的优势,一改以往传统的耕作模式,加快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在现有的耕地上做文章,增加茬口作物,发展蔬菜生产,增加了农民收入,经过长期摸索,崩角村找到了种植山药、韭黄的发展路子。崩角村种植的山药品质优良,不仅个大光滑,而且削皮后久放不变黑,水煮后肉质松软,汤质清爽不粘锅底,口味纯正。山药、韭黄深受周边广大群众欢迎。现在山药种植面积达300多亩,韭黄近百亩,许多水田已不种水稻而改种山药、韭黄,由于崩角的蔬菜生产注重质量又注重环保,因此该村被称为“无烟的绿色加工厂”。
  抓好计划生育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多子多福”的陈旧思想,全村计生户均能按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法规自觉到镇手术站作计生手术,使全村的少生快富真正落到了实处。2002年,崩角村组建了计划生育文艺演出队,义务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并赴普定等县演出。
  崩角村在认真抓好物质文明的同时,认真抓好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1989年,投资20余万元,将全村街道全部打成水泥硬化路面。1992年,投资1.5万元拉通了自来水。1995年,投资1.2万元,接通安吉厂40多套节目的闭路电视。2000年安装了60余门程控电话,由于该村工作突出,于1997年获安顺市小康村称号。200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近3000元,现在,崩角村正迈步走上富裕道路,崩角人精神振奋,信心十足。
  塘官村
  塘官村距安顺城区17公里,位于蔡官镇东北角5公里处,是一个汉族聚居的行政村,全村总户数306户,总人口1403人,耕地面积1040.52亩,其中田600亩,地440.5亩,人均耕地0.8亩,拥有集体林场一个2772亩,储水量11.5万方的小二型水库1座,大型农用提灌站5台,村委大楼一栋580平方米。
  改革开放以来,塘官村立足于自身优势,加快了建设发展步伐。
  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普及良种良法达95%以上,复种指数达195%,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同时加大农业投入,注重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维修山塘水库,确保农田的灌溉用水,使全村粮食产量由1981年承包前的25万公斤增加到2001年的78.66万公斤,人均吃粮600斤。
  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发展。林场作为集体经济的发展支柱,一方面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利用冬春之际,开辟荒山,植树造林,增大面积,全村拥有林场2772亩,竹林100亩,开发楠竹基地30亩。
  各业兴起,生机勃勃,活跃繁荣市场商品经济。种大蒜每年保持在200亩,年产值超过20万元,大蒜、竹荪种植已初具规模,折耳根、生姜、莲藕已开始引进种植。随着各业兴起,已逐步形成长约220米的商业街,从村头横贯村尾,街上拥有大小商铺20多家。
  对教育、人口的建设管理。宣传计生政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增长率控制在13.6%。以内。同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重视人才培养,把7.2亩良田调给塘官完小建校;群众承租公余粮任务人均3.6公斤,对每年中、高考取的学生采取奖励100~200元/名,以资鼓励。1996年9月份,解决村小三个年级新校舍,添置30套桌椅。由于对教育的重视,2002年以前全村已考取大中学专生40多人。
