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芦笙、跳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蔡官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1154
颗粒名称: 吹芦笙、跳花
分类号: G241.3
页数: 3
摘要: 芦笙为苗族特有的演奏乐器。跳花是苗族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目。
关键词: 民族 艺术 吹芦笙 跳花

内容

(1)芦笙
  芦笙为苗族特有的演奏乐器。长者三尺五寸,短者一尺五寸,每两只配为一对吹奏。同一尺寸配对的称“姐妹芦笙”;不同尺寸配对的称“子母芦笙”。
  芦笙曲分为“走路曲”、“跳花曲”、“祭祀曲”三大类。走路曲,供平时取悦或青年游春时吹奏,曲的后半部分形式固定,前半部分灵活多变,有成百上千支曲子,如《敬礼曲》、《玩春曲》、《诉情曲》等。芦笙还可以吹奏芦笙词和情歌。芦笙词有《爱你我说不出口》、《把我的心交给你》、《情妹的泪》等;情歌随意吹奏;祭祀曲,用于祭祀场合吹奏(包括打牛、开路、抬灵、发丧、祭祖、奠基等):有《寿星归天堂》、《开路送魂》、《抬灵含泪走》等曲,形式固定,以牛皮鼓伴奏。
  (2)跳花
  跳花是苗族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目。春节期间,从农历正月初四起,到正月十三止。蔡官镇内的跳花坡有鼠场,周边的跳花坡有东关办事处东门庄和普定补堆,跳花活动场面十分热闹,蔚为壮观。
  苗族跳花地点称为“花场”或“花坡”。蔡官境内场面最大花场为鼠场坡。跳花前一天,村中的年长者在坡顶中央立一根“花树”(多以侧柏树或香樟为主)。跳花有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坚贞不渝的爱情之意。跳花是苗族民间最主要的音乐舞蹈形式。表演时边吹芦笙舞蹈作踢、跳、转、扭、蹬、蹦各种动作。有的是众人结伴而舞,有的则三人吹芦笙舞于前,众人结伴随后而舞,跳花时,吹奏的芦笙曲称“跳花曲”。此种曲调前半部分形式固定,后半部分有《鹞子翻身》、《金鸡捡米》、《斗鸡舞曲》、《青蛙跳》、《上三步让三步》、《迈八步退三步》、《抽筋四十二步》、《点头四步》等数种曲调。每座花场活动分为开场、正场、收场三天。
  开场跳花时,年轻姑娘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多为自制的蜡染,挑花、刺绣的衣裙,除了“内外层层新”外还备有几套新装在花坡上更换。有姑娘身披的挑花、刺绣花背扇,背扇上配有一串串的银色铃铛;头上戴着银饰,耳戴银环,腕戴手镯,颈挂银项圈。小伙子们衣着较朴素,上穿着对襟衣,一穿着青裤子,头绾青布帕,腰系红腰带。有的青年,手拿芦笙,芦笙上缀着红绸,有的边走边吹奏。
  正场这一天,参加跳花的有的围成圈,有的分别站成组,随着芦笙曲边歌、边舞、边转。人群最集中、最热闹的地方是以花树为中心的地段。苗家青年男女在此过程中,物色到可以与之相交的意中人后,通过歌声、眼神的暗示,相约退出热闹的人群,到一些较为僻静的地方去互诉衷情。故有“帕子一扇,脑壳一点,岩石底下安静点。你有情我有意,咱俩可以谈情去”之说。
  扫场这一天,人们扛着花树,吹着芦笙、唢呐、放着鞭炮,向着无子女的人家奔去。到了大门口;领头者还需说一些祝愿吉祥,祝愿发财致富,祝愿早生贵子、来年丰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等四字贺语。主人家迎客进门、满心欢喜、高兴地款待宾客,寨子中又是一番欢声笑语。

知识出处

蔡官镇志

《蔡官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蔡官修志,亘古未有,此次修志始开历史之先河,顺应历史发展之潮流,该志的完成,为蔡官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份较为全面的历史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蔡官镇
相关地名