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蔡官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1157
颗粒名称: 地戏
分类号: G241.3
页数: 3
摘要: 地戏是蔡官农村古老的剧种之一,俗称“跳神”,是当地老百姓喜欢的节目之一。
关键词: 民族 艺术 地戏

内容

地戏是蔡官农村古老的剧种之一,俗称“跳神”,是当地老百姓喜欢的节目之一。
  每年正月,跳神的村寨锣鼓喧天,极为热闹。跳神者头顶青巾,腰围战裙,额戴脸谱面具,手持木制兵器,且唱且舞。所唱戏文,蔡官地带多是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杨家将等故事,都属武戏。地戏是在露天地坝上演出,场中安置一桌、两椅,场边插一帅旗、场外村边插红、青、蓝、紫、黄等旗,禁忌插白旗,演员全由男性担任,开场后,每位演员出“马门”,与观众见面。由未婚者扮成“小精老二”先出场,跟着是各家元帅、大将出场,演员亦称角色,分生、旦、净、丑,唱腔一样,只是“脸子”不同。表演程序有亮相、持枪、上马等,表演动作以杀、打、拼、刺为主。脸谱面具(俗称脸子),多用白杨木雕成,雕刻精细,正、侧面皆生动形象,一般分为文将、武将、老将、少将、女将,俗称“五色相”。地戏服装,按剧中人所需,穿各色布袍,武将腰系两片缀以简单花边的单布战袍,背插四枝花布制作的旗帜,武将有耳子和雉鸡尾,手持兵器二尺余长;而文将则右手执扇;旦角左手执巾帕。地戏唱腔较简单,高亢、没有弘乐伴奏;唱词有上、下句之分,唱腔系单句头,上下句有异而非对答关系,由独唱者唱上句及下句的前半句,合唱者唱后半句;独唱表演者唱上句及下句的前六字,合唱者唱最后4个字,每一段唱词的尾音拖得很长,挑得很高。地戏伴奏乐器只有1锣1鼓,击音深重,节奏变化少。
  跳地戏前,要举行“开箱”仪式。
  “跳神”结束时要举行“扫收场”(俗称“扫场”)仪式,然后“封箱”。附:“扫场”时的一段唱词:
  大年十五过完了,各位神将来收场。
  木精木怪扫出去,金银财宝扫进门;
  火精火怪扫出去,年马成群扫进门;
  金精金怪扫出去,五谷丰登扫进门;
  水精水怪扫出去,万股银水淌进门;
  天瘟扫在天堂去,地瘟扫在地州城;
  各种瘟疫扫出去,一鞭打出九霄云。
  魔鬼扫在海洋去,鬼怪扫在丰都城;
  各类魔怪扫出去,村中老小都太平。
  男的出门把钱找,女的在家守金银。
  老人鹤发又童颜,小孩读书中举人。
  蔡官地戏有两个最为突出的特点:
  第一、外来性
  蔡官地戏属于原始傩戏,蔡官地戏和“军傩”有着难分难解的关系。蔡官地戏存在于马官屯、塘官屯、董官屯、张官屯,而这些地方,都是明代洪武年间驻扎朝庭军队的地方。那时的士兵多半从江西、江苏、安微、河南等省征调而来,这些远离乡土的人在蔡官这块土地上定居繁衍后代,人们称之为“屯堡人”。所以蔡官汉族的许多风俗、衣食住行与江西、江苏一带有很多雷同的地方。
  第二、演武性
  蔡官地戏按剧本演出。只演正史故事,马官屯跳的《三下河东》,塘官屯演《大反山东》,董官屯演《说唐》,张官屯演《薛仁贵征东》。地戏主要是寓武于乐,寓兵于农。鼓励习武,勤于操练,宣传忠君,有备无患,保持战斗警觉。
  在观赏蔡官地戏的同时,人们特别关注演员额上的面具,它既是地戏的主要标志,其本身也是一件工艺品,从选料到雕刻,从赋彩到上光,均十分讲究。面具雕刻必须各有区别、符合人物性格的特征。面具上还有头盔、耳翅之类连同一体。在各地戏班子中,哪个班子中“老脸子”多,脸子雕得好,造型逼真,工艺精湛,往往被视为是这个班子十分荣耀。

知识出处

蔡官镇志

《蔡官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蔡官修志,亘古未有,此次修志始开历史之先河,顺应历史发展之潮流,该志的完成,为蔡官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份较为全面的历史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蔡官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