  减轻农民负担,消除贫困人口。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前提下,塘官村从1983年~2000年,从未向群众提留一分钱,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让村民富裕起来。
  兴办实事,造福于民。①1991年村投资5.3万元,群众集资0.8万元,建固定提灌站5台;②1992年投资9.4万元,与邻村联建塘官水厂;③1995年带领村民修蔡驿公路800米,投工1800个,投资23900余元;④1995年9月,打水泥路面4933平方米,总投资7.6万元;⑤1995年12月,安装闭路电视,村投资33万元,群众集资2.3万元;⑥1995年12月改建市场摊位100个,每年村增加收入1500元,用于街道卫生管理;⑦1996年改造门前污水河,修拦水堤156米,村投资2.17万元;⑧1996年修村委综合办公大楼一栋三层约580个平方米,总投资20.3万元。
  由于该村党支部工作成绩突出,获贵州省委1995~1997年度“五个好”党支部荣誉。1997年获安顺市“小康村”称号,1998年,北京市昌平县前往学习“依法治村”经验。
  茅蕉坡村
  茅蕉坡村位于蔡官镇东面约6公里处,全村总户数98户、总人口416人。1979年以前,茅蕉坡总耕地面积163亩,其中田70亩,地93亩。
  20世纪80年代初,茅蕉坡村村民结合自身实际,逐渐走出了一条“劈山造田,增加耕地面积,向石山要粮要经济收入”的致富之路,经过近20年的努力,全村耕地面积达到600亩,水田达到400余亩。粮食产量从80年代的人均50公斤增加到1997年的人均650公斤,人均年收入从80年代初的不足100元增加到1500余元。
  1997年6月,茅焦坡村“10余年来未向国家伸手要一分钱支持的前提下,自发造田400多亩,解决全村人吃饭问题”的新闻见报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安顺市委向全市人民发出“远学大关,近学茅蕉坡”的口号。带领全村群众劈石造田的村党支部书记刘泽志获省级劳动模范荣誉同时提拨担任蔡官镇党委副书记职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茅蕉坡安装了价值10余万元的倒虹管,使造出的田实现旱涝保收。并把月亮坡、胡家坟纳入荒山造田范围。
  解决了吃饭问题后,茅蕉坡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提出“苦干加巧干”的工作思路,把发展经济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带领村民依靠科技,先后进行了竹荪、花椒等种植业的调整。
  2002年,茅蕉坡村、支两委立足于粮食有余的实际,带动全村搞起了仔猪养殖,从贵州省养殖中心购进美国良种“杜洛克”种猪进行配种,仔猪投放市场场,深受广大养殖户欢迎,2002年,实现人均纯收入2300元,茅蕉坡人正在加快向小康迈进的步伐。
  【旅游资源】
  [自然资源]
  金银山
  金银山属蔡官镇辖区,蔡小公路横贯旅游区中部。距安顺市区18公里,距蔡官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全方位展现了其独特的旖旎自然风景,到过金银山的人无不被它绚丽多姿所迷倒。
  金银山生态旅游区是以生态林场为基础,沿金银山、交椅山扩展,延绵近20公里。东起小〓街,西至平地场,北东——南西走向,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在旅游区范围内有天然混交林和人工林地31600亩,茶园3000亩,还有板栗、核桃、油茶、竹林及杜仲等林木。森林覆盖面达96%。
  金银山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夏季特别凉爽,年平均气温14℃,年降雨量1370毫米。水、热同季,无霜期长,适宜各种林木、药材、竹生长,平均海拔1500米,最高点交椅山顶为西秀区境内的第二制高点,海拔1667.6米,最大相对落差509米。本区属长江流域,旅游区分布在轿子山~金银山~交椅山脊状中山山脉侵蚀地貌地带,地层分布为二叠煤系地层。80%为碎悄岩,小〓街有灰岩露出而形成峰林,峰丛谷地。
  金银山生态农业综合为三个特点:
  (1)森林植被好,自然生态已进入良性循环。在旅游区内处处郁郁葱葱,青山绿水,特别是天然林与乔灌草植物群落的合理位置别具一格,林中动物与植物相得益彰。人工林与天然林互相融洽,使这片土地形成天、地、林、人的合谐。
  (2)气候好,负氧粒子含量高。走进金银山,回归大自然,人们在这里休闲、浏览、饱吸特别新鲜的空气可洗肺、清心、益智、健身。
  (3)旅游区有一特景观。登上交椅山,向东望,看日出,朝霞满天,气势挥宏:向西望,夕阳西下,残阳如血;放眼四周,苍山似海,近观林海如云。
  交椅山与小〓街田坝有500米高差,登高望去构成一幅幅水墨丹青,酷似盆景。金银山上百顷草坪绿阴似毯。在旅游区“春看十里杜鹃红似火,夏采白莓仍品尝,秋摘茅栗听涛声,冬观树挂不沉寒”。一年四季皆可游览。
  罗大寨古银杏
  罗大寨村有3棵古银杏,约1000余年,当地人称之为“白果”,是蔡官境内古树名木中高寿者之一。覆盖面100余平方米,雌雄异株,最大的为雄树,树为8.50米,须七、八人才能合抱,每年雄树开花,雌树结果,果实几百上千斤不等。另一棵距离较远,据说是上面两棵银杏树的后代。树旁有一青龙寺,建于清咸丰7年,现今烟火旺盛。
  银杏树旁有一口井,此井水清凉可口,水质十分好。离古井3米之处有一株古黄杨树。此黄杨“每岁只长一寸,不溢分毫,逢闰年反缩一寸”。黄杨树主干分六枝,枝叶茂密,形同华盖,飞金点彩,清香浓郁如金桂。
  罗大寨后箐小〓可开发,箐背后可修筑水库一个。开发后,可直接连北斗山、金银山,是旅游的好地方。
  岗嘎碴
  位于蔡官镇东北面15公里处的小〓街村后面。岗嘎䃎峡谷,长约2公里左右,深百余米,宽百余米,峡谷内流水潺潺,树木葱茏,山花飘香,峡谷外山峰奇形怪状,形态各异已吸引众多探险观光人士驻足观赏及游玩。涨水天,急流从峡谷飞奔而下。流进溶洞,周围集岩洞、山、水石为一身,融雄、奇、险、峻为一体。
  人恰水不流
  人恰水不流河段蜿蜒曲折形态优美,两岸有野生梨树和刺梨等野果、鱼戏清溪,远处有青山绿水,景观十分协调。
  穿洞
  穿洞位于小〓街洗马塘上游,外观呈拱桥形,高约30米。洞中栖息着百只蝙蝠、百只燕子、麻雀,每天早晚在洞中翻飞,其场面蔚为壮观。
  象鼻洞
  象鼻洞位于小〓街白岩角,又叫牛鼻子洞。洞口高10米,宽30米,旁侧围岩突出。从正前看,酷似象鼻;从侧面看,酷似牛鼻子。洞口以上沿节理面形成白岩陡壁,酷似象头前额。洞内长100米,宽10米,洞高约20~25米。有石柱、石笋、钟乳石、微型边石坝和石花。洞中有高3米的溶岩浆凝结而成的“仙人”。
  [人文]
  屯堡女人
  屯堡女人是明代洪武年间“调北征南”或“调北填南”时代的“军嫂”。
  蔡官屯堡人当年的职能是征战、戍守与屯种,武备始终贯穿他们的生活。当战乱发生烽烟燃起的时候,他们必须村自为战,户自为战。当男人外出征战时,女人必须全部承担农事并成为“最后的堡垒”。由此,屯堡人家便出现了这样的特征:“一个家庭不但是一个屯种单位和经济的相结合体,而且是一个战斗小组”。在这个小组中,征战任务主要由男人执行。而屯堡女人要在男人发生意外后承担起养儿育女维持世系的使命。清康熙《贵州通志》说屯堡人的习俗之一是“男子问贸易,妇人力耕作”。
  在当地“土著”不断反抗和袭扰的岁月里,男人要不断征战,屯堡女人便组成后勤部,成为最忠实的“屯堡守望者”。屯堡女人的付出使她们在屯堡家庭中成为实力派人物。在封建宗法制度体系中成为汉族妇女的特例。在中世纪,中国妇女所遭受的压迫与性别歧视世所罕见,儒家圣人一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集中体现了这一点。明清以来,妇女缠足成为妇女受摧残的恶性典型。万幸的是,由于生存的需要,屯堡女人在特殊地域和特殊环境里得以免遭此难。她们不缠足,不束胸,天足天乳,体魄强健,能挑能扛,极能吃苦,被称作“大脚妹”,又称“屯田妹”。她们是生性活泼的劳动者,是那个时代的“军嫂”。
  由于戍守和屯堡的双重需要,屯堡人一方面要凭险据守,一方面又要依田坝而居,这使他们与山国的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需要石头筑成强硬的城堡,他们更需要像石头那样亘古不变的忠孝节义观念。有趣的是,这些石头般强硬的信念的最忠实乃至最固执的支撑者与维护者,恰恰是那些“水做的骨肉”——蔡官的屯堡女人。六百年来,她们通过对语言、服饰和宗教活动的一丝不苟的坚守,体现了对于观念和文化的亮丽的风景。即便是“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也难以摇撼这道风景。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和舶来文化的冲击下,她们岿然不动依然故我,仍身着古装穿行于现代都市,成为旅游开发的又一个亮点。
  屯堡人通过纷繁复杂的宗教活动和祖先崇拜来加强、团结维持凝聚,这是他们在敌对环境中表现出来的生存智慧。
  有趣的是,在蔡官屯堡,各种宗教活动的主角不是屯堡男人而是屯堡女了。
  过去,屯堡女人大多在20岁左右甚至更小一些就结婚,到40岁左右就成为祖母,并称为“太婆”,升格为家庭和屯堡社会的权威,类似于“杨门女将”中的佘太君和穆桂英一流人物。除了主持家政外,“太婆”的另一重任就是主持村民间的宗教活动。“老户头”是“太婆”领导班子中的核心成员,每遇宗教庆典,“老户头”的权威便立马显现。
  在屯堡村寨,家家有神龛,月月有佛事,蔡官镇屯堡村寨,就有大小寺庙几十座,主持家祭和朝山拜庙的,都是“太婆”。
  屯堡文化并不体现程朱理学的精深,也不追求儒家的纯正,他们的宗教除佛教之外也兼及道教,具有农民特点。而屯堡女人的宗教活动具有更为强烈的民俗学色彩,屯堡女人农历正月朝玉皇、二月观音会、三月拜王母、四月浴佛会、五月迎城隍、六月祭土地、七月地藏王、八月中秋节、九月重阳节、十月祭牛王、冬月贺冬、腊月祭灶王。其间,13年一轮的“千人过血河”及农历三月初三的蟠桃会具有更为强烈的女性特色。“过血河”源自目莲救母的故事,一方面谴责目莲之母的有失妇道,另一方面表彰目莲的孝道。同时,通过“过血河”使“过河”者自省,以达到彰显忠孝节义的目的。而蟠桃会所祈求的神祗是王母,女性之神也是至高无上和有求必应的,这正是蔡官屯堡女人的自我肯定和自我塑造。
  蔡官屯堡女人有一种极特殊的群体歌唱活动,那就是“唱福歌”。所唱的并非佛教经典书籍,而是一些带有说教和劝善性质的故事、神话、传说,如《穷人叹更》、《寡公哭妻》、《报娘恩》、《节义女》等等都可成为“福歌”。屯堡女人的“福歌”是生活之歌。
  在接待宾客时,屯堡女人坚守“劝饭不劝酒”的原则,并有“打飞饭”的习俗,“打飞饭”就是隔着桌子,用饭瓢把饭团准确地投掷到客人的碗里。据说,“打飞饭”的成因有三:一是当年的屯堡男人常有征战任务,饮酒常会误事,饭饱则可防饥;二是征战岁月常有军粮耗尽战败而亡的事情发生;三是屯堡人占据坝子种植水稻,粮食富足。
  说到“打飞饭”就会自然想到屯堡的食品,沿袭至今仍出自屯堡女人之手的那些泡酸菜、糟辣子、霉豆腐、干豆豉、腌盐菜、干板菜、香肠、腊肉、血豆腐等等,如不亲口品尝就领略不到其滋味和蕴含在其中的生存意义。
  蔡官屯堡女人绝不参与男人们“跳地戏”和“玩花灯”,但她们却喜欢与男人对山歌,多半是对山歌中的主角和赢家。“山歌无本,全靠嘴狠”、“山歌本是腹中生”。山歌,这是屯堡女人展现机智与才华的最佳时刻,在这一时刻,屯堡女人是充满生机的欢乐的精灵。
  蔡官屯堡女人是“拉鞋刺绣”的能手,在一些年长“太婆”柜中还存放着一种“尖尖花鞋”。这种尖尖花鞋的前端是尖的、往上翘着,如一轮“弯月”。鞋帮上刺绣着“尔吉”或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小孩子戴的“官爷帽”绣得更美观,有的还绣有“长命百岁”、“福星高照”等祈祷的祝福文字。妇女们擅长拉鞋垫,农闲时,妇女们几人坐在一起边做边聊天。把鞋垫绣成“尔吉、白果花”,或绣上字赠送给亲人或是心上人。背扇上绣有“鲤鱼跃龙门”、“莲花七芯”,“双环尔吉”等。

知识出处

蔡官镇志

《蔡官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蔡官修志,亘古未有,此次修志始开历史之先河,顺应历史发展之潮流,该志的完成,为蔡官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份较为全面的历史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蔡官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